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草书十大家作品欣赏

黄武申

<p>1.胡抗美(中国书协顾问、原副主席)<br><br>胡抗美的草书近些年受到广泛关注,影响很大。他前几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引发轰动。胡亢美专注狂草,师法张旭、怀素,参以明清草书诸家,形成了鲜明的艺术个性。胡亢美的狂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表现形式和笔墨语言,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充分的勇气,不间断地在挖掘整理发挥古人经典上寻求突破,尽心尽力的去梳理草书创作上的学术疑惑,重点在笔墨表现上,尤其字势、字构乃至章法构成上去寻求发现新的创作元素。他重视对书法本体的深入研究,反对过分包装粉饰,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继承发展的思想,对引领当代草书创作起到了良好效应。胡亢美的狂草纵横驰骋、疾徐有致、开合自如、意气昂扬,成功地将朴素的哲学思想运用到笔墨关系中去,他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主张发展与继承共存,强调在书法本体上下苦功,在形式构势上做文章。他的笔下,彰显着古典与现代的融会,传承与发展的共存,因此,胡亢美的狂草,能打动人之心灵深处,亦能在文化的高度上去把握和诠释书法的艺术属性。</p><p><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span></p><p><span style="line-height: 1.5;">&nbsp; &nbsp; &nbsp; &nbsp;号鹿门山人、得天庐,1952年生于湖北襄阳。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展、全国中青展、兰亭奖展。作品被邀参加卢浮宫国际艺术大展和中日、中新、中韩书法交流展。应邀到英国、韩国等国就中国书法艺术进行学术演讲。理论著作出版有:《中国书法章程研究》、《书为形学·胡抗美教学文献》《中国书法艺术艺术当代性论稿》《胡抗美书学论稿》《胡抗美书法课徒稿》《中国古代用人智慧》等;诗词专著出版有:《盼兮集》《至外吟》等;书法作品集出版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胡抗美诗词书法集》《胡抗美书法作品》《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卷》《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胡抗美》《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胡抗美》《中国书法家精品集·胡抗美卷》《胡抗美书法作品》《进入狂草·胡抗美书法艺术展作品集》等。</span></p> <p>对影响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原因分析&nbsp;</p><p><br></p><p><br>2018-11-05 08:06(网络)</p><p><br>面对草书大展(赛),如何提高当代草书创作水平,是每位草书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草书是五体书法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情和境界的艺术形式,也是书写中的最高艺术(应为之一)。书本来是一种汉字简便实用的快速写法,随着书写的不断演进发展,草书更加凸显出其艺术性、可赏性,从而便有了一笔而成字,笔断意连,一字百态,万字皆别的书体,南北朝时为区别于章草,定名为今草。今草字形变化繁多,又可分为小草与大草,因其寓情随性、书写洒脱灵动而引起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喜爱,而其中尤其以大草是最难写最具艺术性的一种书体,千百年来被称之为草书大家者却寥若晨星,以张芝、张旭、怀素和、徐渭为典型代表。如今每届书法大展(赛),虽然草书作品占据着相当的比例,但草书的创作水平却不尽人意,称得上好的作品少、精品更少。究其原因有三:<br><br>一、认识不足、门外徘徊。个别作者对草书认识肤浅,不讲究书写规矩,认为书写时任意挥洒,把笔画连起来别人不认识的书写就是草书,这种对草书的肤浅理解,在历届书法大展(赛)来稿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因此被拿下出局。虽然,今天的草书创作已游离实用,以抒情达意为表现手法,逐步走向纯艺术化创作道路。可是,也不是个别作者那样,脱离书写技能的磨练,忽略深入挖潜传统法帖,以无序的自由状态进行自我艺术表现,与真正的草书创作追求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创作远离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草书艺术不仅是感性的创作,更是理性的艺术,那些不讲草法任笔为体的所谓创作,是对草书创作的认识误区,是制约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原因之一。<br><br>二、学养不足、后劲乏力。从历届书法大展(赛)中均可看到由文化底蕴不足而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在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大展作品中有四十一个错别字的硬伤;全国第五届楹联展仍然存在此类问题。如:文意不通的联语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中的顷作倾。随意更改的联语:数点雨声约风住,一窗花影月移来的上句,出自李煜的《蝶恋花》,原句是数点雨声风约住。这样一改,不仅文意不通,而且也和月移来不对仗。对仗不工的联语:入画青山华堂掩映,芳林碧树玉宇生辉,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空碧宜为碧空),嗜书读画居邻云鹤,煮酒品茗翰墨陶情(居邻云鹤与翰墨陶情不对)。这种照抄中出现的硬伤错误,直接反映出作者文化素质之匮乏给书法创作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位成功的书法家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功力,更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支撑。这一点从历代书法大家中均可看到,比如张芝、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张瑞图、王铎等。他们不仅是书法家,更是大学问家,草书创作如果失去文人这一最起码的前提条件,要想追寻到书法这门高级艺术的妙谛,那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从书法的内在属性来审视书法,首先反映的是作者内在文化素养,而后才是其艺术性,古人说的先文后墨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现在书坛存在学养不足、后劲乏力是制约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原因之二。