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陕西:西安古都之最

米马

<h1>  西安古称丰京、镐京、长安,若从丰京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西安与埃及的开罗、希腊的雅典、意大利的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它们几乎浓缩了东西方人类古代文明的精华。</h1><h1><br></h1><h1> 我们的“秋行陕西”曾两进西安,住在离古城和大雁塔咫尺之遥的璞隐品牌两个不同的连锁酒店,为的就是晨昏散步之际可望见古城墙和大雁塔那巍峨的身姿,感受中华古文化那浓郁的氛围。</h1><h1><br></h1><h1> 八天的游历,我们对西安有了初步的印象。综合所见所闻,发现这座古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太多个“之最”,它不愧为中华民族辉煌文明的瑰宝。</h1><h1><br></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西安是中国最早的京都</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最早在西安建</span>都的是周文王(公元前1152—前1056),那时的西安叫“丰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为“京”的都城。</h1><h1><br></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西安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的古城</b><span style="color:rgb(1, 1, 1);">。西安</span>通常被认为是十三朝古都,其中秦、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西安有中国历史上存世最长的皇宫</b><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著名的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等都在西安。其中未央宫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毁于唐末战乱,共历时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世最长的皇宫,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1><p class="ql-block"><br></p> <h1>  未央宫由西汉刘邦的重臣萧何监造,宫址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h1><h1><br></h1><h1>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未央宫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里面楼、台、亭、阁、殿形态丰富多彩。(图为宫殿建筑模型)</h1><p class="ql-block"><br></p> <h1>  根据遗址测量,未央宫占地6. 11平方公里,包括前殿和后宫两大区域,相当于6个故宫。</h1><h1><br></h1><h1> 后宫的椒房为西汉未央宫皇后居住之处。因以椒和泥涂墙壁,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故名。”椒”指的是花椒树的花制成的粉,色粉红,既漂亮又有防蛀的效果。后世用“椒房”作为后妃的代称。(图为未央宫遗址航拍图)</h1><p class="ql-block"><br></p> <h1>  正在建设的未央宫遗址公园据说明年将对游人开放。</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西安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鼓楼</b><span style="color:rgb(1, 1, 1);">。西安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楼上原有巨鼓一面。古时以敲钟报晨、击鼓报暮,故有“晨钟暮鼓”之称。夜间击鼓报更,可以鼓声辨别时辰,直至五更。</span></h1><h1><br></h1><h1> 原巨鼓现已不存。1996年,西安重制大鼓一只,鼓高1. 8米,鼓面直径2.83米,据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鼓。鼓身有泡钉1996个,加四个铜环,象征跨世纪的2000年。该鼓声音洪亮,浑厚,重槌之下,十里可闻。</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西安有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b>。现存的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比鼓楼晚四年。原址在西大街广济街口,后迁至现址。</h1><h1><br></h1><h1> 钟楼与鼓楼置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遥相呼应。“晨钟暮鼓”千百年来曾经是西安古城的一大特色。</h1><h1><br></h1><h1>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唐长安钟楼旧址建钟楼时,朱元璋曾下令将唐景云钟悬挂其上,据文献记载说,每天晨钟响起,全城都能听到清亮悦耳、美如凤凰鸣叫的钟声。</h1><h1><br></h1><h1>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7年)扩建西安城,将钟楼从西大街原址迁往今天西安钟楼的位置。据负责迁移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所撰《钟楼碑》记载,当钟楼移建工程完结之时,把景龙观的大钟搬来悬挂起来,却怎么也敲不响,只好又把它送回原处。 </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景云铜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钟</b>。唐代曾挂在景龙观的这口青铜钟,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h1><h1><br></h1><h1> 据史料记载,唐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巡游,夜宿行宫,梦见霞光满天,祥云缭绕,以为吉兆,遂下令铸钟以志。</h1><h1><br></h1><h1> 这口青铜钟因当时被悬挂在刚落成不久的唐景龙观(唐长安城崇仁坊西南隅,今西安下马陵一带)故亦称“景龙观钟”。</h1><p class="ql-block"><br></p> <h1>  景云钟体铸有龙、凤、狮、牛、鹤、飞天等图饰,正面有铭文一段,共292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h1><h1><br></h1><h1> 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阐述了道教教义以及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过程以及对钟的赞扬。唐代一度道教盛行,李唐尊老子李耳为远祖,追号为“太上玄元皇帝”。</h1><h1><br></h1><h1> 这是唐睿宗李旦传世极少的书法真迹。景云钟也是现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并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现已被列为国宝级文物。