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朱者不易赤</h3><h3>近墨者容易黑</h3><h3><br></h3><h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朱砂的会变红,靠近墨的会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h3><h3>这句成语出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h3><h3><br></h3><h3>意思是靠近朱砂的会变红,靠近墨的会变黑;声音和谐,那么听起来就很清越,身形端正,那么影子看起来就是直的。即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会受到坏的影响,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h3><h3><br></h3><h3>能量是会传染的,如果我们想有所改变,想有所作为,那么首先该做的,就是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h3><h3><br></h3><h3>是的,道理就是告戒人们,尽可能近朱而朱,尽可能远离墨而不要被黑了。</h3><h3><br></h3><h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似朱与墨打了一个平手,但进一步想想近朱者不易朱,而近墨者却容易变黑!</h3><h3><br></h3><h3>更有甚者,主动近墨者,无意识,稍不留神就走近墨了,不知不觉中变黑。<br></h3><h3><br></h3><h3>看来,墨比朱厉害得多!</h3><h3><br></h3> <h3>出污泥染还是不染</h3><h3><br></h3><h3>出污泥而不染,难!</h3><h3>坐怀而不乱,难!</h3><h3>众人皆醉我独醒,难!</h3><h3><br></h3><h3></h3><h3>一。出淤泥而不染,常用于形容荷花。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h3><h3><br></h3><h3>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边著书立说,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h3><h3><br></h3><h3>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天,一个人发现一堆芳香的泥土、带有香味的泥土,然后他如获至宝地把它带回家中,一时间香味飘满整间屋子。</h3><h3><br></h3><h3>那个人问泥土:"你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吗?"泥土说:"我只是一堆普通的泥土罢了。"那人又问:"为什么你会有那么浓郁的香味呢?"泥土笑了笑说:"其实并不值得惊讶,我只是跟玫瑰相处过一段时间罢了。”</h3><h3><br></h3><h3>跟玫瑰在一起久了,就会有花的香味;跟狗狗在一块,就肯定会有跳蚤,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成天跟负面的人呆在一起,还指望过正面的生活,这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h3><h3><br></h3><h3>二。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h3><h3>按中国的传统,男女之事,算是“不文”,是不可以公开谈论的,“四大圣人”之一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去流传了千年,虽坐怀没乱,但毕竟涉及的是男女之事,是不便于放到台面上来说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流传如此之久呢?而且随着柳氏家谱在安徽的发现,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个千年谎言,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千年谎言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最早出自什么地方呢?<br></h3><h3><br></h3><h3>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曾官拜鲁国士师,相当于现在的监狱长。据说,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遂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h3><h3><br></h3><h3>“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的“毛诗”版本,且有几个版本。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巷伯》讲了个独居男子和寡妇的故事,被后人移植到柳下惠身上。这应该是最早的版本,形成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但此时距离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h3><h3><br></h3><h3>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有了成型的“坐怀不乱”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h3><h3><br></h3><h3>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也有同样的记载:“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晚不乱。”