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28年没回家的男人:“今天我打了化疗,打完挺不舒服的……”

视觉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丨不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在最近一档节目里,曾任邓稼先警卫员的游泽华,追忆起邓老生前故事。</h3><br><h3>在去世前一个月,身体已经很不好的邓稼先躺在床上,握着妻子许鹿希的手,认真对她说:“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h3><br><h3></h3> <p>提到邓稼先,大家并不陌生,只是大多数人对于他的了解还停留在书本或者百度百科上: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称为“两弹元勋”。但他的故事岂是几个头衔就可以概括的,在62年的人生足迹里,他倾尽所有诠释何为<strong>“以身许国”</strong>。他的故事,不仅让人敬佩,更让人心疼。<br><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01/</font></strong></div><p></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我学成以后一定回来 ”</font></strong></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br></strong></div><h3>1948年,邓稼先去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前,袁永厚对他说:天快亮了。</h3><br><h3>邓稼先懂他的意思,郑重地许诺:<strong>“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以后一定回来。</strong><strong>”</strong></h3><br><h3>在美国,邓稼先不是最聪明的那个,却绝对是最勤奋的人之一。<br><br></h3><br>从1948年到达美国,邓稼先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而在取得博士学会的第9天,26岁的他就毅然回到1950年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h3></h3><p></p><p><br></p> 事实上当时的邓稼先完全有更好的选择,<strong>普渡大学物理系的德尔哈尔教授有意带他去英国继续深入研究</strong>。<h3>去英国,无疑意味着一个更好的未来,他可以心无旁骛奋斗在物理学发展前沿,取得更高的科研成就,摘得更辉煌的荣耀。</h3><br><h3>然而邓稼先却从未有一刻忘记自己留学的初衷: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而中国不再受强国欺辱而努力。</h3><br><strong>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strong><strong></strong><br><br>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拒绝教授的再三挽留,带着几件衣服,和大量实用的书籍和杂志,乘船回到了中国。<h3></h3> <p></p><h3>1950年,乘美国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合影,末排右二为邓稼先。</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strong><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02/</font></strong></div></strong><p></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为它死了也值得&nbsp;”</font></strong></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br></strong></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要调动工作了。”</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调到哪里呢?”</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不知道。”</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干什么工作?”</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知道,也不能说。”</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么,到了新的工作地方,给我来一封信,告诉我回信的信箱,行吧?。”</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概这些也都不可以的。”</h3><br><h3>这段对话发生在1958年8月的一天,那时的邓稼先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与妻子许鹿希,一人做科研一人教书,虽然生活算不上富裕,却也简单幸福。</h3><br>平静的生活突然要被打破,而且连丈夫去干什么都不知道,许鹿希的心里是不安的,她还想说些什么,邓稼先却先开了口:“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strong>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strong>。”“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尽管内心充满担心和痛苦,许鹿希最终只认真地回答了一句<strong>“放心吧,我是支持你的”</strong>。<p></p><p><br></p> 邓稼先与许鹿希<h3>那个时候的许鹿希还以为分开就是几个月,最多一年,可她怎么也没想到,那匆匆一别就是整整二十八年的聚少离多。</h3><br><h3>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在哪,他在做什么,都成为了一个谜团,直到28年后,国内公开对他“两弹元勋”的报道,大家才明白,他的消失,原来是<strong>成为了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strong>。</h3><br> <p>邓稼先与家人分别前拍摄的全家福</p><p><strong><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strong>/</strong><strong>03/</strong></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nbsp;”</font></strong></p><p><strong><br></strong></p><p></p><h3>在国威的较量上,核武器无疑是镇国之宝。<br><br></h3>而1959年,当苏联人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不给予任何技术援助时,曾讥讽道:<strong>“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strong><strong>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strong><strong>”</strong>好像的确如此,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人才,中国要造原子弹简直天方夜谭。然而却偏偏有人从不可能中创造可能,从一片荆棘中开出一条血路,邓稼先就是其中一位领路人。<p></p><p><br></p> 建所初期的计算工具:手摇和电动计算器<strong><strong>他说:</strong><strong>“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strong><strong>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们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他说:“</strong><strong>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strong><strong>但我们的工作能振我国威,振我军威!</strong><strong>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strong><strong>”</strong><br><br></strong><h3>一句值得,他付出了全部。<br><br></h3><br><h3>一次开完会,邓稼先到家已是深夜,深夜回家对于他来说早已是常态。然而他刚刚睡下,就接到电话说出了问题,电话那头的人语气显得慌乱,他却镇定地询问各项数据,这通电话一直打了五六个小时,等到问题处理完,天也亮了。</h3><br><h3>又一次午夜,邓稼先刚休息,核材料加工车间打电话说一个重要部件的加工出现了问题,他二话不说穿着拖鞋就出了门。当时外面带着暴雨,汽车走山路很危险,邓稼先却早已不顾,车颠簸了几个小时终于到达车间,司机已经累瘫了,邓稼先却立刻投入到工作,连着干了一天一夜终于排除了故障......