<br><br>三、浅尝辄止、不思进取。个别作者以自己的作品入了几次展、获了几次奖,或读了几篇古诗文,就认为功成名就了,上了书法家的保险箱,毋需再艰苦跋涉了,不思进取,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辍笔不干了,放弃了对书法艺术创作的保鲜和对传统文化素养的积累,被当代书法创作周期率搁在了艺术边缘。当面对书法大展(赛)时,心动而手不敢动,参赛又怕获不上奖丢面子,就放弃了对书法的再创作。在这一部分人中,有的把书法当作一种赚钱和牟取暴利的工具,不进行艺术研究和再创作,靠吃老本,躺在获奖证书上,整天想着孔方兄。有的在现有水平上开辟自留地给自己的书法风格定型,向职业书家方向转轨,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创作什么,他们是以市场需求为创作目标,具有多元创作性,这种以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创作,制约了草书的创新发展。<br><br>还有个别草书高手,当有了名,有了利,特别是有了钱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创作水平已达顶峰,随便创作都是大众认可的高水平,殊不知,书法创作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不及时接收新方法、新理论、新知识,随时都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古人云: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艺术技能的积累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一旦在创作保鲜认识上出现断层,艺术的链条就很难焊接。但书法高手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只是名利双收,不求进取罢了。根据艺无止境之理,再看看草书高手的好作品,大多数都在成名之前,成名之后,他们的精品也少了。究其原因是浅尝辄止、不思进取,轻视草书技法锤炼,脱离书法发展前沿和参赛创作,是影响当代草书创作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三。<br><br>通过以上简单分析草书创作现状,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使草书走出创作困境,提高创作水平:<br><br>途径一,克服任笔为体的毛病,努力深入传统。首先,要提高认草、知草的能力,克服书写中的随意性。草书创作不同于其他书体,草书采用了大量的化繁为简的书写方法,把许多类似的偏旁部首,都用同一种符号来代替,所以,进行草书创作时要使自己的书写入帖、入规,不能随心所欲纵情挥写,所谓草书出格,神仙不识,这个格就是草书中的规矩,草书创作不按照草法规矩书写的草字就是错字,草书的基本功就是熟记部首和符号的互借,必须将互借符号熟记在胸,才能在创作时得心应手。各级书协组织应建立长期的低价位的或免费的书法培训中心,让那些因经济收入低的书法爱好者也能得到规范化书法训练,这种带有普及性质的培训形式,就是打基础、练内功、提高肤浅作者认草、知草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对草书艺术认识水平和创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其次,向古人学习要经常化、求深化,是每位书法者的终身之事,要深入挖掘传统宝藏,入古要深,要会通古人精髓,不可一日不临帖,不可一日不读帖,读帖、临帖、创作相结合才能生悟。清代书法大家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只有深刻体会练技巧,反复实践再认识,才能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才能使草书创作有所发展。再次,要把握草书特点,深刻体会笔法在草书中的使转,还要重点体会方笔和圆笔在草书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作品中不能全用方笔,也不能全用圆笔,只有搭配合理才能令作品生辉,提、按、顿、挫是书法线条的韵律表现,没有提、按、顿、挫,书法就失去了其韵律美。行笔时要注意笔速的疾迟,上字末笔与下字首笔呼应或相牵,线条的粗细变化,若断若连,虚实笔法都要恰到好处。长画悠扬,短笔铿锵,这也是草书的线条特点。第四,进行草书创作时,书写内容必须熟记心中,这样创作时才能气韵流畅,章法自然,否则,就不会出现心得其妙,笔始入神的效果。熟记草字符号,熟练掌握字法结构和用笔,在锤炼线条质量和章法构成的同时,更要注重用墨的变化,用墨上的突破也是提高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另外,对古人的传统法帖,今人只有学之、用之、熟练把握之,夯实传统基础后,再松开束缚的镣铐,灵活运用传统进行抒情创作。否则,没有坚实的传统书法基础,是难以提高书法创作水平的。只有以传统为基础,才能克服任笔为体的创作现象,才能提高在草书大赛中的创作水平。</p><p><br></p> <h1><b>当代书法的发展趋势</b></h1><p><br></p><p><br>2018-08-11 09:08:06</p><p><br></p><p>&nbsp;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2期</p><p><br>&nbsp; &nbsp; &nbsp; &nbsp; 袁平</p><p><br>【摘 要】中国书法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抒情性的造型艺术,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回顾,着重描述和分析了当代书法的现状:在继承历代传统书法之精髓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不断拓宽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创作领域,书法艺术在整体上呈现出传统书法、非传统书法、现代书法并存的多元化发展局面。此外,本文还对当代书法的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p><p><br>【关键词】传统书法;现代书法;当代书法</p><p><br>一、现当代以前的中国书法</p><p><br>&nbsp; &nbsp; &nbsp; &nbsp;对书法艺术的研究无外乎要从书法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大的方面去着手。就其内容来看,它应该包括书写的内容和书体等;就其形式来看,它应该包括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而这两个方面在书法艺术中是对立统一的,共同体现于书法作品之中。每个时代的书法作品在书法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p><p><br>(一)从书法的内容上来看现当代以前的中国书法<br>书法肇源于上古,它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历史同样悠久。