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b04fbb">今年97岁复员老兵李水意</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暖冬时节,在革命老区云霄县莆顶村,欣闻九十七岁的抗战老兵李水意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纪念章"这一殊荣。我带作家高志强、伍启梅伉俪前往李老家中进行采访,亲眼目睹共和国老兵的高大形象,其先进事迹感人。采访记《一位抗战老兵的故事》,值得一读。—— 题记</font></h3> <p>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p> <h3> </h3><h3> 2019年金秋,97岁高龄的复员军人李水意先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望着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金质奖章,年迈的老人双眼潮湿了。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的老兵,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多次荣立战功。尤其是在抗美援朝那枪淋弹雨的沙场上,他英勇奋战,至今右脚的腿肚子上尚残留敌人的弹片,成为乙级伤残军人。他18岁进军营,32岁解甲归田,从没有因自己戎马生涯14年,既是伤残军人又是战斗功臣,向政府提要求讲条件,而是服从组织安排返乡务农,在农村默默地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共和国没有忘记你,党和政府记得你--人民的功臣”,当听到这句颁奖感言时,年近百岁的老兵留下了两行热泪。</h3> <h3>复员军人证明书</h3> <h3><font color="#ed2308"> 一、 西溪岸边走天涯</font></h3><h3> 1924年7月李水意出生在福建省云霄县莆顶村的一户贫苦农家;莆顶村位于云霄西北部,小乡村群山巍峨,溪水清澈。全村均姓李,据史料记载:先世祖李伯瑶,为河南省光州固始县人,唐垂拱年间,随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皆72姓中原将士入闽平乱,因其聪颖机智文经武略,故敕封军师,系开漳元勋。后裔定居漳江西溪岸边,开枝散叶迄今衍传25代,历580余载。1942年仲夏的一个黄昏,未满18周岁的李水意,正在家乡西溪河边挑水浇灌菜园,忽见村口来了一队兵马,他下意识地躲进岸边的芦苇间。不想仅一会儿功夫,只听“小孩出来,我们不会伤害你,帮忙挑一担东西到漳浦盘砣岭,有大洋的哟!”他慢慢走出芦苇丛,见俩个荷枪的士兵已在眼前。天黑时,从村子的田间地头连同他共有9个乡亲被纠集在西溪岸边,月光下,只见一个脚穿皮靴,腰间别着一支短枪的长官,用北方口音喊道:“广东潮汕地带已发现日本侵略兵,离你们这里很近,大伙想打鬼子去吗?”莆顶村的9条汉子都是开漳元勋李伯瑶的后裔,一群热血青年,他们连回家告别一声都没有便肩挑手提枪支弹药,充当挑夫随国军部队悄悄离开养育他们的莆顶故乡,星夜赶赴抗日前线。年近18岁的李水意,看似一个发育未健全的少年,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未达90斤。但他却有双会说话的眼睛,一对浓粗的眉毛,一头乌黑的头发,憨厚中透着几分机灵。他和莆顶村9个乡亲,跟随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出福建入江西,越浙江跨安徽,经江苏到山东,哪里有日本鬼子就追往哪里打。战火纷飞中锻炼了他的勇敢和机智,在江苏的芦苇荡,山东的青沙帐多个抗日战场上,他和战友们奋力打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莆顶村当年一起投奔抗日前线的9个青年中,他是唯一的幸存者。</h3> <h3>获奖部分军功章</h3> <h3><font color="#ed2308"> 二、 保家卫国立战功</font></h3><h3> 八年抗战于1945年宣告彻底结束,在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全民参战的共同努力下,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大地,而就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政权将枪口调转对准了自己的同胞,对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一不得民心的决策,令海内外同胞、侨胞极大愤慨,也引起了国民党部队里有良知的革命将士的纷纷起义,李水意所在的部队于1947年12月全师起义,在山东周镇解放,编入新四军九纵队,24岁的李水意被分配在后勤部担任通讯员。