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军营——73年野营拉练 作者 郑德安

孤独剑

<p class="ql-block">文字作者:郑德安 刘太海</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aidu.com/video/page?pd=video_page&amp;nid=9413575420573146279&amp;sign=13646640558991918129&amp;word=%E9%83%A8%E9%98%9F%E9%87%8E%E8%90%A5%E6%8B%89%E7%BB%83%E6%8F%90%E5%B2%80%E7%9A%84%E5%8E%86%E5%8F%B2%E8%83%8C%E6%99%AF%E5%92%8C%E6%84%8F%E4%B9%89&amp;oword=%E9%83%A8%E9%98%9F%E9%87%8E%E8%90%A5%E6%8B%89%E7%BB%83%E6%8F%90%E5%B2%80%E7%9A%84%E5%8E%86%E5%8F%B2%E8%83%8C%E6%99%AF%E5%92%8C%E6%84%8F%E4%B9%89&amp;atn=index&amp;frsrcid=48304&amp;ext=%7B%22jsy%22%3A1%7D&amp;top=%7B%22sfhs%22%3A1%2C%22_hold%22%3A2%7D&amp;sl=4&amp;fr0=A&amp;fr1=A&amp;ms=1&amp;lid=11883042974748666818&amp;referlid=11883042974748666818&amp;frorder=4&amp;_t=1667304632448"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野营拉练,毛泽东说“这样训练好!”</a></p><p class="ql-block">此链接可点开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忆千里大拉练</span></p><p class="ql-block"> 文/刘太海 </p><p class="ql-block"> 52年前的今天,是我们步兵11团(原36105部队)千余名官兵在乌鲁木齐完成“支左”任务后,胜利返回军营的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初,我们团千余名官兵坚决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这样训练好”的重要批示,在团长张玉坤、政委靳玉轩的率领下,以摩托化开进的方式离开乌鲁木齐。经后峽至巴轮台,又以徒步方式由巴轮台返回军营的千里大拉练。</p><p class="ql-block"> 全体官兵翻天山,穿戈壁 ,顶风冒雪,不畏严寒,风餐露宿,边走边训练。发扬三五九旅老前辈南泥湾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用时24天,行程1500里,于11月1日顺利返回军营,安全归建。</p><p class="ql-block"> 这次千里大拉练,既锻炼了部队的吃苦耐力,又提高了各级指挥员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我们团受到了乌鲁木齐军区和师的通报表彰,在我团历史上又一次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 🌺 </p><p class="ql-block"> (编注:作者1968年入伍到九连,曾任连指导员,团组织股长)</p> <p class="ql-block"> 火热的军营 、1973.