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郑其岳与他的《异乡即故乡》

南天一剑

<h1><b><font color="#ed2308">作家郑其岳与他的《异乡即故乡》</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林建南(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1><b><font color="#167efb">《岁月留痕》是作家郑其岳最新出版的第十一部个人文学专著,也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五部散文集,其他六部是诗和散文诗专著。</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曾经有人问其岳:您是写散文还是写诗?其岳笑着回答:我写散文诗。可见,其岳对此三种体载的文学创作是情有独钟的。</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在《岁月留痕》专著中,可以说所有的文章我都阅读过,因为每每成文之后,其岳老师总是首先用微信发过来让我欣赏。当然,我不一定是第一读者,你懂得!而我对其中的那篇《异乡即故乡》感到特别兴奋,一连看了好几遍。</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是的,在整部《岁月留痕》中,最让我怦然心动的无疑就是这篇《异乡即故乡》了。原因很简单,文中的主人公L女士是一位多愁善感却又敢于挑战世俗、挑战人生的现代女性。她的成长故事,是一个极其励志的现代版本。她从一个娇小懦弱的千金女孩,凤凰涅槃般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环境,她所经历过的痛苦、磨难、茫然、期望等等生活情节,无不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正如其岳师所说,“留学”海外的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求新求异心里,想改变现状,尝试新的生活,,这是一种主动行为;另一种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另谋生路,如解放前抓壮丁,还有贫穷等,这是一种被动行为。我认为,L女孩“留学”澳洲,应该属于前者。因为,她父母是双职工,在县城建有一幢楼房,居住宽敞,她本人也端着“铁饭碗”,有稳定收入。在那个年代的山区县城,应该属于“小康”家庭了。可是,她并不满足于舒适温馨的生活,毅然决然地辞职,独自一人背井离乡,以“留学”的名义远赴澳洲,开创新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她血液中有不安于现状的细胞在涌动。(其岳师语)</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临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特别是与自己相处多年的同事时,L女孩也是百感交集,难以自抑。于是,她特地在办公室门口挂了一串风铃,她要告诉所有的同事:勿忘我,我会想你们的。当时,</font></b><b><font color="#167efb">作为办公室的头,其岳师对她的远离也是于心不忍,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于是,连夜写了一篇《那一串风铃》来表达对同事的思念。</font></b><br></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在临街的窗口/靠近屋檐/微风一吹/叮当作响/如同她清脆爽朗的笑声/……这一串风铃,挂在窗台上方,让两个男性构成的世界,揉进了女性浪漫的气息,犹如一首青春抒情的旋律,在我们心里经久不衰地回旋……</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在其岳师的心中,那串风铃,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寓意。他常常在梦中惊醒,那风铃的响声,带给他太多太多的思念与牵挂、带给他一生无法诠释的情怀。他说,有时在大街上,突然一声自行车的铃响,他的精神都会为之一振,这种揪心的感觉,伴随着他日复一日的生活,痛苦着、幸福着!</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记得其岳师曾煞费苦心、通宵达旦地写了一篇情感散文《那一杯红酒》来怀念他的红颜知己:杯中盛满的是故乡久负盛名的佳酿红酒,那是氤氲环绕心胸微甜的乡情。野菜的聚集和红酒的荡漾,是你熟悉而又陌生的风味,野气横生,正宗自然,通俗透露高雅,随意而不规范。这是未曾被灯红酒绿所渗透、功名利禄所污染、人情冷暖所改变的。</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这一杯淡雅醇香的永春一都红酒,就足够聊以慰籍那浓郁的乡愁及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这或许是散文作家有别于常人的一种多情细腻而又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吧!</font></b></h1><h3></h3> <h1><font color="#167efb"><b>L女孩在澳洲漂泊几年后,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在拿到了澳洲的“绿卡”后,她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回国,看看自己的故乡、自己的亲人朋友。