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阿炳故居

薛建涛

<h3>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出生于无锡市。 1910年,参加道教音乐吹奏。1918年,继为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后因患眼疾而导致双目失明,无力参加法事劳动,遂以街头卖艺为生。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h3> <h3>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h3> <h3>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h3> <h3>  阿炳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h3> <h3>  阿炳身上彰显的精神是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h3> <h3>  学习阿炳身上身残志坚,坚韧不拔,挚爱音乐的品质。反思近几天访名校、聆听大咖报告、参观校园文化,感受到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多引发面对自己工作单位实际存在的经费不足、用人机制不健全…如何面对城镇化进程中学生缩减、教师成长机制等困惑,虽然在挖掘学校文化、推进制度建设、教师发展方面与南方发达地区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但要学习阿炳精神奋力奔跑、立足岗位、追赶超越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教育。</h3> <h3><font color="#167efb"><b>  温馨提醒: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