拉练篇</p><p class="ql-block"> 作 者 郑德安</p><p class="ql-block"> (曾在红一连服役)</p><p class="ql-block"> 时光一去不归返,回忆留芳念华还,</p><p class="ql-block">复温蹉跎远呼唤,一步一辙书流年。</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遵照毛主席“这样训练好,不当老爷兵”的11.24批示,1973年底部队开展了“千里野营上天山”的动员大会,在11月份第一场雪下来之前,我团拉开了冬季野营拉练的序幕,当时上级下达冬季野营拉练任务:一至两个月,辗转天山至少一千里,摸索出在天山深处独立生存、独立作战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按照团司令部1973年年度训练计划,冬季野营拉练以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这样训练好”的指示精神为指导,着力磨练指战员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意志,当年有报纸宣传"练好铁脚板,踩死帝修反”,“练好革命化,打败机械化”,这些口号虽然有点夸张,但在当时也是振奋精神的食粮。</p><p class="ql-block"> 如果按实战要求,保证部队随时能拉得出、打得响。会"走"、会"吃"、会"睡",还需要在野营拉练中进行摸索和实践锻炼。</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夜色朦胧的早晨,我连全体官兵紧急集合,很利索的打好了背包,三号着装,在八分钟时间内来到了大操场,各班排报告了人数,全连到齐后,连长蒋泽民(60年湖南兵)简短的几句话说:“各排班都准备好了吗?除了留守人员,还有没有人落下,准备好了,我们就出发,炊事班、一排打头阵,二、三、四排按顺序在后面,张庆忠付连长(64年陕西兵)、李宗堂付指导员(62年陕西兵)、四排长李洪泰(68年河南兵)做为收容队断后,如有掉队者,你们一块帮助往前走”,“出发!”</p> <h3> (二)</h3><h3> 做为后勤保障,由上士韩志宏(71年山西兵)、司务长王进秀(68年河南兵)与炊事班全班人马走在最前面,他们做为打前站的第一梯队,可先行一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大部队到达宿营地之前,他们已经安营扎寨,准备可口的晚餐。连长蒋泽民、指导员周寅芳(64年陕西兵)、连部文书王培宏(70年山西兵)、通讯员范铁峰(73年山东兵)、理发员付守义(71年山西兵)等连部相关人员领着大部队在其后,一排长庆怀兴(68年河南兵)与一排战士,做为先头部队,精神抖擞,斗志昂扬,顶着初冬的冷风,背着近60斤的背包,向温宿方向开拔,我们迎着黎明前的黑暗,去迎接晨曦的曙光,大家默默无语的向前走,只听到走路的迈步声,从一开始行军,感觉身体还是蛮有劲的,精神饱满,好像要跨过鸭绿江的感觉,从阿克苏国防团西大门到温宿县大概10公里左右,一边是绵延不断的卡坡,一边是粗大的不规整的歪脖子柳树和一望无际的杏树林,看着这条由柏油路渐渐变成了沙石土路,我望着路边的旷野,那一片杏树园,春天杏花铺满原野,粉红色的花海就像是粉红色的回忆,夏天果实累累,金黄色的梨光杏、黄里透红的毛杏,汁多肉厚的小白杏,挂满枝头,树下掉落熟透的果实撒满树林,我们曾在林子里进行过一些战术军事训练,虽然甘甜的杏子非常诱人,但是没有人去动那果实,老乡对国防团解放军的纪律比较放心,只有星期天我们通过看林子的老乡正规买一些杏子桃子尝尝鲜,解解馋(一角钱一棒子,两角钱晃一晃的时代真好),偶尔捡点核桃树下掉落的新鲜核桃带回营房尝尝鲜,看见里面的白白的核仁,掰起一块塞进嘴里,嫩香可口,回味无穷,那年月吃什么都香,(可是,2019年8月我与申天爽、郭祥裕在阿克苏的神木园游览,采摘了一棵老核桃树上的鲜核桃,再吃核桃仁,好像就再没有那种香甜的感觉)。完后,我的两只手掌却染成了黄绿色,反复洗没有效果,老兵张守民(69年甘肃兵)看见马上就笑了,他说:“你们这些新兵,真是见怪不怪,吃一堑长一智,核桃皮汁染在手上,是洗不掉的,随着时间推移大概一周,可自动退去”。