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园采摘记

漫浪

<h1>到猕猴桃园采摘,属于毫无准备的误撞误打,也可以用一句俗话形容,真正的放羊拾柴禾——捎带。</h1><h1><br></h1><h1>那天,全家4口人开车北过黄河大桥、东行数十公里,翻山越岭,来到山西平陆县马泉沟。这马泉沟是近几年兴起的藏在深山沟的美丽乡村民俗文化游网红明星村。我们本来是冲着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去的,谁知赶星期日,时间滞后了几天,满山的红叶竟然被昨夜的西风凋了碧树,站在山头远远望着天涯路,给人是满目的萧瑟景象。</h1><h1><br></h1><h1>好在,马泉沟不仅有红叶,还有满山沟熟透了红澄澄的柿子挂在树枝上欢迎我们。它们或在被西风凋落树叶的枝丫上一簇簇、一串串,憋着红彤彤的脸儿傻笑着、等候我们来采摘;或被主人们采摘后系成一串串、一簇簇挂在栏架上轰轰烈烈地大笑着,接受我们这些山外来客检阅、合影和傻乐。当我们专拣一些又红又软的柿子大饱口福后,沮丧的心情即刻被这原生态柿子乐园的风情赶跑了。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h1><h1><br></h1><h1>其实,真正收之桑榆的是,我们听说那旅行团队的驴友说,返回途中还要到平陆县城边的猕猴桃园搞采摘时,我们也兴趣顿增,尾随他们寻迹而来。</h1> <h1>一、</h1><h1><br></h1><h1>猕猴桃是近年被人们重新认识、据说对身体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明星水果,广受人们喜爱。</h1><h1><br></h1><h1>猕猴桃毛茸茸的形象和奇特的名字在我的记忆深处一直占据珍贵的一席。</h1><h1><br></h1><h1>记得小时候,生产队在秋收之后,总要组织青壮劳力上山割蒿积肥。父亲割蒿带回的战利品中,就有一种毛茸茸的绿色野果,硬硬的暂不能吃,等放几天软了后,剥开皮,里面的果实碧绿如洒了一层芝麻的玛瑙,味道甜酸爽口,让人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印象特别深刻。那时的野果个头没有现在的大,形象也没有现在的英武,但味道让人一辈子难忘!我们当时称它为"木胡梨″,现在看来,或许是猕猴梨的谐音吧!</h1><h1><br></h1><h1>在平陆县城的郊区,依然有大片原生态的农村,它们把由农村到城市地带的过渡把握得恰到好处,将一大片片果园藏在黄河边的土地上,颇有些许桃花源的味道。</h1><h1><br></h1><h1>原本想,这猕猴桃应该生长在犹如桃李杏梨般的乔木果树上,谁知它竟然与葡萄一样是藤本植物,全靠架栏支撑。果园在一大片平地上展开,形成一个又一个幽长的绿色通道。人进其中,要猫腰而行,果子串串下垂,让人伸手可摘,俨然进入绿色水果库中。</h1><h1><br></h1><h1>猕猴桃果园主人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脸上露着丰收的喜悦,向我们介绍着劳动的艰辛。这片果园已有近20年的经营历史,个中苦乐酸甜一言难尽。好在近几年与一些户外徒步团体联合,让城里人在感受劳动快乐的同时,以比较便宜的价格采摘到原生态、绿色果品,而果园也因减少了采摘的成本、价格适当让利于采摘人,这样做真正的双赢效果。</h1><h1><br></h1><h1>我们来时,当天采摘活动已近尾声。但见大家边摘边乐,纷纷与藤架上的圆嘟嘟的猕猴桃合影留念,把劳动的快乐与采摘的丰收感留在一个个瞬间中,也留在永恒的记忆中。</h1> <h1>二、</h1><h1><br></h1><h1>面对累累硕果,我们被它深深吸引,小心翼翼将一个个硕大的果实摘放在手中的塑料袋中。</h1><h1><br></h1><h1>采摘中,忽见一个肥硕的猕猴桃摇头晃脑吟起了诗:</h1><h1> </h1><h1>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 之无知!</h1><h1>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h1><h1>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h1><h3><br></h3><h1>此情此景,让我大惊失色。费了半天劲才听明白,原来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说古代郐国(今河南新密)一带,是猕猴桃的盛产地。这里猕猴桃枝繁叶茂、花开艳丽、果实累累,很让人喜爱!因为猕猴桃无知而无忧、无家而无亲属、无室而无亲情,显得快乐无边!不像人知道多了想法多,有家庭牵挂欲望多,有亲人羁绊烦恼多!诗中表现苌楚比人快乐,可见在古代猕猴桃已是人类羡慕的好朋友,无怪乎当代人有些人把追求猕猴桃般的生活,作为人生最高境界!</h1><h1><br></h1><h1>看我听懂了它的吟咏,这颗奇特的猕猴桃从树上蹦下,调皮地跑到我的塑料袋中。</h1> <h1>三、</h1><h1><br></h1><h1>采摘有序进行。忽然发现有两枚一模一样的猕猴桃随风晃动,似乎也有话要对我说。我笑着问:"二位可有话讲?"二位争先恐后说它们是伯夷和叔齐的化身。</h1><h1><br></h1><h1>真是奇了怪了,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从小听到现在,它们怎么变成了猕猴桃?