第一次归来,她特别给其岳师带来一支钢笔,她知道,对于一个潜身于舞文弄墨的人来说,永远离不开的就是钢笔。其岳师的性格有些古版,单位给他配备的那台电脑,十几年了,依然原封不动地“静坐”着。有一次,他还煞有介事地问其他同事,电源开关在哪?那个鼠标是干啥用的?<br></b><br></font></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L女孩对其岳师的那种同事之间的爱是纯碎的、纯洁的,不带着任何的杂念。她知道其岳师会用这支钢笔来写散文、写诗、也写散文诗,写一些令人怦然心动或者憾动灵魂的好文章,而通过这支越洋而来的钢笔流露出来的情感,一定更有一种让人撕心裂肺的情节和一种让人牵肠挂肚的情怀。</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其岳师从永春退休后移居厦门,他居住的那个小区门前有一条宽敞的马路,马路的名称正好是L女孩的名字。冥冥之中,是否有某种预示?是否有某种情感的牵挂,实在让人匪夷所思。</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我是认识L女孩的,我曾陪其岳师一起和她在永春县城的一家饭店吃饭,也就是她回家送一支钢笔给其岳师的那一次。两个亲密无间的老同事、老朋友在几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泪眼朦胧了桃城的天空,缓缓的桃溪水,似乎都为他俩的久别重逢而放慢了流淌的速度。此时,正值永春芦柑飘香的季节,那缕缕的果香,凝固了所有的思绪、窒息了所有的相思。仿然间,四目相对,竟无语凝噎。</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也就是那一次,我们都喝了许多永春红酒,L女孩语无伦次、断断续续地讲了她十几年来的心路历程。刚到澳洲,环境的改变、语言不通、气候不适、工作无着落、三餐无规律等等。她和几个同伴合租一间简陋的房子,没有床板,就去垃圾堆捡回几个破牛奶箱将就。由于找不到工作,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有一次,几个人狠狠心合伙买了一瓶冰镇汽水,每人小心翼翼地呡一小口,算是很奢侈了。</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越南人开办的餐馆当洗碗工。虽然比较累,工资也是非常低,但是再怎么说也是一份工作,至少可以保证肚子不再挨饿。后来,她陆陆续续换了几份杂工:西餐店、蛋糕厂、食品包装厂、车行洗车、零件厂、家俱厂搬运工、服装厂车工等等,反正工作是极其不稳定的,只是为了三餐一宿,她不得不累死累活地辗转奔波。一个弱女子,在举目无亲的千里之外,靠出卖低廉的体力活,勉强地维持着个人的温饱。其间艰辛,难以诉说。只是,岁月不懂忧伤,沧桑凝成岁月。</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是谁说过: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你遭受多少的艰辛,或经历多少的苦难,只要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总有一天,你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在经历了无以计数的生活煎熬之后,上天终于为这个弱女子开启了一扇希望的窗口,她利用多年拼命工作、省吃俭用而积赚下来的资金,盘下别人的一家店面,开始做起小生意。又过了几年的艰辛日子,她终于有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现在她在澳洲买了房子,也成了家,生活开始步入正轨,并向着“富裕之路”迈进。</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异乡即故乡。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独自一人坐在窗前,仰望着漆黑或者星光闪烁的天空,总有一种思绪涌上心头,不争气的泪水也会盈满双眼,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乡愁吧!</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郑其岳简介</font></b></h1><h1><font color="#167efb"><b><br></b><b>   郑其岳 ,原名郑奇岳,笔名关月。福建永春人。中共党员。1980年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化学系。1973年应征入伍。历任永春县文联副主席、文体局副局长、广电局副局长。县优秀拔尖人才。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望你一眼》《第三只眼睛》《点击夜色》诗集《别一种情感》《瞬间开放》散文集《情感零距离》《帘角轻轻一动》《漂移》《云淡风轻》《岁月留痕》等十一部。诗《抗战老兵》分获2005年福建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征文二等奖和福建省第二十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散文诗《人与山》1989年获《福建日报》主办的海山杯诗歌大奖赛佳作奖,新闻评论《扶贫勿忘计划生育》1987年获福建省计生征文二等奖。</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