噢!看样子有得必有失!。</h3> <h3>   (三)</h3><h3> 拉练行军途中,我大部分时间跟着前面的人往前度步,进入眼帘的是背包上的那一双老布鞋,一切都那么单调无暇,我时而低头沉思乱想,时而看看路边上那一棵棵脱落树叶的老柳树、榆树和歪脖子沙枣树,好似一个个老者,在注视着我们,我们一连弯弯曲曲的行军部队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冬季的一道新的风景,如同一条长龙在荒凉的土地上,向前慢慢蠕动,第一天的路不算长,约三十多公里,感觉还能坚持,我憧憬着拉练中不可预知的未来,当时那条路上越往温宿走,越是石子沙土较多,如果有汽车驶过,尘土飞扬,下雨天,路上就成为水泥路,部分道路还有些坑坑洼洼,这条路我们一连的指战员不知跑过多少次,每次紧急集合越野强行军,都在这条路上流汗淌水,经常跑的上气不接下气,两腿发软为止,一些周围路过的老乡,看见我们当兵的人,累得那个样,还咬牙向前冲,都目瞪口呆,眼睛里露出“这伙当兵的人,真是拼命三郎,猛冲猛跑不要命,看起来既可怜又可敬”。我连在这条路跑的最多的人,当属老班长李保仓(69年甘肃兰州兵),为了能获得好的长跑成绩,他把这条阿温土公路当成了自己的“御练运动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天天10公里越野长跑,几年里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毅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长跑军体运动员。我记得这条靠近温宿的路边,田野树林这一侧,有一条不大的小河,上面有一座简易木桥,桥下可见到很多蛇🐍,上下游动,印象较深,路过时,想用木棍或石头去打,可是老兵再三嘱咐:不要去打去抓,有可能是毒蛇,遭若会有危险(不知记忆对否)。</h3><h3> 这次冬天拉练,我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脑子里充满了好奇和遐想。我时而环顾前面又看后方,嗳!先头部队在快到温宿县境内时,出现了三叉路口,部队向右拐弯,往温宿卡坡上前进,这时天色已蒙蒙亮,在经过温宿卡坡时,是一条蜿蜒的半圆形斜坡路,顺着两侧卡坡壁,缓缓的上了卡坡,此时我无意中看到的两侧卡坡壁上,垮塌了部分断壁残垣,天空灰色的朦胧中,一些南疆民族的坟地墓葬穴显露出来,很多窟窿里可看到掩埋逝去的人尸体,有的已经腐烂,有的已成骨架,只剩下头颅上的头发依稀可见,给人以不寒而栗之感,这种视觉感受在我大脑皮层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使我感受到心灵的撞击,那就是被渲染成天堂与地狱世界的诠释,一路上的胡思乱想虽然困扰着我的大脑,但是它也使我暂时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和腰酸背痛。</h3> <h3>  (四)上了卡坡,我们继续往东走,朦胧的地平线上,远远看见一座城池,高低错落的房屋,整齐有致的院落,笼罩在一片晨雾中,好似西游记传说中的西域王国,又好像戈壁滩上的海市蜃楼,我们也加快了脚步,渐渐的走近,黄土色房屋显现在我的面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色,近距离接触,原来是一片偌大的民族坟场,整个小城、院墙,房间按1:1的比例盖起,院墙中间有进出口的大门,院子里有很特别的圆拱房顶式的房子,还有民族特色的尖顶房屋,一座座院落紧挨着,两排院落中间是一条大街,约莫100多米长,整个坟场呈长方形面积,宽约20米,老兵张守民(69年甘肃兵)走马观画般的说:这可真是另外一个世界,条件不错,人们到了那个世界,仍然有房有院,真是个世外乐园。指导员周寅芳走过来,严肃的说到:“别说话,赶快走,这里是老乡的墓地,不是久留之地,我们要安静的快速穿过去,以免出现意外”。