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环画底稿有感

烟雨杜鹃

<h3>  2015年10月的一天上午,我有机会来到北京新保利大厦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参观“两代人的青春记忆”连环画特稿展览。</h3><h3> 其中一套展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毅进)连环画的底稿。<br></h3><h3><br></h3><h3>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新中国几代读者的集体记忆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冬妮亚等形象已被深深铭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故事中那铺设铁轨的艰苦环境、异常惨烈的战争场景、暴风雪中保尔与冬妮亚的意外重逢、身负重伤后保尔与死神的不懈抗争等感人故事,激励和感动了包括我们在内的亿万中国青年。</h3><h3> 参观中,有两幅画的原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h3><br></h3><h3> 第一幅:保尔走在广场上</h3> <h3>&nbsp; 看到这幅画时,突然心潮澎湃,想起了小时候,在晋西南我的故乡西祁村小学,一群孩子围在一起,阅读印刷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环画的久远往事。</h3><h3> 仔细看这副画的原稿,还能看到作者打底稿时的铅笔线条和修改画面的白色覆盖痕迹。</h3><h3> 画面上,年轻的保尔,左手插在裤兜里,右手拿着帽子,矫健地行走在宽阔的广场上。地平线上的哥特建筑群,衬托得天空愈加高远。天空上,白云翻滚,成群的海燕在天空穿梭,把年轻、志向高远的保尔形象刻画的非常丰满。</h3><h3> 这幅画,在我们小的的时候,激励着我们走出偏远、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看到这副画的原稿,就像是看到了揭开薄薄面纱的少年时代的朋友,终于看到了原始的真容,我是激动的久久不能忘怀。</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二幅:德寇入侵村庄</h3> <h3>&nbsp;</h3><h3> 仔细欣赏这幅画面的底稿,想起小时候的疑问:为什么德国兵的钢盔上画着两个向上倾斜的小圆柱,这些恶魔般的侵略者,打仗时头盔还要装饰吗?或者还是有什么其他作用?</h3><h3> 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原来是画家的一个小小的错误。</h3><h3> 由于作者是个聋哑人,从来没有去过苏联和德国,他对苏德的认识都是从资料上得来的。作为一个画家,缺少了到苏德一线写生这个环节,因此,不知道头盔上两个小圆柱是干什么的。 </h3><h3> 其实,德国钢盔上两个小圆柱子应该是几乎垂直钢盔表面的,它是是用于安装头盔正面安全加强防护板的,起一个轴的作用。</h3><h3>&nbsp;</h3> <p><b>  尽管出现这样的错误,但是,瑕不掩瑜。我认为作者还是伟大的,因为他从未去过苏联和德国,克服了常人难以逾越的障碍,出产了这幅伟大的作品。出现一个瑕疵毫不影响他作品的光芒。</b></p><p><br></p><p> (全文共计4幅图片,其中第3幅来自网络,谨以感谢!)</p><p><br></p><p>&nbsp; 烟雨杜鹃</p><p> 2015年10月写于东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