由于他机智勇敢,在战斗中出色完成任务,1948年3月在山东济南战役前,经排长张浩兵,班长王月珍介绍,他在党旗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离他投身革命队伍才三个月。在第三野战军27军时,已是共产党员的他,和战友们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解放上海、济南和维县的战斗中,他总是冲锋陷阵,英勇作战,每个战役他都荣立战功。1950年深秋,已是后勤部事务长的李水意,响应祖国号召,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他和百万中华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从小生长在四季如春的闽南,没见过冰天雪地,可朝鲜那冰冻三尺的战场,让他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入朝不久,正值腊月,雪花纷飞,寒风呼啸。一个雪夜,在与美军抢占无名高地时,那场血战,悲壮的惊天动地。已经坚持战斗了一天一夜的志愿军将士,堪称饥寒交迫。弹尽粮绝。当时,军械员李水意和几位战友,正背着弹药箱、干粮袋赶往无名高地,忽见超低空飞行的敌机,向我无名高地战壕,扔下了一枚又一枚的炸弹,顿时,冻土热浪滚滚。当他们从山坡下赶到浓烟、肉焦味呛鼻的无名高地时,全都惊呆了。只见战壕里外,战友们血肉横飞,有的双手还握着机关枪,有的炮手正仰头瞄射,可他们却一动不动,像一樽樽雕像,已壮烈牺牲。尤其是在一面鲜艳的战旗下,只见身体被炸成两截的连队文书,右手还紧紧抓着公文包,从他腹中流出的肠子,将公文包缠绕,这惨不忍睹的情景,令军械员李水意悲痛欲绝。他俯下身子,轻轻地掰开文书已僵硬的手指,取出公文包,将他血肉模糊的肠子,轻轻地送入腹腔,再把已近分离的尸体慢慢并拢,之后将自己贴身的白衬衫脱下,带着一丝体温盖在战友年轻而冰冷的身躯上……李水意擦干眼泪,拭净公文包上战友的血迹,然后背起了它——沉甸甸的公文包。突然,一阵机关枪响,背着文书包的他只觉得右脚腿肚子一阵钻心的疼痛,“扑通”一声,他跪倒在战友们横七竖八的尸体旁。无名高地170余人的一个加强连,现在活着的只剩下他和几个躺在血泊中,手脚微动的重伤战友,一阵疼痛令他不省人事。当他苏醒时,已是次日,他正躺在朝鲜人民军的医院里。据来探望他的首长告知:全连官兵基本牺牲在无名高地,只剩他还活着,已向上级机关汇报了他们全连170余人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坚持两天两夜,最后因敌机空投炸弹数枚,全连壮烈牺牲的事迹,并申请要求全连集体嘉奖,记一等功。从此,只读过一年私塾的李水意,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中的一名合格文书。他和加强连战友英勇战斗的事迹,得到了上级的表彰。只是他个人记一等功,因没有证明人故未能兑现而成为了永久遗憾。但他说:“全连战友都光荣牺牲,他们为了保家卫国连命都留在了朝鲜,而我只是右腿伤残,还活着,已经很幸运。一等功应该是集体的,我个人可以不要。”多么高尚的品格,多么朴素的语言。驰骋沙场数年,他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三次,那一枚枚闪亮的功勋章,都见证了他在每一次战役的英勇坚强。</h3> <h3>谈心活动</h3> <h3>李水意夫妇合影</h3> <h3>伍老师与李水意夫妇及两个儿子合影</h3> <h3><font color="#ed2308"> 三、 解甲归田做农夫</font></h3><h3> 1955年初夏,历经14个春秋军旅生涯的李水意,告别军营,从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7军复员,回到阔离久别的故里莆顶村,开始了锄禾种地的农耕生活。入秋,便与小他10岁的邻村姑娘李蚶结为夫妻,32岁的退伍军人结束了漂泊多年的生活,终于有了一个温馨的家。莆顶村乡亲,当年为了对从军14年,且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多个战役中,屡立战功的故乡人李水意表示崇敬和感激,以集体的名义,将李氏宗祠“光裕堂”的一间右厢房赠送给李水意夫妇做新房,牵来一头水牛做为贺礼,向他们新婚表示祝福。愿他们男耕女织在家乡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日后,他们还真不负众望,在莆顶村育有三男五女,现已四世同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享受幸福美满的生活。1955年7月,返乡不久的退伍军人,被下河区政府任命为“六甲门”民兵队长,忙完农活,他组织莆顶、坎顶等六个自然村的青壮年,进行军训,真枪实弹教他们瞄靶射击,用他十几年的作战经验,言传身教,使“六甲门”民兵队成为了全区的典范。由于他骄人的业绩,加之其八年的党龄,组织上又提拔他为莆顶乡党支部书记。从此,血气方刚的李水意,成了“六甲门”的领头雁。白天,他带领众乡亲,响应政府号召,开荒种地,让荒坡变成茶园、果园;让水田披上绿装,稻浪金黄,五谷丰登。