从周指导员的话语中,我悟出了走坟地的特殊性。</h3><h3>我记得我团卡坡上周围,常发生不明信号弹发射,扰乱部队军心和生活,多次追踪到老乡的墓地后,目标失踪,曾经进入到墓地院子和房子里搜索,除了特别的屋内坟冢外,高大的穹顶,始终未发现有什么特殊,这里被怀疑成敌特份子藏匿的场所之一,不得不防。因此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事件,这次我们只好加快了速度,很快走出了那片城堡墓地。</h3><h3> 我回首远眺,那座城堡又陷入晨雾寂静之中,对那片城堡墓地我莫名其妙的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想起了小时候看的阿拉伯的寓言和故事:一千零一夜,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等等,我在路上边走边回回头,那城堡若隐若现,越往远处看,越有些神秘的感觉,真希望那个世界里面不止有芝麻开门,还有阿拉丁神灯等不少人间故事的演绎和虚无缥缈的鬼神传说。说实话,我们大白天走那“城堡”,是大部队通过,没有恐惧感,害怕两字被抛到脑后,若是白天一个人走,心里也是无比紧张,晚上穿越,更是提心吊胆的,一般来说,晚上一个人是不会也不敢进入!这里是真正的静如坟墓,除了脚步声,再无其他声响,今生今世也就是这一次拉练,我们大踏步的从中间经过,才有了这样不同凡响的经历。</h3> <h3>  <br></h3><h3> (五)往前走,是一马平川,除了戈壁滩,就是荒野之地,全连按正常速度行军走路。突然,远处团里的急行军号角响了,我的思绪被打断,大家不知道这号声是怎么回事?司号员赵正明(73年山东兵)仔细听了听远处的号声,意识到是营部司号长吹的急行军号,又叫强行军号,他跑到连长面前,立马向走在前面带队的蒋泽民(60年湖南兵)连长报告:“报告连长!团里的号声应该是急行军号,全连要背着冬季着装,跑步前进,”,蒋连长一听,二话不说,立即命令通讯员范铁峰(73年山东兵)向后传达“跑步前进”的口令,一声令下,从连传到排,再一个班一个班传下去,以此类推,从一排一班传到四排火箭二班,全连是靠马路两边行进,全副武装约60斤重的行装跑步前进的,别说跑步,就是走路也感觉肩头沉重,因为我们已经走了三四十里路了,也开始感觉疲惫了,一些战士们的脖子明显比平时拉长了好几公分,有点像“鸵鸟”的感觉。此时我意识到团里开始在拉练中间穿插一些战术课目:武装奔袭,敌机侦察,疏散隐蔽或防毒演习等等,此刻已经有些累了,走路也比之前慢了,但一听到奔袭的命令,立马又满血复活,人们攒足了劲,加油往前跑,但是跑出一二百米后,速度下降,一部分同志脚步放慢,呼吸急促,浑身上下汗水淋漓,半小时后体力透支,很多战士都在想“怎么还不下命令停止前进”啊?我也盼望着“敌机侦察,散开隐蔽”的演习,这可以让我们爬在路边的沟里休息一下,缓解压力,可只是个空想而已。二排六班的战士徐金河(73年山东兵)平时患有有鼻炎,晚上睡觉常喘不上气来,这次拉练急行军,刚跑了一会儿,说什么也不跑了,嘴里嘟嚷着:“我不行了,不跑啦,跑不动了,你们跑吧!”,姜金力(73年山东兵)看见后,大声说:“这样不行,你落下,将会拉一连的后腿,你先把枪给我,要坚持住往前跑,没听到连长传来消息吗?,坚持,不许掉队”,而后,他也不情愿的把他的枪给了姜金力,自然放在了姜金力的背上,姜金力用力推着他往前跑,虽然体力更累,消耗也大,但是为了全连的荣誉,咬紧牙关坚持到底。</h3><h3>继续前进,跑着跑着,一排的人落在二排的队伍里来了,一看是一排二班的郤文玉(71年山西兵),气喘嘘嘘的,面色苍白,浑身无力,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是焦虑不堪,边跑边说:“我实在是不行了,看样子要掉队了,掉就掉队呗!反正后面有随行的收容队,不行,就让他们收容我吧!” 姜金力对着郤说:“那怎么行,掉队是很狼狈的,掉落到后面咱营其他连队,让别人看我连的笑话,不成!这样吧!你也把步枪给我吧!