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我为曾经当过兵、为曾经拥有过军旅生活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为我有这么多情如兄弟姐妹的战友而喜悦和满足!当兵的情缘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我珍惜!如有下辈子我还会一如既往、毫不犹豫的穿上军装,融入当兵的行列。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就有了一种永远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正是风华正茂的农村青年,为响应祖国保家卫国的召唤,积极主动报名参军。当初征兵体检名单中原本并没有我,当我知道后,问人家借了自行车赶到县城体检站,找到了当时福山公社人武部领导,表达了参军的决心,最后终于将我加入了征兵体检名单。经过体检和政审,光荣的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当年的“入伍通知书”,是在2023年12月整理部队照片时找到的。事隔54年后重现,真是惊喜之极。</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18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18岁的我穿上绿军装,告别了家人、亲人和乡亲们,走向军营。【那次福山公社参军入伍共有68人,在部队提升干部的2人;我所在的福山大队入伍有我,刘金龙,李官生,周志洪,王祖明等6人】。记得离家前,我到生产队每家每户与乡亲们,与小伙伴们握手告别。平时沉默寡言的爷爷紧紧的抱着我流下了热泪,那一年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硝烟刚停,老人家只知道外面在打仗,作为长孙的我要离家从军,他又怎能舍得!</p><p class="ql-block"> 18日我们集中在县城,晚上县里召开了欢送新兵大会,我代表全县1300多应征入伍的新兵上台发言,表了决心,后听母亲说,县广播站将我的讲话录音播放了三天。</p><p class="ql-block"> 晚上10点多,我们在县城南门洙草浜乘轮船离开了家乡常熟。早上到了苏州火车站(兵站),吃完早饭改乘火车。那时条件比较艰苦,我们乘的不是绿皮客车,而是装载货物的闷罐车,大约20多人一车箱,随着外面哗啦一声,大铁门锁上,列车开动。我们垫着背包,有坐的,有躺下的,也有闲聊的,更多的是关心我们去哪里……,我觉得火车应该是往北京方向开的,因为接兵的是京字416部队。</p><p class="ql-block"> 20日清晨,列车停下,随着车门的打开和尖咧的哨声,叫我们全体下车,哟,真冷呀!耳朵冻得先是疼后来发麻,初尝了北方寒冬的滋味。看了周围墙上和牌子,才知道这里是天津市塘沽区。在接兵的带领下,我们提着帆布行李包和网兜内装着的搪瓷脸盆,穿过“热烈欢迎新战友”的横幅,来到了1641部队胡家园营房,从此开始了人生难以忘怀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到了军营,一切感到新奇,早上起床整理内务,白床单平铺整齐,被子叠得方正如豆腐块,必要时手指沾上水再捏齐,漱口杯整齐一致,手把朝一个方向。晚上睡觉屋里生着煤火炉取暖,排烟管通向室外,老兵们值夜班添煤火,还给我们盖好被子,让我们感受了军营的温暖,真正体现了那份浓厚的战友之情。</p><p class="ql-block"> 到了部队戴上帽徽领章后,首先是照相留念,星期天部队专门请塘沽照相馆来营房照相,也有直接到照相馆去照的。</p> <p class="ql-block">这张穿大衣的新兵照是我到部队后的第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吃饭前列队唱歌后进入食堂,(常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和“大刀进行曲”)8―10个人一桌。记得有次吃金黄色的玉米粉窝头,我们南方兵没见过,有的一手拿2个,但吃到嘴里,感觉又苦又涩,太难于下咽,就剩在桌上,有个新兵扔在了剩莱桶内,新兵排长看到后,集中全桌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由扔掉的人捡起来吃掉,以此教育大家不能浪费粮食。这件事对于我这个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挨过饿,吃过糠,咽过野菜树皮的人也受到了深刻教育。</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是紧张而艰苦,随着中苏战事的暂停和“深挖洞广积粮”,我们除了队列、射击训练,更多是训练打飞机,打坦克,一天到晚在冰冻的田野里摸爬滚打,满脸灰尘,衣服领子如同理发师的磨刀布。晚上最紧张,难熬的是紧急集合,记得好像是要求三分钟穿好衣服,背上打好的背包,携带好枪支到外面场上集合再跑步前进,有的背包散了掉地下…。有时候一晚上集合二次,被子刚焐热,紧急哨声又响了。那时我是新兵班班长,晚上都不敢睡着,听着不远处火车的哐当哐当声和汽笛声⋯。本来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个月不到就提前结束了。 </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到594团1营2连9班,班长和副班长都是1965年入伍的湖北老兵。