<br><br></h3><br> <p>在某单位的门柱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04/</font></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你们进去也没有用,没有必要&nbsp;”</font></strong></p><p><b><br></b></p><h3><strong>总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strong></h3><br><h3>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h3><br><h3></h3><p></p><p><br></p> 消息传出后,世界震动!<h3>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法国国防机构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改变了世界形式和中国的地位。</h3><br><h3>有海外华侨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南非,坐公交时白种人可以坐在前面,黑人和黄种人只能坐在后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一位中国饭店的老板坐公交车又坐到后面,却被司机叫住,对他说:“ 你们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你坐到前排来。”</h3><br>随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strong></strong> 1966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城楼上。左起: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h3>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32次亲历现场,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h3><br><h3>核试验临近之前,他已担任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长,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戈壁滩上风沙呼啸,他依然到井口排查问题,人们劝他回去,他说:“我不能走”。<br><br></h3><br>原子弹爆炸试验前,要插雷管,这是所有危险工作中最危险的,操作者小心翼翼,唯恐发生意外,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在场所有人都会立刻化为气体,而在核试验前插雷管时,邓稼先总是无言地站在操作者后面,只要他在,所有人的心便是定的。<h3></h3> 因为一次又一次主持新的核试验,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几乎天天接触放射物质。而最严重的一次伤害发生在1979年。一场事故导致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防化兵在出事现场始终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邓稼先立刻决定亲自去找。基地现场指挥员陈彬将军阻拦他:“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值钱。”他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strong>“这事我不去谁去”</strong><h3>等终于到了发生事故的边缘,一下车,邓稼先立刻冲着想要跟自己同行的赵敬璞和司机喊:<strong>“你们站住!</strong><strong>你们进去也没有用,没有必要。</strong><strong>”</strong></h3><br>什么叫做没有必要?无非就是认为他们没有必要去白白地做牺牲,而邓稼先认为自己是有必要的。邓稼先弯着腰一寸一寸地找,终于找到了碎弹片,他竟然什么也不顾,用双手捧了那个含有剧毒的危险的放射物,确认只是摔碎了,没有其他危险,才放下心。 <p>在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确认碎弹片不会造成危险,邓稼先(左)</p><p>第一次主动要求拍摄合照,或许那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什么</p><p><strong><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strong>/</strong><strong>05/</strong></font></p><p></p><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今天我打了化疗,打完挺不舒服的”</font></strong></h3><br><h3>捡起碎弹片的几天后,邓稼先回到北京做了一次检查:<strong>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是不正常的</strong>。</h3><br>许鹿希曾在回忆里提到她知道消息后:<h3>那次我跟他发脾气了,说:“你一定不能去了,一定得回来。”</h3><br><h3>他就笑,说:“希希,回来我做什么?”(他总是唤妻子“希希”)</h3><br><h3>我说:“你就做你的学部委员,就是院士。”</h3><br><h3>“要是不给我发工资呢?”</h3><br><h3>“没有关系,一分钱不挣我养你。”</h3><br><h3>但许鹿希的心里其实也明白,当时邓稼先和同事正在突破中子弹,他根本不会离开。</h3><br><h3>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依然忙着新一代核武器的研究。</h3><br><h3></h3><p></p><p><br></p> <h3>1984年,邓稼先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也完成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核试验,随后回到北京,终于得以与家人团圆。</h3><br>他是该享享福了。<h3>然而1985年7月,邓稼先就因直肠癌住进了医院,再也没能健康地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止疼用的杜冷丁,从一天一针,到后来甚至一个小时一针,依然压不住疼。</h3><br><h3>在邓稼先旧居里,有两张留言的纸条,即使在病重的时候,关于自己,他只轻描淡写提了两句,其他写的全是工作。</h3><br>“明天我还要做一个小手术”&nbsp;“小”字看得出是后来填上去的,应该是不想让别人担心吧<h3></h3> “今天我打了化疗,打完挺不舒服的” <h3>生活的最后时光,只要精神好一点,邓稼先总会和妻子去颐和园走散散心。</h3><br><h3>一次走累了,两个人便坐在石头上休息,看着眼前的风景,邓稼先突然对妻子说:<strong>“多恬淡,多悠闲,要能老是过这样的生活该多好啊。</strong><strong>”</strong></h3><br><h3>然而一个多月后,因全身大出血,62岁的邓稼先永远闭上了双眼,临终前还一直在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h3><br><h3></h3> <p></p><h3>这是一段感动无数人的朗诵,带我们走进了邓稼先和许鹿希的28年。</h3><br><h3>邓稼先走后,国家给许鹿希分了新房子,但许鹿希始终不愿意搬,不愿意搬离那个有丈夫记忆的家。</h3><br><h3><strong>“我会坐在这里,我会轻轻的闭上眼睛,我会听到你走进家门,走到我的身旁,对我说出我最爱听的那句话。”</strong></h3><br><h3><strong>“希希,我回家了。”</strong></h3><br>邓稼先辞世后,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写下一词悼念,词的最后这样写道:<p></p><p><br></p><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君视名利如粪土</strong></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许身国威壮河山</strong></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功勋泽人间</strong></h3><br><h3>和平年代来之不易,是有人负重前行,我们才不用身处乱世。</h3><br><h3>而中国之所以能立足于世界之林,如邓稼先一样不在乎名和利,以身许国的人功不可没,他们才是鲁迅笔下真正的国家脊梁。</h3><br><h3>无论过去多少年,他们的名字,不该被遗忘。</h3><br><h3>资料图片来源:<br><br>央视新闻</h3><br><h3>湖南卫视五四文艺晚会</h3><br><h3>《故事里的中国》</h3><br><h3>《邓稼先传》许鹿希著</h3><br><h3>《英雄大爱——邓稼先与许鹿希相互托付的一生》 胡银芳著</h3><br><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更多走心文章<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注“视 觉 志”</h3><br><h3></h3><p></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有国士</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举世无双</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