</h3><h3><br></h3><h3>另一个说法,说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注。此段“佳话”,成了柳下惠坐怀(槐)不乱。</h3><h3><br></h3><h3>不管哪种说法,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在元明时期才完全成型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元明时期距春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个故事千百年后才可演变成型,也太久了,真实性令人生疑。</h3><h3><br></h3><h3>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何以迟到了这么多年才定型?恐怕这与宋明时期理学的盛行有着一定的关系。</h3><h3><br></h3><h3>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号召“存天理,灭人欲”,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推崇男女授受不亲。理论的推崇不能只喊空口号,不然太过笼统和抽象,于是,为了顺利推广这种理论,往往会树立一个典型或者榜样,如同现今的模范人物一样,宣传先进事迹,以供大家仿效和学习一一柳下惠就这样中奖了!</h3><h3><br></h3><h3>这更是一个圣人之举,存天理而大义灭人欲。</h3><h3><br></h3><h3>三。欲望城市的人活成佛系</h3><h3>灯红酒绿的都市,人人为生活而奔波。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弥满着人性的欲望,而在这个物化了的社会,一切都可以以金钱标价,有权变有钱,有钱就有闲,有闲就扯着蛋疼,早己打开放纵的闸门,很多人不再压抑欲望,纵情于声色犬马,谁也不愿做苦行僧,且看红尘男男女女及时行乐及春夏秋冬。。。</h3><h3><br></h3><h3>朝九晚五的人群,被房贷车贷被裁员失业压得苟延残喘,早己是低欲望一族的佛系人生,而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抵抗住不劳而获金钱虚荣享受的诱惑?!</h3><h3><br></h3><h3>与其说现代人活成佛系,倒不如说,追求疯狂物质和肉体享乐早己掏空了身体,阈值和味口越来越重,纵使伟哥和伟嫂都己失效。。。</h3><h3><br></h3><h3>人们对按部就班生活失去兴趣,寻找的是眼前苟且的刺激,诗和远方只停留下梦回唐朝的回忆中。</h3><h3><br></h3><h3>众人皆醉我独醒,问问内心,到底信不信,问问自己,到底行不行?!当交换的价码不断提高,谁能经受得了人性的考验,良知的拷问?! 而同流合污,助助纣为虐后心安理得否?</h3><h3><br></h3><h3><br></h3> <h3>慧根慧眼劣根劣种</h3><h3>还是环境造就人</h3><h3><br></h3><h3>一。孟母三迁讲环境重要</h3><h3></h3><h3>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孟子小的时候,他们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会学大人祭拜、办理丧事。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开始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h3><h3><br></h3><h3>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h3><h3><br></h3><h3>二。明尼苏达实验,70%决定于遗传</h3><h3>实验是由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中心两个教授主持的,他们用了11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找到63对双胞胎,一出生就被不同家庭领养的孪生子。因为,人类的基因结构只有在同卵子身上才百分之一百一样,这些人在不同环境中长大成人同卵兄弟、姐妹或兄妹,性格相似的地方多就证明先天的作用大,反之就是后天作用大。结果63对孪子的实验证明,他们的性格至少70%以上是相同的!受这个实验启发,又有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专门对被领养的人长大成人后,混得普遍不如养父母。科学家们的解释是,生孩子不能养的人,自控能力一般不如能领养孩子的人。又是基因作的怪,而且这基因缩写命名为:RDR4。</h3><h3><br></h3><h3>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人的性格有70%是老爸老妈给的。因此,我们能不能成功,70%同我们的努力无关!!!<br></h3><h3><br></h3><h3>等等! 事实并没那么悲观,让我们看看另一个双胞胎实验。</h3><h3>2018年美国一部讲述非法双胞胎实验的纪录片《孪生陌生人》,讲述了三个互不相识的男孩儿,被不同的家庭寄养,又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他们其实是同卵三胞胎兄弟。<br></h3><h3><br></h3><h3>三个孩子虽然成长家庭迥然不同,却有着完全一样的性格和爱好。这个离奇的故事引来媒体竞相报道,也引出一个惊天秘密。</h3><h3><br></h3><h3>这三个性格、爱好、动作表情都像照镜子一样,都存在一定先天精神问题的三兄弟,在面对人生中最大的危机时,选择却并不相同。</h3><h3><br></h3><h3>养父母的不同,确实不能改变孩子的气质、性格、甚至爱好,更改变不了孩子有精神疾病的事实,但他们确实影响了孩子的选择。