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h1><h1>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堪称“画篆书诗四绝”奇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白石诗 草》《白石老人自述》等。</h1> <h1><b>一,齐白石和毛泽东的故事</b></h1><h1>齐白石与毛泽东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交,白石老人比毛泽东年长29岁。</h1><h1>解放初,齐白石赠送毛泽东一方青石雕花砚。砚长26厘米,厚2 厘米,配有楠木砚盒。此砚原为齐白石心爱之物,曾亲手刻砚铭:“片老真空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八十九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白石老人本来想以此宝传家,但出于对毛主席的敬爱,逐将此砚赠送。毛主席特别喜爱,留在办公桌上用。</h1><h1>1950年春,毛泽东邀请齐白石做客中南海,在品茗赏花共叙友情后,特留他共进晚餐,吃的当然是富有湖南风味的家乡菜肴。毛泽东边吃边对齐白石说:“你原名纯芝,我原名润芝,两人小名都叫‘阿芝’。你我可以称得上是同乡同名兄弟,你年长,我该尊称你一声老哥哟!”听了毛泽东一番风趣的话语,齐白石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毛泽东接着说:“听说国内外不少收藏家收藏你的字画,我也是白石艺术的爱好者。”</h1><h1>齐白石回家后,即选了一幅作于1941年的精品<b style="line-height: 1.8;">《苍鹰图》和《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b><span style="line-height: 1.8;">立轴,并补“毛泽东主席,庚寅十月齐璜”和“九十翁齐白石藏”两款送给毛泽东。</span></h1><h1>没几天,著名收藏家、楹联家张伯驹来访,齐白石很高兴地谈起送了两幅作品给毛主席的事。当说到《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篆书对联时,张伯驹不由“啊”了一声,原来此联写错了一个字。出自清安徽完白山人邓石如之手的后一联原句为“天是鹤家乡”,而齐白石却写成了“云”。</h1><h1>齐白石经张伯驹提醒,马上紧张起来。毛主席是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我竟然送他一幅错字对联,不但对毛主席不恭敬,传出去岂不贻笑大方!</h1><h1>张伯驹忙安慰老人说: “齐先生,你这个‘云’字改得比邓石如的‘ 天’ 字好。他上联如是‘地’,那么下联‘天’字不可动;可上联却是‘海’字,恰与你的‘云’字相对,我们不必拘于成格,改动古人成句自古有之,毛主席也许会称赞你改得好呢!”经张伯驹这么一说,齐白石心情才平静下来。</h1><h1>其实毛泽东收下齐白石的书画,挂在墙上欣赏一段时间后,除留下“片老真空石”雕花砚日常使用外,其他都送到有关部门珍藏了。对于“天”改 “云”,并没有感到什么不妥。之后,各书法家写此联时,皆以“云是鹤家乡”为准,原来的“天”字反倒被人忘了。</h1><h1>1953年1月7日,齐白石90虚岁生日。毛泽东特送上湖南特产茶油寒菌、湖南五开文笔铺特长羊毫笔一对、东北精装野人参一支和鹿茸一架,以祝贺白石老人90大寿。</h1> <h1><b>二,齐白石和忘年交相互为师</b></h1><h1>1927年,颇有名气的齐白石相继被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聘为教授,当时在北平师范学校从教的王森然经常前往拜访白石教授求艺,尽管年龄相差31岁,但两人很合脾,成为忘年之交。一次,白石治印将大篆与小篆混用,王森然就毫不客气地给白石从钟鼎文讲起,一直讲到大篆、小篆的演变,并馈赠《六同书》一份。经高人指点,白石的篆刻登堂入奥,产生飞跃。这样两人相互为师,取长补短,王森然很快成为名流画家,齐白石的篆印也声誉斐然。</h1><h1>齐白石先生曾用篆体书赠王森然一副对联,以纪他们的忘年交谊,联云:</h1><h1><b>工画是王摩诘;</b></h1><h1><b>知音许钟子期。</b></h1><h1>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字摩诘,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钟子期,春秋时期人,他与俞伯牙高山流水识知音的故事世代流传。</h1> <h1><b>三,书法展几幅“门条”引热议</b></h1><h1>北京画院齐白石书法展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几幅“门条”成为朋友圈的热图,都是齐老爷子生前随意撰写,贴在门口的告来访者的自白:</h1><h1><b>(1)“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b></h1><h1><u><i>哈哈!多么有骨气:日本侵略者,不见。看见你我就觉得很倒霉 。