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东炮台 百年海防线 ―蓬莱第二实验小学315班研学之旅

扬帆

<h1><font color="#167efb"><b>  观烟台东炮台:残垣古炮下,你所不知道的那段烟台往事......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烟台发展的历程,了解东炮台对烟台的重要意义,蓬莱市第二实验小学315班在家委会的组织下,进行了烟台东炮台研学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性。</b></font></h1> <h3>  烟台东炮台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清政府抵御外侵势力的实证之一,是我国北方罕见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海防设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百年前,北洋大臣李鸿章经过考证,发现这里是难得的海防重地,于是奏请光绪帝在此兴建炮台,并请德国技师督造安装了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克虏伯大炮。东炮台不但可供人们观赏,还可以进行军事炮火演习,重现当年历史,激发人们的缅怀之情,同时也是烟台近代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 <h3>  炮台正门,《表海风雄》四个大字,透出一股笔扫千军的力量!</h3> <h3>  </h3> <h3>  同学们好奇的看着这个矮矮的小洞门是干什么用的,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这是关上城门后,用来轮流守护和上城楼远眺的通道,这是暗道,不容易被敌人发现。</h3> <h3>  走过拱门,我们看到四周都是房屋,这是清末时期的,海军指挥作战的营房和半地下弹药库房。</h3> <h3>  东炮台由李鸿章于1891年奏请建立,并于1894年进行视察。但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拆除炮机。1903年重修,1938年日军侵占烟台后又遭到破坏。</h3> <h3>  1938年2月日本人占领烟台,占据东炮台,留下了“大日本海军用地”的界石,我们深刻体会到当时中华民族受到的屈辱。</h3> <h3> </h3> <h3>  营房里放置弹药的仓库、有指挥部,还有将领们办公的地方,还有将领寝室,走进石门正中间的石屋里有李鸿章的雕像,后面上的墙眉上写着“众志成城”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h3> <h3>  同学们都认真仔细的在听导游员的讲解,专注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先辈那段沧桑历史。</h3> <h3>  这些古老的锈迹斑斑的弹药,仿佛正给我们讲述那段遭受列强欺凌的历史。</h3> <h3>  这里还是作家冰心的童年记忆。冰心小时候,在此地一带生活了八年,那时常常跟随当烟台海军学堂校长的父亲谢葆璋来炮台游玩,东炮台也塑造了她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h3> <h3>  顺着狭窄的小路下去,只能走一个人,全是坚硬的条石,既坚固,也可以在炮台失陷后防守。</h3> <h3>  当年,炮弹就是从这里运到炮台。</h3> <h3>  运输通道上有滑轮,百年历史。</h3> <h3>  弹药要运到地面上,只有一个通道,从地道的一个天井处,用地面的吊车把炮弹牵引上去,然后再转移到到大炮的旁边。</h3> <h3>  眼前的黑色大炮是当年清政府定制德国克虏伯大炮,稿费100万两白银,重达45吨,口径21厘米,炮管长12米,可以360度转动,射程可达万米,这体现了清政府对海防的重视。</h3> <h3>  同学们纷纷在大炮前合影留念,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做新时代的掌舵手。</h3> <h3>  漫步东炮台,感受着大海的豪情,体验着历史的厚重,想想当年千疮百孔的的晚清政府虽腐败无能,但仍斥重金加固海防,虽未发一炮,也算是为民族做了实事。如今,山海一色,人文遗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增添了东炮台的无限魅力,也展现出一道烟台诗情画意的风景线。</h3> <h1><font color="#ed2308"><b>  东炮台不仅仅承载着沉重的大炮,更承载着百年沉重的历史。通过此次研学更让我们坚定了作为新时代学生“不忘国耻,立志报国”的态度,激发了我们对国土安全的危机感和保卫国家的强烈意识,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国防海防的了解程度。</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   </b></font></h1>

炮台

烟台

海防

大炮

历史

研学

百年

清政府

那段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