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下)

澹远散人

<h3>远眺呜沙山!<br>鸣沙山因沙鸣而获其“鸣沙”之名!<br><h1>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h1></h3><h5></h5><h3></h3> <h1>“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干城内”。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清代《敦煌县志》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h1> <h1>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有情之人,“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h1><h3></h3><h1><br></h1> <h1>月牙泉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二百多年,从东到西计130多间楼阁,文革期间遭遇严重破坏,1991年至1999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h1><h3></h3> <h1>月泉阁是月牙泉建筑群中的主要和最高建筑,四层六角,翅椽斗拱,甚为壮观。</h1><h3></h3> <h1>月泉阁内的建筑群。</h1><h3></h3> <h1>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h1><h3></h3><h5></h5> <h1> 月牙泉静静地躺在呜沙山沙丘的怀抱里,月泉阁与月牙泉互为呼应,月泉阁在众多建筑群的簇拥下,深情地注视着月儿弯弯的泉水,娇阳当空,四周的沙丘泛出明亮的黄光,映照在高耸的阁楼上,泉水透出翡翠般的碧绿,波光粼粼。这是沙漠中的碧玉!<br>  传说数千年前,这里还是瓦黄墙白、回廊古,男耕女织。后因人口太多,水源枯竭。村长就派全村青壮年寻水。有一对恋人,临别依依时为心爱的姑娘留下一碗清水。几个月后,待寻水归来却发现村子早已沙尘肆虐,大地干裂,而全村老少皆已死去。小伙到屋里看到心爱的姑娘已死去。临行时放的那碗清水却纹丝未动,依然清澈。原来,姑娘怕心上人回来无水可喝,自己宁愿渴死却也不舍得动这碗清水。小伙在姑娘旁痛泣而死感动了上苍,于是便将女子化而为泉,男子变成沙山,永不分离。</h1><h3></h3><h3></h3> <h1>随着“叮当!叮当!”的驼铃声,驼队出发了。</h1><h5></h5> <h1>骑在驼背上,娇阳似火,头顶着蔚蓝的天空,眼望着四周黄澄澄的沙丘。驼铃声“叮当,叮当”地有节奏地响个不停,骆驼载我一步步走上沙丘!走进大漠的怀抱。“大漠你好!我来了!”</h1><h3></h3><h5></h5> <h1>禁不住大漠的热惰,挡不住大漠的诱惑,大漠呈现出无穷的吸引力,它在向你呼唤,伸开双臂拥抱着你。让你情不自禁迈开双脚,深一步,浅一脚,踩着黄沙,缓缓地登上沙丘,尽情体验沙漠的魅力。站在沙丘上,可以尽情地俯瞰月牙泉的美景。月牙泉恰似一枚镶嵌在大漠中的绿翡翠,在阳光下闪烁,鸣沙山守护在月牙泉傍,脉脉含情地注视着月牙泉,像温情的阿哥在呵护俊俏的阿妹。从沙丘上坐着滑板滑下沙山时,能听到沙山嗡嗡的的嗚响。鸣沙山在动情地歌唱!</h1><h3></h3><h5></h5> <h1>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h1><h3></h3><h3></h3> <h1>  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h1><h3></h3> <h1>莫高窟前的莲花柱石和舍利塔,约20余座。</h1><h3></h3> <h1>牌坊上字为郭沫若手书!</h1><h3></h3> <h1>九层楼是莫高窟标志性的建筑。从远处观看,是一座高耸飞檐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于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红色的飞檐斗拱,在黄色山崖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九层楼阁前后经历了多次重建。最初只有两层,后改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现在的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现在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色飞檐的雄伟建筑,是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时重新进行了粉刷。</h1><h3></h3><h3><br></h3> <h3></h3><h1>九层楼内,是莫高窟96号洞窟,开凿于初唐,里边供奉的是一尊依山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在唐代就被称为“北大像”。这个洞窟的营造和建成,是莫高窟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唐代前期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象征。</h1><h3></h3> <h1>96窟大佛!图片源自百度网</h1><h3></h3> <h1>這尊大佛呈依坐之勢,兩腿自然下垂,兩腳著地,雙手支在腿上,目光下視,高大威嚴,具有一種震懾人心的氣勢和威力。大佛的右手上揚作施無畏印,意思是拔除眾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與願印,意思是滿足眾生的願望。這尊佛的臉龐顯得豐滿充實,低低的肉髻,刻著波狀紋,表現手法與龍門奉先寺大佛相似。<br>图片源自百度网</h1><h3></h3> <h1>  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br>图片源于百度网</h1><h3></h3> <h1>  敦煌莫高窟第148窟是敦煌大族李大宾家族开凿修建的一个大型涅盘窟,窟内佛教造像均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同时制作。