</h1><h1><br></h1><h1> 据说每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的钟声就是录自于这口钟。</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西安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最多的区域</b><span style="color:rgb(1, 1, 1);">。西安</span>历十三朝,故帝王陵墓也多于别的地区。现已发现的帝王陵墓有:周王陵七座、秦皇陵两座、汉皇陵十一座、隋皇陵两座、唐皇陵十八座。</h1><h1><br></h1><h1> 其中秦始皇陵与其兵马俑陪葬坑已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帝王奢侈厚葬之最。</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称</span>皇帝的国家统治者。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著名的“兵马俑”仅仅只是他陵墓中的陪葬坑之一。</h1><h1><br></h1><h1> 秦始皇用了近四十年时间,动用举国之财力,为自己修建了一座神秘的地下宫殿,工程之浩大、气魄之雄伟,堪称帝陵之最。</h1><p class="ql-block"><br></p> <h1>  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陵墓封土高55.05米,比汉武帝的茂陵还要高三倍,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帝陵封冢高度之最。</h1><h1><br></h1><h1> 如果从飞机上鸟瞰秦始皇陵的封土,可以清楚地看见它是一个正方形的锥体,故美国考古学家把它叫做“黄土金字塔”。</h1><p class="ql-block"><br></p> <h1>  据探测,秦始皇陵墓地下有个回字形的宫殿,地宫深约30米,且皇陵周围土地水银含量很高。</h1><h1><br></h1><h1> 依据司马迁《秦始皇.本纪》记载和有关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地宫的景象为:拱形的顶部是“天文星宿之象”,遍布由夜明珠制作的日、月、星辰和银河;宫室地面“百川、五岳、九洲,具地理之势”;“江河湖海”用水银灌输;铜质棺椁放置在象征中国疆域地貌的版图上;铜棺周围点缀着“人鱼膏”人形铜柱长明灯;宫室内,文武百官无数雕像肃然恭立;陪葬奇珍异宝不计其数。</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西安还有历史上最牢固的皇陵~乾陵</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个帝王合葬墓便是唐代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h1><h1><br></h1><h1> 中国历史上的盗墓之风历来盛行。当汉皇陵、唐皇陵个个被盗挖后,唯独乾陵的地宫完好无损。</h1><h1><br></h1><h1> 在这座陵墓建成后的1200多年中同样也被各式各样的盗贼光顾过,仅有文字记载有名有姓的盗墓就有17次,大规模的盗墓就有三次。</h1><p class="ql-block"><br></p><h1> 最早的大规模盗墓是黄巢。这个唐末造反大军的首领调动40万大军到乾陵所在的梁山开始挖掘,几乎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也没发现墓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h1><p class="ql-block"><br></p><h1> 第二次大规模挖掘是在五代。耀州节度使温韬在挖乾陵前,十七座唐皇陵已经被盗挖,仅剩乾陵一座。温韬聚集几万兵马准备开挖,不料三次上山三次均遇风雨大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人马一撤立即风息雨停转晴,奇异的天象吓得温韬从此绝了挖乾陵的念头。</h1><p class="ql-block"><br></p> <h1>  第三次大规模挖掘是在民国时期。国民党将军孙连仲以军事演习为名在梁山安营扎寨,用大炮、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这时突然从墓道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似龙卷风,顿时飞沙走石,七个士兵顿时吐血而亡。据说,孙将军的一个团生还者寥寥。</h1><h1><br></h1><h1> 无论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挖掘还是热兵器时代的大炮、炸药,都没能撬开乾陵坚固的地宫,乾陵忠实地维护主人的周全,为他(她)们保守着诸多的秘密。于是,千百年来乾陵也成为灵异传说最多、也是最坚固的皇陵。</h1><h1><br></h1><h1> 直到建国后,当地农民发现了乾陵墓道,根据周总理指示,暂不开挖,被保护至今。乾陵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  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现存明城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整整花了八年时间才竣工。整个城墙全长13. 7公里。</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朱元璋打天下时,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开国谋臣朱升曾给了朱元璋三条建议,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明洪武二年,明军攻下奉元城,改名西安。明太祖册封他的二儿子朱樉为秦王,将西安作为他的藩地。</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明朝因朱元璋的倡导,筑城的风气十分盛行。以至于关中民间曾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西安明城墙就是在这样的建城热潮中建起来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西安有如此坚固的城池、丰厚的文化底蕴,朱元璋曾经也动过迁都西安的念头。</h1><h1><br></h1><h1> 史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曾派他的长子、皇太子朱标来视察西安。太子足迹遍及八百里秦川,带人详细绘制了关中地区全景图。他分析了定都西安的利弊得失,回京后向朱元璋作了汇报,竭力主张迁都西安。</h1><h1><br></h1><h1>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当时,朱元璋尚未创建明朝,正在奋力攻打集庆(今南京)。得知儿子出生的消息,兴奋异常,立即在山上石刻:“到此山者,不患无后。”</h1><h1><br></h1><h1> 朱元璋对朱标疼爱有加,对他寄予厚望,从小就将他当成皇储培养。请最好的大儒为师,亲自言传身教,稍长,就让他参政议政。在朱元璋的悉心教育下,朱标温文儒雅,宅心仁厚,渐有明君风范。</h1><h1><br></h1><h1> 万般皆好的朱标偏偏命不好。他视察西安回京后,许是过于劳累,不久就患上重病,次年不治身亡,年仅38岁。</h1><h1><br></h1><h1> 朱标的去世,让朱元璋备受打击,悲痛不已。时年已64岁的朱元璋晚年失去了自己最挚爱的长子,西安似乎成了他的伤心地,从此再也不提迁都西安之事。</h1><h1><br></h1><h1> 历史常有偶然,倘若朱标不死,或许明朝真的会迁都西安,后世便不会再有朱棣的皇位,明朝的历史也许就此改写。</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唐代最大的寺院“慈恩寺</b><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时为太子的李治为追念他的母亲长孙皇后而建。