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与虎丘

闲云野鹤

<h3>2019年10月中旬的晚秋季节,自驾游从杭州中心城区出发约2个半小时,到达苏州湘城区,下榻白金汉爵大酒店。因苏州老城区外地车限行,打的前往狮子林。</h3><h3>一进狮子林入口就有玲珑石笋、石峰迎接客人,并与“立雪堂”背面侧窗和谐统一,使框景更趋完整,形成进入庭院前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喻“玉堂富贵”之意。</h3> <h3>苏州古典园林,简称“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80余处,现保存完整有60多处,至2018年8月,总数达到108座,苏州正式成为百园之城。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委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11月,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遗名录。<br></h3><h3><br></h3> <h3>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同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 <h3>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h3> <h3>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h3> <h3>狮子林建筑可分为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现园子的入口原是贝氏祠堂。</h3> <h3>燕誉堂为全园主厅,原是园主宴客所用,是住宅区的代表;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h3> <h3>狮子林有许多像狮子的太湖石,九狮峰院以九狮峰为主景,东西各设开敞与封闭的两个半亭,相互对比,交错而出,突出石峰。</h3> <h3>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假山占地面积约0.15公顷。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奇峰怪石。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h3> <h3>石舫:位于狮子林水池西北,是饮酒听曲之处;建于民国初年,系最后一位园主所建。</h3> <h3>狮子林造园手法: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主厅燕誉堂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指柏轩,南面面对假山,下面靠近小池,古柏苍劲;见山楼上可以看到群峰;菏花厅雕镂精工;五松园庭院幽雅;湖心亭、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均各有特色。园内四周长廊萦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0余方。</h3> <h3>远处两棵大树间的楼阁就是问梅阁,是西部园景的主体建筑;筑于土山之上,阁前遍植品种各异的梅花而得名。</h3> <h3>这是人工造作的瀑布</h3> <h3>这是一棵390多年的大树</h3> <h3>游览狮子林后已过午时时辰,简单就餐后走向拙政园。</h3> <h3>拙政园离狮子林一箭之地,向东北方向步行二、三里即到。</h3><h3>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h3><h3>图片为中部区</h3><h3><br></h3> <h3>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住宅区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br></h3><h3>图片为东部区</h3> <h3>拙政园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r></h3><h3>图片为东部区</h3> <h3>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h3><h3>图为东部区</h3> <h3>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h3><h3>图片为中部区</h3> <h3>图片为中部<br></h3> <h3>图片为中部区</h3> <h3>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h3> <h3>这是拙政园最中心最高的山,上面有一亭子,花木茂盛。<br></h3> <h3>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在中部)</h3> <h3>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lt;书&gt;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br></h3><h3>图片为中部</h3> <h3>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所建,后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h3><h3>这是见山楼,太平天国时是忠王李秀成的忠王府治所(在中部)。</h3> <h3>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h3><h3>这是中部区</h3> <h3>远香堂位于山环水抱、风物围拱之中,是整个园林的中心位置。厅堂四周全部装置秀丽玲珑的玻璃长窗,这种四面全虚的四面厅,可遍观周围景色:东面可见云墙缭曲,古木苍郁;南面可见黄石叠山,小桥流水;西面可见梧柏华轩,曲廊萦纡;背面透过宽阔的平台和水面,可遥望对岸山土起伏,亭台曾差,花树扶疏,波动影摇。在厅内四望,景色可谓面面不同,窗窗不一,琳琅满目,美不胜收。<br></h3> <h3>各种名树古树随处可见</h3><h3>图片在中西部交界处</h3> <h3>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h3> <h3>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南厅称“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名“卅六鸳鸯馆”(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h3> <h3>这应该是海翠阁,这里所拍的是一进大厅所雕刻的屏风帘是双面镂雕,中间是全部镂空(在西部)。</h3><h3><br></h3> <h3>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br></h3> <h3>图片为西部</h3> <h3>图为西部</h3> <h3>以下的图片是绕回时的景点,一直到听雨轩出口。</h3> <h3>此路的右边也是一座土山,上面立着一块较大的太湖石。</h3> <h3>园林的绿化很重要,也很讲究。如树木与建筑的协调、花草树木相互之间的衬托、四季花期的交替布置、树叶颜色的季节搭配安排,还有独立种植、对植、丛植布局等等。</h3> <h3>秋天的日,高远而明媚;秋天的风,温柔而凉爽;秋天的雨,细密而润泽;秋天的云,美丽而多彩。秋天的色彩缤纷绚丽,秋天的大地成熟饱满。任一脉思绪,随风轻轻摇进秋的怀里;任奔放的心灵,摆渡在水墨生香的彼岸。我爱这万里晴空的蓝天,我爱这诗情画意的山川,我爱这硕果累累的林木,我爱这含蓄静美的庭院。我愿与你一起,走进深秋,搂一怀晴好秋光,撷一束诗意花草,听一曲吴侬软语,吟一段秋水长天。