从甲骨文开始,人们就开始追求文字书写的美化。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书体的创制始于先秦古文字,成就于秦代,汉代虽然各种书体兼备,但是都没能脱离秦以前篆隶的字法。所以自古代到秦代算是书学史上各种书体的创制时期。隶、楷由小篆变化而来。隶书在东汉达到了鼎盛,楷书于汉末形成,而草书于汉末、魏晋间可称极盛。汉魏时期书法名家辈出,其书法发展程度已登峰造极,所以这一时期书法属于鼎盛时期。唐代以后历经元明清诸代直到今日,在书体上基本沿袭前代,虽然在书法创制中经过几度整理,但是仍然不能脱离汉魏之风,所以自唐以后属于书法承袭时期。</p><p><br>(二)从书法的形式上来看现当代以前的中国书法<br>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以佛、道、儒等哲学思想为灵魂,积淀了多层次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中华文化最直接的物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书写过程中的审美体现。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体上历经了甲骨文、篆、隶、真、草等书体的演变,在书体创制完成之后开始了对书法形式有意识的探究。中国古代书法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艺术财富。</p><p><br>二、现当代的中国书法</p><p><br>(一)当代书法发展的整体状况<br>民国以来直至现在,这一时期中国书法的发展总体上处于继承和发展的状态。民国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书法基本上处于滞留状态。虽然民国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个思想活跃时期,推翻封建帝制,打倒军阀割据,尤其五四以来,大力倡导新文化,对书法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书法家犹如雨后春笋,但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更多的是对晚清书法的传承,走复古的道路,无大胆创新。</p><p><br>(二)现代化的到来对当代书法的影响</p><p><br>1.传统书法进一步发展<br>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到来,我国的经济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书法领域中也同样体现出快速发展的新景象。传统书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来到,人们经济活动方式发生突破性的转变,经济生活大有改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发生改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优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p><p><br>2.非传统书法盛行<br>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人们在物质文化不断丰富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已日益明显,西方国家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浸入,日本书法的影响,电脑网络技术以及传播媒体的现代化,使得人们思想不断解放,行动更加自由灵活,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因而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对书法的审美和创造。目前,除了传统书法之外,现代流行书法正日渐风行。流行书法和现代书法已成为书法界讨论的热点。一些中青年书家,他们勇于打破种种陈规定见,在创作中大胆尝试,追求书写的自然、随意,彰显个性。他们从传统文人书法和民间书法中多方汲取养分,打破传统的惯性书写方式,力图在创作上出奇制胜。</p><p><br>3.传统书法与非传统书法并存<br>当代书法艺术进入了快速全面发展阶段。當代书法在发展方向上由过去的单一的文人书法向当代的传统书法、现代书法、流行书法、“前卫”书法多元并存的局面转移。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书法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书写所使用的材质上,过去我们以传统的笔墨纸砚作为书写材质,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书写材质除笔墨纸砚外多种多样,没有严格的限制;在书法展出方式上,由过去的私家书画馆、民间收藏到现代的博物馆、展览馆,画廊、网络、电视媒体;在书法的组织形式上,由过去非正式的民间书画爱好者团体到现在有组织有秩序的书法协会、文联、文化宫、宣传部门;在书法的个性化追求上,由过去传统书风到现在的自由、灵活、多变的现代书风。所以当代书法在发展上又将表现出多元化趋势,传统书法与非传统书法对立的局面将进一步明显。</p><p><br>三、结语</p><p><br>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旧文化不断更替,文化趋向多元化,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创作。如何继承和发展,区别对待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文化传统,进行纵横方面的融会贯通,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已成为各个领域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清代国画大师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艺术的风格,不能定于一律,拘于一格,不同的风格与形态,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趋向”。由于书法是书家所创制的,因此不同书家的个性形成了个人笔底下的个性书法。反过来说,不同的书法体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又极大的丰富了书法的瑰丽异彩。在新时代里,人们正经历着物质、制度、文化、思想的变革。每一位有志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书法家都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以自身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和创作融入时代,调整思想、转换观念,把握书法发展的主旋律,继承传统,同时进行大胆的探索、创新,整合的吸收各类艺术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观念、新成果。