到了班里后有一天通知我们,明天一早带背包和武器出发,除了携带随身物品外,每个人留在营房的旅行袋或包裹必须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晚饭后我们几个同乡凑在一起有点紧张,说明天可能要上战场,万一谁回不来,活着的人一定去他家看望,将他的物品交给他家人,我们作好了随时可能牺牲的准备。第二天连队全副武装步行前进,穿过塘沽市区,经过郊区盐碱地,驻扎在塘沽清洁大队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冬季拉练训练。</p><p class="ql-block"> 1970年2月5日,我离开9班被调入连部担任通讯员。在连部,理发员是吴元元,司号员是张龙,都是常熟同乡。文书余少云是69年入伍的四川籍战士,卫生员马庆福是68年入伍的河南籍战士,后来增加了施工技术员潘圈,和我同年入伍的河南籍战士。连长是李印华,指导员是王树章。在连部,通信员做好连部事务,通常不参加军事训练的,我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参加训练,在连队射击考核中,立、跪、卧无依托三种姿势步枪射击,9发子弹打了78环,取得了全连最好成绩。到连部三个月后,1970.4.7批准我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我离开9班调到连部时,9班副班长任维海赠送照片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连部理发员吴元元战友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连部司号员张龙战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连部文书余少云战友。(那时的彩照还是人工上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94团二连张立元和吴爱轩(左)二位排长合影,张立元曾是我的新兵排排长。</p> <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7日,连队离开营房,进驻塘沽区中心庄中八车村执行施工任务。1970年7月4日,连队改驻军粮城农场参与完成天津市“6801”国防工程,即人工堆成的三座山,该工程是当时中央军委批准的战备工程,战略意义重大,规模很大,部队投入兵力为66军的198师,(该部队的前身为工程兵第五工区即京字416部队),天津市地方民兵也参加。当时的总参谋长黄永胜,空军司令吴法宪等曾亲临工地视察。我们团参与的是7号山,592团是6号山,593团是5号山。那时施工任务艰巨,有的军事设施砼连续灌注24-30小时。有—次我随连队在工地上连续作业一天—夜,第二天回驻地时,困得边走边打瞌睡,在连队蹲点的198师丁春伙师长吉普车正好路过看到,叫我上车,我谢过后,坚持步行返回。</p><p class="ql-block"> 战备施工,时间紧,任务重,战士们很辛苦,很少有时间上街购买日常用品,我利用晚饭后送信报的机会,到班里登记战友们需要的日用品,第二天到营部取报纸和来信或是塘沽办事时再代为购买,然后再送给他们。(有的战士临复员离开部队时,还没见过天津市什么样)</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很多参军的战士没上过学,家里来信既看不懂也写不了,有的就找到我,帮助念信后再回信,那时象我这种老三届初中毕业生算是高文化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594团新兵连和二连当通信员时,战友们赠送我的照片,尽管有的已叫不上名字,但我—直珍藏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26日,连队党支部大会通过了我的入党志愿书。入伍10个月、19岁的我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970年10月5日在营党委批准我入党的同时,决定把我调到营部卫生所工作(营长郭宝九,教导员候兴才)。我离开2连到营部一周后,1970年10月11日,师部调令又把我调到了驻天津市区的198师司令部工程科工作。科长唐友德,付科长韩维慰,参谋是康继旺、李祥茂,蒋先宝,相秀玉,马星尧等。</p><p class="ql-block"> 我的工作是和另一位68年入伍的河南藉战士(姓叶,后来他复员了,就我自己)对三座人工山做好混凝土灌注的配料比试验。在实验室用混凝土材料,按不同比例的配料制成砼试块,经过标准养护期,然后用仪器试压,最高压强即为最佳比例,然后师部下发通知到各团工地,照此配方配制混凝土。我们经常到施工工地现场督导,以保证国防工程的质量。每季度要把工程相关数据按绝密等级派专人上报北京军区。</p><p class="ql-block"> (三年多完成的国防工程后来随着形势变化和部队的裁军整编,三座人工山交给天津警备区管理)</p><p class="ql-block"><br></p> 1971年和张恩子参谋在北京故宫御花园。<div><br></div> 1972年摄于天津。<div><br></div> 这是1972年戴棉军帽的照片。<div><br></div> 1972年和198师吴再山副师长警卫员合影。<div><br></div> 1972年摄于北京颐和园。<div><br></div> 1972年摄于北京故宫。<div><br></div> 1972年和相秀玉参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div><br></div> 这是师部机关战友,左为汪述轩,中为张恩子,右为王长根。<div><br></div> 工程科韩维慰副科长赠送我的全家福照片。<div><br></div> 和师部机关小车班战友。