</h1><h1><br></h1><h1> 长孙皇后十三岁嫁给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为秦王妃。李世民登基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长孙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李世民的好帮手。于36岁去世,葬于昭陵。</h1><h1><br></h1><h1> 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尚年幼,在母亲的葬礼上甚是悲哀,太宗爱长孙皇后甚切,对李治更加垂怜,于是亲自扶养教导李治,后被立为太子。</h1><h1><br></h1><h1> 李世民是个真性情的皇帝,他对长孙皇后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过,史书上有许多有关他们帝后之间情深意笃的记载。当太子李治提出要建寺纪念母亲时,立即得到唐太宗的大力支持。于是一座宏伟富丽的大寺院便在长安落成。起名“大慈恩寺”。</h1><p class="ql-block"><br></p> <h1>  大慈恩寺请玄奘为第一任住持方丈,人称“三藏法师”。实际上慈恩寺是皇家的寺院和唐代的译经院。寺院之大是唐代之最,共有13个庭院,1897间屋宇(包括翻译佛经的房屋),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十分壮观。</h1><h1><br></h1><h1> 今仅存唐时的一个西塔院,其余建筑已经在历史的过往中荡然无存。</h1><h1><br></h1><h1> 因玄奘在此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慈恩寺成为唯识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b>大<span style="color:rgb(1, 1, 1);">雁塔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今所见塔共七层,通高64.5米,底边长25.5米。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与法门寺因塔建寺正好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大慈恩寺方丈玄奘从天竺(古印度)取经回来,为了妥善保管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唐朝廷恩准并资助,在慈恩寺内建砖塔,名为大雁塔。</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 大雁塔里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存。</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唐代最著名的碑刻“二圣三绝碑</b>”。在大雁塔底层南面两侧镶嵌着二通唐代名碑,两碑文与碑额相对排列,左右对称。史称“二圣三绝碑”。</h1><h1><br></h1><h1> 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h1><h1><br></h1><h1> 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h1><h1><br></h1><h1> 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1300多年,仍然保存完好。</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最珍贵的经文“贝叶经”。</b>大雁塔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h1><h1><br></h1><h1> 贝叶经是写在贝多罗树叶子上的经文,据说唐玄奘从天竺带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h1><h1><br></h1><h1> 贝多罗树生长在古印度,其树叶经过处理可以写字。然后经过蒸、晒可以长期保存。用贝叶书写在印度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最荣耀的石刻“雁塔题名”。</b>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h1><h1><br></h1><h1> 此后,唐代凡新科进士及第,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一起曲江流饮、举办诗会;其中钦定的人员会在杏园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墙壁上留念。</h1><h1><br></h1><h1> 题名者日后若做到了卿相者,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这便是“雁塔题名”典故的出处。</h1><h1><br></h1><h1> 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当属白居易。他27岁一举中第,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惜这些唐代题名现已不存。图为拓片来自网络。)</p> <h1><b>  最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玄奘</b>。大雁塔广场有玄奘的巨大雕像。玄奘是大慈恩寺的住持、高僧。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他与鸠摩什罗、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三大翻译家。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唐僧以他为原型。</h1><p class="ql-block"><br></p><h1> 真实的唐僧玄奘并没有像《西游记》里所说的那样幸运,有三个徒弟护送去西天取经。历史记载里的唐僧玄奘是单身匹马踏上西去之路的。到了甘肃白马也死了,他便一人孤行五万里,历时十七年,遍学佛教大、小乘学说,带回舍利子150粒、佛像七尊、佛经657部。</h1><h1><br></h1><h1> 回国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其后20年,他潜心研究和翻译佛经。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他口授并由其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h1><h1><br></h1><h1> 公元664年,62岁的玄奘圆寂。据记载,当时朝野送葬者达百余万者,先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五年后,唐朝廷为之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唐肃宗亲自为舍利塔题写塔额“兴教”二字。</h1><h1><br></h1><h1> 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h1><p class="ql-block"><br></p> <h1>  西安的历史积淀实在是太厚重了,它就像一部历史的鸿篇巨制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h1><h1><br></h1><h1> 八天的自由行我们虽只看见了西安历史遗迹的冰山一角,也足以让我们深感中华文明的伟大。</h1><h1><br></h1><h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所得的知识更立体、感受更深切。</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