内容上的丰富化,形式上的多元化,个性上的极端化,整体上的快速化,已成为当代书法发展大趋势。</p><p><br></p><p><br>【参考文献】<br>[1]陈康.书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0:174-188<br>[2]洪丕谟.点击中国书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72-294</p><p><br></p> <h1><p><b>当代草书的八种毛病,你犯了吗?&nbsp;</b></p><p><br></p><p><br>2018-08-22 11:00</p><p><br>当代草书八病及其成因<br><br>作者: 杨清汀<br><br>当代是一个抒情的时代,可以歌,可以赋,可以舞,也可以书。书当然最好是草书了,所以凡捉笔握管者,尽管真、行、隶、篆不甚了了,大笔一挥的草草习气却颇多自许。如果这是大众层面普遍问题的话,不妨一笑了之,然在各类大展中评出的所谓精英,居然也草得一塌糊涂,则叫人如坠云雾了。如八届国展中,获“全国奖”的一幅草书作品,放过缠绕不清的线条姑且不论,七十字的某首五言唐诗,至少有六处以上的草法或文字舛误,看来真是“草草一挥”了。如果这又是一个特例的话,倒也罢了,讵料最近又从多家媒体上看到了一个很有影响的草书展,则又使我不得不沉思一些问题了。这个展览是“二OO五中国杭州首届国际草书艺术展”(《书法导报》2005年11月9日第十八、第十九版),曾选登了46人的草书作品。这些作者几乎都是当今的大家和名家,应该说基本上代表了当代草书创作的最高水平和基本走向,很有研究的典型意义。其间有些作品颇有意味,但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难尽人意。由此,从另一角度来看,我对当代草书出现的诸种问题反倒释怀理解,且有所悟何以出现诸多见怪不怪的问题。因此,纵观当代草书之现状,遂不揣冒昧,约略抽绎出当代草书的八种病症:<br><br><br><br>1、支离破碎,有胆无笔<br><br>这在一些大家的作品中并不鲜见。越是名头大,书胆特大,浑无所忌,笔狂无节制,而点画愈露马脚。支离破碎,变形夸张,无规律节韵可寻,非字非画,难以识赏。须知胆并非意、理、法,更非韵、趣、情。一幅字只剩下了胆,吓得赏读者本应审美的目光惟有躲闪不迭的份了。<br><br>2、 钉头鼠尾,缠忽不清<br><br>一些大赛中推中的明星多入此道。这些作者尚且年轻,有的是气力,下笔狠,但行笔又不听使唤,收笔更是力不从心,正应了“再而衰,三而竭”的老话。满纸行行停停之后,便钉头磷磷,鼠尾徐徐,其间乱绕一通者,不知交代何处。线条驾驭不住,点画不知东西,则凭水墨遮掩,让人看了心里不知滋味。<br><br>3、 误入阁帖,不通使转<br><br>阁帖本无过,习者误读之。“书谱风”、“章草风”、“小草风”风散云去后,“阁帖风”似又刮来了。因习书者难察草圣、书圣之笔何所从来,功力不济,下笔无由,不通使转,一拓直下,难以收拾,靠惯性用才使性,知书不知法,便徒得阁帖僵形了。<br><br>4、 抱守某家,终为形役<br><br>抱守某家,本不是病,尤于初志于草书者,可谓捷径通途。问题的关键是历史上黄山谷、王孟津、傅青主就这么几个人,以东西南北之大,都把目光聚在这几个人身上,似乎太有些赶集的味道了!尤可病者,一些人初守某家,气息尚好,愈到后来则形影愈加憔悴,以至于多年后几乎成了某大家的病影子。是习者太依赖于某家?是习者仅取了某家一瓢而饮的结果?是习者功性不足的缘故?抑或是习者历练胸襟难得升华之所限?然也有抱守某家,广收博取,修得正果卓然成家者,如已故的卫俊秀先生,愚以为在当代学傅山者,可称为一人而已。<br><br><br><br>5、以行作草,勉为其难<br><br>用行书笔法写草书,若小草则或可承接,若大草则勉为其难了。行书和草书之间本来是容易过渡的,所以介于其间的书体又称为行草,但在大草创作中,其用笔和结体却有了很大的不同,有的纯用草书符号。从时下来看,有的作草者只是把行书写得夸张而已;有的则是形迹似草书,点画难合草法;有的则是大处龙飞凤舞,小处生硬牵强。凡此种种的问题,暴露出了用笔的单一,行气的轻率,满纸的春蛇秋蚓。<br><br>6、伸拳缩腿,线僵神滞<br><br>此种草书,亦较为风行。看似开阖大度,实则如木偶力士,枉作吓人状。这在当代一些大家的作品中较为常见。因“大家”的效应非同一般,遂被仿写者陈陈相因,但线条愈加僵直,神色愈加枯槁,使这一路的草书营养不良,畸形发展。<br><br>7、流滑笔薄,坠入俗格<br><br>此类草书初观有江左风流的感觉,细察有恃才任性的脾气。其作品无论用笔腾掷得多么大胆,但终因有才无力更无内力,在流滑中打圈子,其笔其气缺少一种莽莽之力,浑元之气,让人眼花缭乱之余,徒叹俗格如此,憾而又憾。<br><br>8、有气无力,以病为美<br><br>草书可以写得阳刚,亦可写的阴柔。阳刚如黄庭坚,阴柔如董其昌,皆有各自的内美。此处有气无力者,当今多属阴柔派。这一路的草书要么写得小心,向小草靠拢;要么写得大胆,有大草化倾向。但似乎笔不胜力,自顾自恋,或如临镜梳妆貌,或如风摆杨柳状,或如对秋愁霜容,总之,其线里行间给人一种顾作姿态,抱病守残,提不起气的感觉,或可称之为“病态美”。<br><br><br><br>以上八病,因目力所限,识见不足,或有臆说之处,但仍可以约略看出当代草书不容忽视的病症,因此有必要对其因由进行分析:<br><br>1、 缺乏学术反省意识,流于社会庸俗化倾向<br><br>当代草书,关键问题是要进行学术反省。例如和古人比缺少什么?在当代应如何发展?为后人应留下什么?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代草书因缺乏哲学方面理性和智慧的注入,缺少文化精英意识,缺少艺术审美良知的引导,诸多的缺失,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草书在当代,越来越远离心灵,远离创造,远离草书本体的内涵,远离真正意义上抒情的审美意象,等等,使草书在展示、酬酢、参与、炫鬻等庸俗化倾向中介入社会,以至于许多大作便可怜得只剩下所谓的点画了。<br><br>客观的说,当代一些草书大家、名家对上述基本问题并非不清楚,有的本身就是专家、学者,甚而发表过一系列草书的专论和高论,但往往在既述且创作中,创作实践却不尽人意,使其在理论和创作双重背景下陷入尴尬境地。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理论上的玄虚或缺少学术含量;二是技法上的欠缺造成对草书高难度的难以掌握;三是缺失了对草书的敬畏感而信笔漫挥;四是心气浮躁坠入俗格;五是变则入怪而不变则因袭。故此,若在草书上有所作为,没有坦诚和沉心静气的反省意识,则难免形成不良的惯性而被时代遗弃。<br><br>2、 缺乏打通诸书体的信心和勇气,为草而草终难成草<br><br>当代一些习草者要么仅在草书的圈子里兜着,要么盲从时风作草书,要么在各种展览里客串一把,似乎都想证明,书法艺术中这个高难度的项目,我完全有能力把它拿下。于是,草书便俗了、烂了、简单化了、大众化了,可以想见草书今后的命运了。曾有不少执笔未稳者询于我:“我觉得写草书过瘾,很容易上手,下一步应如何发展?”我只好一笑了之,自然也不知下一步如何去做。这是草书在民间的境遇。我不禁想起文学界的新诗,有许多人把汉字分成了行,以为便是诗歌创作,有一句没一句的都成了诗人,结果大多所谓新诗仅成了诗人自己看的东西了,这与当下的草书创作何其相似乃尔!<br><br>当代习草者莫不认为自己从事着高尚的艺术,也莫不有显名当今,永垂后世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艺术既然不能苦道潜修,也就缺少把诸种书体习精吃透,争一口气的信心和勇气。