</h3> <h3>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br></h3><h3><br></h3> <h3>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br></h3> <h3>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h3><h3>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h3><h3>榭 :临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用以休憩和观赏水景的敞屋称水谢。</h3><h3>厅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精华之地,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h3><h3>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h3><h3>斋即斋戒之意,其环境一般比较幽深僻静,其风格大都朴素清雅,具有高雅绝俗之趣,斋在园林中大多作静修、读书、休息之用。</h3><h3>轩与亭相似,也是古典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轩与亭不同的地方是:轩内设有简单的桌椅等摆设,供游人歇息,一般来说,园林中的轩多为诗人墨客聚会之所,要求环境安静,造型朴实,并多用传统书画、匾额、对联点缀,能给人以含蓄、典雅之情趣。轩也多作赏景之用。</h3><h3>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h3><h3>馆 :小型规模的休息与会客的厅堂,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h3><h3>台是一种露天的、表面比较平整的、开放性的建筑。其上可以没有建筑,仅供人们休息、观望、娱乐之用,也可以修建建筑,以台为基础的建筑显得雄伟高大。建在不同地貌基础上的台分别称为天台(建在山顶)、挑台(建在峭壁上)、飘台(建在水边)。</h3><h3>楼阁是园林中的高层建筑,一般体积较大,造型丰富。早期的楼是指两层单体建筑的叠摞,供居住用。而阁则底层空出,主要建筑位于上层,多用于观赏风景。后也将贮藏书画或供佛的多层殿堂称为阁。</h3><h3> 桥、岛、堤是园林水景构成中的重要组成要素。</h3><h3>此处是水榭</h3> <h3>这是长廊</h3> <h3>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h3> <h3>第二天上午,我们自驾车来到留园,(停车场不大),一进留园,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硕大的壁画,壁画上“吴下名园”四个大字赫然在目。</h3><h3>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一进大门,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h3><h3>图为进门后的通道</h3> <h3>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h3><h3>图片为山水花园</h3> <h3>留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br></h3><h3>图片为山水花园中的小蓬莱</h3> <h3>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br></h3><h3>图为山水花园中的紫藤长廊</h3> <h3>留园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h3><h3>图为山水花园中的曲溪楼</h3> <h3>图为山水花园区的明瑟楼、涵碧山房</h3> <h3>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山水花园景色的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br></h3><h3>图为池北侧假山下小路</h3> <h3>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br></h3><h3>山水花园一景</h3> <h3>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各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h3><h3>图为山水区曲桥</h3><h3><br></h3><h3><br></h3> <h3>图为山水区古树及果子等</h3> <h3>图为山水区爬满藤蔓的太湖石</h3> <h3>留园的建筑大多错落有致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区的游廊与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h3><h3>图为建筑区一庭院</h3> <h3>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h3><h3>图为一小院</h3> <h3>留园内的冠云峰这块奇石相传系北宋(12世纪)宫廷征集的花石纲遗物,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高6.5米,重50吨,为苏州各园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云、岫云二峰。园内还保存有刘氏寒碧庄时所集印月、青芝、鸡冠、奎宿、一云、拂袖、玉女、猕猴、仙掌、累黍、箬帽、干霄等十二奇石。</h3><h3>图为冠云峰</h3> <h3>在东方文化中,山、石是人文性格的物化表现。留园的山石玲珑多姿,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爱石、藏石、品石、咏石、画石的石文化现象。</h3><h3>图为冠云峰左侧瑞云峰</h3> <h3>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人去匆匆,时间带走了太多东西,而带不走的是那些白墙青瓦间的民居、古城。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它就像是一幅优美的画卷,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典雅和美丽,从一砖一瓦看中国古建筑,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声音。中国古建筑,集聚了中国古韵之美,凸显了中国灵气、自然、厚重、庄严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将会被永远地继承和发扬下去。</h3><h3>图为冠云峰右侧岫云峰、楼房为冠云楼</h3> <h3>留园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br></h3><h3>图为奇石寿太古,好像是冠云峰前面一幢</h3> <h3>图为待云庵正面圆洞门</h3> <h3>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接连着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h3><h3>图为待云庵前通道</h3> <h3>图为待云庵,里面供奉着白玉雕塑的观世音菩萨🙏🙏🙏</h3> <h3>留园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br></h3><h3>图为在一厅堂窗框朝外望</h3> <h3>东区是以五峰仙馆为主体的建筑庭院组合,在鹤所、石林小院至还我读书处一带,多个小空间交汇组合,门户重重,景观变化丰富,是园林建筑空间组合艺术的精华。</h3><h3>图为五峰仙馆,整幢楼的梁和柱都是楠木建成,又称“楠木楼”。</h3> <h3>五峰仙馆前假山为庐山五老峰</h3> <h3>图为小庭院中的摆饰。置石也很重要,小小石块的摆放,小物件的配套也要得体,才能品出韵味。这叫内行看门堂,外行看热闹。</h3> <h3></h3><h3>汲古得修绠出自唐韩愈诗:“汲古得修绠。”《说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绠 ,井索也。修绠,即长索。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这里从前是书房。