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的艺、功、德

黎德良

<h3> 濯堂<br></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老骨头枯,正好做工夫”,这句俗语常常被老年人拿来取笑自己,但确有它的合理性。一是人到老年骨质疏松,通过劳动可以加强骨质的密度,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二是强调自食其力,活着不吃白饭,减轻社会的负担。既能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发挥余热,起到服务社会,创造财富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只能是老人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说的话,只适合老年人自己来说,若是从无关的人口里说出来就是对老人的不敬了!敬老爱幼,老养小,小养老。年轻人敬爱和赡养老人,这又是年轻人的业务和责任!每个人都把份内的事做好了,社会的基本问题就解决了。倡导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责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也就是每一个人至少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作用的大小就是功德的大小,讲究功德,讲究作用是中华文化自古至今,代代传承的目的,穿事物的始终,文学艺术更不例外。</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作为孔子人生哲学的最精要概括,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法则,具有普遍意义。前三者的志道是永恒不变的,而据德和依仁则是相对静止的,只有游艺最讲究变化,但它的变化又不是没有根据的,要遵从于道、德、仁的制约。离开了道、德、仁,艺就失去了其应有作用,没有作用就没有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有没有用,是中华文化中用以衡量人与物的价值准则。对于艺术而言,可以说功是艺之本,德是功之本。</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什么说功是艺术之本?各行各业,要上升到艺术的范筹,就得有它一定的门坎,需要相应的能力作支撑;没有深入研究,没有下过一番工夫,人人随意便能为之的不能称之为艺术!文学要有文字运用,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的能力;书画也要锤炼用笔,结字,布局与统筹的能力。这种能力都要来源于专门的训练和时间的积累!扎实的基本功是成功演绎每一艺术元素的关键,反之就是无米之炊,空中楼阁,艺术只能成为一句空话。</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什么说德是功之本?一个人的锻炼与否可以关联骨质的疏密。通过艺术的修养,用功的钻研,以艺术为工具,可以疏通理络,印证生活,合纵与连横跨界之间的关系,辨是非,明道理,升华本质内心,起到美化提纯德质的作用!这好比改善土壤的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加茂盛,开出更多更美的花朵。故美德反过来又能更好的馨艺。“德艺双馨”其实更适合称之为“德正艺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其作用不仅能锤炼提升自己,更要能感化滌育他人。传递思想,振作精神,用自己的光和热去照亮和温暖他人,用自己心中的火去点燃他人心中的火!如果没有这样的作用,艺术就只是斗蝈蝈一样的游戏,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可能消磨人的意志,变得颓废而无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学生发来一个关于十二届书法篆刻国展的评论文章给我,说老师怎么不写一写这方面的东西,谈谈您的看法?我说,写了又有什么用呢?一是谁会看?二是谁会信?当今书法界又不差这东西,真正差的是坚定的信心和明确的方向!要做就做一盏眀灯,照亮别人前进的路,岂不是功德圆满?学生说,确实,事实胜于雄辨!所以,无论是艺术本身,还是艺术追求的过程与目的,都要讲究功德与功用,影响一个是一个!</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锤炼功夫要讲究方法,需要有相应的程序!按部就班或是分头进行。个人认为古法不仅仅是印印泥,锥画沙这么单一的方式,而是有包括其中的锤炼体系。就像练武术一样,有练身手架式的,有练功底力量的,或各种特别的独门绝技等。单纯的练套路架式,练得再好也是花拳绣腿;而单纯的只练功,又不能灵活运用。只有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水到渠成,马到功成!</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人说,学习书法要有这方面的兴趣。甚至有名人语录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这东西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呢?可以说,每一个人最好的兴趣就是玩,而且是无忧无虑地玩!如果那么好玩,还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干什么?所以真正能让人坚持一个追求,一项事业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什么兴趣,而是坚定地想做什么样的人,想做成什么样的事!有用的兴趣是随着不断地深入而慢慢产生的,这种兴趣苦中带乐。相反,一开始就有着浓厚兴趣的,那是假兴趣,往往坚持不了多久!正所谓: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坚持一项事业需要决断力!对于一门艺术,如果一开始就把它定为毕生追求,这无疑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具备这样的信心。一般都应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先做票友,需积累信心;后成专业,要果敢决断。需要决断的东西都是艰难的选择,关系到取舍与成败!而一开始的取舍都是面临着丢大取小,违现实向未来,即丢掉看得见摸得着的去取只是相信能看得到的。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决断力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个篱笆三个桩! 譬如书法来说,它不仅仅是写字,写字比较简单,但书法不简单。书法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支,但它并不是独立的。这好比一朵荷花,没有荷杆、荷叶,没有泥下深植的藕根是长不出荷花来的!书法同样需要文、史、哲的支撑才能取得正果。学习书法谁都可以,但要做到功德圆满那就非常的不容易,可以说堪比登天!学书法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不管怎么样它都是让人朝着好的方向发展!</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功、名、利。学习书法个人并不反对有功名之心,但是一定要搞清功、名、利之间的关系。有的人很明显就是朝着利去的,而近利就会急功,急于求成反而不能;有的人就是朝着名去的,名到功不到,最后都白搭!功成名就一词就很好的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三者之中唯一能做和可做的唯有求功,名与利只能顺应天时,自然而然。求功是学习书法乃至任何艺术中最实实在在的东西,本末不可倒置!</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艺术就是表现的形式,形式确实很重要!首先进入书法的学习就是学形式,描红填廓,邯郸学步;最后成就圆满的还是形式,除此不能。我给学生打了一个练射的比喻,靶子很近时,人人都能射中;靶子很远时,连射程都达不到,何谈射中?这个时候要练的已经不是如何射中的问题了,而是要练开弓之力,重在射程!等到射程超越靶子一段有效距离才能练习射中目标的精准度,而且要能达到像近射一样每发必中的程度。既能射得远,又能射得中,这就是神乎其技的百步穿杨之术!所以有的人提到大美一说,以为至善,其实不然!大美是返朴归真,追求本质,追求自然。本质只是质感,不是形式,而只有点画质感与结构形式高度统一时才能称之为神乎其技!比如说,主席在革命战争时期,经济最为艰苦的时候,穿着一身补丁衣服站在大会台上作报告、演讲,那种自信,那种气魄依然伟大!注重内在本质,不注重外表形式,这就是大美。可是只要条件允许谁会愿意穿补丁打补丁的衣服?而像出席开国大典这么隆重的仪式,如果还穿那么多补丁的衣服站到天安门城楼上,就会显得不合时宜。这就是本质与形式要求统一的原因。自然是大美,但自然也有荒芜,也有杂丛。正所谓: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所以大美虽然存在完美,但并非一定就是完美,因为美是人来定义的,要符合人的意志范筹!如果这个概念没有搞清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路走歪了就回不到最终的目标上来。</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人提出了艺术要纯粹化的观点 。这个观点对与不对呢?很显然是不对的!前面已经讨论了纯艺术化的弊病,是没有意义的游戏!文化艺术是艺术,但不能纯艺术化!艺术的背后必须有着深厚的功底与品正的德质,要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就是一定要有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