远的不说,只想一想离我们不远的于右任、林散之、卫俊秀、高二适、来楚生诸大家,就觉得底气不足了。这些大家在通草之前,或魏碑、或篆隶、或楷行均属一流,中年之后,更增艺术创作的不满足感,自然要在草书的天地里驰骋一番,以至于老年,才在各自营造的自由王国里挥洒了人生的极致。可以看出,大体有个规律,如果你是一位有艺术创造才情的人,你只有把书法本体的许多东西吃透,也必须有书法之外的胸气学养,再加上能耐住寂寞守住寒的话,在你生命的最后一站里,或许正是草书展现奇境的一幕。<br><br><br><br>3、名家影响流风所及<br><br>盲从是国民性中固有的一种积习,这种积习同样影响了草书创作。<br><br>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赵壹在他的《非草书》中,就对这种流风习气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虽说赵壹批评的本意是“惧其背经而趋俗”,但从社会现象的某种趋势来看,古今相较,有惊人的相似。<br><br>国民性中的盲从,一半在于名家的不负责任,故弄玄虚,一半在于大众的虚荣心、误读性以及追星赶风心理。<br><br>草书不仅仅是一些符号和外在的形式,如就其点画的抒情和意象方面来说,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一次大展中评委对草书的看法都大相径庭,更别说普通群众如何去评判了。然而,大多数人还是相信名家,相信评委的评判。正因如此,有些名家的作品尽管千疮百孔,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多年来我曾留心过一个现象,有一些名家几乎多以草书面目出现,别的书体几乎很少见到,是不是篆怕写错字?隶怕写得丑?楷怕露马脚?或是认为风格定型可以吃老本了?于是便专写草书了。更由此而拔高草书的艺术性,以尊者的面目出现了。而一些崇拜者则径从名家的草书中学得一二,便自认为草书人人都写得来,甚而误认草书以人不识者为上乘,从而草书便大失其序了。<br><br>或许,名家本无此心,大众亦无此意,但在草书流风的不可遏制方面,就像《水浒传》里“洪太尉误走妖魔”一般,谁也管不得了。<br><br>4、媒体宣传推介乱人耳目<br><br>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书法应称之为“媒体书法时代”。无论一个怎么样的展览,展厅只是一个小小的舞台,这也是作品唯一能和大众直接见面的一次瞬间接触,自然人数也是有限的。而在更大的传播空间和较长的时间里,媒体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当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媒体几乎是大多数人赖以接触书家和其作品的最佳渠道。这里面就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媒体在宣传推介中,无论是文字还是书作都不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失真。更有甚者,一些不太负责任的文字或话语,如创作谈、评论、研讨会发言等,把一些并不成熟的作品推向大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而对草书来说,更容易产生乱人耳目的不良效应。如此种风气不煞,媒体便在大众心中产生信任危机,这种副作用最终会成为媒体自己打败自己的敌人。当艺术良知、审美标准在众目睽睽之下,皆泯迹妄言的时候,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现象。最近,蔡树农先生的《媒体在场》和姜寿田先生的《当代书法的文化困窘与书法媒体的文化坚守》(见2005年第11期《书法》)均对有些不良风气进行了针砭,并呼吁应坚守媒体的正道立场,很能发人深省。<br><br>当然,当代草书的病因,远不止这几个方面。某种事物的变异,从其历史和现实方面来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散言片语能说清的。所以,笔者并无意图,也无能力对当代草书的痼疾奢望疗救,只是借此小文浅见,如能使识者有所借鉴且不发脾气也就足够了。<br><br>写于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br><br><br><br>杨清汀,笔名佛石,一九六四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画院、书法院特聘书法家、评论家,天水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天水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书学论文《当代书法体式流变与艺术语言的重铸》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论坛最高奖,并入编中国书协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1949—2008)》。<br><br></p><p><br></p></h1> <p>(胡抗美作品欣赏)<br><br>2.刘洪彪(中国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br><br>刘洪彪的草书兼容并蓄,很难说是哪家哪派,它是经过对古人的融会化合后的一种艺术特质的表现。尤其是在类型化比较严重的今天,他的这种无法归类,恰显出了难得的可贵。他的草书讲求自然天成和一变化,无论是用笔、线条还是结构、布局,都无拘常规,性情所致,风生水起,机趣横生。刘洪彪的书法作品特别注重大的感和效果,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有一种大美术的思维。刚与柔、虚与实、正与欹、浓与淡、枯与润、形式与内容、循规与破法、南帖与北碑……书法中的种种对立在其草书中呈现着创造性的统一;逆与顺、苦与乐、理性与感性、严谨与率意、持守与狂放……世间的对立矛盾在其人生中实现了深层次的融合。或许,正是笔墨与人生的双重修炼和相互作用,成就了当代著名草书家、刘洪彪,也印证着他的别样感悟:“出色的草书家应是朴素的哲学家。”刘洪彪尤为重视对章法的大胆出新,強调形式感,提出了盛装书法的观念,对当代书法的创作走向有积極的推动作用。</p><p><br></p><p>&nbsp; &nbsp; &nbsp; 字后夷,号逆阪斋主,1954年生于江西萍乡,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br><br>2007年、2011年、2014年三次蝉联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七子”称号。2008年受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被授予“全军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诸多高规格大展。早年蝉联全军第一、二次书法比赛一等奖。1987年在洛阳博物馆举办二人书画联展,1994年、2004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洪彪四十岁墨迹展”和“刘洪彪五十岁墨迹展”,2014年在北京举办“阅世读人·刘洪彪六十岁墨迹展”。出版作品专集、合集十余部,出版文集《缀连琐碎》和《刘洪彪文墨》(一函五册)、书法展览设计装置图文集《盛装书法》。