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习武人的家国情怀

精灵

<h3> 王大庆</h3> <h3>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祖上有两位武林高手,一个叫铁脖子王翀宇,另一个叫飞毛腿王翀宵。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明王朝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百姓生活在人间炼狱之中。这时侯王翀宇带领几位习武之人,维护社会治安,灭恶僧、战山寇、惩不孝、治奸商、除恶霸,凭一身正气和盖世的武功伸张正义,保一方百姓平安,乡人颂号“太平王”。<br></h3> <h3>听老人讲故事,我爱上了武术。老师(师父)对我说“太平拳”就是当年太平王所传,你要认真学,好好的练啊!</h3><h3></h3><h3>习武多年之后,越来越想知道老祖宗当年那些事是真的吗?带着疑问我多次去传说地考察走访,2009年9月,还带着济南电视台《有么说么》栏目组去了东阿县“何家寺”的贺寺村。从此,我对太平王的任侠事迹踏上了漫长的考察之旅。</h3><h3>就太平王灭恶僧这件事吧:据考查明崇祯年间,“何家寺”有30多个假和尚,在寺中挖洞穴,专抢少妇美童于洞中作害,百姓视之为妖,怕之如虎。据说恶僧是朝廷的人,寺里住着大内高手,手里还持有“僧禄司”的折子;他们有钱有势又有武功,无恶不作,祸害周围良善黎民,地方官不敢过问,百姓叫天不应,呼地不灵,怨声载道!</h3> <h3>王翀宇听说之后,带领弟弟王翀宵,与师弟傅三捷,熊武原几人跨过大清河来到何家寺,通过一番极其激烈的厮杀,将恶僧除之。后来发现,先人们剿平恶僧的事迹光绪《平阴县志》有记载:“……国初,何家寺僧富、余财、徒甚夥。穴地为洞,掠行路少妇美童,匿洞中……三捷同王朝屏等剿平之,乡邦赖以安”。在冷兵器时代,武功高强的人确实厉害!<br></h3> <h3>王翀宇行侠仗义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碑中是这样记载:“当年,王公所到之处,贼不敢下山,霸不敢逞强,子不敢不孝,商不敢不公。”只要有人作恶、不孝、欺男、霸女等等吧!让王翀宇知道了,他决不放过。俺这位老祖宗可真是行侠仗义,嫉恶如仇!<br></h3> <h3>平阴县山多,那年头鲁西平原一带很多人流窜过来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公元1646年冬,清政府統治了平阴县,县令刘升祚张贴安民告示。四处避难的百姓们纷纷回到城里的家中过年,突然平阴城被数万土匪围攻。<br></h3> <h3>刘升祚带领城里市民奋力抵抗,这群亡命之徒连续几日昼夜攻城,眼看城池不保,这时,王翀宇带领弟兄几人闯入重围,交战之中把围城的四大山王头目擒入马上,携至城南门外掷于地上。<br></h3> <h3>县令刘升祚在城楼上看的清清楚楚,跑下来大开城门亲自迎接王翀宇进城领赏,弟兄几人拒不受赏驳马而归。事后,县令刘声祚多次登门拜访,王翀宇说:“我救的是平阴的老百姓!”后来刘声祚奏明朝廷封王翀宇“武孝廉”,锡“任侠”,并赐“重义任侠”匾(大匾已毁),现仍存“重义任侠”残碑。<br></h3> <h3>救平阴城之事碑上有记载,拳谱、家谱也有记载,嘉庆《平阴县志》是这样记载的:“丙戌冬,巨寇周、李、杨、蔡等,纠合不逞之徒数万攻城,士民命悬须臾,王朝屏皮甲胄冒矢石……出其不意轻骑直入,立缚渠魁现之当事,由是,众寇惕息警散……”。<br></h3> <h3>后来王翀宇中武举为官,曾参与守海防、斗倭寇、平三藩等战事,戎马30余载,战功显赫。康熙中期天下大治,66岁进京受封时回家省亲,发现家乡有个皇亲恶霸,无恶不作,他又把皇亲给弄死了。这回王翀宇可闯了大祸!朝廷要治罪问斩。经安亲王岳乐和兵部少司马孙光祀求情,王翀宇“功过全免”被贬为庶民,最后只落得一个“王铁脖子”的贬号美名!<br></h3> <h3>唉!我的老祖宗,您老人家提着脑袋干了一辈子,人也老了,天下太平了也该做官了,何苦抱打不平得罪皇上?险些被杀头啊!(可见肥城县《石横镇志》)。 <br></h3><h3>王翀宇的事迹确凿,有证、有据、史有所载!是什么思想指导的他呢?他咋不想自己丢了脑袋的后果?家中的老婆孩子、还有80多的老母亲谁来奉养?所以,我由习炼“任侠”的功夫,专为考查“任侠”的事迹,又专为研究“任侠”的心理,研究他那种“嫉恶如仇、任侠尚义”的精神支柱是什么?</h3> <h3>看王翀宇的出身,《任侠碑》这样记载:“……少儿孤,奉母至孝,不事生产,喜学剑术……”这句话说的是王翀宇少年丧父(据说其父是被强人抓去修山寨时摔死的),生逢乱世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可想其母拉扯他多么不容易?母子俩能不受欺辱?王翀宇懂事之后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孝;只是孝顺是不行的,天下大乱没有说理的地方,强者欺弱者啊!所以15岁励志习武,不事生产,喜学剑术……嘉庆县志记载:“王朝屏、字翀宇,性慷慨任侠尚义。”那么,王翀宇习武之后为啥会任侠尚义呢?他不但在孔子村炼就了一身盖世武功,主要是在孔子山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化。<br></h3> <h3>当年,孔子山“教书堂”门口竖着一块“文武杏坛碑”(一碑双杏坛)。山上书堂学文,是教育人;山下校场习武,是锻炼人。王翀宇习武遇明师(天启二年,武状元山海关参将江朝栋),学文遵圣贤,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孔子山文武双修。他的武功能独步天下,又有儒家思想做精神主导,修身心明事理、爱国家爱人民,嫉恶如仇、任侠尚义。相处他那种背景,回到他那个年代,我们也会那样干!这就是作为习武人的我一直在挖掘、研究、弘扬孔子山文化的主要原因。<br></h3> <h3>习武人修德,如果抛开孔子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去修那门子德?太平拳门规中明示“人为本,武为用,和为贵”;做人要“遵循孔圣的教悔,崇尚关圣的忠义,恪守和圣的理念……”<br></h3><h3>家事国事天下事,放眼文化的缺失,我倍感忧虑,故奔走呼号…… 我虽一介平民,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声音始终萦绕耳畔,“老骥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先辈尚能心忧天下,情怀家国,我们也应该奉献家乡,放眼未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风范,誓为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奋斗终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