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撰文 漫步海边</h3><h3>图片翻拍 漫步海边</h3> <h3>父亲是他九十一岁那年去世的,今年12月15日(农历十一月二十)是老人家百岁诞辰。<br></h3><h3>父亲生前一直执意不让亲人给他过生日,也谢绝单位领导安排为他本人的祝寿活动,理由是毛主席说过:不以人名做地名,不搞祝寿。后来,父亲年事已高,妈妈想了一个办法:父亲的阴历生日接近阳历的新年,我们每年12月30日家宴,不明说,其实就是为父亲过生日。这天呐,我们家堪比春节、中秋般隆重!几次之后,父亲明白了,耄耋之年的他尽享天伦是开心愉快的!</h3><h3><br></h3><h3>而今,女儿别无所有,此生难报养育之恩,唯有馨香一束纪念父亲百年。🌷</h3><h3><br></h3><h3><br></h3><h3>这张照片后排中间的那位英气逼人的八路军战士,就是我的父亲吴民。</h3> <h3>我不记得父亲合影的两位叔叔的名字,您可安好?现在哪里?您的家人后代在哪儿?</h3><h3><br></h3> <h3>父亲祖籍江苏吴县,七岁起在家乡的私塾和小学中学读书,1935年在苏北的邳县(现在的邳州市)运河师范学校就读。</h3><h3>1937年因日本侵华战争家道中落辍学。</h3><h3><br></h3><h3>经史料核实和档案记载</h3><h3>1938年5月,父亲在(当时属于山东省)的邳县铁佛寺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道路。</h3><h3>父亲进步很快,因为有些文化,组织安排他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军政干部学院学习,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任政治宣传员,后因工作需要弃文从医,成为一名战地医生。</h3><h3>1940年7月,父亲在沂蒙山区沂水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李彦和桑玉祥两位前辈。<br></h3><h3><br></h3><h3>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父亲亲历战场前线的战斗有档案记载的有:</h3><h3>山东泰河战斗 </h3><h3>山东安丘李家下坡攻坚战 </h3><h3>山东大汶口攻坚战 父亲受重伤</h3><h3>抗日战场上,父亲与日寇拼过刺刀,挂过彩受过伤,亲手消灭过日本鬼子多人,荣立三等战功两次。<br></h3><h3><br></h3><h3>抗战胜利后,父亲所在的部队编入东北抗联三纵队七师,父亲于1947年被派到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兴山医大学习深造。毕业后在四野四十军118师任救护队长,随大军南下。</h3><h3><br></h3><h3>解放战争父亲亲历前线参加过的战斗战役有:1946.12~1947.4</h3><h3>三下江南(松花江)四保临江战役(解放东北战役)父亲受重伤</h3><h3>1948.11~1949.1<br></h3><h3>平津战役(华北解放战役)</h3><h3>1949.9~1949.10</h3><h3>湖南衡宝战役(又称解放中南战役)<br></h3><h3>1950.3~1950.5</h3><h3>海南岛战役</h3><h3>(以上和西南战役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后的三大战役。)</h3><h3><br></h3><h3>出生入死,舍命为国,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救解放军伤员挽回生命无数,解放战争中父亲先后荣立战功五次!战火中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h3><h3>几乎是衣不卸甲马不停蹄,</h3><h3>抗美援朝战争父亲随所在部队首批入朝作战,</h3><h3>亲历参战的有</h3><h3>1950.10~1951.春</h3><h3>志愿军入朝第一次战役、</h3><h3>楚山战役</h3><h3><br></h3><h3>楚山战役中父亲为救护伤员再度受伤,躺在担架上回到祖国。</h3> <h3>年轻父亲的脚步,就是大军南下的脚步,他用一路行军变了形的双脚,从东北跨过黄河长江,丈量了祖国广袤国土的纬度!</h3> <h3>🔺辽沈战役</h3><h3>解放东北纪念 1948</h3><h3><br></h3> <h3>🔺平津战役</h3><h3>华北解放纪念 1950</h3> <h3>🔺解放华中南纪念章 </h3><h3>中南军政委员会颁 1950</h3> <h3>🔺解放海南岛纪念</h3><h3>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颁发 1950</h3> <h3>🔺解放战争南下途中的留影。