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校

信天游

<h3><br></h3><h3>时下中国节日太多,除了该记得的不曾忘记,那些五花八门多有促销之嫌的节日,都在记忆的模糊地带。若非偶翻手机日历,还不曾知晓世间还有一个感恩节,竟在昨天与我擦身而过。不过,让我感到暗合与巧合的是,就在昨天的昨天,我正是怀着感恩之心,独自重访了我初中就读的母校—长春市第十八中学。</h3><h3><br></h3><h3>当年母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师资力量尚可,中考成绩尚佳,但因偏于一隅,坐落在堪称“城中村”的二道区八里堡,所以籍籍无名,养在深闺人未识。直至“文革”,母校出了一位英雄——刘英俊,十八中改名为英俊中学,母校才广为人知。</h3><h3><br></h3><h3>初中三年制,我却读了四年,在沈阳市第十四中学读了两年,转学到长春市第十八中学又读了两年。正是这两年接受的教育,让我的人生调转船头,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相较于高中大学的两个同城母校,初中母校更让我感恩和终生难忘。</h3><h3><br></h3><h3>从沈阳转学长春,原因很简单就是解决肚皮问题,40后的人大都亲身体验过。三年困难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们却食不果腹,总是饥肠辘辘。早晨带的中午盒饭,常常在上学路上就报销了。商店里的饼干,苞米面做的居多。有一两次,攒点零钱,兴奋地上街买了一包饼干,却见掰开的两半之间有丝线一样的粘条,闻一闻又确实有股霉味。还记得某次下乡参加秋收劳动,我们一边掰苞米,一边饿得嚼生苞米粒子。起初咽不下去,后来竟嚼出了香味。离开时,许多同学还用袜子装了许多玉米粒,偷偷裹在行李中。一次,参加沈阳东塔机场劳动,对方表示感谢,为我们煮了一大锅胡萝卜,多好的礼遇,既能果腹,又有营养。不过,从那以后很长时间,我一见煮熟的胡罗卜就想呕。饿肚皮的事,仅是我自己体验过的就有很多很多。在全国,饿死人的悲剧时有发生,大多是在农村,在贵州、云南、四川和河南等重灾区。东北稍好些,而在东北,吉林和黑龙江又比辽宁稍好些。其实,勒紧裤腰带,挺一挺,很快也就会过去。可是,对于特别疼爱我,把我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奶奶来说,却难以忍受。她从长春急忙赶到沈阳,见我真的瘦了,心疼得直抹眼泪。当她发现我家房梁上高挂着一只装着饽饽的篮子,就把气撒在继母身上,怀疑儿媳妇虐待、偏心,说什么都要我转学。</h3><h3><br></h3><h3>逃避饥饿,是摆不上台面的转学理由。家在沈阳,投奔亲戚(二姑家),也非正当。当时省际之间户口迁移要求是很严的,所以,办转学大费周折。那段时间,奶奶带我几乎天天跑八里堡派出所,诉苦情,打感情牌。从小失去母爱,三岁睡凉炕得痔疮,现在继母虐待等等,直说得那位女户籍员眼含热泪,心软了……户口落了,却耽误了两三个月课程。十八中赵校长问我:“你是上初三,还是上初二?”我几乎不不假思索地回答:“上初二”。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在沈阳,我是班里倒数一、二的差生。记得班级墙上贴着一张大纸,每个人名下都有两个5分制的分数格,一是5分格,一是2分格,每得一个,都用红印按上。到期末,只见学习好的5分红印到底,然后又从上向下拐弯,我是二分印从上到底又拐弯。从初一到初二,两年来,我记得只有一次创纪录地得了一个4分,数学老师颇有讽刺意味对全班同学说:“你看人家徐少华,得了一个四分!”就这个成绩还能上初三,更何况又耽误了两三个月。上初二重读,等于留级一样,所以,我在初中一共读了四年。</h3><h3><br></h3><h3>转到长春后,粮食定量一下子变了,沈阳中学生的粮食定量是27·5斤,和成人一样,而长春中学生的粮食定量是35斤,成人和沈阳的成人定量一样。虽然也有饿肚皮的时候,但程度不一样了,就像同样是喝粥,粥的稀稠度不一样了。当年的八里堡没有现在的城市样,本身就是城中村,城乡交接,走个十多里路就能见到菜地和庄稼地,捡农民秋收剩下或不要的白菜或挖掘隐藏地下而未收净的胡萝卜地瓜之类的,比在沈阳便利多了。当然,变化最大且渐有天地之别的是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h3><h3><br></h3><h3>依然记得,第一天下午上自习,我就和同桌打闹掀翻课桌的情景。当时教室很静,突然课桌倒地,“啪”的一声,惊恐了几十双眼睛,眼神里分明都含着愤怒和谴责。若在沈阳,这是常事,我的举动还会得到几个要好同学的呼应。还有上课时接话,曾是我的拿手活,每次也都有人呼应叫好。可是,现在,我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应该说,这里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我不得不变得规矩,玩心收敛。慢慢的,我竟在书本里找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乐趣。到初三时,我的学习成绩竟在班里排名在前一、二,这是让沈阳我的初中同学,是说什么都不肯相信的。我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班主任王芳老师,对我的教诲和鼓励。一次期末鉴定,某班干部找到她,问为什么给我鉴定为优,说我不要求进步,等等。她坚定地答复,学生是干什么的?学习好,就是优!多少有点白专味道,但对我的肯定和鼓励,让我终身难忘。</h3><h3><br></h3><h3>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奶奶对我说,还是考中专吧,家里困难,早点工作挣钱。其实在沈阳,我就有这个想法。小学毕业时,班里只有我们七个年龄小的继续读书,其余的人都提前工作了。建国初,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沈阳,工厂到处招工,也招徒工,找工作很容易。邻居家一个和我年龄相同的玩伴,告诉我他已被某兵工厂录取了,先是学徒,只要身体没病,填个表就成。可是就因为当时我没有一张标准的二寸照片,现照又来不及才没有去成,很是遗憾。这次我决定听奶奶的,但是,王芳老师听说后,坚决阻止我报考中专,说是不上高中和大学太可惜了,并拿过表格替我填写了报考吉林省实验中学的志愿。当时的省实验和师大附中是长春市内不相上下的两所尖子学校,每年,十八中都有一两个考进去。也算为母校中考成绩争了点烛光。</h3><h3><br></h3><h3>可惜,接下来的路,我并没有按着母校老师期待的那样走好,也是因为大学毕业后离开了这座城市,所以,迟至今日才来拜见。是怀旧,更为感恩。我的母校一一长春十八中,你是我此生经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生驿站。</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