<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上·杨春祥战友,左·丁振华战友,右·张金生战友(原198师后勤部军需库,后退伍去任丘油田工作。)</p> 和隆永法战友合影。<div><br></div> <p class="ql-block">和冯永良战友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隆永法战友,右·冯永良战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储卫东战友合影。</p><p class="ql-block"> 1972年底,随着国防工程即将完工,工程科逐步缩编,经师后勤部同意,我被调入师医院,(院长王林五,政委张守春,副政委唐银根,教导员贾合晓,医务助理张钊)。安排我到防疫所检验科工作,(那时检验科隶属于防疫所)对于医学检验我是—窍不懂,从头学起,在老同志的帮助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学习,终于很快就能独立完成工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原66军198师吴再山副师长(摄于1973年1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3年1月与战友合影,左起前排李干章,韦振元;后排张红军,张炳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邹全保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初,我参加了天津市卫生防疫站举办的细菌检验学习班,5月份又派我到天津市卫生防疫站6个月学习微生物检验,通过学习,技术得到提高,回到医院,更好的开展了这—工作。</p> <p>1973年2月参加天津市卫生防疫站细菌检验学习班合影。</p><p><br></p> <p class="ql-block"> 1973年11月第一次探亲,在上海外白渡桥畔。</p><p class="ql-block"> 1974年5月,医院通知我到炊事班劳动锻炼三个月。我和他们一起做饭、洗菜、切莱,洗碗等,通过锻炼颇有收获,学会了包饺子,包包子,切菜等—些厨艺。这—年10月,经师党委任命,提升我为干部(师医院化验员),和我同时提干的还有我同乡,放射科的张炳祥。听到任命,心情非常激动,这是来自农村的青年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锻炼成长,人生道路上的—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p> <p>1974年1月与张炳祥战友在医院实验室。</p><p><br></p> 1975年在医院微生物实验室。 在营房大门口合影,左起前排谢建华,张炳祥;后排张静,张国选,韦振元。<div><br></div> 1975年在天津海河边,远处高楼为天津百货大楼楼顶,后在“唐山大地震”中倒塌。<br><div><br></div> <p>1975年在天津北宁公园。</p><p><br></p> <p class="ql-block">一所战友合影,左起前排:杨宝环,段雅民,刘朝英。后排周正书,鲁宇,戚效华。(照片源自战友群)</p><p class="ql-block"><br></p> 和战友杨春祥合影。<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这是1975年冬天,我们医疗队随部队拉练到天津蓟县农村,在蓟县山坡上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终身难忘的是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突然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23秒钟后,唐山被夷成废墟,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天津离唐山约100公里,相距很近,震感强烈,破坏严重。记得那天半夜11点多部队组织观看反击右倾翻案风题材的内部电影“欢腾的小凉河”,凌晨时分正是酣睡的时候,突然天摇地动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和岳海燕所长一个宿舍,他曾经历过辽宁营口地震,只听他喊道,不好了,是地震快跑,我们住楼下想跳窗户,但已打不开了,我俩就使劲往外跑,感觉人好像踩在小船上,左右摇晃,等我们冲到外面后,战友们男男女女都陆续跑出来了,大家惊恐万分,过了些时间觉得稍稳定点,再派人回去把衣服等物品快速拿出。到了室外在营区的马路两边我看到有好几处象泉水眼那样往外冒着皮蛋青色的泥沙。稍后我们知道地震中心在唐山,破坏和损失惨重。马上北京军区机械化部队和周边部队首先集结唐山,再加上陆续赶到的其他部队,惨烈的抗震救灾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大地震后是连续不断的余震,我们在营区操场上搭了帐篷,大家就在帐篷里。医院组成了医疗小分队到市区破坏受损严重的地区巡回医疗,及时救治受伤的市民。到下午一场罕见的瓢泼大雨持续袭来,把整个操场都淹没,水深至膝,我们只能淌水,有的只好站在櫈子上。记得当天傍晚6.45分滦县发生7.1级余震,强余震把我们医院食堂的烟囱给震塌了。地震第二天部队组成了首批赴唐山医疗队,我们医院是—所周绍星军医去的,大约十多天后返回时,只见他蓬头垢面,差点认不出来,与他握手相拥时,我们的眼眶都湿润了。</p><p class="ql-block"> 十月下旬我奉命参加了第二批赴天津市宁河县医疗队,该医疗队由天津市地方和部队医院联合组成。我们住在近郊的平房内,平时外出巡回医疗,为那些地震和余震时受伤的病员提供医疗服务,同时继续做好防治肠道传染病。