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情 峡山老街拾忆 号称“小香港”

問軒

<h3>位于汕头市潮南区的峡山街道是著名的侨乡,人杰地灵,在汕头开埠之初,峡山是重要的商埠中心,有着“大埠头”的美称。繁荣的峡山商业街,是那个时代的地标。历史的车轮在前行,新街渐涌现,老街渐没落。</h3><h3>老</h3><h3>街</h3><h3>忆</h3><h3>早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峡山大街最为繁荣的阶段,当时这里商贸集市众多,有鱼市、肉市、布铺、五金铺、弦乐铺、文具铺、照相铺、理发铺,还有百货大楼,可以说应有尽有,是休闲生活购物的天堂,难怪很多人说当时这里堪比香港的都市繁华,就连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人专门来到这里购买商品样品。</h3><h3>古老招牌</h3><h3><br></h3> <h3>据说,当时在这里摆摊贩卖的商贩大多是峡山当地人,他们在大街经商赚取“第一桶金”后,大部分人又去到深圳、香港,干起了实业。从小本生意,到经营实业,这里面汇聚着众多“老街人”的智慧和汗水。</h3> <h3>从巷口走进老街,能看见很多传统的日杂百货、婚嫁服饰、民俗用品等,打理生意的人不喜吆喝,买东西的顾客慢慢挑,轻声交谈。厝边头尾走过,互相打声招呼,在那轻轻的问候声中,时光缓缓流淌</h3> <h3>针线铺老人</h3> <h3>周修彬老人今年80岁,由于他身材瘦小,潮汕话“瘦”与“苏”谐音,而“峡山”历史上又称为“玉峡”,因此,邻居们都称他为“峡苏”。他从1966年的游贩,到成为百货大楼布铺职工,再到90年代初开始经营现在这个小摊档,这三个阶段的身份转变,一转眼就历经了50年。</h3><h3><br></h3> <h3>周伯是一位退休人民教师,今年有80岁了,邻居们仍习惯性地称他为“周老师”。周老师从小便居住在这里,他看过了老街的繁华热闹时期,也见证了时代变迁后,老街渐渐萧条、荒废。他告诉我们,在老街繁荣时期,每逢节日赶集,整条老街经常人挤人,人的肩膀挨着肩膀,寸步难行。现如今,却只有一片萧然。</h3><h3>萧世钦</h3><h3>打铜锡铺</h3> <h3>作为打铜锡百年老店的第二代继承人,当萧叔谈到这门老手艺已后继无人时,他有着满满的惋惜和无奈,但他告诉我们,传统手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至今他仍然在不断学习</h3> <h3>像远离了尘嚣</h3><h3>遗忘了曾经的繁华</h3><h3>如同早已看透红尘繁世</h3><h3>不再心有旁骛的人</h3> <h3>长满青苔的屋瓦</h3> <h3>崎岖的小路</h3> <h3>褪色的木门</h3> <h3>久远的招牌</h3><h3>都在诉说着老街“老矣”......</h3><h3>“老铺间”</h3><h3>昔日小生意商贸繁华的印记</h3><h3>在峡山,至今人们总习惯称商铺为“铺间”,而不是“店”,其实这种叫法恰好体现了经营者做的是小生意,而现在老街上留存的这几家“老铺间”正是昔日小生意商贸繁华的印记</h3> <h3>无论是经营日用杂货的老店主、打铜锡的老师傅、还是热爱潮乐的老人们,他们都有着一种工匠精神,是执着、是坚持、是豁达,是岁月带不走的“宝贵”。</h3><h3>图片来源:潮南电视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