</h3> <h3>🔺抗美援朝纪念章</h3> <h3>🔺父亲在朝鲜战场留下唯一的照片。</h3><h3><br></h3> <h3>🔺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赠</h3><h3>1954.2.17.</h3><h3><br></h3> <h3>父亲一生简朴,可以说没有财产。<br></h3><h3>文革初期我们家两度被抄,这几枚幸存的奖章,作为家人对父亲的念想,珍藏时间最长的一枚已有七十一年,时值父亲百年诞辰首次示人。</h3> <h3>🔺我的父亲母亲在革命队伍中相识</h3> <h3>🔺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父亲伤愈后,与母亲结了婚</h3> <h3>🔺有了我和弟弟</h3> <h3>🔺爸爸怀里的囡囡就是我。</h3> <h3>🔺幸福一家人</h3> <h3>从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医管局(卫生厅)又被派往组建祖国医药研究所,那时的研究所,现在已经发展为闻名遐迩的中医研究院,就是哈尔滨市民亲切简称的“祖研”。</h3><h3><br></h3> <h3>阅读文件</h3> <h3>父亲和研究所里的同事们</h3> <h3>🔺1964年为祖国的原子能事业,中央从全国各地选拔调集大批优秀干部人才,去往西北戈壁滩建设原子能基地,父亲时任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所长。放弃大城市科研单位的优异条件,父亲义无反顾地服从祖国需要,举家去了艰苦的西北戈壁滩建设原子能基地,这是老单位同事们为父亲送行。</h3> <h3>🔺奔赴西北戈壁滩的四零四厂,父亲奉命先到北京二机部组织部门报到,我们一家人在北京天安门合影。</h3> <h3>父亲是四零四厂职工医院的组建者之一,首任院长。当时在中央和二机部领导的支持下,举国之力,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等级医疗科研单位调集技术骨干,从无到有,形成了一支临床和医技超强的医院编制和辐射防护的监测队伍。</h3><h3>中国的辐射防护医学临床实践,从这里奠基、起步。</h3> <h3>🔺1966年春,组织安排外出学习时,瞻仰山西文水刘胡兰烈士墓与同去战友留念。</h3><h3>照片上的另外两位前辈分别是,左,杨树俭叔叔,右,闫德山叔叔。</h3> <h3>1966年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视察四零四厂,父亲和部分厂干部参加了合影。</h3><h3>我的一位同学的母亲在文革动乱中,智慧地保存了这张照片,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厂史展览中竟然完全无记载!</h3><h3>这张原片的文件超大,有三个多G!美篇无法承载输入,我只能翻拍局部。</h3><h3><br></h3> <h3>工作如火如荼蒸蒸日上,这时,文革开始了,父亲没有幸免,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被“群众专政”剥夺了工作权利。</h3><h3>那个年代那段往事,荒谬之极不堪回首……</h3><h3>清理阶级队伍时期,医院里的技术权威几乎无一例外被“专政”住进牛棚。</h3><h3>💦初冬的戈壁滩,已经冷风刺骨,清晨,父亲在几个戴红袖章的人看押下打扫医院门厅,一幅抬着尸体的担架出了电梯。父亲问,这是谁?他们答到:贾书兰……这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是平时习惯用英文书写病历的权威专家……寒风凛冽,阿姨深夜在“牛棚”不堪凌辱含冤自尽,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衫。父亲大喝:站住!也许是碍于老院长往日的威严,担架停了,父亲脱下自己身上的皮袄,盖在阿姨身上。父亲在极尽所有,告别自己的爱将,捍卫生命的尊严。</h3><h3>这举动,又招来新的一轮批斗。父亲凛然说,战场上,我们对待敌军俘虏也没有像你们那样,义正辞严,让那些猥琐的人无言以对。</h3> <h3>💦党的九大前夕,父亲“解放”了,恢复工作前,厂里一大批老干部被送到陕甘川交界的小陇山深处,甘肃两当县271干校劳动。两年牛棚,父亲没有回家过年。寒假里,母亲派刚上高中的我带弟弟坐厂里的专列在宝鸡转车,去两当看望父亲过春节。</h3><h3>除夕那天下午,附近航天三线单位,一个车祸打来求援电话,</h3><h3>父亲带着干校里几个医院的同事火速去了现场,是一辆载着回家过年职工的卡车翻下山沟。耐人寻味的是,当时老爸的身份是干校木工班的木匠学徒,不知伤员如果得知是牛鬼蛇神、“木工”在给他们熟练处理伤口,挽救他们的生命,会不会引发医患纠纷???在生命面前,父亲他们的概念里只有救死扶伤,没有个人荣辱得失。</h3><h3><br></h3><h3>等老爸带着同事疲惫不堪地回来,已经是大年初一早上!