在医疗队我们遇到了—次较强的余震,我清楚的记得,那天下午天边出现了如晚霞似的红光,马上听到打雷样沉闷的隆隆声,接着大地摇动,人们从屋内跑出,有的因跳窗摔坏了胳膊和腿……。二十多天后返回师医院。</p><p class="ql-block"> 【据报道,这次唐山大地震66军的伤亡受损情况是:66军驻唐山地区的第197师受到很大损失,菅房90%倒塌,驻津部队196师、198师及军直属部队的菅房也有20%严重损坏。66军牺牲干部、战士158人,其中:副军长1人、团级干部3人、菅以下干部36人、战士118人。另亡职工、家属43人;来往客人(军人)26人。66军重伤396人,轻伤1100人。砸坏轻武器472支(挺),火炮25门,机动车辆180余台】。大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伤害。</p><p class="ql-block"><br></p> <p>这是1976年10月赴宁河县医疗队前的留影。</p><p><br></p> <p>战友合影,左起笫—排魏红梅,张建英,石英,何志军,余立民;第二排段喜水,沈学文,岳海燕,张红军,宋珠孩,张志勇,周绍星;第三排鲁宇,戚效华,耿小乐,张先云,张炳祥,李干章,韦振元。<br></p><p><br></p> <p> 战友合影,左起前排,段喜水,崔玉珍,韦振元;后排耿小乐,岳海燕,张先云。</p><p><br></p><p> 为了提高部队医院医学检验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1977年5月,我参加了军区后勤部在解放军第二六九医院举办的医学检验班,在班里取得了优秀的成绩,通过学习,丰富了理论,提高了技术。<br></p><p> 1978年8月军区后勤部从相关医院抽调人员组成了由解放军255医院检验科谢恕主任负责的科研协作组。内容为用经处理的痢疾杆菌免疫兔子,然后抽取兔血分离血清,提取抗体再与粪便中的痢疾杆菌相结合,形成抗原抗体结合物,通过检查结合物,观察是否感染痢疾。通过半年多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协作组结束后,由谢主任他们继续这—研究。<br></p><p><br></p> 北京军区后勤八分部检验班全体合影。<div><br></div> 北京军区后勤八分部检验班在北京博物馆前合影。<div><br></div> <p class="ql-block">1977年参加北京军区后勤第八分部在269医院举办的医学检验班成绩与鉴定。</p><p class="ql-block"><br></p> 这是北京军区后勤部科研协作组相关人员合影。(房子还能看到地震破坏后修复的痕迹)<div><br></div> <p class="ql-block">1978年1月,198师营房大门口佩枪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9年元月拍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9年10月在198师营房大门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战友合影,左起前排韦振元,高文元,崔玉珍,王富国,张锐;后排戚效华,耿小乐,张炳祥,张英田,石英,汪清贵,张连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战友合影,左起前排韦振元,张连举,戚效华,张锐;后排张炳祥,崔玉珍,汪清贵,耿小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战友合影,左起前排韦振元,张锐;后排耿小乐,崔玉珍,王富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战友合影,左起前排:李建文。耿小乐;左起后排:韦振元,王富国,费长明。</p> <p class="ql-block"> 1979年6月,我被提升为198师医院军医。在那个年代专业书籍和相关的工具书很紧缺,我曾经向战友借了“科技英语常用词”小册子,手工抄录,抄了整二本硬皮本。在医务助理张钊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和他用刻蜡板,油印的方法,把我们医院临床检验的方法和相关临床意义等编印成书,便于战友们工作中参考,崔玉珍军医等也参与了这一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1979年11月在南京中山陵。<div><br></div> 1979年11月在南京长江大桥旁。<div><br></div> 战友合影,左起前排王美玉,李英,孟丽君;第二排王敏,刘朝英,温文,张军英;第三排韦振元,周绍星,张炳祥,张国选。<div><br></div> 战友合影,左起前排张锐,沈晓兰,进修生小李,葛智丽;后排韦振元,费长明,耿小乐,李建文,王富国。<div><br></div> 战友合影,左起前排张锐,葛智丽,进修生小李,韦振元;后排费长明,李建文,沈晓兰,耿小乐。<div><br></div> 1980年兼任师卫生教导队教员,这是结业合影,第二排左2为韦振元。<div><br></div> <p class="ql-block">战友合影,左起前排韦振元,王建兴;后排张炳祥,吴从真(吴力)。</p><p class="ql-block"><br></p> 1981年8月21日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左起郑兴维,李干章,汪清贵,戚效华,韦振元。<div><br></div> <div>1981年8月21日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左起韦振元,李干章,戚效华。