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呼玛县博物馆游记

何光辉

<h3>  2019年8月7日,游黑龙江省呼玛县博物馆。到城市旅游,博物馆一般都要去看。博物馆是展示当地自然历史文化沿革,人们生产生活状态发展的重要窗口。</h3> <h3> 呼玛博物馆建筑外观有特点。博物馆造型犹如黑龙江波浪的曲线弧形,展示大河文明的源远流长。塔形建筑彰显时代活力。原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即原黑龙江省副省长周铁农为呼玛博物馆提名。</h3> <h3>  大厅环形白色墙雕,江水翻滚,英雄辈出,人民弄潮,时代进步。</h3> <h3>  “两江一河”(黑龙江、嫩江、呼玛河)催生了呼玛的早期文明,人类的祖先曾经在大兴安岭绿色的怀抱中度过漫长的岁月。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大兴安岭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h3> <h3>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呼玛尔木城,1946年建立呼玛人民政权。呼玛人民在抗击沙俄、打击日寇、肃清土匪等反帝反封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抗争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 <h3>  萨布素(1629年—1701年),清康熙年间抗俄名将。</h3> <h3>  荫正祺(1919——1946)山西省沁源人,曾任中共呼玛县委书记。1946年11月7日,在呼玛县三合站与当地土匪武装作战中光荣牺牲,时年27岁,葬于呼玛县烈士陵园。为纪念荫正祺烈士,政府将其牺牲地安干卡村命名为正祺村;将呼玛县呼玛镇主干道命名正祺路。</h3> <h3>  建国后,先后三次开发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支援国家建设。2014年,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停止了商业性采伐,保护森林资源,实施生态建设。</h3> <h3>  历代呼玛人民放荒占垦,办矿兴农,谋生存,求发展。</h3> <h3>  孙绳武(1873~1942),浙江绍兴人。1915年被正式任命为呼玛县知事,任职6年。推行实业兴边,招揽人才,招商引资,迁建县治,创办邮电,发展教育,整饬金融等政略举措,是呼玛近代工农业文明的开拓者和奠基人。</h3> <h3>  呼玛是大兴安岭地区目前唯一的二类革命老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祖国北部边陲,捍卫着国家领土完整,民族的尊严和人民安康。</h3> <h3>  呼玛是全国著名的产金大县,沙金品位高、储量大,已探明的黄金储量约占黑龙江省的一半,有“黄金之乡”的美誉。建国前曾遭到沙俄和日寇的掠夺。</h3> <h3>  上世纪90年代,因资源枯竭和生态保护,沙金全面禁采,呼玛悠久凝重的采金历史积淀成独特的呼玛采金文化。</h3> <h3>  呼玛还盛产其它矿产资源。</h3> <h3>  黑龙江、嫩江、呼玛河如血脉贯穿呼玛全境。亿万年来,大兴安岭经历了地壳运动、火山爆发、江河易道等沧海桑田的变迁,留下了宝贵的地质财富和壮丽的自然景观。</h3> <h3>  一些动物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逐渐灭绝。</h3> <h3>  大自然赋予了呼玛灵山秀水,也为动植物打造了千年不朽的自然生命场。呼玛是生物资源的宝库,珍禽异兽出没于林海雪原。</h3> <h3>  植物和鱼类资源也极为丰富。</h3> <h3><br></h3><h3> 鄂伦春族世代以打猎为生,素以“一人一匹马,一人一杆枪,能骑善射”著称于世,被称之为“兴安猎神”。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瑷珲区以及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塔河县和伊春地区的嘉荫县等。经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鄂伦春族人口8196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呼玛鄂伦春族下山定居,结束了游猎生活,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h3> <h3>  兽皮服饰,保暖性好,耐用,用鹿皮劲缝制而成。萨满服用袍皮制成。</h3> <h3>  鄂伦春饮酒、跳舞场景。</h3> <h3>  鄂伦春族信奉具有万物有灵的萨满教。萨满的宗教形式表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火神崇拜、祖先崇拜。“萨满”被称作“巫医”,也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原始而又神秘,反映了鄂伦春人朴素悠远的宗教观念。</h3> <h3>  桦树皮船小而轻,行驶起来没有声音,比较容易靠近猎物,方便携带。</h3> <h3>  从1969到1971年,近六千名知识青年怀揣革命理想,从上海,齐齐哈尔、北安、内蒙古等地,千里迢迢来到了呼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陆续返城,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h3> <h3>  为鼓励东北知青,当时特别调遣了“毛泽东号”送知青。</h3> <h3>  呼玛博物馆展览结束部分提出了“宜居、宜业、宜游,滨水型、生态型、花园式新呼玛”的目标,祝愿这个目标能够实现,造福人民。</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19年12月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