</i></u></h1><h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并非所有财都好,也并不与日寇同流合污:“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这段告白专门贴给那些前来向他索画的日寇和汉奸的大小头目们看的,说如果你买画,找专门的经纪人来就可以了,不必亲自驾到,从来都说官不入民家,您若来了,那就是烦我,恕不接见。</h1><h1>贴出时间为1940年。到1943年,他干脆贴出了“停止卖画”的告白。</h1><h1><b>(2)“凡我门客,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请莫再来。”</b></h1><h1><u><i>嘿嘿!没事老找我的夫人干嘛?看见我老夫娶了一个妙龄少妻,你眼红吗?再找我的夫人,直接拉黑。</i></u></h1><h1><b>(3)“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后面加一句小字:“吾年八十矣,尺纸六圆,每圆加二角。”</b></h1><h1><u><i>嘻嘻!咱们先说断,后不乱,你们要画可以,拿钱来。一尺六块钱,再加20%服务费。请我吃饭馆不去,求合影不行,最重要的,大写加粗的不议价,我都八十了,还天天说这些,真的烦。</i></u></h1><h1><b>(4)“去年将毕,失去五尺纸虾草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b></h1><h1><u><i>哼哼!去年一年都过去了,那位拿五尺走纸虾草的来客,我已经知道你是谁了,赶紧把银子送来!</i></u></h1><h1><b>(5)当然这次展览也展出了那张大名鼎鼎的:“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给钱。”</b></h1><h1><u><i>嗨嗨!别跟我谈感情,谈感情伤钱。重点都给你们用圈圈画好了。</i></u></h1><h1>想必,在众多枯燥的书法展里,齐白石的书法展应该最有趣吧,老爷子心性坦然,喜怒哀乐形于色、形于笔,即使在一张小小的纸片里,也能看到他的幽默耿直和心性坦然。</h1><h1>当然梳理齐白石的书法风格的脉络,这样的作品只是其中的点缀,更多齐白石的大尺幅书法力作才是此次展览中更值得细细研究的对象。</h1> <h1><b>四,老人一生学艺甘苦的自白</b></h1><h1>齐白石老人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大师,他的诗、书、画、印都是具有很高的造诣。他自评艺术成就说:“余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一位主要以绘画享盛名的艺术大师却把绘画成就置于末位,有人觉得难以理解,有人认为是大言欺世,其实这可看作白石老人一生学艺甘苦的自白。</h1><h1>齐白石于绘画用力最勤,成就也最高,他的诗、印、字,从中国文人画的意义上说,主要还是为了完善他的绘画。出身工匠的白石老人看重自己的诗、印、字,是由于他认同于中国文人画的深厚传统。我们欣赏白石老人的书法艺术,应该牢牢把握这个基点。</h1><h1>2017年12月17日晚,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亮相拍场,最终以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目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h1><h1>白石老人谈到自己的字时说,“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有我之境”为“不隔”,白石老人的字是达到了这一境界。从白石老人的书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真率、自然,感受到生命力的律动。</h1><h1>有人认为白石老人的字有一种霸悍之气,言者之意或在贬抑,其实正道出了白石老人书法的一大特色。他作字“我行我道”,便旁若无人,便绝不媚俗,胸中郁郁勃勃的阳刚之气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笔端。这便是白石老人的霸悍之气。</h1><h1>齐白石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齐白石文稿并手迹多卷。齐白石的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h1> <h1><b>五,三副挽联</b></h1><h1>齐白石师从胡汉槎。胡老先生工诗善画,书法亦精湛,堪称“三绝”。齐白石受胡老先生影响,同样集诗、画、书于一身,且有创新,自成一格。不仅在技艺上,在做人上同样受胡老先生很深的影响,胡老先生孤高自赏,不事功名,齐白石为人耿直,光明磊落。“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时,他在卖书画中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民族气节。</h1><h1>胡汉槎去世后,齐白石撰联痛挽恩师;</h1><h1><b>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b></h1><h1><b>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b></h1><h1>齐白石原配夫人是家里给说的童养媳陈春君,她比齐白石大两岁。