</h3><h3>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各庭院、景点、厅堂馆斋的名称、联额都有典故出处。正像《红楼梦》中贾政带领一帮文人墨客与宝玉,为新落成的“大观园”及各景点题名和题写联额,都要有典故出处。曹雪芹不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还是造诣颇深的园林艺术设计师。<br></h3><h3>由于来去两天走马观花,各园林景点的名称出处、对联横额等都未细细品尝,有乏味之感。</h3> <h3>自在处,出自宋陆游诗“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以为名。<br></h3><h3><br></h3> <h3>在造园手法室内外空间关系的处理上,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h3><h3><br></h3> <h3>北部辟盆景园,陈列盆景名品500余盆。</h3><h3>图为盆景园一景</h3><h3><br></h3> <h3>盆景五针松</h3> <h3></h3><h3>西部为土阜曲溪,沿岸植桃柳,土阜缀黄石,是一座比较高的假山,漫山枫林,属山林区,是苏州园林土山佳作。</h3><h3>图为舒啸亭,建在土山上。</h3> <h3>从留园出来,用餐后直奔虎丘。</h3><h3>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br></h3><h3>虎丘山海拔高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景区面积100公倾,保护区面积475公倾。</h3><h3><br></h3><h3><br></h3> <h3>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上面的主梁是断的,它用两根木料建成的,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被誉为千年不倒的断梁殿。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br></h3> <h3>拥翠山庄,在墙的二边刻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它是晚清赛金花丈夫、苏州状元洪钧发起兴建的,总平面呈纵长方形,占地一亩多。结合虎丘山的天然山坡所建,为台地园格局,依山势分四个层次,每层布局不同,景色富于变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h3><h3><br></h3> <h3>憨憨泉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患有目疾,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在这里休息打了个盹,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触摸到一片青苔,于是他用扁担挖,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并将这口井取名为“憨憨泉”。</h3><h3><br></h3> <h3>枕石</h3> <h3>试剑石在登山石径东侧,巨石中裂如剑截。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满期那天,莫邪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到虎丘山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br></h3><h3>实际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而裂隙成缝。</h3> <h3>真娘墓:真娘确有其人,原名姓胡,名瑞珍,北方人。从小父母双亡,唐朝安史之乱时随亲戚逃亡到苏州,很不幸坠入妓院,她虽为青楼女子却守身如玉,只陪客人歌舞书画,是苏州一位绝色佳丽。有一财主贿赂老鸨,企图在真娘处留宿,真娘知道难以逃避,为保持贞洁,悬梁自尽。财主内心大受震惊,为真娘筑了这个墓;很多文人墨客同情真娘,在她的墓上题写一些诗词。真娘与杭州另一名妓苏小小齐名,被誉为“香魂”。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海陵陈鐄访得遗址,建亭其上,立石刻书“古真娘墓”四字。<br></h3> <h3>二仙亭这亭子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h3><h3><br></h3> <h3>剑池:虎丘最著名是两大景点,一是虎丘塔,二是剑池。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也传说是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h3> <h3>“风壑云泉”这四个字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的,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h3><h3><br></h3> <h3>“剑池”二字,传说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br></h3> <h3>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古老苏州的象征——“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br></h3><h3><br></h3> <h3>近距离观看塔身斜度</h3> <h3>冷香阁</h3> <h3>千人石又名“千人坐”,在上山路的尽头,是虎丘的主景区。旧志云:“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吴地记》曰:“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现石上刻有“千人坐”三个篆字。</h3><h3>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怕筑墓的知情者来结伴盗墓。于是他召集了这一千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乘他们都醉的时候,命手下官兵将这一千多人统统杀死,据说工匠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特别是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实际上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颜色偏红,是自然景观。<br></h3> <h3>大雄宝殿:是虎丘云岩禅寺中现存唯一的一座佛殿,原先这里是宣扬禅宗的场所,现在是以小乘佛教的陈列方式排列。</h3> <h3>白莲池</h3> <h3>从千人石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家颜真卿的独子颜頵所书。</h3> <h3>位于虎丘山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群鸟绕塔盘旋,蔚为壮观。近两年又恢复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环翠”和“书台松影”两处景点,2007年又完成了虎丘山灯光亮化二期工程,千年斜塔在夜色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成为苏州古城夜景的新亮点。</h3><h3>图为沿虎丘风景名胜区的河道,可趁游船环景区游玩。</h3> <h3>苏州沿河民居</h3> <h3>有苏州特色的建筑</h3> <h3>在八十年代时两次来苏州,对虎丘印象较为明晰,但对狮子林只对假山清晰,对拙政园只感觉有几个厅堂很有派气,对留园只记得是空旷田野式的公园。不知是记忆的缺失还是当时只是部分开放?</h3><h3>由于这次没有导游,也没有导游图,只凭记忆对图片配了说明,如有错位请予指正。部分文字说明来自网络,敬请谅解。</h3><h3>图为下榻的白金汉爵大酒店南面空间视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