数十次出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曾先后访问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葡萄牙和澳门、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br></p> <p>书法未来的发展方向</p><p><br>2017-12-18(网络)</p><p><br></p><p><br>当代书法应走向何方?不外乎三种路径:一为帖学传统的守正创新;二为碑学传统的守正创新;三为碑帖结合的新路子。前两种是为诸多书法大家所实践并有所成者之路径,但历经不同时代的丰富和发展,两大传统各自从书法美学体系、技法规则(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均已大为完备和成熟。目前,虽有新的时代条件及书法环境之促动,亦少有创造性发展之大空间。而这种书法生态现状,却为开创碑帖结合的新路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碑帖结合是在汲取两大传统要素基础上的创新性探索,既符合“兼容性”和“互补性”的艺术发展规律,也为当代书法的大发展、大突破预示了方向。</p><p><br>碑帖结合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与不同书体形式结合。在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之难度,其实践价值亦最大,正所谓“夸度越大,创新程度越高”,故引碑入草应为碑帖结合之高级形态。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书法大家李志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这一发展趋向,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将碑派书法之内核及精神植入草书,使草书从笔法、结体到风貌为之大变。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虽尚未十分完美,但其所开创的方向及积累的实践经验、技法规律,足以为后辈接续完善和拓展引碑入草的崭新书风提供了基础。</p><p><br>纵观中国书法史,任何一种书体和书风从开始萌芽到发展成熟,都需要历经岁月的多重砥砺和洗礼。引碑入草,作为一个新的书法流派,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旦形成,就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那么,就需要一代代书家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和笔墨实践功夫,不断去体悟、去丰富、完善和发展它。李志敏作为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所进行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史留下了浓重的一页,值得书法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借鉴。</p><p><br></p> <p>(刘洪彪作品欣赏)<br><br>3.张旭光(中国书协原副秘书长、荣宝斋艺术总监)<br><br>张旭光的草书创作表现了典型的风格生成过程。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以书法艺术来表现这一博大气象的冲动。他为此而惊喜,甚至不知所措。因为他体验了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怀素观夏云多奇峰,以及宋代黄山谷见峡中荡桨而悟得笔法的相同的体验。那瞬间的感动,已经象底片一样框在了心底,成为终身的审美理想和生命理想。他的风格生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深入汉隶、汉画像石、汉代石雕等汉代文化艺术的特点研究,得出了八个字结论“博大、雄浑,弥漫、充满”,他称之为汉代精神;借助唐代颜真卿楷书结构开张、线条浑重的形式作为过渡,运用到行草书的创作之中;同时体验水墨与纸,与书写速度的关系。尤其对王羲之圣教序进行了反复临习,并不断融入新的理念与精神,不断实验笔、纸、水墨、速度的关系,他以为文与雅是书法的最高品格,只有在保持经典文雅品格基础上,把字写大,把气象写大,才是自己燕赵儿女血液中所奔腾的,同时也是这个时代审美的客观需要。这正是一个把传统经典推向现代化的转换过程,也是他风格生成过程的真实记录。&nbsp;<br><br></p><p>&nbsp; &nbsp; &nbsp; &nbsp;字散云,1955年10月出生,河北省安新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秘书长。现为荣宝斋艺术总监,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张旭光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联合国特聘书法教授。<br></p> <p>(张旭光作品欣赏)<br><br>4.张学群(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协原主席)<br><br>张学群的艺术理想绝不止于自身书艺的精进,他的心中怀有更大的棋局。他以时代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身份,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的使命和责任。学群先生集创作、艺理、组织工作于一身,融诗、书、画、印、文为一体,成为时代的“先行者”。,他以自身在书坛的影响力,弘扬书坛正道,树立当代草书创作之新风。他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始终走在振兴书法艺术的前列,领跑当代书坛风尚,延展着一条充满正气和正能量的艺术之路。其书才之高;不蹈窠臼、不落时俗,因其书学之精;笔墨章法之善,则足见积力之厚。数十年来,广涉诸宗,自唐楷、入北碑、而窺两汉,博采精鉴,犹得力于《爨宝子》、《好大王》,能化其方圆,得其浑朴。近年复潜心晋宋,皈依二王,所作古雅朴穆,时有清气,狂草清逸奔放,不拘成法,线条流畅,气息弥漫,有才情、有思想、有创造的精伸。</p><p><br></p><p>&nbsp; &nbsp; &nbsp; 1957年10月生于安徽阜南。学生时代即任安徽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先后当选为安徽省直书画协会副会长、安徽省直书画家协会主席;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br><br>&nbsp; &nbsp; &nbsp; &nbsp;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自幼习书,初学唐人楷法,后上溯秦汉、魏晋,先后研临经典碑帖百种,兼涉真、草、隶、篆、行诸书体,尤擅行草书。书法作品1988年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后多次入选全国届展、“兰亭奖”展览等。