咱们一起坚持一下就过去了”,至此郤文玉同志感激而又无可奈何的看着姜金力,不知说什么好,因体力不支,没办法,面对诚恳的请求,恭敬不如从命,还是依依不舍的把心爱的自动步枪交给了姜金力,姜金力做为73年的新兵,以超常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非常感人的事迹,成为一连拉练途中好人好事的一个缩影,在拉练的半路上,姜金力的身上除了自己的全部装备外,又多了徐金河和郤文玉两个人的步枪,估计至少有七八十斤重的负荷,真是一道助人为乐的亮丽风景,一直持续到急行军停下为止。此时此刻,我明白了这次的急行军是团里为了锻炼部队的应急能力和体能训练,毕竟,奔袭的结束可以让我们暂时缓解一下,但是离当天的拉练结束还有很一段的距离,行军走路真比急行军要好多了,我心里想:希望再别折腾了,让我们稳扎稳打的走到今天的宿营终点。</h3><h3> 去年秋天,郤文玉与山西部分灵石来的战友访问山东临清时,老友相见,分外激动,在回忆这段往事来,姜金力与郤文玉亲切交谈,姜金力拉着郤文玉的手深情地说到:“忘记没忘记当年拉练途中的那段“艰苦急行军”,文玉回答:“那件事我怎能忘哪!刻骨铭心,永世难忘!这是真事,和平时安宁,患难见真情”。(这一段章节由姜金力回忆,本人略微整理)</h3> <h3> 指导员 周寅芳</h3> <h3>  (六)再往前走,真有点腰酸背疼了,我随口问李保仓班长说:“今天还要走多远啊!,我肚子都抗议了”,杨海(71年山西兵)笑着说:是啊!该喂脑袋了?”,七班长李保仓(69年甘肃兵)说到:“如果你们累了饿了,在中间休息间隙,可啃点包谷馕、烤馒头,就着水吃点炒面等干粮,到宿营地可能还得有二三十多里,要坚持住,跟着前面不掉队,慢慢走,就会到的,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到了宿营地点,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热饭了”。</h3><h3> 我昂起头看着前面炊事班,看见他们,我就想起了饭菜,今晚能吃上什么饭呢?可是他们在行军路上又辛苦,负重更多,是否能有力气短时间内饭菜出锅呢?炊事班长王道营(69年新疆兵)、上士韩志宏(71年山西兵)都带头背那行军锅,给大家做出了榜样,路上休息时,还不能马上取下行军锅,只听得“咣当”的一声,锅落在土地上,只能就地靠在锅上,此时一些老兵们如包成忠(69年甘肃兵)、张守民等主动要求帮助炊事班背行军锅,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家更是抢着要背行军锅,故也掀起互相帮助的高潮,如帮扛机枪,扛炮,扛火箭筒,扛炮弹的,如机枪班的郭祥玉(71年山西兵)、苏世其(71年山西兵)等坚持长时间扛机枪不放手,李保仓、张坚兵(69年新疆兵)、郭辉明(70年山西兵)帮助体弱的人扛自动步枪、帮机枪班扛机枪,孙金龙(70年上海兵)、樊安生(70年上海兵)、郭彩剑(71年山西兵)、王为民(71年山西兵)坚持扛火箭筒、60迫击炮,马玉忠(69年新疆兵)也多次扛着火箭筒不撒手,不时还广播好人好事,表现突出。行军路上立刻活跃起来,文书王培宏(70年山西兵)与申天爽(71年山西兵)、关平松(71年山西兵)、丁晨生(69年新疆兵)等人做为宣传骨干,喊着:加油!同志们,千里野营不怕累,冰霜寒雪无所畏,艰难困苦脚下踩,掉血掉泪不掉队。三排八班老兵李仰忠(69年新疆兵)说:”帮扛枪还行,帮背锅不是谁想背就能背的,你们看!炊事班长背锅是有方法的,有一个固定锅的架子,把架子和锅合适的放在背部,可以减轻负担,我很想去帮他们“背背黑锅”,可惜体力有限”。三排九班老兵张守民说:过去我曾见过我们那农村里有个老婆婆驼背很重,弯的厉害,头也抬不起来,就像背了个锅一样,我们村里人称她“罗锅老太太”,八班李仰忠(69年新疆兵)说:“你别逗了,你还罗锅呢,我看你呀!,圆圆的头,灰黑色的皮肤,就是一个从土豆堆里刨出来的洋芋蛋蛋,圆鼓隆咚的”,我仔细端详了一下张守民,觉得他说的还真有点符合“条件”,为了尊重老兵张守民,我只能微微的一笑,害怕张守民同志不高兴,没敢大声笑。