一夜之间和当地联合抢救了二十多位伤员,不仅抢救,还献了血,为重度失血和脏器内伤的几人挽回了生命,</h3><h3>将伤员交接给当地医院,几年来才得以团聚的这个大年初一,老爸和他的几个兵,回到干校的土坯房子,吃的是他那尚未成年的一双小儿女包的大年饺子。</h3> <h3>🔺初一早上,弟弟、我和抢救伤员回来的父亲照了一张照片。</h3><h3>时年刚刚五十岁的父亲,在两当曾经漆树过敏,险些丢命,憔悴苍老的变了形。</h3> <h3>🔺父亲在两当干校时的同事们</h3> <h3>🔺恢复工后,父亲在无锡太湖开会时留影</h3> <h3>🔺在北京开工作会议,部里安排去中南海参观留念</h3> <h3>1974年,二机部为建立辐射防护中心实验布局,调父亲来陕西临潼工作。</h3> <h3>🔺离开四零四之前,父亲母亲去嘉峪关向那里的老战友告别。</h3> <h3>当时二机部组织部门调我父亲是提拔任用,职位是,第一,二机部十一局(安防卫生局)副局长;第二,苏州医学院副院长;417医院院院长(平调,负有部署任务)。</h3><h3>父亲选择了417!谁都不理解啊!!!这就是我老爷子!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北京部大楼,求之不得的苏州医学院,父亲竟然不去,选择了最艰苦最落后的单位,这一点,被二机部组织部门非常意外继而赞扬有加,敬畏不已!高风亮节四个字加给我的父亲,那叫实至名归!</h3> <h3>父亲到陕西最初几年,我和母亲在各自单位各自工作,没有和父亲在一地生活。</h3><h3>💦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刚刚过后,我从四零四厂来到临潼探望父亲,父亲调来之后,417医院从一个疗养机构逐渐转型为当时陕西省技术条件较为成熟先进的医疗单位,灾难面前,省里安排承担了接受救治唐山伤员的光荣任务,先后接收了二百多位来自唐山伤员,其中重伤占据多半!</h3><h3>这任务有多艰巨?地震现场下来的重伤员血肉模糊、衣不遮体!这可不同于医院看门诊,大批伤员一次涌入,手术彻夜连台!衣食住行洗漱鞋袜全方位管理!</h3><h3>我亲眼看着父亲难得吃一顿安生饭,多少天父亲衣不解带,睡觉连鞋子都不曾脱下!</h3><h3>特别有意思,因为处处用钱,财务科账面现金告急,一下子多出二百人吃喝拉撒,总务科长找父亲,父亲二话不说,领着采购员回了家,掀开褥子,去拿家里“密藏”的现金(十元一张的大团结)那时家里连个带锁的抽屉都没有……好多年过后,提起爸爸用自己的工资解决医院伙房菜金的燃眉之急,亲历者还是崇敬有加啧啧称赞老院长的无私,对我说,丫头,我们都知道,你家钱都在你爸褥子底下……嗨!那时候党的干部哇…</h3> <h3>🔺老爸在417医院职工大会上讲话</h3> <h3><br></h3><h3>父亲于1983年离休,</h3><h3>我为父亲感到骄傲,他在417医院当院长的期间,一个原来叫“四疗”的地方,发展成为二机部的四所中心医院之一,完成了二机部的战略布局,形成了以辐射防护医学为特长的医院。当时在陕西省和核工业系统的业务地位很高,有着一般医疗单位无法企及的能力水平和花园般优美的医疗环境。他夜以继日,陪伴打井队打出的温泉井,至今都是417医院的重要资源。</h3><h3><br></h3><h3>他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禅精竭虑操劳一生!</h3> <h3>离休后</h3> <h3>🔺老爸在华清池</h3> <h3>🔺爸爸是同事儿子的证婚人🌹🌹</h3> <h3>🔺为医院的退休老专家祝寿</h3> <h3>父亲唯一的亲侄子旅行结婚来临潼看望父亲</h3> <h3>🔺纪念七一党的生日,院党委邀请父亲在主席台就坐。</h3> <h3>🔺参加院里组织的参观游览</h3> <h3>更多的时候,父亲在不间断地断学习!</h3><h3>视力模糊了,老花镜加放大镜🔍还是看书看报做笔记。</h3> <h3>老爸会把普通菜做的特别好吃!老眼昏花,每天认真看报,还做了烧菜和健康常识的许多剪报贴。对我来说,“家的味道”是来自父亲而不是母亲,老爸的家常菜和节日菜是让我永生难忘,回味不已的滋味!</h3> <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h3><h3>献给共和国创立者</h3><h3>1999年陕西省委 省政府颁发的纪念章。</h3><h3><br></h3> <h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h3><h3>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颁发</h3><h3>2005年</h3> <h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党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给全国的抗日老兵颁发纪念章。</h3><h3>父亲特别重视这个荣誉,要知道,他身边的多少战友血染沙场,没有看到胜利!时年八十六岁的老人,郑重其事端端正正地把徽章佩戴在胸前,请人给他拍照留念。