被《书法》杂志评为2005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10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被《书法报》评为2010年度、2012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等。《书法理论发展简论》一文获全国第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三等奖;《当代安徽书法发展轨迹分析》一文获“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活动优秀奖(最高奖);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书法理论文章近百篇。<br></p><p><br></p> <p>(张学群作品欣赏)<br><br>5.张坤山(中国书协理事,海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br><br>张坤山草书创作的特点是古朴生辣,雄浑大气,有苍茫气息。他注重对草书创作中辨证关系的协调与把握,例如浓与淡.干与湿.黑与白.大与小.生与熟.擒与纵等等,力求做到笔墨语境的和谐统一。张坤山是个风格型书家,他注意摆脱那种被潮流化书风的影响和束缚,不断地更新、调整和确立自已的创作思路,写出风格创造自我。他主张宁可格调境界稍逊一筹而不与人同,以重个性斥平庸,重风格而诽雷同为自己的创作基调,将追求个性化约标尺框定在一种较高境界的刻度之上,并试图使作品的观赏层面得到更多良性的印证。比如追求大气,力避局促小巧,显其博大雄浑;追求超迈,力避软弱浮华;显其精神气格;追求自然,力避做作牵强,显其轻松活泼;追求拙朴,力避俗甜姿媚,显其深沉典雅;力避巧饰外露,显其神韵自然。他尤为重视笔墨的运用,极尽彻底的去表现干湿变化,因此他的草书有种霸气苍茫之感,他的笔墨夸张而不越矩,多变而不失法度,有视觉冲击效果,易给观者有某种奇崛震撼的感覺。</p><p><br></p><p>&nbsp; &nbsp; &nbsp; 1952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连任第三、四、五、六、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系中国书协鉴定维权委员会副主任、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兼书法艺委会副主任,解放军美术书法院艺委会委员,海军美术书法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br><br>&nbsp; &nbsp; &nbsp; 书法作品曾数百次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及中国书协主办的一系列国家级权威性大展和大型国际书法展览,十余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得金奖。发表书论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种。<br></p><p><br></p> <p>(张坤山作品欣赏)<br><br>6.陈羲明(中国书协理事、湖南省书协副主席)<br><br>陈羲明的草书师法怀素,风格狂放自我又不失凝练雅致。但是看见笔下出来的作品,又觉得酣畅淋漓。而这种淋漓尽致的美,是草书所独有的。善书者,其旨在载道、在乐道,不徒师形迹,而转入内心沉思、开启、疏瀹、涵养,以此去审视纷繁物象、人事及理欲混杂的自我。用心灵去净化笔墨、建构语言、营造意境,从而去解读、达意、去删伪存真。陈羲明才气横溢,思辨聪颖,率意放荡,追寻意境。他的笔下充满著兴奋与激情,放笔写去,便是鬼斧神工不可端倪,是草法之下的对竞境的喧泄,是艺术书法在心灵深处的滋养。他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艺术感,他唯有把草书写得出神入化,才算温其情达其意。陈羲明在草书章法布局的安排上也似匠心独运,喜欢对比,重视错落天成,有新意有想法也有格调。他在不停的笔墨耕稼中,砺炼意志,去除习气,在有诸多无奈现实的生活中去笔耕理想永恒的黑白世界,舒发郁结之气,使怀抱若虚、胸襟常旷、恬淡自如、以应事象,定能正其性命,还书生本真。</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国展评委,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无论是书法创作实践,还是书法理论研究,以及书法教育普及,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r></p> <p>(陈羲明作品欣赏)<br><br>7.陈加林(中国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br><br>陈加林身上具有那么一种文心才气、骚心风骨。加林的书法,既注重传统功夫,亦注重现代意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加林最好创作的是行草,在晋人二王、唐人颜真卿、宋人米芾及明清诸家的行草中临池颇多,他将颜书的苍茫、老辣与书写时的悲愤表现的十分到位,可能是对信札文稿类书法的长期关注,因而加林草书中流露出随意挥洒、信笔所为的痕迹。每见其挥毫,总是轻松自如,不故作姿态,故从用笔到章法都是自然天成。他强调线条的丰富多样、灵动率意。古人所谓八面出锋,在他的书法作品中随处可见。其草书中笔法的方与圆,用墨的润与燥,结构章法的参差错落,既出之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他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上把握的较为准确,这个“点”很难找到,观当下书坛或死守故法不思变革,或一味求怪不尊前贤,而陈加林于本与源上得艺术真髓,是为成功者,亦起到给后来者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草书得到广泛好评。有人评价说,陈加林书法“表现出质朴兼会华采,以跌宕贯成流逸,突出空间形式多样化追求的总体特征”。</p><p><br></p><p>&nbsp; &nbsp; &nbsp; 1962年5月生于贵州安顺,汉族,贵州大学毕业(本科),中共党员。现为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秘书长,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贵州民族学院特聘教授,贵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贵州省人大书画院副院长,贵州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贵州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加林书法创作艺术专项高研班导师。<br></p> <p><br>&nbsp;8.王厚祥(中国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br><br>王厚祥狂草取法张旭、怀素,纵横弛骋,云烟满纸。常见他的草书作品,第一眼感觉很好,气势雄壮,节奏鲜明,很有感染力,每个字都写的准,写的好。