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康历史文化——“康王庙”里多少谜?(高鹏伟)

高原

<h3>  </h3><h3> 在林州市原康镇南觅村东,有一个明显高出周围的土台子,当地人称“康王谷堆”。其上有一座庙宇,叫康王庙。</h3><h3> 历史上的康王庙,规模宏大,有好几重院落,中间的堂殿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殿前是个小广场,对面是戏台。东西两面的偏殿、厢房也是各具特色,院里沉静肃穆,古木参天,周围则是有群泉喷涌,淙淙有声。多少年来,“康王庙”、“康王泉”一直是远近闻名的盛景,康王庙也一直是香火旺盛,但对于其创建于何时何代、庙中供奉的是哪位神或人物,则很少有人说清楚。</h3> <h3> 当地最普遍的说法是和南宋皇帝康王赵构有关,传说当年赵构带兵抗金,被困离此不远的山岭上,找不到水,只好炒米而食,康王每天派人下山找水没有结果,气的一连杀掉了好几批找水的兵士。有个年轻的将官,这一天被派出去找水,到天黑也没有找到,心想:反正回去也是一死,不如先撒个谎,暂时保住性命再说。于是就上山禀报,说找到了水。</h3><h3> 康王一听大喜,连忙带兵跟着下山,走了很长时间还不见水,将官一直以“再向南寻觅”推脱,又走了一会还不见水,康王于是坐在一块石头上,再次召将官问话。</h3><h3> 那个将官看再也瞒不过去了,跪下准备说实话,谁知他刚一跪,眼前真的冒出一股泉水。而且兵士们筛粮的地方、吸烟的地方、靠着歇息的岸边……都冒出了水。将士们喝足了水,吃饱战饭,一举取得了作战胜利。</h3><h3>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康王找水,就把这里的泉水叫做“康王泉”,并在泉水边设庙祭祀,这就是“康王庙”的由来。泉水的另一边形成的“难觅”村(后来改成“南觅”),也是为了纪念当年找水的艰难。</h3> <h3> 当地还有康王墓一说,据说在康王泉东南不远有一个康王墓,以前有关部门组织发掘,有人下去过,里面有朝南的大石门,石门前还有一对石狮。石门进去是堂屋东屋、西屋,堂屋前有一石供桌,供桌两端各有一具微红色的骷髅,但墓室除了腐烂的棺木外别无他物,无法断定是不是康王墓葬,墓主人到底是谁成了千古之谜。</h3><h3> 在我国,“庙”通常是用来供祭祀祖宗、神明或有历史名人的地方。康王庙西北也确实有个山口叫“炒米岭”,在泉水边形成的“难觅”村(后来改成“南觅”),据说也是为了纪念当年康王找水的艰难。但康王庙是不是真的和赵构有关,并没有可考的历史依据。赵构虽然被称为康王,但历史上叫康王的不止赵构一人,况且赵构也不是坚定的抗金英雄。</h3><h3> 在林州较早的的《万历林县志》中,对康王庙是这样记载的: “惠应王庙,即康王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原康社”。可见康王庙还有一个称呼“惠应王庙”,那么,“惠应王”又是谁呢?在《搜神记·卷四》里倒是有个“惠应王”欧阳佑,隋末温陵(今泉州)太守,在当地组织抗灾济贫中,木船被风浪掀翻,不幸遇难,当地人建立惠应王庙纪念他的事迹。</h3><h3> 历史上的“康王”,也不止一位,其中有一位立庙纪念的,是宋朝龙捷指挥使康保裔,洛阳人,善骑射,咸平三年与契丹作战中战死,后被封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又追封其为“康王真君”。民间多尊称为“康王”,并不断神化,全国各地都建了康王庙予以祭祀怀念。</h3><h3> 不管是“惠应王”还是“康王”,都找不出和这里康王庙有关的直接依据。</h3> <h3>  康王庙有一个千年传统,就是每年六月初六,都有一个传统庙会,当地人也说不出它的由来。</h3><h3> 原康川到了五月,就是收麦子的季节,俗称“收五月”,这个时段,天气炎热,雨水稀少,正好适合收麦打场、晒粮入仓。麦收结束,紧接着就是秋种,雨水便成了人们的渴望,如果雨一直不下,人们就等着六月初六的到来,当地有一句俗语叫“大旱不过六月六”,意思是再旱的天,只要过了六月六,就会天降甘霖。这个时间,正是夏收秋种后难得的空闲,是享受丰收喜悦的时间,六月六庙会上,大都是成熟的各种瓜果小吃为主,也买卖各种农具以及牲口等。</h3><h3> 从时令来看,六月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也是开始行雨的季节。康王庙六月初六庙会或许和雨有关。但是庙会和康王庙有啥关系?康王庙到底建于何时?康王庙、康王泉到底还有多少谜团?多少年以后又有谁能够解开?让我们拭目以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