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一、朱氏族世系谱(广东朱人凤公世系研究録——2012年8月印)中介绍的朱凤标</b></h1><h3><br></h3> <h1><b>据资料显示,人凤公四子源逵,子孙迁居湖广又分支浙江萧山各地,朱凤标是其后裔。又称,人凤后裔人才辈出,在墓周边的功名柱、旗杆是最好的证明,其中有朱凤标榜眼的功名柱的物证证明朱凤标是人凤后裔。</b></h1> <h1><b>族谱编修正当时 年青一代勇担当</b></h1><h3><b><br></b></h3><h1><b>今天活动的主题是“朱子家礼文化”,一般地认为“礼”就单单指礼貌、礼仪、仪式等,这是对于礼的一种误解。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钱穆先生认为“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他曾把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礼,不仅在古代中国起着一个行为和心理上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直到今天,它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习惯。钱穆先生对朱文公的学术和思想十分推崇,他曾称赞文公:“朱子旷代大儒,不仅集北宋一代理学之大成,同时亦集汉晋以下经学之大成。……朱子于经学中,于礼特所重视”。文公曾说过: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当然咯,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十年不修谱,为不孝。不管是三代还是三十年,文公都在告诫我们:修谱、续谱,让后人知道自己的来源,记录血脉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作为子孙的义务,这也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h1><h1><b>一、族谱编修的意义。在很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其实我们跟绝大多数民族的信仰不同的是,我们信仰的并不是所谓的神,我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也就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我们也会祈祷,不过我们是向自己的祖先祈祷祈求平安。我们的祖先就是我们的信仰,而祖先们的丰功伟绩、嘉言懿行靠什么来记载和传承呢?答案就是族谱。像《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等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荣誉丰碑,作为一个家族的成员,可以通过对家族的贡献,为后世本族子孙做小小的推动,不求飞黄腾达、光耀门楣,但求立于家族,不辱族门。正是家谱属于广大群众力所能及的荣誉制度,激发着普普通通的群众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一个人,无论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家乡,因为家乡有养育他的亲人,家乡埋葬着他的祖先。家谱成了在外拼搏奋斗的族人连接血肉亲情的载体和桥梁,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家谱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家谱无疑会唤醒我们的乡愁情绪,唤醒我们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家谱无疑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独特的重大意义。</b></h1><h1><b></b><b>二、族谱编修正当时。我们这一代人正碰上编修家谱族谱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大好环境。</b></h1><h1><b>天时,因为历史原因,宗族、族谱等被作为封建糟粕而被全盘否定,并弃之如敝履,甚至连提都不能提。改革开放后,寻根热重新兴起,修谱热潮也方兴未艾。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倡导恢复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宗族文化和族谱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h1><h1><b>地利,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等等,都使得人出行</b><b>方便快捷。</b><b>发达的通讯和网络科技,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可以查询各地的族谱,在线交流、分享,十分方便。而这些在过去的社会完全是连想都不敢想的。</b></h1><h1><b>人和方面。我们有庞大的宗族组织,当在微信群、QQ群里面看到有寻根信息,很多宗亲都会帮忙转发并积极跟进,这就是家族的力量,这就是“人和”。</b></h1><h1><b>三、年青一代勇担当。</b></h1><h1><b>希望我们年青一代在家谱族谱的编修上,要勇于担当。很多宗族都没有重修过族谱,究其原因,不外乎:1.老族谱不见了,资料不全;2.没有经费;3.有人想搞,但又怕被人家说出风头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要有主人翁精神和勇挑责任的担当精神。当你真的去做了,可能一开始,你会发现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面临很多很多的困难,但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了,你就会从心里感到无比的快乐。在族谱的编修的过程中,我们的个人能力也定将会不断地得到提高,社会阅历不断地得到丰富,人脉也会得到有效的开拓,这些都会为我们个人事业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更多的热心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能积极地加入到家谱族谱的编修中来,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尽一份作为朱氏后人应尽的义务。在编修家谱族谱、传承优秀的宗族文化这条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b></h1><h1><b>朱健明 </b></h1><h1><b>2019年12月28日</b></h1> <h1><b>二、浙江萧山朱氏宗谱中的朱凤标</b></h1> <h1><b>2019年11月8号,我们五常客到黄山市篁墩村去寻根问祖活动。12号晚我与三达兄转道杭州,13日早上与龙游市朱建红相约一起到杭州市萧山区朱家坛村去。得到朱家坛村书记、朱凤标故居管理员、朱家坛朱氏宗祠管理员 与宗祠族谱理事会主要理事等人接见。先后参观了朱凤标故居、拜谒朱氏宗祠——敦伦堂,然后查看族谱。<br>族谱是1754年始修,至2017年第七次编篡,以朱祖庆家传旧本翻印加新坛增内容,共分24册。据谱记,朱家坛村始祖朱寿是朱熹七世孙,朱在后裔,从江西迁入。朱凤标是朱寿十五世孙,从朱寿始祖起,族谱有详细记录。</b></h1><h3></h3> <h1><b>萧山朱氏宗谱于2017年第七次修篇共分二十四册</b></h1><h1><b>宗谱显示,文公七世孙朱寿世居江西,避元季难迁萧赘二十二都四图。</b></h1><h1><b>朱凤标祖父朱鈵生于隆十一年丙寅正月初七(1746年)</b></h1><h1><b>朱凤标父亲朱治生于隆三十八年癸巳二月初四(1773年)</b></h1><h1><b>朱凤标生于嘉庆四年已未八月(1799年)</b></h1><h1><br></h1><h1><br></h1> <h1><b>朱凤标的远祖是朱熹——朱在</b></h1> <h1><b>十五世祖朱寿是萧山朱氏始迁祖</b></h1> <h1><b>朱凤标的曾祖父朱球(十二世)</b></h1><h1><b>朱凤标的祖父朱鈵(十三世)</b></h1> <h1><b>朱凤标的父亲朱治(十四世)</b></h1> <h1><b>朱凤标(十五世)</b></h1> <h1><b>墓前功名柱、旗杆夹是否一定是墓主的后裔?是个值得考研的议题!虽未看过定论,但朱凤标一例就不是。虽不是,但起码是崇拜者。</b></h1> <h1><b>这是清远石角镇某陈姓村落的宗祠</b><b>里面有一方“探花及第”匾,为清末探花陈伯陶所立,但众所周知,陈伯陶乃是东莞人,查该村族谱,并未发现陈伯陶与该村有任何联系。</b></h1><h1><b>此类情况比比皆是。如顺德状元梁耀枢,他在广州白云区、花都区等都立有旗杆夹(现存),但并不见得他就是这些村祖先的后人。可见,在祠堂前立旗杆夹石,祠堂内悬功名匾,或在墓前树功名柱等,都不一定就是墓主的裔孙。</b></h1><h1><b>另外一个明显例子就是:清代末科榜眼朱汝珍在清远白米埔朱氏大宗祠前立有功名旗杆夹,此外,他在清远的赤岗、佛冈大墩村等地也立有旗杆夹,但他都不是这些村落的后裔。</b></h1><h1><b>立旗杆夹、功名柱等,是当时宗族交流的一种方式,不能作为血脉承传关系的一种凭证。是立旗杆夹、功名石柱者对某个宗族/家族的一种敬重。(一宗亲)</b></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