<br>  李大宾家族是唐代敦煌典型的世家大族,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及其显赫。李氏家族还是一个具有深厚佛教信仰传统的家族,其在莫高窟开凿有“家窟”331、332、148“当家三窟”。莫高窟148窟开凿于盛唐,是莫高窟大形洞窟之一,据前室《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载,此窟是李大宾于盛唐大历 十一年(776年)开凿。<br>主室佛坛上,塑涅槃像,卧佛长15米。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br>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br>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经西夏重修)。西壁绘有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br>图片源于百度网</h1><h3></h3> <h1>莫高窟开凿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h1><h3></h3> <h1>出於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的保护,莫高窟不仅限制参观的时间(需予约)、人数,同时还限制参观的洞窟。每次仅开放四—八个洞窟。游客们按规定的路线有序的排队进入开放的洞窟参观,洞窟内有少许照明,有讲解员认真地讲解。但是,洞窟内是严禁拍照和摄像。</h1><h3></h3> <h1>绝大部分洞窟已经关闭!</h1><h3></h3> <h1>洞窟外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h1><h3></h3> <h1>游客有序排队进入洞窟参观!</h1><h3></h3> <h1>到莫高窟参观的游人,全是奔着莫高窟的名气而至,虽然门票价格不扉,长途跋涉千里,只能管中窥豹,略見洞窟一斑,也算了却了心中的宿愿!</h1><h3></h3> <h1>藏在青藏高原荒野中的绝美景观“青海翡翠湖”,即大柴旦湖。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是原大柴旦化工厂盐湖采矿队的采矿区,经多年开采,形态迴异、深浅不一的盐湖和坑池,形成了如今美丽的“翡翠湖”。在阳光照耀下,宛如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翡翠”。站在湖边,镜面般的湖面倒影着蓝天白云和皑皑雪峰,宛如仙境。</h1><h3></h3><h3></h3> <h1>从空中俯瞰翡翠湖!<br>图片源自百度网</h1><h3></h3> <h1>从空中俯瞰翡翠湖!<br>图片源自百度网</h1><h3></h3> <h1>水天交融。</h1><h3></h3> <h1>水天一色!</h1><h3></h3> <h1>翡翠湖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多彩多姿的湖光山色景区,可与茶卡盐湖竞相媲美。由于盐池所含矿物质不同 ,随着太阳光照方向变化,在不同的时刻,在湖面上显示出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颜色,有时是绿色、有时是黄色。有时是蓝色……从空中望下去,就像一片片玛瑙翡翠,形态神奇美丽。</h1><h3></h3> <h1>远眺青海湖,湖水与兰天交融在一起!湖边牧场上,“风吹草低見牛羊”。</h1><h3></h3><h3></h3> <h1>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海拔3196米,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大通山,东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湖面面积4456平方公里,最长处104公里,最宽处62公里,最深处32.8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胡。</h1><h3></h3> <h1>海神娘娘也许想回家了!</h1><h3></h3> <h1>湖面海样宽,兰天映雪山,<br>悄声问鼎堂,果然一大观!</h1><h3></h3> <h1>夕阳下的青海湖游船码头。</h1><h3></h3> <h1>夕阳下的青海湖显得那么端庄、秀气,没有微风,没有点点浪花,没有熙熙攘攘的游人,只有透过云层射出的刺眼的阳光,不一会夕阳渐渐识消失了,只留下平静的湖水。</h1><h3></h3> <h1>夕阳照在雪山上,山顶的积雪闪烁着耀眼的金黄色!</h1><h3></h3> <h1>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湖面海拔3059米,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盐的海;蒙古语“达布逊淖尔”,也是盐之意。</h1><h3></h3> <h1>乘座小火车,观尝茶卡盐湖的景色,是茶卡盐湖旅游的特色之一。作为旅游景点,将原来用於运输开采盐矿的小火车,改为旅游观光小火车。车站外型和火车造型别具一格,虽然行驶路程仅4公里多,颇能吸引游客。</h1><h3></h3> <h1>漂亮的机車。</h1><h3></h3> <h1>车厢虽不算宽敝,依然舒适。随着火车缓慢行驶的巅簸摇晃,别有一番风味!</h1><h3></h3> <h1>火车向着盐湖跑!火车驶向盐湖中心景区,下车后不尽情地欣赏盐湖美景,可以下到盐湖中戏嬉。让你的靚影交能在盐湖的美景中!</h1><h3></h3> <h3>沿途可以看到用盐矿做成的形态各一的雕塑。