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宋仁宗像</h3> <h3>肇庆包公祠:领略中国历史上最清正廉明的包公文化!</h3> <h3>包拯(999年5月28日一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微合肥肥东),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龙图”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h3><h3>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炭”和“包黑子”。</h3> <h3>包拯是北宋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清官。包拯42岁时做了端州的知州,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州一级的行政长官,也是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那年是公元1040年。</h3><h3>包拯在端州任知州三年是他最接近黎民百姓的三年,也是他任地方官政绩最显著的三年。在端州期间有“不持一砚归”的清廉故事!正是由于任职端州期间突出的政绩与口碑,包公随后被调回汴梁开封府,步步高升、官拜柜密副使,最终成了名动天下的“包青天”!</h3> <h3>带领小儿一齐领略包公文化!</h3> <h3>包公祠正门</h3> <h3>包公祠大殿前</h3> <h3>包公像</h3> <h3>包公身边四大待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h3> <h3>升堂:包公审案!</h3> <h3>包公文化:历史对包公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办案故事有各种不种的演绎方法!</h3> <h3>现代画家刘居时:广东肇庆市德庆县莫村镇平岗村人。</h3><h3>上海香梅画苑特聘画师、海天书画院一级画师。曾经得到南画派泰斗关山月大师和黎雄才大师的指点。是岭南画派的新星!</h3><h3>他收编了包公主政端州三年的故事,精心地把故事创作成国画,共有19幅之多展示于包公祠大殿之内,供游客鉴赏!</h3> <h3>总结语:千百年来,包拯的形象深入人心,包公的廉洁思想包含了“清心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以国为重”、“以廉为首”、“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廉洁文化的模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