</h3> <h3>后记</h3><h3><br></h3><h3>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许多熟悉父亲的人对他的评价,父亲的当得起这八个沉甸甸的大字。</h3><h3>父亲自从走上革命道路,一生对党忠贞不渝,无论是出生入死的战场,还是文革时期的不公遭遇,矢志不渝,信仰坚定。</h3><h3><br></h3><h3>父亲那代人有着许多共同特点,倔强,组织观念强,几乎很少见到他们儿女情长。对他们的老辈儿对故乡,顾及的少,只是经济上节衣缩食尽量出手帮助。对儿女很粗犷,基本放养,该住校住校,该吃食堂吃食堂,饭票粮票购货本交给我了,大院的老邻居小朋友当中,无一不是泼泼辣辣,早早当家,不娇气不矫情!由于很少与家长推心置腹地交流。我想为父亲百年诞辰写点儿什么,难!</h3><h3>支离破碎、星星点点的记忆,我反复回忆着。一张张因年代久远而发黄模糊的纸张和照片,掀开了尘封的岁月。</h3><h3>我查阅了有关档案记载,又翻阅文献核证史实,这才有了比较清晰的脉络,文章中所有事件,比如时间节点和立功授奖情况,都有据可查,经得起考证。</h3><h3>如此这般,父亲生命的华彩是在战争年代,和平时期,我只能用几个小故事来折射和理解父亲的情操。</h3><h3>还有,战争时期父亲在战场上几次负伤,被评为三等乙级伤残军人,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父亲主动放弃了优抚待遇,不再领补贴和特供,体现了一位革命者为国分忧的赤子之心。</h3><h3><br></h3><h3>父亲是不完美的,也是有瑕疵的,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直来直去是个急脾气,为了工作不知多少人挨过他的训,让人下不来台。也许,会有不理解他的人,不过,可以无愧于心地说,我父亲的一生善良磊落,没有私敌。</h3><h3>老爷子是性情中人,简朴整洁、爱干净,不迷信各种养生,家常便饭大肥肉解馋,不吃补品,极少吃药;晚年出了名的宅家不出门不锻炼,说,年轻时行军打仗锻炼大发了……</h3><h3>说来难以置信,父亲在时,我们家哪怕是来了客人,从未在饭店聚餐,老爷子死活不去,再说就烦了……</h3><h3>这并不影响他的内心充实,读书看报写字,关心国家大事,不给单位提要求;养花弄草,茉莉、君子兰、蟹爪莲、家阳台常年姹紫嫣红郁郁葱葱,走过楼下都闻着茉莉花飘出的清香!</h3><h3>所有的不完美不影响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有思想境界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倘若来生有缘,我愿意再做他的女儿!</h3><h3></h3><h3>父亲谆谆教导我们要勤奋学习自食其力,要做普通劳动者。这朴素无华的情怀深深烙入我的价值观,而今我用这些理念教育我的孩子,让我受用不尽又得以代代相传。</h3><h3><br></h3><h3>父亲也是有遗憾的!东北战场上一次惨烈的战斗,父亲受伤失血过多,是当地一家老百姓救下父亲,藏在家里,日夜照顾起死回生,才得以重返部队。那之后,父亲去寻找过他们,辽沈战役中,那个地方被敌机轰炸夷为平地,老乡没有了下落,战争形势势如破竹,部队急行南下,他们后来怎么样了?生活的好不好哇?父亲一生惦念,没齿难忘!</h3><h3><br></h3><h3>父亲严肃又严厉,从小到大让我又敬又畏!坚强的父亲一直自理自律,头脑清醒。还好,当他晚年多次生病和紧急情况下,我都是主要服侍人。在他生命里程的最后阶段,上苍给我一段报答他的机会,那段时间父亲已经很虚弱了,他只吃我做的饭,我辞去受聘的工作;再后来,他住在医院病房里,这一次是我衣不解带,不离左右,抢救数次直至病危,父亲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念叨的是跟党走,军号响了,爆破!冲啊杀啊!从父亲身上,我刻骨铭心地理解了信仰者的力量,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h3><h3><br></h3><h3>父亲的墓碑背后,刻着弟弟和我对他的追思,是两行字</h3><h3>“平生无憾事 为党为民</h3><h3>含笑赴黄泉 念友念家”</h3><h3>因为父亲在人间留下最后一个字,是他在病房里颤抖着手,在我记录护理情况的笔记本里写下的一个“念”字!写了两遍才写成。</h3><h3>带着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和不舍,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h3> <h3>我从未以父亲为主题写过文章,今后的机会也不会是很多,仅以此篇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h3><h3><br></h3><h3> 2019年12月7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