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摄影作品展

双建文

<h1>  </h1><h1><br></h1><h1><br></h1><h1> 由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摄影作品展,11月30日在西安市蓝海风商业有限公司一楼大厅展出,本次影像展是著名摄影家胡武功从60年代到近年创作拍摄的近百幅摄影作品,参加出席的有新华社,中国日报社陕西记者站,陕西日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及摄影家文艺美术评论家500多人,同时举行签名售书活动。</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1> 胡武功,男,1949年7月生,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三里镇桂张村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h1><h1>1969年正式从事摄影工作,40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摄影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批判极左的摄影理念,积极推行纪实摄影运动,主张用摄影关注现实、记录历史、揭示人性。在摄影实践与摄影评论上独树一帜,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影像革命的代表性人物。</h1><h1> 胡武功在摄影方面,坚持从平民视角,关注民生的摄影理念,让他在新闻摄影事业上收获了喜悦。1983年7月31日晚,陕西安康发生特大洪水,整个县城被洪水淹没,偌大的县城顷刻之间变成一片汪洋,而那些还未来得及撤走的市民在洪水中叫苦连天,男女老少慌慌张张向地势较高的新城逃去,但据后来的统计逃出的市民很少,老弱病残和舍不得家里东西的市民伤亡数目很大。</h1><h1> 胡武功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以他敏锐的职业习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还没有完全退去的洪水中,拍摄了一张张感天地泣鬼神的组照,在他的镜头里,有群众自救的,有邻里互助的,也有市民哭天喊地呼唤亲人的,还有那些被洪水冲得东倒西歪倒塌在污泥中的房屋的,更有一张张官兵奋不顾身救援受困群众的照片。在那次洪水肆虐安康县城的组照中,他拍的《洪水袭来之际》获得中国首届最佳新闻照片奖、中国新闻特别奖。后来有人评论,这一组作品开创了中国媒体直面自然灾害的先河。</h1><h1> 正因为胡武功对摄影事业投入了全部的心血,他一次次地拍出了高质量、高品位的照片,1984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h1><h1> 胡武功不但是中国摄影界最具实力与影响的摄影家,同时还是摄影理论家及策展人。</h1><h1>1986年,他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摄影美学研讨会;1987年,他又发起与主办了《艰巨历程》摄影展,并分别在中国北京、日本东京展出。</h1><h1>2001年以来,他作为独立策展人先后为20余名摄影师策展,所策展览分别参加了平遥、桂林、武夷山、丽水和连州等国际摄影节。</h1><h1>在胡武功摄影生涯中,2003年与人共同策展的《中国人本》摄影展,分别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美国纽约、德国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地展出。2008年策展的《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展,分别在北京、广州、西安、台北、高雄、香港等地展出。2010年策展的《中国纪实摄影20 人》大型摄影展,同年作为总策划人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同名大型21集纪录片,两次在央视播出。这些都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影响强烈。</h1><h1>2006年-2014年先后主持陕西省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摄影艺术展;同时主持了第一、第二届陕西摄影奖评选活动。</h1><h1>由于他的摄影成就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有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2007年9月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h1><h1><br></h1><h1>摄影理念和内容</h1><h1>如果说胡武功在影像上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平和与朴实,那么他在思想理论的探索上则像一位执著热情的战士,以不懈追求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摄影革命。</h1><h1><br></h1><h1> 20年前,他和他的同事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的《艰巨历程》,20年后,他又为呼唤《中国人本》而殚精竭虑。胡武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摄影文化的反思与呐喊。这一切与他的影像一起奠定了他在摄影界的地位。</h1><h1> 在他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注重和关注的是人,30年来从未改变。