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VS项目式——不同路径下的儿童科学学习

krst *·* sgto

<h3>  探究式学习一直是小学科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h3><h3> PBL(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涵盖挑战性问题、研究、实践、探索、结果、评价与改进等核心要素。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将工程设计问题作为引导主线;让学生在开放式情景中探索;注重团队合作;有完备的学科知识和科学的指导为支撑。</h3><h3></h3> <h3>  俗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在殊途同归的方式中,哪一种教学更加契合当下的儿童化学习?为此,11月22日,在湖州市小学科学教师青年学习班培训中,爱山小学科学教研组以四年级声音单元中《声音的变化》经典课为例,呈现两种不同路径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探索更加适合儿童的课堂教学模式。<br></h3> <h3>  活动中,费伟虹老师与毕怡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示。借助各种长短粗细不同的材料,感受声音的变化,力求让学生在音乐旋律中对声音的变化有进一步的理解。</h3> <h3>  费伟虹老师从探究课的角度出发,根据“聚焦—探究—研讨—拓展”四个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感受声音的变化。利用音乐简谱,让学生们唱一唱;出示鼓,让学生们敲一敲。在多种声音的变化中,学生们探索着声音的奥秘。</h3> <h3>  为什么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呢?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声音的不同?利用小钢尺实验,费伟虹老师带领孩子们“看到”声音变化的原因——物体的振动。在理解声音的变化之后,学生们利用铝片琴奏出了一段优美的旋律。</h3> <h3>  毕怡薇老师利用项目化学习理念,根据“问题引入—学习支持—工程设计—测试优化”四个步骤,通过“爱山好乐师”的比赛形式,带领学生动手设计并制作乐器。利用锦囊内的乐器材料,学生们感受到了声音的奇妙变化。</h3> <h3>  学生们热烈讨论乐器的设计图,并亲手制作优化自己的乐器。敲一敲,吹一吹,他们的乐器都能奏出美妙的旋律。</h3> <h3>  课后,杨一飞老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数据汇报。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两节研讨课在课型对比、学生参与度、时间分配、学生前测后测等方面均有所差别。根据课堂观察反馈的结果,黎作民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现场点评。教研员朱颂伟老师对STEAM理念下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建议。</h3>

学生

声音

老师

学习

乐器

变化

探究

探索

科学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