李洪泰(68年河南兵)排长正好走过来接着话说:“他呀?是甘肃洋芋蛋,会吃又会干,能的很,针线活、打毛衣,生活技能出众,军事技术过硬,射击投弹拼刺刀样样精通呢!”听到这,我又以佩服的眼光看着张守民,他那淳朴的外形,憨厚老实的面容,低调的言行,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深厚的内涵,心胸宽广,开玩笑就是过了头也不生气,是我崇拜的老师、学习的榜样。在不知不觉的谈笑中,我们来到了宿营的第一站,扎木台公社(现在叫佳木镇)。</h3> <h3>  (七)扎木台公社给我的印象,就像一个普通的村庄一样,周围是简陋的土坯房子,一条黄土坡路,民宿房屋,基本上都是干打垒的围墙,干打垒或土坯建的的土房子,在公社中央有一杆红旗,随风飘扬,有一排房子略为整齐,墙上写有农业学大寨的标语,是公社领导所在地。四排长李洪泰说:“这里很像我曾经支左去过的“一杆旗公社”,一杆红旗是标志性象征,意义非凡,一年四季都在高高的飘扬”。</h3><h3> 进扎木台公社的路边上,有一些稀疏的杨树,冬季树叶已经凋落,显得有些空旷,一些木棍树枝扎成的篱笆,围起来的羊圈、牛圈,周围可能是大片农田,已经是黄土裸露,低洼处可见小片冰雪,有时尚可见到田间有人影晃动,这里给人以安然恬静又显得苍凉的南疆农村风光,偶然见到的老乡是非常质朴,远离村庄,周围是茫茫无边的戈壁滩。</h3><h3> 连长蒋泽民(60年湖南兵)布置让文书王培宏(70年山西兵)赶紧给司令部写行军报告,记录连队的行军、宿营情况;让通讯员联系营部,有无新的指示,遂命令各排、班,按当地附近的地形地域以排为单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铺设“床位”,如能找到无人住的空房子、草棚、牛羊圈更好,那就是幸运,找不到空房子,只好安排露营住宿,天当被子地当床,野外生存炼金钢。连长指导员再三强调不能进入民居宿营,宁可自己辛苦受累,不要影响群众,要注意遵守群众纪律,不得损坏和挪用老百姓的一草一木。安排就序后,连部首长们与各排长在一起开碰头会,总结今天的行军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结合营里的指示精神,布置并研究商量下一步的行军方案,行军路线,注意事项。</h3> <h3>  (八)后勤保障方面,副连长张庆忠、(64年陕西兵)、司务长王进秀、上士韩志宏开始关照并指挥参与炊事班的分工合作行动,督促抓紧时间烧水做饭,每到宿营地,最忙的要算上士司务长炊事班长(王道营69年新疆兵),他们还来不及收拾自己的住处,就忙于埋锅、切菜、做饭,条件许可,先烧上一锅开水,给战士们喝水解解渴,如果能剩下些热水,给那些脚上起泡的战士好好泡个脚,那就是运气了,一般情况不太可能。</h3><h3> 在冰天雪地里,埋锅造饭绝非易事,至少要解决柴、灶、水三大问题。柴,发动大家砍些荆棘,各班拾点干柴,有时是半干半湿,也得凑合着烧,但是挖炉灶,的确困难不容易,在冬季当时,地皮已经上冻,得用战备小铁锨用力的挖灶,炊事班长王道营、炊事员张建兵(71年山西兵)、李树亮(71年山西兵)累得满头大汗,好不容易在一个稍高的土坎上竟挖出两个锅灶。情急之下,其他炊事员还捡来些较大的石头,勉强垒了个临时的锅灶,烧开水之用。有了锅灶,水又成了问题。战士们不停地用铁锨、脸盆往锅里送冰块。凿开冰层,去取冰水,携带的各种肉菜,都得到了认真保护,大白菜胡萝卜土豆等用厚棉被包裹,运到宿营地,炊事班快速切成丝和片,做成熟菜,平时在营房舍不得吃的大米,拉练中可用上了派场,因此闷大米饭是行军做的最多的饭,相对来说较其他饭容易些,营养也丰富,可保证战士们能吃饱,补充体力。那年月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加上菜里放了肉,太解馋了,真是幸福,因今天我们太累了,饥饿促使我吃了满满一大碗,吃的饱饱的,心满意足。我记得上海兵王品其(70年兵)说到:“我们上海人最喜欢吃大米饭🍚,吃上大米饭,苦累也心甘,天山走戈壁,拉练不怕难。”