</h1><h1><br></h1><h1>伯夷和叔齐是古代孤竹国君的两位公子,因不满商纣无道,兄弟二人皆不遵父命继王位,而是向往西歧周文王有道治理的天下,便结伴西行。谁知到了西歧正遇文王去世,周武王以文王的灵位为招牌,誓死东伐商纣。二人扣马而谏,武王不听,还差点要了二人的命,二人便在首阳山隐居起来。</h1><h1><br></h1><h1>在山中,二人以猕猴为伴,以山林鸟兽为伍,饿时采些野果薇菜充饥,渴时以树叶舀泉水喝,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h1><h1><br></h1><h1>一日,遇一村姑对二人说:"二位先生不食周粟,很有气节,可是商亡周立已数年,现在连二位脚下的土地、充饥的野果都是周朝的,二位今后如何生活?″二人听先是一愣,细思觉得有道理,从此连野果野菜也不吃了,天天唱着《采薇歌》:</h1><h1><br></h1><h1>登上那西山哟,采摘些野果和野菜。看到以暴易暴的国君啊,却意识不到这是错误的。神农、虞、夏启时代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理想的归宿?唉呀,看来我们只有被饿死一条路了,我们的命运为什么这么不济啊?</h1><h1><br></h1><h1>天天唱这歌,声音一天比一天弱,后来就被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中,成为古代抱节守志的千古典范。可是我不知道他们与猕猴桃有什么关系?</h1><h1><br></h1><h1>声称是二人化身的猕猴桃说,当时,我们在深山中,主要采食的就是"苌楚″果。这种果子人吃后不但不消瘦,而且越吃越精神、身体越健康,所以我们才能坚持在深山过了数年神仙般地日子,要不是后来被人说破缘由,说不定我们真能变成长生不老的神仙!</h1><h1><br></h1><h1>听了二位的话,惊讶中使我对这猕猴桃的神奇功效充满期待,窃喜今天来到果园采摘真是来对了!</h1> <h1>四、</h1><h1><br></h1><h1>或许是今天的采摘效果比预想的要好,园主显得异常兴奋,趁不忙的空档,和我们聊了起来。说起猕猴桃,他神秘地说,其实它就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几次去东瀛寻找的长生不老药。</h1><h1><br></h1><h1>我又一次惊诧了,觉得这结论有点扯,但还是静心听他讲完这个传奇。</h1><h1><br></h1><h1>徐福被秦始皇派遣带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其目的就是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费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地处濑户内海的祝岛安顿下来,和当地人很快打成一片。</h1><h1><br></h1><h1>当地人告诉徐福,这里有一种可供人们食后长生不老的水果"千岁",俗名"窠窠",并带领徐福来到深山实地察看。徐福看后大失所望,原来这水果竟是秦岭山区都处都有的"苌楚″果。当地人告诉徐福,你别看它外表奇丑,其貌不扬,其实果肉能使人返老还童,在当地已形成人人想得而食之一果难求的局面。</h1><h1><br></h1><h1>徐福想,皇帝交待的任务何等神圣,自己费千辛万苦寻找的长生不老药竟然是它,这要回去复命,皇帝定然不信,一怒之下以欺君之罪被砍了头也是可能的。于是权衡之下,决定不敢回国复命,只好留在东瀛自立为国,自己凑合着当个小天皇算了。</h1><h1><br></h1><h1>园主讲完故事,感叹地说,当年这徐福也真是的,如果他回国说服秦始皇把猕猴桃尊为"御用神果″,几千年下来,在中国的土地上还不救无数百姓免受疾病侵扰、为人类繁衍生息做多大贡献?</h1><h1><br></h1><h1>听完园主的故事,我们本可一笑了之,但仔细一想,也有一定道理,就权当它是真的,不由就将手中果子摘得更快更多一些!</h1> <h1>五、</h1><h1><br></h1><h1>猕猴桃架向前延伸,想不到地的那头的果实比这头的更大更壮,让我们越采劲头越足。</h1><h1><br></h1><h1>快到地头,我们看见一个唐代装束的人坐在藤架之下,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摇头晃脑地吟诗:</h1><h1><br></h1><h1>渭水秋雨过,北风何骚骚。天晴诸山出, 太白峰最高。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石泉饭香粳,酒瓮开新糟。受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我行有胜事,书此寄尔曹。</h1><h1><br></h1><h1>或许这位唐代诗人并不知道此时他正与千年后的人同处一个空间,所以他目不斜视,自斟自饮,自吟自乐。而我分明从他吟的诗中辨出了这位先贤是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岑参,这首诗是他的《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h1><h1><br></h1><h1>岑参南阳人,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祖上数辈官至宰相,父亲也曾当过晋州刺史,惜在岑参幼年早早过世。岑家在唐代政治旋涡中惨遭流徙大难,岑参出人头地的大志曲折艰难。