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陕北有句老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狭义上是指三国时期的貂蝉和吕布,但其实我觉得在广义上指陕北千千万万的男女老少。陕北男人,粗犷、豪放、豁达、纯朴;陕北女人,俊俏、聪慧、善良、勤劳。到了陕北,接触了陕北人,才知道我们所有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都来自于这块红色热土和传奇家园。</h3> <h3> 陕北人,男孩叫男娃,女孩叫女娃;未娶亲的男人叫后生,未嫁人的女人叫女子;结了婚的男女分别叫老汉和婆姨。这种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叫法透着一股子乡土气息,给人很亲切的感觉。老汉在山头牧羊、婆姨在家中纺织,脑海里往往就会出现那种家园景象;憨厚的后生遇到美丽的女子,陕北民歌替代了情书,成就一段姻缘。</h3> <h3> 陕北人因势利导、掘土穴居,从商周开始,窑洞就已经很普及了。陕北人喜欢住窑洞、习惯住窑洞,窑洞冬暖夏凉,接地气、通地脉。窑洞又造型简洁,上部拱圆、下方端直,无意中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思想。“三孔窑洞一堵墙,婆姨娃娃热炕头”,这是多少穷苦陕北人的心愿,所以“暖窑”在这被看做很重要的一件事。有了新窑洞,就预示着往后一切都会风调雨顺。</h3> <h3> 陕北人主食小米、高粱、玉米、小麦、荞麦、黑豆等五谷杂粮。婆姨们善于粗粮细作、精心烹饪、变换花样,饮食颇为可口。那一个个地方美食,从名字就可以看出陕北人对于美食那种最原始的热爱,“八大碗、拼三鲜、羊杂碎、黑愣愣、钱钱饭”。陕北人好喝酒,没有菜,照样可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透着豪爽。陕北人念家也是出了名的,就因为那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h3> <h3> 陕北人以往出门,都要拜路神求平安,因为这里山梁沟峁众多,出行极不方便。陕北人出门,多赖步行,日行百余里是平常之事,穷人骑驴,富人骑骡马。“骑驴婆姨赶驴汉,怀中抱个肉疙蛋”,形象地反映了这边的行旅之风俗。迎亲,是陕北人走在黄土高原上最风光的一段旅程。一路秧歌、一路唢呐,新郎官骑着骡马,后面跟着一顶大红轿。喜庆的日子,红火的路。</h3> <h3> 陕北人因天冷的原因,喜欢穿皮袄、皮裤,《列子·汤问》中有云“北方之人,鞨巾而裘”。“鞨巾而裘”, 头扎白巾、身穿白板羊皮袄,一副典型的陕北人装束。他们的这种穿着打扮,多少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影响。婆姨们喜欢把自己打扮起来,涂上腮红,穿上碎花图案或者红色的衣褂,站在枣树下若有所思,这是一副动人的图画。</h3> <h3> 陕北人的衣食住行,代表了他们的美好愿望。陕北人用他们质朴的感情支持了中国革命,也用他们不屈的精神建设新陕北。一代代的陕北人就这样从大山深处走出去,晚年又从四方回到黄土高坡,叶落归根。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群一方情”,最后借用艾青的诗来结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h3> <h3>文字:贾磊</h3><h3>摄影:贾磊</h3><h3>PS: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