而在面对相同境遇时作出不同的选择,不正决定了一个人不同的人生走向吗?从这个角度讲,父母的教育不可谓不重要!</h3><h3><br></h3><h3>但这其实正是三个人的遗传基因的比例有差异,而造成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而造成教育结果不同! <br></h3><h3><br></h3><h3>三。佛讲悟性都基于内心有慧根。</h3><h3>慧根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huì gēn。一指聪明的天资,二指佛教用语,为二十二根之一,五根之一,观达真理,称为慧;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称慧根,多指能信入佛法的根机。[1]另有玉佛寺的创建人和首任住持慧根上人。该词来源于梵语prajn~a^-indriya,巴利语pan~n~indriya的翻译。</h3><h3><br></h3><h3>慧根高低不同的人,对待佛法的表现是不同的,能接受的程度也上不同的,比如道德经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h3><h3><br></h3><h3>无论大家慧根是高是低,佛说:众生未来世,早晚都会成佛一一有早有晚啊!</h3><h3><br></h3><h3>四。男人不坏女人不爱</h3><h3> 女人不坏男人也不爱</h3><h3>听起来是坏男人坏女人更受人欢迎,他们有坏的资本,有坏的技巧,使人乐在其中,欲罢而不能。</h3><h3><br></h3><h3>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h3><h3>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h3><h3>造化弄人,十之八九都成为环境的奴隶,美其名曰认命,随遇而安。</h3><h3><br></h3><h3>六。民族劣根性探讨</h3><h3>所谓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 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h3><h3><br></h3><h3><br></h3> <h3>人之初之不善与</h3><h3>天生免疫力低下</h3><h3><br></h3><h3></h3><h3>一。什么人免疫力低下?</h3><h3>1.交际圈子太狭窄。</h3><h3>研究证实,一个人结交的朋友越少,身体越易生病,甚至寿命也大受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朋友数目超过6个的人抵抗感冒病毒的能力提高4倍。</h3><h3> </h3><h3>2.平日欠下“睡眠债”。</h3><h3>经常克扣睡眠时间会让身体产生的免疫细胞数量锐减。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每天睡7~8小时的人,每天只睡4小时的人,血液里的流感抗体只有前者的50%。</h3><h3> </h3><h3>3.凡事老往坏处想。</h3><h3>研究发现,当悲观者积极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时,体内和免疫相关的白细胞数量会增多,他们的身体状况得到显着改善。</h3><h3> </h3><h3>4.有话憋在肚子里。</h3><h3>研究发现,喜欢探讨问题的夫妻,血压、心率会降低,而和免疫相关的白细胞数量会升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更强。</h3><h3> </h3><h3>5.顶着重压过日子。</h3><h3>人在丧偶后的一年内最容易生病,一份让你内心不得安宁的工作也会对免疫力造成深深的伤害。</h3><h3><br></h3><h3>二。人之初之本不善</h3><h3></h3><h3>因为人之初性本恶,你生来都有,恶性。所以加上万恶之源的懒惰等思想就更容易学坏。</h3><h3><br></h3><h3>学坏是指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没有自制力,只追求一时之快,没有将来意识;学好是善于自制,会为他人着想,有志向,能忍耐。一个是放纵,一个是忍性,就像拳头挣开和握紧一样,哪个更轻松?所以说学坏很容易,学好就难了。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想练真功夫,苦修要几十年,而走邪道的话,不用几年就很厉害了。</h3><h3><br></h3><h3>对此问题尝试用生物本能来解释:</h3><h3>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生存,它们都是不会考虑到同类异族的死活的。生存能力强的,就留了下来,反之就灭绝。动物是生物的一大类,而人类又是哺乳动物的特定一类。人类不管他是怎样进化,他的遗传基因都会留下每一次进化的遗传信息。</h3><h3><br></h3><h3>而这一点,从所有动物的坯胎的不同时间段的样子可以看得出来:所有动物的坯胎,开始是一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的产生分歧。低级动物的怀胎时间短,高级动物的怀胎时间长。人是最高级的动物了,所以从开始怀孕到正常分娩,足足需要十个月左右,用于复制遗传的自私信息!综上所述说明:人之初,性是不善的! 是自私的!</h3><h3><br></h3> <h3>可口可乐的广告讲出真话</h3><h3>挡不住的诱惑!</h3><h3>诱惑挡不住!</h3> <h3>好事学不会坏事情不用教</h3><h3><br></h3><h3>1.学坏就是堕落,学好就是升华自己。堕落就像自由落体速度很快,升华就像爬山上升,当然是越来越困难。</h3><h3><br></h3><h3>学坏,自私利己主义是其本质,及时行乐,占有与享受的本性的体现,随波逐浪当然刺激,是最容易的选择!