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归》札记

爱乐人

<h1>&nbsp; &nbsp; &nbsp; 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展示祖国7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展示广大移交政府安置的军休干部爱党爱国爱军的精神风貌。退役军人事务部举办全国军休干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合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高度重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创作动力,力争打造原创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全新作品,破除以往陈旧的呈现模式,力求推陈出新。</h1> <h1>&nbsp; &nbsp; &nbsp; 自19岁参军离开家那天开始,在部队文工团创作、演出了31年。刚刚退休回到合肥本想陪着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很突然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的是,这是我的专业。陌生的是,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h1><h1> </h1> <h1><br>&nbsp; &nbsp; &nbsp; 如何创作构思仅凭一把二胡就能描述一段历史,如何能够让人沉浸在音乐中既往回忆,如何再现那段烽火硝烟的战地岁月,是创作的难点之一。此次参演者大多数为零基础的军休干部,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也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加上二胡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是细腻、柔美,并不太适合表现如此厚重的作品,所以创作表演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此我四次赴金寨和安徽多地,并多次到各军休所搜集资料、采访座谈。在大量的信息资料汇总后,我确定了创作的基本思路和方向。</h1> <h1><font color="#191919">&nbsp; &nbsp; &nbsp; 作品《荣归》以“山河无恙,英雄不朽,魂兮归来!”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迎接英烈魂归故里为创作背景,结合安徽省合肥市仅存抗美援朝军休干部汤益民、何万里、刘福安等老人真实人物和事迹为创作原型。通过对人物原型的采访,追忆和再现那个烽火硝烟年代里,一幕幕大国与小家的抉择;一段段生离与死别的故事;一桩桩深埋记忆中的战友情谊;一件件可歌可泣的真实事迹,这些红色历程中有血有肉的故事,流淌在记忆长河之中。</font></h1> <h1>&nbsp; &nbsp; &nbsp; 青山常绿、英雄当歌,我们经常在现代与过去、现实与梦境中游走,那些不朽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冰冷的石碑上,那些鲜活的面孔却永远活在我们深深的记忆里,70年过去英雄归来,共和国从来不曾忘记。</h1> <h1>&nbsp; &nbsp; &nbsp; 整个作品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旋律中拉开帷幕,一下就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多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此时,一段熟悉的旋律在脑海中盘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旋律变奏跃然指尖,激荡回转便成为《荣归》这首作品创作最初的音乐动机。</h1> <h1><font color="#191919">&nbsp; &nbsp; &nbsp; 第一主题出现——叙述。二胡是叙述者,叙述的并不是炮火纷飞,叙述的是一种人情,一种人文情怀。</font></h1><h1><font color="#191919"> 几十万将士告别家乡沃土,毅然奔赴异国他乡。参加抗美援朝是为了让朝鲜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一种人情;铁血也有柔情,他们也会每日思念自己远方亲人,思念新婚妻子和年迈的母亲,这也是一种人情;满身抱负盼望保家卫国,却毅然慷慨赴死也是一种人情,所以这段二胡委婉音乐想叙述的是——人。</font></h1><h1><font color="#191919"> <br></font></h1><h3><br></h3> <h1><br>&nbsp; &nbsp; &nbsp; &nbsp; 舞蹈王佩莉老师作为家乡亲人的一个缩影,与二胡音乐以蒙太奇的时空交错方式展现,群舞演员以雕塑感雕琢历史的厚重,加以合唱哼鸣,细腻的揉入进二胡主旋律当中。淡淡勾勒出音乐色彩,呈现出人与人、大家与小家、生离与死别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的舞台展现像一幅油画、一个丰碑,更像一部壮丽的凯歌!</h1> <h3></h3><h1>&nbsp; &nbsp; &nbsp; 第二主题——战斗。然而强烈炮火将人们不得不拉回现实,敌机猛烈炮火袭来,一波波战士前赴后继英勇战斗,音乐进入紧张、铿锵有力的音块模进,二胡以炫技的快速变奏配合舞台上的战斗、坚守和牺牲。</h1><br> <h1>&nbsp; &nbsp; &nbsp; 血色染红了三千里疆土,那冰封的长津湖,刺目的雪白和凛冽呼啸的寒风,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永久的镌刻在历史的那一刻。</h1><h1> 家乡的亲人在盼着你们哪!娘似乎听到了儿子孩童时的呱呱啼哭,妻子似乎看到了丈夫那熟悉的面庞,老爹驼着背依旧每日执拗的站在老槐树下,眼巴巴的望着村口,却不知他的儿子永远无法归来,长眠在异国他乡。这是痛彻心扉的疼啊!为了国家荣誉他们做到了,却空留下亲人战友无解的盼望……</h1> <h1>&nbsp; &nbsp; &nbsp; 第三主题——荣归。这是一种大悲、大爱、大情怀的叙述,是致敬半个多世纪前,上百万中国军人满怀报国激情踏上抗美援朝战场。魂断异国,埋骨他乡最高的敬仰……山河已无恙,英雄可归家,用一部作品致敬英烈,凯旋荣归!</h1> <h1>&nbsp; &nbsp; &nbsp;《荣归》从创作诞生到云南参赛,再到晋京展演,几个月里与34名战友同甘苦、共奋进。在全国军休汇演南部赛区取得了“最佳节目奖”的好成绩,在晋京演出中,获得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当荣归音乐结束时,多名老将军不禁潸然泪下,心底的牵挂激起他们深沉的记忆,回忆起曾经一起生死与共的那些战友们,感怀情义历经多年不曾有一点淡忘,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深厚的想念他们。</h1><h1>  </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font color="#191919">&nbsp; &nbsp; &nbsp; &nbsp;一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离不开战友们的信任和努力付出。离不开解放军文工团创作室一级编剧肖力主任对节目多次修改倾注的心血,</font></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离不开舞蹈编导邵陆凯先生的千里相助,更离不开每一位为荣归节目默默付出的人。<br></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font color="#191919"> </font></span></h1> <h1><br>&nbsp; &nbsp; &nbsp; &nbsp; 那流血膝盖刺目的殷红至今犹在眼前;那汗透衣衫还不舍休息的忘我精神,回忆起仍让我感动流泪;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好似还在耳畔回响;那一段母亲寻儿的舞段,每次观看还是那么让人感伤。</h1> <h1>  《荣归》一路走来让人感怀良多,曾经零基础的老干部,也像少年一样在地上摸爬滚打。没有学过舞蹈的王琰已经可以作为主要演员,完成许多标准的舞蹈动作,那一声嘶吼<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喊出的不是伤痛,喊出了千万将士对亲人无尽的愧疚……<br></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感恩遇见,感恩当下。感恩我的母校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大力支持,感恩在荣归群主带领下,大家</span>每日群里对排练的总结与分享,感动大家为《荣归》节目完美呈现,付出的每一滴汗水。</h1><h3><br></h3> <h1>&nbsp; &nbsp; 沙场秋点兵,弓如霹雳弦。《荣归》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向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豪情,只要身着戎装为国报效这颗心依然火热,艺术创作的路将继续勇往直前。<br>&nbsp; &nbsp;&nbsp;</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 &nbsp;</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满腔豪迈寄情艺术之路,</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千里江山融进方寸指尖。</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周珩记于2019年12月2日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