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村书记打电话给我,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长廊要增加一些内容,之前也联系过几次,要我挖点“老古董”出来,如文字,如照片,这次让我提供“”扑转窑池”的照片,一时把我难住了,我虽然答应了他,但心中没底,让我哪里去找这张照片,网上搜索无果,下午电话又起,问找到没有,急,一时让我乱了方寸。脑子高速运转,有,打电话给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张祥荣师傅,问了同事电话号,打了过去,嘟嘟嘟三下,”祥荣你好,我是高建成”,“老高你好,这么难得,有何指示”,我也不客套,直接了当,“有有‘扑转窑池’的照片”,“有”,加微信,发送,解决。任务完成。</h3> <h3>(注:张祥荣,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庄街道向公村人,早年迁徙前进乡围垦,在前进乡同事过一段时间,地道沙地人。现北干街道文化站长,以钱江潮,沙地文化打交道几十年,留下了许多当年沙地创业的珍贵记忆。他的作品既有时代特征,又有生活气息,意景情浓厚,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全国报刊采用,是一位著名的乡村摄影家)。 “扑转窑池”,沙地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特有的民居,也是沙地人给它取了一个不雅的名字,窑池,过去生产队里用来收集人畜粪便的池子,地上挖一个大坑,买来绍兴柯岩洞坟石板,做成四周挡墙,中间搁一块长条的过梁石条,起固定作用。这就叫“窖池“。由于八十年代初沙地农民用沙桨斗子砖砌墙,上面搁上预制水泥楼板,成为楼房的第一层,临时住几年,等有了钱再往上加层,按现在的说法叫“半拉子”工程,由于型状象倒扣了的窑池,所以沙地人给它取了一个很形象的俗名---扑转窖池<br>人们回忆沙地农民在改革开放前后居住的变化,从草舍到平房,从平房到楼房,再到别墅,其实中间还有“扑转窖池”。特别是围垦,数量还不少。从内地迁到围垦的农户,一般子女较多,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迁徙到围垦,因为围垦人均土地面积比内地多,粮食可以自种自给,但到了子女长大,要给他们成家,居住就成了大问题。当初搬到围垦里居住的都是草舍,肚子能垫包,可建造房子的钱哪里来?又不想再居住在传统的草舍里,于是人们发明了用水泥沙石制成斗子砖,各村建起了水泥预制板厂,简易的“扑转窖池”房屋主材也就基本解决了,至于门窗一般都用旧的代替,窗栅用几根钢筋代替,买不起玻璃,就用塑料薄膜代替,为了防止漏雨,整幢房子的屋面也都铺上了塑料薄膜。“扑转窖池”上面有一个尖顶,那是为以后加层而预留的楼梯口,为了防止雨水,上面盖了草扇片,也有盖瓦片的,这就是简易的家。总之好省就省,凑合将就。<br>一般“扑转窖池”住上五六年,也有住上十来年的。沙地人勤劳,除了种地,男主人还会搞点副业,如摩托车载客,如返买水产,如做点小生意,从照片上看,主人家屋沿下就有一台幸福牌摩托车。女主人除了做农活,还得到乡村企业上班,这张照片充分反映了我们围垦第一代人的生活和劳作,白天道地上晒着带脚毛豆,大门紧闭,说明男女主人都出门或干活,或上班,到了下班回家,还得打毛豆出壳,还得发动幸福牌去挣一点外快。<br>由于夫妻勤劳,不到几年时间,房屋就能加层了。等到房屋加好层,成了楼房,这时才进行墙头粉刷,再添一点简单的家具,也算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小日子。如今,看看不值钱的“扑转窖池”,让人感慨许多,它承载着我们沙地人的艰苦创业史;带给我们这代人心酸而自豪的回忆,鉴证了我们下萧山人顽强拼搏,不屈不饶,与命运与环境抗争的精神。<br> 高建成 2019.11.30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