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美丽邂逅,逐梦师大 </b> </h3><h3> (第二期)</h3><h3> 轻轻的,冬天来了;轻轻的,我们来了。师大的冬天是面上含笑的,看那片片金黄依然缀满枝头,那葱郁的绿犹在,她们似乎是在等待,等待一场与我们的邂逅。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语文”。冬天如约而来,我们如约而至,就让我们相约守护彼此知遇,一起聆听春天来临的声音,共赴语文教育的春天。</h3> <h3> 11月26日上午,石家庄41中的李瑞光老师给我们带来《有关备课教学的一点感想》讲座,字字珠玑,韵味无穷。</h3> <h3> 三个小时的讲座,很接地气,有深度,有高度,特别贴合我们的教学实际。高度体现在,指导我们如何备教材、备学生、备作业,还引用了肖培东教学九条理念,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大方向。深度体现在,讲述了文字的文化性,树立了语文老师的标杆。另外,李老师就近几天的观摩课、同课异构的课后心得做了交流,让我们对文本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解决了如何给学生提供学习抓手的问题。今后,我们要奋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吃透文本,潜心钻研,这才是语文人的本色。</h3><h3> 11月26日下午 ,河北师大文学院孙秀昌教授以《审美教育与文本解读》,引领我们走向文本深处,去解读、审美。</h3> <h3> 孙老师讲,美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美育的核心是情感的教育,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潜存于学生心中的那份真情。也就是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开启他们的智慧,更要让学生增加生命的厚度。语文的教育,也是生命的教育。反思我们自己在教学当中,是否也要让学生关注生命的个体,唤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孙教授借助与主讲话题贴近的图片与视频,将一个个抽象的哲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达到了由一个生命引领另一个生命成长的终极目的。孙老师讲,教师通过讲解课文涵养学生健全、厚重的生命底色,引导学生存一份真心,多一份真情。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会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h3><h3> 11月27日上午,为我们执教的是上海市普陀区教研员、高级教师周静。</h3> <h3> 周老师用温软的语言,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读了《以提升语言素养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与学》。她重点讲解了随文学习知识,提升语言敏感;捕捉标志性语言,整体把握文本;建立语言关联,探寻阅读路径等内容。还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学员们沉醉其间,收获颇丰。</h3><h3> 下午,由上海市宝山区教研员、高级教师莫晓燕给我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学习交流。</h3> <h3> 莫老师以文言文阅读为例,引领我们学习《问题化阅读有效性实践研究》。</h3> <h3> 课堂上,莫老师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让大家做一回学生,跟随老师的启发,体验了“问题化阅读”课堂教学:从提出问题——找核心问题——分析文本(生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组与组二次交流等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三个小时的交流分享,转瞬即逝,大家仍意犹未尽。</h3><h3> 11月28日,阳光暖暖,我们国培班带着满满的期待,迎来了教育界大咖——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王意如教授,她带来精彩讲座《现代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h3> <h3> 王教授从了解顶层设计的自觉,教育科研的热情,强烈的“育人”责任感,系统的专业能力,文学品质和文化涵养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释了现代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h3><h3> </h3> <h3> 王教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思维视角,专业而幽默的谈吐,生动鲜活的案例,给我们上了难忘的一课。</h3><h3> 王老师的讲座,字字有深意,句句成经典——“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先成为一潭流动的水”“不追求所谓的教育神话”“关注文化,永葆好奇心”……让在理想和应试间徘徊的我们豁然开朗,柳暗花明!</h3> <h3> 朔风兮兮,寒意浓浓,阻挡不住学员们求知的热情。早晨7.30我们整装待发,赶往师大附中。</h3> <h3> 11月29日上午,是师大附中两位老师的示范观摩课。</h3> <h3> 首先,为我们执教的是胡欣欣老师。对科普文章《动物笑谈》,她这样设计:以“趣”激趣,很自然的带学生走入文本;寓教于乐,又以课本剧的形式,把科普文抽象的地方直观的表现出来,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h3> <h3> 紧接着是井维佳老师的《定风波》。井老师在课堂上,大胆放手,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课外古诗词篇目的方法。她定位明确,把课堂交给学生,自主、合作相得益彰,收放自如,收到了百花齐放的良好效果。</h3><h3> </h3> <h3> 下午是国培班老师和师大附中老师的同课异构,两节课可谓精彩纷呈。</h3> <h3>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邸丽媛老师由题目入手,从大局出发,把具体事件拎出来,把主动权教给学生,整堂课流畅自然,润物无声。</h3><h3> 朱海霞老师的课,将竞争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一线贯穿全文,多而不乱不杂。面对突发状况,沉着冷静,灵活驾驭课堂。</h3><h3> 最后是王永祥教授的精彩点评。</h3> <h3> 王教授指出,每节课存在的问题,是本堂课最大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放得开,也要收得住。 </h3><h3> 王教授的点评精炼,句句入心。他的话像一缕缕清风,缓缓地、轻轻地,荡开我们心中层层疑问;他的话像一场微雨,悄悄地浸润了我们尚未成熟的思虑。</h3><h3> 真心道一句:这一路走来,感谢有您!</h3> <h3> 寒冷的冬天里,相聚给我们送来春天般的温暖。在这里,我们不再是老师,而是一个个虔诚的学子。每次课堂倾听都是一份收获,每一次课后反思更是一种积淀、升华。学习让我们再次认识了语文的重要性,更让我们认清了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只可惜,匆匆太匆匆,来不及赏师大美丽的校园,来不及悟师大深厚的文化肉内涵,也来不及通“语文”与“语文”间美好的情愫,更来不及继续做一个纯粹的学生……转身我们已站在分别的渡口,暗暗告诉自己好好珍惜最后的一周!</h3><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