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梅兰竹菊

<h1><b>2019年12月3号,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瓦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是个美丽的日子。上午第一节,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牛和鹅》 一课,在突破文章中心这个难点时,我带领学生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让他们吃到了营养丰富的青草,喝到了清澈甘甜的农夫山泉。</b></h1> <h1><b>这篇文章有两个重点:一、借助文章的旁批让学生学习掌握文章批注从哪些角度入手;二是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事情的结果就会大不一样。</b></h1><h3><b><br></b></h3><h1><b><font color="#191919">处理第一个问题,我从一个一个旁批入手,结合课文手把手教他们。课文有这样的话: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旁批:事情真的是这样子吗?这叫从疑问的角度做批注的……随着分析的深入,慢慢了解编写者可以从疑问、文章内容,写法、理解、联想想象、感受等角度去批注。课堂大部分时间用在这方面,很快讲到“人其实比鹅大多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站到对方角度去看,就有了信心和勇气,以后就不怕鹅了。这不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事情的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吗,我知道这是个难点,你让学生读几遍,去背背,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我不采纳灌输式,我采用情景、故事、古诗俗语等手段,把他们往青草更深处带领,深入浅出的去理解这个道理。</font></b></h1> <h1>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片,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6”,我举着让学生说是几,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是“6”,我说不对,是“9”,同学们有些诧异,我找个学生站到我的位置,让他说纸片上是几,学生说是“9”,我相机阐释:同一个事物换个角度去看,结果就不一样。为了进一步巩固认识这个道理,我问孩子们想听故事不想,孩子们立刻坐的端端正正,洗耳恭听。我周吴郑王地说:“故事名字叫《<span style="font-size: 17px;">秀才做梦》</span></h1><h1>古时候,有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个客店里。考试前他接连做了三个梦:</h1><h1>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h1><h1>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却还打着伞。</h1><h1>第三个梦是梦见他和自己喜欢的表妹背靠背睡在床上。</h1><h1>这三个梦似乎都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到大街上去找算命的解梦。</h1><h1>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种(中)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喜欢的表妹睡在一起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h1><h1>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见了问什么原因,秀才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他原委。老板听罢不以为然,说道:“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背对着你喜欢的表妹,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h1><h1>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状元。</h1> <h1><b><font color="#191919">同一个梦换个角度理解给人的心情迥然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大家还想听故事吗?孩子们再一次坐端正,他们的坐姿告诉我还想听。我的话匣子又打开了: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开伞店的;二女儿成为洗衣店的主管。这样,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儿家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二女儿家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后来,有人对老太太说:“老太太,您真有福气,晴天二女儿家顾客盈门,雨天大女儿家生意兴隆。”老太太这么一想,哎,还真是!从此,整天无忧无虑。</font></b></h1> <h1><b>“同学们,同一个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使我们不由自主想到了前边学的一首古诗,它所揭示的道理就和这篇课文的中心一样,能背一背吗?”</b></h1><h3><b><br></b></h3><h1><b>我和孩子们一起背诵: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h1> <h1><b>是啊,阅读课文只停留在课文本身,学生的理解就有限,老师如果拓展一些故事、古诗、俗语,课文的深奥道理就可以深入浅出的讲给同学们,同学们会在故事、古诗、俗语的感悟里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中心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就喜欢学习语文,喜欢学习语文,还害怕成绩上不去吗?——关键是你要有带领学生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的本事才行!那样才会达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境界</b></h1><h3><b><br></b></h3> <h1>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这是我生活的信念和追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