夜晚,组织男女老少,围坐在煤油灯下,他又展示其昔日在部队文书的风采,手把手教村民识字,给大伙念报纸,讲新闻,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他任职的几年里,莆顶乡的多项工作,都走在下河区前例。</h3> <h3><font color="#ed2308"> 四、甘当公仆淡名利</font></h3><h3> 五十年代末的中国农村,形势一片大好,翻身做了主人的农民,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春播、夏种、秋收、冬藏,辛勤地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快乐与幸福。1957年4月的一天,正在田间劳作的李水意,收到了云霄县委的一纸公函,让他到下河区政府报到,任安吉乡组监。从此,他成了一名正式的国家干部,有了津贴生活费。但他的家,依旧在六甲门的莆顶村。工作之余的夜晚,月光下,人们常见他忙碌在田间地头的身影,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一群幼儿,他需要担当,必须工作、家庭两不误。新中国成立后,改民国时期的吉龙乡为第四区。1957年分为河坪、安吉两乡。安吉乡位于县城西部乌山山脉东麓,辖区的通贝,桥头水晶坪客家村与诏安县交界。1958年5月,云霄县政府拟在乌山脚下创办国营农场,欲将河坪、安吉两乡合并为和平农场。作为安吉乡的年轻干事,李水意被抽调到创办和平农场筹备组,担任人事文秘工作。创办农场,这在云霄当时属于首例,需要组织很多的软硬件材料上报各级党委。当年的基层乡镇,连打字机都没有,所有书面材料均需人工抄写。有着昔日在部队27军80师后训团文化学习一年的基础,李水意不仅文书功底好,且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筹备组的大部分文字工作,都是他夜以继日突击完成。和平农场很快宣告成立。建场后,以种植橡胶、茶叶、蜜柚、金桔为主,并发展水稻、甘薯、甘蔗、烤烟等作物。近2500亩的林地,盛产赤柯、杉木、樟木、石竹、油桐等林产品。乌山蕴藏水晶、铁、硫磺等矿产资源。很快,各行政村、作业区均通简易公路,有橡胶初制、茶叶精制、粮食复制、香料综合、机砖等,作业区蓬勃兴起,国营农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农场人事干部,工作范围广,经常有邻近村民和作业区工人来访。有一次,从水晶坪的通贝、桥头来了几个客家村民,要求李干事解决山林间纠纷问题。当年的山路,从水晶坪步行到农场驻地的寨仔埔,需近两个小时。时值正午,李水意忙吩咐妻子,赶快煮出两大钵稀饭,招待又饥又渴的乡亲。还有一次,是宜谷径村的一户高姓人家,急匆匆送来30元人民币和2斤猪肉。来人告诉李水意妻子:“钱30元是半年前李干事借给我父亲住院治病的。今天是冬至,2斤猪肉给你们过节,表示我的谢意。”当下班回家的李水意知道后,顾不得吃午饭,拿着2斤猪肉,骑上单车,跑了几公里路,硬是将猪肉送还人家。30元人民币,在当时是工薪族一个月的工资,而猪肉在那个年代,也是稀缺物质。一个舍得付出,而不图回报的人,品格堪称高尚。自从当上干部,因工作需要,老兵李水意不管是在安吉乡当组监,还是在和平农场做人事,或到县物质供应站管理供销,到县城关镇分管文教卫生,最后又调回和平乡负责民政调解,他的岗位虽在不断变换,但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人民公仆的责任心不变。他常和家人、同事说:“当年莆顶村9个乡亲北上抗日,就我一个活着回来,抗美援朝战场上,170余人的一个加强连,战友们都牺牲了,就我带着一条伤腿回国,与永远离开的战友相比,我太幸运了。如今有工作,有工资,应该知足了。”李水意的8个子女,都在体制外自谋职业,他没有因自己是抗战功臣向政府提要求,解决子女就业问题,而是鼓励他们务农,经商,做个本分的公民。孩子们也很争气,个个都开拓进取,有个美满的家庭。97岁高龄的老兵与87岁的夫人,健康、健谈,对生活充满着乐观。他们俩老与儿子、儿媳、孙子们住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h3><h3><br></h3><h3> 老人家还有一个心愿,他真想配载着“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奖章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济南、维县、抗美援朝的数枚军功章,携夫人一起到北京天安门前留个影,感激祖国没有忘记他这个老兵,感恩今天党和国家的强大,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衷心祝愿李水意夫妇健康长寿!“共和国没有忘记你,党和政府记得你——人民的功臣。”千千万万为共和国诞生而光荣牺牲和光荣负伤的老兵,你们是共和国的奠基人,是我们永远值得追忆和爱戴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