通过科举,勉强当过一名小官,但这不是他要的生活。他选择戎马生涯,从军当了名将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写下了许多传之后世的边塞诗。安史之乱后,再度返回内地,曾短暂任虢州长史,后任嘉州(四川乐山)剌史,被世称"岑嘉州"。52岁那一年,客死成都。这首诗应该是诗人从边塞回来、还未去嘉州时那段闲适生活的写照。</h1><h1><br></h1><h1>太白山下、渭水之边、北风潇谦的一个晴天的秋日。在东溪张老先生的山舍旁,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正硕果累累,香气袭人。用石泉水煮的饭,更是香上加香,从酒瓮里倒出的新糟泛出一股清香,那酒碗中的新酒更是让主客对饮长时欲罢不能。诗人被这田园生活深深吸引,仿佛才悟出劳动光荣的生活真谛。高兴之余,将这感受写出,寄给远方兄弟和侄子们。</h1><h1><br></h1><h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为了告诉后人,在当时,猕猴桃同葡萄等植物一样,经人工训养后进入庭院,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其实这首诗是说居住在这个山青水秀之地的主人,由于有猕猴桃果子的滋养、猕猴桃酒的浸润,吃着泉水浇灌的有机粮食,人的寿命不是一般的长。东溪的张老,两耳生出长寿毛,一看就是一百多岁的老寿星,他的儿子孙子辈,一个个也都灰白头发,但都精神矍铄,可见这猕猴桃真是徐福当年找的长生不老果!诗人羡慕之情流诸笔端!</h1><h1><br></h1><h1>对于这般理解,不知是不是诗的本意?正要上前讨教,但见唐朝诗人装束之人,倏忽一下就不见了,这让我有些许失望。</h1> <h1>六、</h1><h1><br></h1><h1>这位种植了近20年的园主,对猕猴桃颇有研究。他告诉我们,猕猴桃除了有个"苌楚″这个雅制的名字外,还有许多大众化的俗名,比如羊桃、阳桃、藤梨、木子等等。</h1><h1><br></h1><h1>中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毋庸置疑,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一步步形成的。</h1><h1><br></h1><h1>相传人们开始认为它有毒,年复一年任凭它软烂掉落也不敢食用。后来,人们发现群猴开始爬上树大肆采摘,吃得津津有味,而且容光焕发,才确定它无毒。人们试吃后,觉得口味具有草莓、香蕉和菠萝三者混合的甜爽,使人越吃越想吃,越吃身体越精神。因为这果子毛茸茸既像猴头,又是猴子喜欢吃的,所以就叫它猕猴桃。</h1><h1><br></h1><h1>在历代文字记载中,猕猴桃的医药作用也是一点一点被发现的。如在《证类本草》中,说它"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本草纲目》载:"其形如梨,其色如桃,因猕猴喜食,故有诸名。"</h1><h1><br></h1><h1>现代科学化验,猕猴桃富含矿物质,如钙、磷、铁元素,富含胡萝卜素和各种维生素,对人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素有果中之王、维C之王、红色软黄金等美誉,经常食之,有百益而无一害。</h1><h1><br></h1><h1>猕猴桃还可以加工成果汁、果酱、果酒、果干等,是航空、航海和高原、高温工作人员的保健食品。果汁更是国家运动员的首选保健饮料,又是老人、儿童、体弱多病者的滋补果品。</h1> <h1>七、</h1><h1><br></h1><h1>其实,猕猴桃还有一个名贵的洋名字——奇异果,这个名字闪耀着"海归"的光环。</h1><h1><br></h1><h1>看来园主要把他知道的猕猴桃的知识全部向我们倾吐出来。</h1><h1><br></h1><h1>他说,上世纪初,一个偶然机会,猕猴桃从中国远渡重洋,来到新西兰。</h1><h1><br></h1><h1>1903年,新西兰北岛西海岸汪加努女子学校的女教师伊莎贝尔利用假期到中国宜昌看望她的妹妹凯蒂。凯蒂是1年前来到中国支教和做传教师的。姊妹俩重逢在中国,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寒假。分别时,姐姐将一包猕猴桃的种子带回新西兰,让一个农场主试种,从此猕猴桃在新西兰扎下了根。后来经植物学家人工培养,猕猴桃被进化为表皮无毛、个头硕大的水果,并被取了一个奇特的名字——奇异果。</h1><h1><br></h1><h1>多年后,奇异果又被进口到它的故乡中国,由于它有"海归"的光环,身价不凡,迅速占领了故土的市场,颇受消费者欢迎。</h1><h1><br></h1><h1>这次园中采摘,除了收获物美价廉的猕猴桃外,同时也上了一堂猕猴桃知识大全课,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h1><h1><br></h1><h1>于时,过磅扫码付款,告别果园,每人提一袋,带着满满的喜悦,开车回家了。</h1><h1><br></h1><h1>哦,对了,园主交待,采摘的猕猴桃回家在通风处平摆,然后见天用手捏,有软的就可以美滋滋地享用,静待延年益寿了。</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部分图片选自网络,特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