</h3><h3> 为了不打扰村民,我们选择了在扎木台的村庄边缘地带露营扎寨,三排长王早代、七班长李保仓领着我们来到了一处空羊圈,指着那个一半有顶,一半露天的羊圈说:“这就是我们的宿营房屋”。我看了一下黑乎乎的羊圈,闻到了浓浓的羊膻味,似乎有点难为情,忙问道:“这怎么睡觉,条件太差了吧!”,老兵张守民说:“你们不懂,冬季在外野营,主要是防冷防冻,能找到羊圈休息,可以遮风挡寒,是相当的不错,是好运气,羊圈地上是厚厚的羊粪,很暖和,是天然的保暖床,比起野地里强很多倍,咱们三排的战士们,今晚住进去体会一下,就知道了它的好处了”。果真如此,我们在厚实的羊粪上先铺上雨布,毛毡(团里拉来的),再垫上皮大衣当褥子,盖上双层被子,我双眼已打架了,急不可耐的钻进被窝,太困了,马上进入梦乡,什么味也不知道了,身体下面的羊粪层,似乎有一股微微热气向上温暖着我的全身,半夜大家还感觉热量有余,有人无意间把胳膊腿时不时伸出来透透气,再赶快放回被窝。毕竟还是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夜晚室外温度已在零下,寒气逼人,寂静空旷,除了月光下值班哨兵站岗的身影,一切都已睡下。</h3><h3>正是:莽莽戈壁夜苍凉,天寒地冻染白霜,</h3><h3> 露营羊圈睡梦香,羊粪暖过席梦床。</h3> <h3>  火热的军营 拉练篇 </h3><h3>(姜金力回忆安马整理):</h3><h3>73年的冬季拉练,时至今日让我难以忘怀:一是那段白天的急行军,二是晚上的夜行军。</h3><h3> (九)曾记得,在扎木台露营休息后,这也是拉练的第二天了,整个大白天,大部队在此地暂时没有动,连里接到的命令是:白天休息睡觉,恢复体力消耗。</h3><h3> 很多干部战士包括我还以为是:国防团团长吴忠善心大发了?考虑到昨天部队急行军太累了,给予多休息一天,缓解一下疲劳。但是我们战士的想法与上级团领导大相径庭,休息了白昼天的我们,很稳当的,像没事一样正常吃过晚饭,心想:白天睡了一天,晚上还能睡一宿,真是上天开恩了。可惜,我们战士的想法与上级团领导大相径庭,高兴的太早了。熬到夜幕降临,这时候,值班排长庆怀兴(68年河南兵)的一阵紧急集合哨声,把我们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心想:难道是晚点名吗?全连立刻集合完毕,没想到蒋连长突然宣布:“今天晚上全连要进行夜行军锻练,现在提出一些要求:1、不能大声说话,减少声响,2、不能吸烟,不能有发光的情况;3、跟紧不掉队;班长、老兵要起带头作用,关照新兵和体弱的战士,4.注意安全,防止不必要的意外伤害等等”;紧接着指导员周寅芳(64年陕西兵)也讲话做动员:“近战夜战、夜行军是我军的强项,也是我们的光荣传统,是此次拉练的必修课,我一连要坚决上好这堂课,夜行军要互相帮助,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向排长、连里报告”。完毕散会后,各班排组织开会,研究做好思想准备和身体物资准备工作,路上注意的事项,安排好后,等待团里的号令。</h3><h3> 记得此次夜行军先头营是一营,先头连是一连,先头班本应该是一排一班,但是不知道蒋连长怎么想的,却坚持指示说:“我指定先头尖刀班的任务,交给一连二排五班来完成,班里再抽三个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先头尖刀组”下来以后,先头尖刀组由五班长包成忠指定:付班长丁晨生(69年新疆兵),70年上海兵杨某勇(名字记不清)及李兆旺(73年山东兵)三人组成”。片刻之后,连长蒋泽民一声令下,全连官兵陆续消失在夜色朦胧中。</h3><h3> 夜行军是很容易犯困的,刚开始走,还睁着眼睛往前看,害怕掉队,走着走着,渐渐的感觉单调无味,眼睛👀也慢慢的半睁半闭,听着前面走路的脚步声,闭上眼睛也能跟上部队,路上很多人的眼睛👀都是睁睁闭闭,保持着一定距离,每一小时行军间的休息是多么的宝贵,听到休息号一声响,只听到“扑通扑通”声音,一个个战士立刻躺下啦,也不敢吸烟和顾及干其他事情,赶快双眼紧闭,,背着背包直接就躺在了路边上了,把背包当作最舒服的靠椅了。