</h3><h3><br></h3><h3>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面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诱导,是非不分,真假不知,学坏三天却是很快的,让人变好不容易。不以善而不学,不以恶小而学之,害人又害己。</h3><h3></h3><h3>一个人变好时间很长,一个人变坏只要很短的时间。首先一个人要学好改掉身上的陋习很难,陋习已经根深蒂固。有句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原因。其次一个人变好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求更高,如思想方面,道德方面,学业方面等,每个一个方面分很多小的细节,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要做好,才会成为变好人。</h3><h3><br></h3><h3>而学好,要求自律,克制,修身养性,克已复礼,兼济天下,与体内中那个邪恶的心魔斗争,实属不易!只不过这种能学好的人也是有基因的,这种人有天生的对恶的抗体,正所谓孺子可教也!</h3><h3><br></h3><h3>3.让坏人弃恶从善,是唤醒他体内的善根,如果他没有这种基因,再怎么努力也难;如果犯罪嫌疑人屡教不改只能受法律制裁,则实属咎由自取。</h3><h3><br></h3><h3>而社会环境是善的基因是美的基石是真的基础,如果它没有惩恶扬善的公平正义,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则人们只想做一个好人就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h3> <h3>远离诱惑与学好向善</h3><h3><br></h3><h3>几点忠告:</h3><h3>1.从某种意义上说,泥被污染了,荷而难以出污泥而不染!肌体的基础代谢紊乱,身体的免疫力就低下!</h3><h3><br></h3><h3>2.对于诱惑,只能远离!</h3><h3>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h3><h3>可口可乐的广告讲出真话: 挡不住的诱惑!诱惑挡不住!!!</h3><h3><br></h3><h3>3.见了棺材不流泪</h3><h3>香烟盒上的骷髅头阻挡不住烟民!</h3><h3>飞蛾扑火,追逐享乐,吞噬灵魂!</h3><h3>赌徒一定会赌到倾家荡产;毒品一旦染上只会万劫不复;风流放纵的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贪婪无厌的后果只能是万丈深渊。。。</h3><h3>人类体质一般的人居多,免疫力也就一般,抵抗诱惑的能力都一般!</h3><h3>那种坐怀不乱的圣人,肯定是少数!</h3><h3><br></h3><h3>4.对于一般人而言,千万别过于自信或他信,用诱惑去考验人性!</h3><h3>唯一可行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如孟母三迁一般,远离诱惑!</h3><h3><br></h3><h3>5.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h3><h3>首先社会体系的基因要正,风气要正,从上到下,不姑息养奸,不投机取巧,复兴古代"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理,惩恶扬善,保护弱者,大环境干净,风清气正,国体的肌体健康,免疫系统好,抵抗力才能强!</h3><h3><br></h3><h3>每个家庭从小开始严格教育,尊老爱幼,人人品行端正,人人嫉恶如仇,则人人内心以善为美。</h3><h3><br></h3><h3>6.很久的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曾经的诘问,难道小偷的儿子就是小偷吗,令人深思。</h3><h3>阶层固化的年代,逆袭?越级?呵呵!</h3><h3><br></h3><h3>7.在一个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信任缺失,人人自危,随时防泛警惕,又互骗互害的恶性死循环圈不可自拔。</h3><h3>在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中,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何其之难,做一个好人恐怕无安心之地!</h3><h3><br></h3><h3>如果要家兴旺人人先从自身修养做起;如果要国运昌盛同样先从土壤空气河流入手,以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胸怀,从点滴做起,任何虚的恶的基因必须摒弃,老实本份的国民看到支持与后盾,当做好事不再是新闻,当春节小品《扶不扶》不再有共鸣,那时才是希望的曙光!</h3><h3><br></h3><h3>也只有那时,人人学好才不会再是难事,但愿你我都能看到那一天!</h3><h3><br></h3><h3>8.问天!天问!</h3><h3>谁摧毁了信任,谁欺骗了众生?</h3><h3>救世主在哪?什么才是救世良药?</h3><h3>基因改良势在必行,谁能替天行道?</h3><h3>救人先救己,就让每个人先独善其身!</h3> <h3>声明:</h3><h3><br></h3><h3>部分转载及引用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人联系,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h3><h3><br></h3><h3><br></h3><h3><br></h3><h3>注:</h3><h3>1.图片来自网络,属原作者所有。</h3><h3> 背景音乐《can you feel it》。</h3><h3>2.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h3><h3>3.创作不易,谢谢扩散与鼓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