不待扬鞭自奋蹄

正能量

<h3>  老吴令我深深折服。</h3><h3> 老吴是谁?我的忘年交——上型塘村吴清秀老先生。折服其什么?折服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折服其不是文化人,却对文化事业情有独钟的情怀。</h3><h3> 老吴今年72岁了,每月有退休金,二子三女早已成家立业了。按常理来说,他本该安享清福,可他偏不,每日里不是伏案著书,就是东奔西走,收集、整理、考证有价值的文物。</h3><h3> 在常人看来,他简直就是在折腾:一是折腾人,当然是他自己;二是折腾钱,出书要花钱,东奔西走要花钱,购买图书文物要花钱,是他有钱没处花——烧的!</h3><h3> </h3> <h3>  更何况,这些实在不该是他干的事。为啥?因为他文化水平不高。老吴九岁丧父,与母相依为命,1958年十一岁时考入蟠龙完小,母亲是一个小脚女人,给集体推面碾米、割草喂驴,一天只能挣几分工,供他上学,谈何容易?勉强读完了小学,虽考取了初中,但家庭困难,实在无力供他继续上学,于是,他的读书生活就此画上了句号。</h3> <h3>  也许,正是因为母亲的不易,激发了他内心不屈的斗志,塑造了他不甘的性格。书不能继续读,就在生产队里诚实劳动,当社员也要当个好社员!靠着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受到大家的信任,被推举为民兵连长,后来又担任大队会计、村管委会主任。因其做会计细心、认真,任村主任热心、负责,工作成绩出色,受到领导赏识,1980年被抽调到蟠龙公社任企业管理员。</h3><h3> 到蟠龙公社任企业管理员后,一干就是30年,直至退休。期间,他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本职工作做得有条有理,一丝不苟。老吴是个有心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对全公社各方面的情况都时时关心关注。从蟠龙公社到蟠龙镇,再到后来撤乡并镇,政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域的变更、人事的变动……期间所有发生的人和事,他都烂熟于心。“有困难,找老吴”,老吴真的成了一本活字典,成了蟠龙镇的一本“大百科全书”。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当领导有什么不明白的情况时,都能从老吴这里找到答案,而且这答案绝对是有根有据的。</h3> <h3>  老吴退休了。辛苦几十年,历经风雨,苦尽甘来,该歇歇了吧,可他退休后的生活让人大跌眼镜——老吴要写书!</h3><h3> 这不是扯吗?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能识文断字、会念书已经很不错了,居然还要写书,能吗?况且,60多岁的人了,年龄不饶人,老年昏花,记忆力减退,还能写书?</h3> <h3>  可老吴不管别人说什么,怎么看,他就要写书,而且居然写成了,他先后成功续修了《吴氏家谱》、《巩氏家谱》两本书。</h3> <h3>  自此,一发不可收,他要为村里写一本村志。这可是破天荒的事,上型塘立村千余年来,可从没有过村志。好多宝贵的东西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没有现成的东西可资借鉴,现在要写村志,实在是困难重重。</h3><h3> 老吴寻访族人,搜集素材,誊写碑文,查阅资料,念念不忘“真”“实”两个字,坚持“查实据,求实证,讲真话”,历经三年多的时间编写,反复修改,终于在2019年初将20余万字的《上型塘村志》编写完成并成功付印成书。</h3> <h3>在收集、整理、编写村志的过程中,他对村里的古物石臼、槽型石碾、石斧、石碑等详加考证。他拿着石斧的照片亲自找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认定,这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期人们用来生产生活的工具,距今有5000 ——7000年历史。这让老吴更深刻地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更增强了他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是,又一个大胆的宏伟的想法在他心里逐渐酝酿成熟——在村里建一个文化大广场!</h3> <h3>为此,老吴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精心准备,做了大量工作。他分析,上型塘村建设文化大广场有诸多优越条件:一、有上千年的文化实物;二、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三、紧靠省道,交通便利;四、距离砖壁、王家峪都不远,可以一体打造文化旅游网络。他认为,村文化大广场建成后,可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可以安排3—5户贫困户家庭来搞后勤服务、参与管理,借此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成果;二、可以带动部分人搞服务业,如开几个“农家乐”便民饭店等,带动经济发展;三、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性。</h3> <h3>那么,这个文化大广场怎么建呢?这些老吴早都想好了,就建在村集体原先的大院里,按“一院三室”设计。一院:大院里主要布置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器材;三室:第一室为“文物古建篇”,主要布展三大实体文物(石臼、槽型石碾、石斧)以及村中古建筑图片,呈现上型塘村的悠久历史;第二室为“红色经典、文史资料篇”,主要布展马恩列斯毛刘周朱邓江胡习等伟人画像,《资本论》、《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以及其它能呈现历史原貌的文化典籍和图书资料,呈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轨迹;第三室为“生产生活、工匠艺术篇”,布展以实物为主,图片为辅,呈现上型塘村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透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h3><h3><br></h3> <h3>老吴的手稿</h3> <h3>  当老吴在支部大会上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时,得到全体党员和包村单位领导的一致赞成,大家都表示全力支持,力争尽快把这件事办起来。</h3> <h3>老吴的手稿</h3> <h3>  截止目前,老吴同志已收集生产生活用具300余件,收藏图书500余册,购买文字资料、图册300余册,拍摄图片资料近千幅,准备工作已近尾声。</h3><h3> 写到此,我猛然想到了臧克家老先生的一首诗:“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h3><h3> 老吴,不正是在乡村文化沃土上深耕的拓荒牛吗?</h3><h3> </h3><h3> 2019年12月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