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家乡变化日新月异,一笔一画都体现在大通农民画中。</h3> <h3>《卖花女》 朱锦忠作</h3><h3><br></h3><h3></h3><h3>2019年5月,青海美术馆迎来一场特别的展览——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民画展。这些农民画构思奇妙、构图大胆,造型自由夸张,色彩鲜艳和谐,形象质朴而富有生命力,呈现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海农村的山乡巨变,引来参观者的赞叹、感慨!</h3> <h3>《庆丰年》刘邦来 作</h3> <h3>大通农民画融合年画、皮影、剪纸、刺绣、雕刻、卡通画等艺术形式之长,题材涵盖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强烈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而受人亲睐。2007年,大通农民画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h3> <h3>《中秋月饼香》朱锦明 作</h3> <h3>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前夕,因生活困难,新添堡村一些乡亲没有钱买年画,有几家人凑了钱买了纸张和颜料送到刘成社家里,让刘成社给大家画年画。这让年仅十几岁正在学习油画箱柜的小油画匠刘成社非常高兴,他在自家的土炕上画了三天三夜,给乡亲们画出心目中最好的年画,从此村民们高兴地称他为“小画匠”。村里的老油画匠陶文明、朱集良、史海山都关注到了刘成社,闲时都会来鼓励、指导他油画箱柜。类似刘成社的“画匠”在新添堡村还有一些人,比如朱锦忠、史家星等,他们逐步形成一个农民画创作。</h3> <h3>《幸福生活》 朱锦明 作</h3> <h3>《晒晒我的花鸡园 》朱锦明 作</h3> <h3>大通农民画的发展见证了当地农村改革开放的历程,它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当时元朔乡新添堡村村民朱锦忠、刘成社等人带领一些油画匠开始最初的农民画创作,逐步形成以新添堡村为中心的农民画创作基地。20世纪经历80年代的发展,90年代初达到发展高潮。21世纪初经历一段低谷,2015年以后又迎来新的发展春天。</h3><h3><br></h3> <h3>《水磨坊》朱广祯 作</h3> <h3> 史家星,男,汉族,1963年生,青海省大通县长宁镇新添堡。</h3><h3>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h3><h3>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h3><h3>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h3><h3>西宁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h3><h3>大通县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h3><h3>西宁画院特聘画家。</h3><h3>青海省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师。</h3><h3>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通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2005年被西宁市委宣传部、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市级“文化中心户”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大通工匠。</h3><h3> 作品在省级展览以上展出30余幅15幅作品入选全国现代民间绘画大赛展并多幅作品获奖,其中有5幅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展2幅作品并获奖。</h3> <h3>《民间作坊》 史家星 作</h3> <h3>《闹春风》史家星 作</h3> <h3>《回族宴席曲》 史家星 作</h3><h3><br></h3><h3>史家星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农民画大展、全国农民书画大赛等活动并获奖,《民间作坊》《火红的日子》《闹春风》《新时代新生活》等作品被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美术馆等单位。</h3> <h3>《喜逢在传承会上》 史家星 作</h3> <h3>《花香奶甜 》史家星 作</h3> <h3>《喜闹新春》 史家星 作</h3> <h3>《闹春》 史家星 作</h3> <h3>《土乡欢歌》 史家星 作</h3> <h3>《卖苹果》 刘文寿 作</h3> <h3>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通农民画创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创作思路逐渐转换,作品多反映农村发家致富、个体经营、田园景色、民俗风情、喜庆场景,创作技法也开始由写实向装饰性转变,有意将民间艺术特色运用到创作中来,表现大通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特点。</h3><h3><br></h3><h3>这个时期的作品《花香奶甜》《致富路》《富民政策实话好》《卖苹果》等反映出人们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场景。史家星的作品《花香奶甜》表现了牡丹花边卖酸奶致富的回族阿娘形象;鲍玉柱的作品《致富路》以艳丽的色彩展示出奔走在和谐致富路上的车辆,车上满载鸡、蛋,路边的树上结满硕果,画面充满了收获的喜悦。</h3> <h3>《选种》 李守业 作</h3> <h3>《代代送福》 朱广芬 作</h3> <h3>《夯歌》 朱广成 作</h3> <h3>《赶早集》 陶万章 作</h3> <h3>《庆丰收》 相世臣 作</h3> <h3>《精选》 史有财 作</h3> <h3>《花儿歌王》 刘邦来 作</h3><h3><br></h3><h3><br></h3><h3></h3><h3>再后来的作品面画出现了手机、电脑、网络,表现生活富裕起来的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场景。比如刘成社的作品《花儿歌王》以民间刺绣图案牡丹等花卉为背景表现两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土族阿姑手持麦克风参加花儿歌王大赛的情景。大通农民画家们创作了集中反映2012年玉树抗震救灾的系列作品《昆仑山下温暖车》《救援》《灾区的亲情》等,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大爱精神,入选纪念5·12玉树抗震救灾一周年青海美术作品展,部分作品还受邀到北京参展。</h3> <h3>《日月山水的温暖车》 史家星 作</h3> <h3>《腌冬菜》 朱广成 作</h3> <h3>《打山灰》何得库 作</h3> <h3>《火红的日子》史家星 作</h3> <h3>《抬花轿》史家星 作</h3> <h3>《闹春》 史家星 作</h3> <h3>《土乡高台会》 史家星</h3> <h3>《黄河抢渡赛》 史家星 作</h3> <h3>刘成社与朱锦明、史家星既是农民又是画家,为将大通的农民画发扬光大,长期以来,不管是在新添堡村家中务农,还是出门“搞副业”,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农民画给了他们生活的灵感,也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他们坚持学习它、钻研它、传承它,创作出传统绘画艺术和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风格独特的农民画作品来。</h3> <p>中央电视台 《中国影像方向》栏目组到大通县新添堡村农民画传承基地进行采访。</p> <h3>2018年初,在长宁镇政府和新添堡村委会的支持下,刘成社和史家星等农民画家在新添堡新村开设了画室,展示作品、集体创作、讨论发展大通农民画。<br></h3><h3><br></h3><h3></h3> <h3>农民画里看山乡变,大通农民画家们将用手中的画笔,继续描绘当代大通农民的幸l福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