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晃,60岁了。<br> 不论我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60岁花甲的“桂冠”结结实实地戴在我的头上。<br> 60岁是人生一个顺耳,是一个甲子,也是一个重要年份,站在人生这个重要节点上,感怀总比平日要多一些,故而留下点文字及图片以作纪念。</p><p> 回望来路,长长的六十年飞驰而过,按部就班地沿着人生应有的轨迹走来,没留下什么难忘的故事,人生经历足迹大致可分解划成这样几大块及时段: 《当学生》、《当知青》、《当兵哥》、《当学员》、《当公职》、《当工人》的经历及将来的退休时代,跨越了工农兵学商旅程的人生轨迹,是人们常常所说的经历了下过乡、上过学、扛过枪、经过商、当过工人、作过公职人员等等。青春时代虽然逝去,但带着60年时光的印痕,那难忘的岁月在心中留下难忘的思念,无论是在风和日丽的阳光下还是在淅淅沥沥的风雨中,都镌刻着不懈奋斗的历程印记,弹奏着独具特色的人生乐章。这也是一种美好记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值得一生去倍加珍惜怀念。<br> 第一章 引 言<br> 第二章 欢乐童年---当学生<br> 第三章 磋砣岁月---当知青<br> 第四章 军旅生涯---当兵哥<br> 第五章 芳华正茂---当学员<br> 第六章 开放时代---当公职<br> 第七章 零星时间---当工人<br> 这既不是一篇激情的叙述文,也不是一部有吸引力的小小说,更不是一本生动的人生哲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零星琐事、所接触的人、所发生的事及个人的人生感悟,也可能不适合某些人的口味,可引以借鉴!<br></p><p><br></p> 引 言<br> 1959年12月2日出生在闽西北山区铁城——邵武。上辈爷爷在沙县当地是一户富庶人家,出了名的公堂地主,太爷爷更堪称沙县地方的一“雄”。母亲出生贫寒,是从小做童养媳到爷爷家的,父亲在福州省国立中学读完高中后与未上一天学校的母亲结合在一起,尔后转择永安、南平、福州、建瓯、建阳等地方,最后落根在邵武。原本我们姐妹兄弟排名属“典”字辈,后因母亲在永安一个名叫“燕”溪的地方生大姐时,父亲就把我们姐妹兄弟排名属“燕”字辈,为“典”“燕”两字一事,母亲在世时一直责怪父亲没有把我们兄弟姐妹按祖辈的辈份进行排名。 记得很小很小时的片段,我们家最先是居住在中山路原糕饼厂后院一幢二层木屋,楼下居住着陈叔叔5口人家,隔壁是一户粮食局鹰局长的家,那时正遭遇自然灾害,全家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家庭生活十分窘迫,鹰局长家人经常并偷偷地拿点粮食送给我家。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母亲在猴子山下与富屯溪之间开垦约3--4亩荒地,种上了地瓜,尔后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以地瓜为主食,每日清晨母亲就早早起床把地瓜闷在锅里,待我们放学到家时就能吃上香喷喷的地瓜了(现每次遇见吴康玉、黄竞琪、黄竞豪等儿时的小朋友会面时都会提起当时吃地瓜一事);...... 1969这年我们家搬至原食杂日用品公司的宿舍后院(现威明大厦)居住2年,这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父亲因家庭成份问题下放到水北公社下沙村红星生产队。记得小时候经常到父亲村庄的山上拾柴火,有一次用双轮板车将柴火拉回城里的路上,二姐差点在途中出交通事故;.....<br> 1971这年我们家又搬至中山路灯芯绒厂隔壁,租用一位姓严的房子。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我家五个小孩勤奋上进,吃苦耐劳,在家养鸡养鸭养兔子;上街叫呼着卖过冰棒,去过田里种菜种瓜、去过贮木场撬过树皮、去过福山上砍过柴、去过寿山上扒过松树毛;....<br> 1974这年我们家又搬至中山路四中傍居住,租用两间姓吴的房子(姓吴的女婿梁木旺后担任城丰大队书记),与同班同学吴柏林班长家隔壁,与同班同学黄华明家对面,那时我们五个小孩逐步长大成人,虽然当时在经济上很拮据,但父母亲领着我们全家七口人在生活上过得其乐融融。 记得和同屋居住的郑华同学去过城丰大队、城裕大队的田里拔过兔子草;和同屋居住的林良奇同学经常放学回家挑水煮钣、并一起学武术,练拳打脚踢;和同屋居住的下一届王延磷同学一起挑沙子、搬砖砄、盖房子;…… 记得小时候娱乐活动很多,男孩子喜爱滚铁环、走陆战棋和打玻璃弹子等,女孩子则喜欢走飞行棋、跳绳和踢鸡毛毽子等;我最酷爱是打乒乓。那时一个好球拍很贵,刚开始时是用五合板做的球拍,也玩得开心,有时在家把作业做完后就门板一卸当做桌面,约上三二同学便打起乒乓球比赛;.... 记得小时候东关的老百姓最喜爱电影了,部队留守处在周末常常有播放露天电影,一有消息便早早吃完晚饭搬着小板凳跑到空场上去占地盘,去晚了只能到银幕的反面看了;.... 记小时候赶上过年过节,兄弟姐妹或小朋友们成帮结队的跑到城门口菜市场去站队购物,生活充满乐趣至今难忘;.... 记得小时候我在家中五个兄弟姐妹里,父母亲最疼爱我这家中的长子,印像最深的一件事是在79年中越反击战正紧张时,我给家里信中写道:用自已的鲜血写了“坚决上战场”请战书一事,把父母俩位老人急忙地往南昌驻地部队赶,当时父亲并没有过多的言语和什么嘱咐,只道出“好男不当兵,好女不下纺”的语句,简简单单的八个字道出父爱如山,珍爱自己的一种人生真缔。 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个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个色彩单一的时代。60年前的今天,一个生命呱呱坠地---我。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批邓反右,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房屋货币化等等……。每一次变革都留下了我或深或浅的脚印,都刻烙着时代的印记。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便成为了不可逆回的过往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