在齐白石19岁的时候,家里为两人成了亲。陈春君为人特别务实,为齐白石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把家庭操持的有条不紊,是标准传统妇女的模样,为齐白石生了5个孩子。后来随着事业的发展,齐白石决定移居到北京。这个时候的齐白石已经57岁了,妻子陈春君和孩子们留在老家。考虑到丈夫独居北京无人照顾,她便为丈夫物色了一个小妾胡宝珠。</h1><h1>原配夫人病逝以后,齐白石在灵堂上痛苦不已,悲痛欲绝,写下一副情真意切的挽联:</h1><h1><b>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b></h1><h1><b>问黑面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b></h1><h1>齐白石先生于1957年9月16日以“九七春秋”谢世。早在1945年,先生曾自撰挽联:</h1><h1><b>有天下画名,何若忠臣孝子;</b></h1><h1><b>无人间恶相,不怕马面牛头。</b></h1><h1>说来有趣,那年春末先生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队人把一口空棺材抬进家来,后来越想越觉得离奇,年逾八旬,大概不久于人世了,于是撰作上面这副自挽联。</h1> <h1><b>六,我的妻子真是一个挺得起脊梁顾得住面子的人(《白石老人自述》)</b></h1><h1>那年正月二十一日,由我祖父祖母和我父亲母亲做主,我也娶了亲啦!我妻娘家姓陈,名叫春君,她是同治元年(壬戌·一八六二)十二月二十六日生的,比我大一岁。她是我的同乡,娘家的光景,当然不会好的,从小就在家里操作惯了,嫁到我家当童养媳,帮助我母亲煮饭洗衣,照看小孩,既勤恳,又耐心。有了闲暇,手里不是一把剪子,就是一把铲子,从早到晚,手不休脚不停的,里里外外,跑出跑进,别看她年纪还小,只有十三岁,倒是料理家务的一把好手。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都夸她能干,非常喜欢她。我也觉得她好得很,心里乐滋滋的。只因那时候不比现在开通,心里的事,不肯露在验上,万一给人家闲话闲语,说是“疼媳妇”,那就怪难为情的了,所以我和她,常常我看看她,她看看我,嘴里不说,心里明白而已。</h1><h1>我十四岁那年,母亲又生了我四弟纯培,号叫云林。我妻春君帮着料理家务,侍奉我祖母和我父亲母亲煮饭洗衣和照看我弟弟,都由她独自担当起来。……</h1><h1>……出师是一桩喜事,家里的人都很高兴,祖母跟我父亲母亲商量好,拣了一个好日子,请了几桌客,我和陈春君“圆房”了,从此,我和她才是正式的夫妻。那年我是十九岁,春君是二十岁。</h1><h1>那时,我刚出师不久,跟着师傅东跑西转,倒也一天没有闲过。只因年纪还轻,名声不大,挣的钱也就不会太多。家里的光景,比较头二年略为好些,但因历年积叠的亏空,短时间还弥补不上,仍显得很不宽裕。我妻陈春君一面在家料理家务,一面又在屋边空地,亲手种了许多蔬菜,天天提了木桶,到井边汲水。有时肚子饿得难受,没有东西可吃,就喝点水,算是搪搪饥肠。娘家来人问她:“生活得怎样?”她总是说:“很好!”不肯露出丝毫穷相。她真是一个挺得起脊梁顾得住面子的人!</h1><h1>可是我们家的实情,瞒不过隔壁的邻居们,有一个惯于挑拨是非的邻居女人,曾对春君说过:“何必在此吃辛吃苦,凭你这样一个人,还找不到有钱的丈夫!”春君笑着说:“有钱的人,会要有夫之妇?我只知命该如此,你也不必为我妄想!”春君就是这样甘熬穷受苦,没有一点怨言的。</h1> <h1><b>七,妻子去世,小妾转正,老夫少妻是师生</b></h1><h1>几十年来,胡宝珠一直照顾齐白石的饮食起居,时常在他身边研磨、调色,时间一长,竟也学会了画画,再加上齐白石手把手的教她,很快就成了个中高手。</h1><h1>不管怎么样,胡宝珠毕竟有齐白石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做老师,很快就画的有模有样,她这幅名叫《老鼠偷书》的作品,一看就是齐白石的风格,构思巧妙,富有生活气息,旁边的落款是出自齐白石之手,这幅作品在2012年拍出了23万的高价。</h1><h1>齐白石常说画画也来源于生活,胡宝珠也深受影响,因为平时家里养的有鸡鸭鹅,她平日里对这些家禽十分熟悉,所以便尝试画了一幅小鸭子的画,放在了文案上,有天齐白石看到后,以为是自己画完忘记署名了,于是赶紧题上“齐璜作于故都”,可随后又觉得自己没画过这幅画,一问胡宝珠才知道是出自她手,于是又加了一句“此小幅乃宝姬所临”。</h1><h1>不光是画这些生活题材的画作十分相似,就连齐白石最擅长的鱼虾,胡宝珠也是临摹的惟妙惟肖,几乎以假乱真,当时胡宝珠曾模仿齐白石作品画了一幅《鱼虾蟹》,齐白石看到后出乎意料,没想到胡宝珠还真有这个天分,随后又觉得不妙,万一别人把他的作品想成是胡宝珠代笔就坏了。所以齐白石就和胡宝珠商量,画完这幅《鱼虾蟹》后,以后就不要再画了,胡宝珠也欣然答应,齐白石于是在这幅画上面写道“此幅乃宝珠初学时作,求予书数字,即可令儿女笑存”。</h1><h1>齐白石跟胡宝珠一共生了7个子女,他第七个孩子生出来的时候,齐白石已经是78岁了,所以齐白石觉得第七个孩子应该是最后一个,便取名为良末,可是,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又为他怀了一个孩子,在他83岁的时候,妻子又要生下第八个孩子的,因为高龄,所以难产,母子都无一幸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