王厚祥的草书具有着多方的优势,其一,取法高古,格调不凡,他以经典为师,兼收并蓄,独酌造化。其二,线条圆劲,中锋运送,有屋漏痕锥画沙的笔意。其三,他的那种书写中跌岩起伏的变化让人惊叹!常有意想不到之笔与始料未极之构势出现。他的书写状态是在对法度理性的把握之下一种感性的充分发挥。再是王厚祥的草书表现出了他的过人的才情,他以才情入草,让草书有了浪漫主义的气息。尤其他对大幅作品的把握有着充分的把握,看似漫不经心的自然书写,其实是别具匠心的。王厚祥的狂草有法度、有意象、有大气磅礴之势,有勇往无前的气概,令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p><p><br></p><p>&nbsp; &nbsp; &nbsp;号稷山,1963年生于河北省大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河北省书协主席助理,主席团委员兼草书委员会主任,“国书会”执行会长,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河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廊坊市青年书画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助教。<br><br>作品多次获全国书法展览、比赛特等奖、一等奖。出版发行书法专著和字帖十余部。多次为全国、全省的全日制学生通用《写字》教材书写范字。十数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和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获首届全国大字书法展二等奖、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提名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展三等奖、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三等奖,首届北兰亭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北兰亭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一等奖、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出版《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王厚祥》。2011年入选全国12家书法媒体提名评选的“中国书法方阵·当代30家优秀范本”;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青年60人展”;2012年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三名工程”书法展。2013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被网络推选为“2013年度十大书法家”之一。2015年入选中国美术馆50位名家提名展,《中国书法》杂志在“名家风采”栏目做重点推介。<br></p> (王厚祥作品欣赏) <p><br><br>9.周祥林(中国书协理事、国家画院研究员)<br><br>周祥林的草书,最大限度地吸收了狂草的气势,磅礴而不显张狂,流畅而不失法度,轻盈而不既飘浮,轻重缓急,张弛虚实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他走的是一条抒情写意的道路。周祥林有多方面的才华,在精研草法的同时,还能驾驭电影导演事业,驾轻就熟,从而对他的草书研究潜移默化地起著促进作用。他从晋唐入手,继而明清,重点在徐渭草书上下功夫,取得了可喜成果。他没有看重徐渭的急骤苍茫,而是以平和心态、精准笔法诠释了一种新的笔墨语言。他的笔下,狂草有了雅逸,奔放有了疏缓,霸气之风中孕育了平静,应当看到,这种转变并非突然,而是周祥林再次从容充实了二王的笔法,因此他能以创造性的精神,为自己开拓了一条光明大道。</p><p><br></p><p>&nbsp; &nbsp; &nbsp; 字若溪,号青堂,又名平江,平江锁金,江苏南京人。斋号若溪草堂、青堂、草青堂、豆阁、明和书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周祥林工作室导师、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有:《花笺一百声》、《匆匆的三月》、《风雅若溪系列》(九卷本)、《周祥林书法集》、《周祥林中国画集》、《周祥林书古诗册》、《苏轼评传》、《青堂山水小品》、《草书古诗卷》、《周祥林画集》、《风雅若溪周祥林书法展作品集》、《翰墨唐韵——周祥林书李白诗书法集》、《周祥林草书汉乐府长歌行卷》、《周祥林篆书古诗册》等;导演作品有电视连续剧《走出蓝水河》《青花》、《书圣王羲之》等。<br></p><p><br></p> <p>(周祥林作品欣赏)<br><br>10.吕金光(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br><br>&nbsp; &nbsp; &nbsp; &nbsp;吕金光的草书作品很有个性,艺术个性是用他自己极为认真的态度铸造的,也是他自己用极为认真的态度始终捍卫的。吕金光的书法取法于明清大家倪元璐,经过认真地解读,既着眼于大的构架,更注重细微末节。吕金光对倪元璐是认真的,还远不止如此,他在解读倪元璐的同时,还认真地解剖那个时代——解剖传统。但当他要离开倪元璐表现自我的时候,被他解剖过的东西,在他那里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启示、一种精神。创作中,他不是沿着倪元璐的路重复地走下去,而是在传统的框架下、在倪元璐的框架下,认真寻觅倪元璐没有走过的路,并把这没有走过的路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方向。<br><br>&nbsp; &nbsp; &nbsp; &nbsp;吕金光的草书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他没有束縛在古人的法度之下,而是用自己理解将古法经典遂一消化,他写倪元璐,不是仅取其形,而是将经典化为已有,艺术家的口味愈大,消化力愈強。吕金光草书的跌宕变化,对当代是一种震撼、一种启示。<br><br></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曲师大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副高职称(副教授同级),四川大学艺术学院04级书法硕士研究生,05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研究生(中期分流),06年荣获学术成果硕士一等奖(奖学金)。06年12月被四川大学评为优秀研究生(三年综评)。现工作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学学会会员,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曾兼职聊城大学书法本科专业教师)。<br></p> <p>《吕金光作品欣赏》</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