有一次一位资深记者采访他时他说:尽管风花雪月在摄影界很受推崇,我也曾经拍了一些类似的东西,但我不认为那是主流,只不过都是些雕虫小技而己,太简单。他说:在他的展览会上,人们不会看到类似的东西,我认为那些会影响我的形象,我拍的东西很平凡,平凡得失去吸引力。但这些平凡的瞬间却是不能重复的,我要的就是这种不能重复的瞬间,因为这里面体现了造型艺术,体现了影像背后的本质。</h1><h1>胡武功用诚实的方式专心致志于记录关中乡村的生活演变,记录堪称历史性告别的生活画面。这些画面为社会学家、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了解两个世纪更迭之时的关中民间提供了一幅幅最可信赖的原生态资料。在他那些朴实无华的画面后面,寄托着他对现实状态入木三分的揭示,饱含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h1><h1>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主流媒体都是将焦点集中在政治、中心工作上,普通百姓难以在镜头中出现。”胡武功说,这偏离了人本主义路线。由于职业特点,他经常能接触最基层、最底层的百姓,将自己手中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普通大众,用摄影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他一贯崇尚纪实摄影,纪实是胡武功摄影理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种秉性。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活;以纪实手法,展现社会风貌。</h1><h1> 但是,坚持纪实摄影,用影像方式来抨击当时盛极一时的极左思潮,也让胡武功遭受了很大的打击和挫折。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于组织了反映中国普遍百姓生存状态,轰动全国的《艰巨历程》纪实摄影展览,他差点被单位开除。</h1><h1> 2003年,他再次向全国征集作品,组织了更大规模的纪实摄影展览,主题就是“中国人本”。“我就是要用影像的方式,向人们提供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百姓生活样本、重大历史细节备忘录,让世界较真实地看到中国普通百姓这几十年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心灵、精神面貌的演变过程。”</h1><h1>这个展览在欧洲展出了4年,2009年9月移到美国纽约展出。在纽约展出的日子,深受市民的热赞。</h1><h1>在胡武功30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坚持追求真实,为了拍摄《麦客》系列组照,他从1984年开始,追拍了22年,和麦客一起扒火车,睡热炕,捉虱子,也正是因为有了切身的体验,才会有后来《走镰》的问世。</h1><h1>《麦客》系列图片在美国售价达到2500美元一张,在北京拍卖会上,最高价格达到28900元人民币。</h1><h1>为了拍摄出更逼真更接地气的影像,他与黄土地上的乡党们一起逛庙会,睡热炕,度年关;与麦客们扒火车,走长途,赶麦场;与民工们下工地,钻矿井,住窝棚;无论春播还是秋收,他都像一个农民,奔波在山野村头。他看到异乡人不辞劳苦奔波他乡用汗水换取微薄报酬以养家糊口;为生存,在最不宜人的地方,打数十米深井以取苦涩的地下水;结婚时披着被面拜天地,显示传宗接代的信心……他都会将这一时刻永远地定格在他的摄影镜头下,展现给更多的观众。</h1><h1>由于在摄影上的突出贡献,胡武功在2007年荣获中国摄影终身成就奖“金像奖”。</h1><h1>胡武功多次在中国美术馆、日本东京写真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个人摄影展;应邀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并展出摄影专题“关中百姓”;近年来先后参加了“台湾一日”、“北京一日”、“贵州一日”、“成都一日”、“澳门一日”等海峡两岸四地的大型摄影活动;兼事摄影评论,从80年代开始就倡导纪实摄影,发表文论60余万字,多次参与国内外的摄影理论交流活动;1987年发起举办“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并于次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同名展览;1989年应邀在日本东京举办“中国现代化进程”摄影展;2003年作为策展人之一于广东美术馆举办“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曾接受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专题采访,为中国摄影界有影响有实力的摄影家。2006年9月在法国巴黎举办“人文中国”个人摄影作品展。</h1><h3><br></h3><h1>出版摄影作品</h1><h1>从1986年起,胡武功先后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国内外30多家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他的专辑,主编和参与编辑的书籍30多种,在全国乃至世界发行,受到摄影界和摄影爱好者的称赞。</h1><h1>《摄影美学初探》《摄影家的眼睛》《胡武功摄影作品集》《四方城》《西安记忆》《中国人本》《藏着的关中》《中国影像革命》《昨天——我的人文关中》《纪实经典——烟火人间》《告别老西安》《影像的力量》《老榆林》《从秦朝开始》以及丛书《秦地国风》《秦声秦韵》《秦人旧事》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的许多书籍被摄影爱好者买去收藏,或作为样板而学习。</h1><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