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闫敏 《红楼梦》三生石传说

ym闫敏

<h1>在古代传说中,人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三生石。人死以后会重新转世,在约好的时间里,人们会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与旧人约会,与昔日话别……。</h1><h3><br></h3><h1>【三生石的传说】 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 传说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轮回,缘起缘灭,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 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芸芸众生的苦与乐、悲与欢、笑与泪。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据说是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后来中国人发展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就是这样来的。</h1><h3><br></h3><h3></h3><h1>三生石的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实,至少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真情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解。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这种观念在中国是无孔不入的。</h1><h3></h3><h1>其实,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情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h1><h3></h3> <h1>人的本性、生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读后令人动容。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体悟到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懂经营和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h1><h3><br></h3><h1>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 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 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 </h1><h1><br></h1><h1>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 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 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h1><h1><br></h1><h1>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 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 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 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 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h1><h1><br></h1><h1> 真有三生石吗?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 称为“三生石”。 </h1> <h1>从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爱情:宝黛的爱情,就是从三生石畔的前生开始的,“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前世相欠,今生相见”,黛玉为宝玉流尽了最后一滴泪,那一场千年情劫,带给她的是无尽的遗憾和不舍,可她终究不是凡人,来来去去皆有定数,纵是出场都充满神话色彩。</h1><div><br></div><h1>“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h1><div><br></div><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段充满感伤的神话,是曹雪芹对宝黛这对情侣精心安排的,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借以诠释他心目中理想的爱情: 那种没有任何利益的纠葛,只有相互欣赏,互为知己,一颗心只为你驿动,只想单纯地和你在一起,携手为伴,共度一生……</span></h3><h3></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宝玉便是神瑛侍者的化身,来人间历劫,了却前世的情债。而绛珠仙子化身黛玉,甘愿下凡,只为偿还灌溉之情:“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是怎样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种情感,值得用一生的泪水偿还,那样痛断肝肠!若真爱一个人,你怎么舍得让她为你倾尽泪水?</span></h3><h3></h3><div><br></div><h1>其实世间每一对相爱的人,哪个不是来还债的呢?所有的相遇和重逢,都是上天的安排,而用情最深的那个,最是心痛。曹雪芹也是多情之人,他爱黛玉,因此,把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融入血与泪的笔端,塑造出林黛玉这样一位娇小柔弱,又蕴含诗意美的女子。</h1><h3></h3><h1><br></h1> <h1></h1><h1>黛玉超凡脱俗的美,令人心仪。世间之事就是这般奇妙,明明是初相遇,目光相视的瞬间,眼神中所传递的信息,仿佛已经相识了几个轮回。</h1><h3><br></h3><h1>黛玉初进贾府,她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模样,使宝玉恍惚间在前世见过,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h1><h1><br></h1><h1>黛玉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与“真”,被曹雪芹形容为“目下无尘”,可见他对黛玉是极为欣赏的,或许在他真实的生活经历中,真有这样一个女子对他多情,令他倾情……在宝玉的眼里,这样标致的美人,世间只有一个,而且真真切切地就在眼前,他怎能错过?自此心里对这位林妹妹多了一种异样的关注,爱情的种子悄悄萌芽,青梅竹马,柔情深种,你能说,这不是前世的宿缘?</h1><h3><br></h3><h1>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人生能相遇,已是不易;心灵若相知,更要珍惜!</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图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span></h3><div></div><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