</h3><h3> 还记得夜色里我们又朝北面方向走,向着巍巍天山前进。那天晚上“老天爷”给力,月亮照在地上,象灯光球场一般,天上的星星好像就罩在头顶上,不时有流星划过,仿佛为我们的拉练点亮萤火星光。</h3> <h3> 火热的军营 拉练篇</h3><h3> (十)据姜金力回忆:虽然拉练最累事情是急行军,而夜行军比起急行军要好很多了,起码没有狂奔,其实夜行军有多特点:夜晚没有太阳的暴晒,虽然有点冷,但是可以集中精力往前走路,不受其他事物干扰,走路速度加快,相对来说,感觉时间过的也快,路途虽远,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出了七八十里地。</h3><h3> 还是走着走着,部分战士开始腰酸背痛,双脚也产生疼痛,可能是磨出了水泡,不光是脚疼,后半夜行军更加瞌睡,两个眼皮老是打架,好像不听使唤似的,那就半睁半闭着眼,或者完全闭着眼睛蒙着头听着前面的脚步声前进!在夜行军路上休息中间,发生了一件违反纪律的事件:原来五班长包成忠(69年甘肃兵)不知怎么搞的,竟然偷偷的点燃一支烟,躲在一处偏僻坑洼地悄悄的吸起来,可能因平时烟瘾较大,实在憋不住了,出此下策,但还是被其他人发现,及时报告给了蒋连长,连长怒不可遏,双眼圆睁,气不打一处来,上来就狠狠的训斥了他一顿:“包成忠!这是你当班长干的事吗?你做为班长,理应起到遵纪守律的榜样,可是你如此大胆吸烟,不起好作用,破坏了军纪,是耻辱。战争年代,这一点亮光,就完全暴露了我军部队的行踪,敌人一旦发现,我军将全军覆没,那是要掉脑袋的,包括我和你的脑袋”。包成忠偏着头说:“也就这一次,实在憋不住了”。连长呵斥道:破坏纪律,一次也不行,回营房写出深刻检查,看我怎么收拾你,先给予你口头严重警告。包成忠一听,有点不服气似的,还想与连长理论,丁晨生、张坚兵(69年新疆兵)、李保仓(69年兰州兵)等几位六九年老兵,赶紧把包成忠拉到旁边说:“你就悄悄的不要说话了,既然你已经犯纪律了,你就低调一些,做深刻的检讨,改正错误!你现在行军拉练,你知道应该干什么事情”。此时,中间休息时间已到,包成忠低头不语,脸色低沉,赶紧向前奔去,追上了尖刀五班。继续向前走了一段路后,只听到五班长包成忠说:“是不是我们尖边班走的太快了,前面的黑影,是否尖刀组?怎么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回头再看尖刀排,仍然保持标准距离(30米),突然说:“不对,尖刀组可能有问题了?怎么这么长时间,没有人及时回来,向我联系报告情况?,注意!前面有新情况”,这一声不要紧,我们五个人都不困了,打起十二分精神,姜金力心里说:我心里多少还有些害怕,我还是悄悄地跟紧高个子薛长远吧!,薛长远(71年山西兵)好象看透了他们的心事,:说了一声“怕球啥!”,他首先快走几步,想到前面看个究竟,更是迈开了他的大长腿冲着黑色影子下去了,薛长远个子高,走路快,快步向前追赶尖刀组,心里想到底前面黑影子是怎么回事?一会儿,他就消失在前面的夜色中,这时尖刀组也还是没有踪影,其他尖刀班的战士继续向前,离那些黑影越来越近,还发出了“扑通、扑通”走路声,夜晚看上去,朦胧中,一会儿一个硕大的黑影子,一会儿出现两个,再接近仔细看,更多黑影显现出来,包成忠班长说:“咱们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们别管它,就对着黑影子直接过去吧!”,结果尖刀班几个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少数民族老乡的骆驼🐫队,骆驼背上装着各种物资,向南疆边远地区运输,真正的原始丝绸之路。丁晨生说:“唉呀呀!差点把骆驼队当成跟踪我们的坏人了,所以我们尖刀组拼命往前走,想甩开他们,真没想到事情是这样”。现在一看,搞清楚了这边的情况,大家自然回归正轨,尖刀组、尖刀班又重新走在前面开路,直到天空出现了鱼肚白,这时才感觉到困意涌来,这一夜真是非同往常啊!。(姜金力回忆本人整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