</h3> <h1> 茶卡盐湖是一天然结晶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达布逊淖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茶卡盐湖与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齐名,是“青海四大景”之一,被旅行者们称为中国“天空之镜”,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h1><h3></h3> <h3></h3><h1>兰天中的云朵,看到洁白的湖面下美丽的云朵,正微笑着向她频频招手。她深深俯下身躯,要亲吻这无瑕的水下云朵。</h1><h3></h3> <h1>天空之镜,映照出天空的明丽和秀美。</h1><h3></h3> <h1>天空的云朵坠入了湖底。</h1><h3></h3> <h1>以天作镜,茶卡映兰天。以湖作镜,白云坠盐湖。</h1><h3></h3> <h1>蓝色之天空,漂浮着几朵白云,雪碧之湖水,微波荡漾,嬉戏的年轻人,笑声琅琅,云朵湖水相互辉映,鲜艳的衣服格外瞩目,偶尔天空飞来几只小鸟,如同仙境一般。</h1><h3></h3> <h1>湖面上虽有薄薄的一层湖水,下面却是厚实的盐层,游客到此可尽情地嬉戏、玩耍。留下美丽的靓影。</h1><h3></h3> <h1>头顶兰天,站在厚厚的盐湖层上。<br>茶卡盐湖底部为石盐矿床。盐湖自形成以来化学沉积相对连续稳定,化学沉积盐层厚度较大,一般4~8米,最厚可达10米。走在盐湖之上,如履平地一般。</h1><h3></h3> <h1>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又称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h1><h3></h3> <h1>中山门</h1><h3></h3> <h1>护法神殿又称小金瓦殿。<br>殿中有一白马标本。相传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骑此马至朝拜,后欲去蒙古传经说道。而白馬死活不随。留下后不饮不食而饿死,于是人们便供奉此马至今!</h1><h3></h3> <h1>酥油花馆<br>酥油花是用来在施供食品上的小贴花。传统习俗贡品有六色,识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因天寒无鲜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由此形成传统工艺。是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h1><h3></h3> <h1>弥勒佛殿<br>大殿门楣上的匾额为“佛日重旭”。殿内正中为弥勒佛盘膝而坐。塑像镀金,高近五米,体态庄重自然,表情慈祥充满神韵。佛像左右侧分别是塔尔寺创建者及第一任法台的灵骨塔。</h1><h3></h3> <h1>雄伟壮观的大金瓦殿,阳光下,大殿屋顶金光四射,佛光笼罩着塔尔寺。</h1><h3></h3> <h1>塔尔寺大金瓦殿,殿最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的云头、滴水的莲瓣,处处精致,使这尘间也有池佛国的景象。屋脊的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大殿的底层为硫璃砖墙壁,第二层是边麻墙藏窗、金色梵文宝镜,大殿内的柱廊都用藏毯包裹着,上方高高地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br>殿内有12.5米高的大银塔,塔上缠裹着各方信徒送来的洁白哈达,塔上有供奉宗咯巴大师的盒龛。</h1><h3></h3> <h1>虔诚的信徒,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到此跪拜心中的佛祖,“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是藏传佛教的信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方式。信仰主宰了一切。!</h1><h3></h3> <h1>殿前大院内,喇嘛正在做功课。</h1><h3></h3> <h1>藏经楼是塔尔寺中较为雄伟的殿堂,藏语“贝作康”,是一座高五层的木结构藏式建筑,屋顶镏金铜瓦、房脊金顶装饰,鞭麻墙镶嵌铜镜。始建于公元2003年,香港李嘉诚先生损资500万元,寺院自筹4800多万元,黄金150多公斤,时任塔尔寺管委会主任廿七世西纳活佛和宗康活佛的主持下于2009年修葺竣工。规模宏大,造型精美,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殿内主供高11米铜质文殊菩萨镏金像,两旁为3米高的八大菩萨像,周围高1尺的千尊镏金文殊菩萨像, 二层和三层内珍藏着以《甘珠尔》和《丹珠尔》为主的藏区各大寺院的各种版本经书和印藏两地各大学者的文集。<br>楼前有宽阔的庭院,游人若云。</h1><h3></h3> <h1>塔尔寺内最常见的转经筒。<br>通常转经筒是用木头或金属做成,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经书。筒的侧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发间的“掩嘛呢叭咪哞”,即观世音菩萨的6字真言。<br>藏传佛教徒普遍认为常念这6个字,平时则可以消灾免祸,死后即可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狱之灾。</h1><h3></h3> <h1>转动经轮一周者,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转动二周者,等同于念诵所有的佛经,转动三周者,可消除所作身、口、意、罪障,转动十周者,可消除须弥山王般的罪障;转动一百周者,功德和阎罗王相等;转动一千周者,自他皆能证得法身;转动一万周音,可令自他一切众生解脱;转动十万周者,可远至观世音菩萨海会圣众处,转动百万周者,可令六道轮圆海中一切众生悉得安乐;转动千万周音,可令六道轮回众生皆得拨除苦海;转动亿万周者,功德等同于观世音菩萨。”<br>以后遇到转经筒,一定要不遣余力地去转动,转得越多功德越大,甚至可以功高盖世,积善於天下!</h1><h3></h3> <h1>旅游结束了,回到西宁,仍住在夏都大街清真寺对面的酒店。</h1><h1>大西北,再见!</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