<br></div><div><br></div><div> 1982年我随部队参加了引滦入津工程,该工程是198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解决天津人民生活用水的水利工程。1982年1月铁道兵8师和天津驻军198师接到命令参加该工程并进驻河北省迁西县工地。1982年5月11日全线开工,我们组成的医疗队到施工点巡回医疗,目睹了战士们的艰苦与辛劳和施工的难度与险情。<br></div><div> <br></div> <p class="ql-block">这是1981年秋抱着2岁的儿子在营房大门口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1982年11月,医院和师后勤部领寻终于同意了我曾经多次要求转业的请求,我提前离开了工地,返回天津,回到了医院。</p><p class="ql-block"> 就要离开部队了。心中却充满着留恋之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永远不会忘记军营里的歌声,永远不会忘记那嘹亮的军号声,永远不会忘记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是部队教育,锻炼和培养,把我从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成长为—名部队医务工作者,成长为一名解放军干部。是部队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成就了我的人生道路。</p><p class="ql-block"> 1982年12月,我告别了可爱的部队医院,告别了亲爱的战友,告别我那穿了十三年的65式军装,摘下了那鲜红的帽徽领章,结束了十三年的军旅生活。转业到家乡——江苏省常熟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转业前最后一次拍的穿军装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转业军人证明书。</p><p class="ql-block"> 到地方工作后,我先后到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进修一年,(其间参加了上海医科大学6个月的检验师资辅导班学习)分别参加了镇江医学院(现为江苏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各三年的成教班学习,通过毕业考试,取得了毕业证书。从科室学科带头人成为常熟市学科带头人,曾荣获常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三等功和科技奖,通过考试,考核和评审,取得了高级职称。</p><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办理退休,单位留用5年后离开了我曾经工作32年的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现在我仍在医疗单位继续发挥余热。</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师和198师的常熟、太仓、苏州部分战友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 师和198师的常熟部分战友纪念唐山抗震救灾40周年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共常熟市委,常熟市人民政府发给退伍军人的“光荣人家”牌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6月29日下午,我有幸首获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战友们,弹指一挥间 ,岁月如梭 ,当年那些风华正茂,豆蔻年华,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继续在为子女服务,有的还在为家庭和社会作贡献。当年的战友有的远隔千里之外,有的在地球的那—端,虽然分别几十年,留下的照片有限,但是时光的流水冲不淡那印在大脑内存的记忆。多少次的梦中又穿上绿军装回到了部队医院,多少回又梦见了战友们那熟悉的面孔……。</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过兵,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心中就有一种军情在涌动,默默地翻看着穿军装照片,换上穿军装的微信头像,想着当年的战友们,那种感觉,那种怀念,只有当过兵的人才知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感谢QQ和微信,有了朋友圈、战友群,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原本天各一方,此生难相见,如今天天在线,网上常相遇,几十年前的我们仿佛就在眼前,点点滴滴记忆犹新。现在我们已进入或正在进入“银发一族”,愿我的老首长、老领导幸福快乐,健康长寿;愿所有的战友们,保重身体,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献给我的军旅五十周年!</p> <p><br></p> <p class="ql-block"><b> 注:本篇更新于2024年3月14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