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邢台经济开发区医院上消化道癌免费筛查阶段小结:截至11月26日共完成胃镜检查133人,其中活检39例,结果:<font color="#ed230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前病变)4例,重度肠化1例,中度肠化4例,轻度肠化10例</font>,息肉18例。萎缩性胃炎36例,上消化道溃疡7例,粘膜下肿物4例。</h3> <h3><font color="#167efb">那么,肠化是怎么回事呢?</font></h3><h3>正常人胃粘膜上皮表面附有黏液层保护着胃粘膜,保护之下的上皮细胞每2-3天更换1次,在受到损伤后可快速修复,当一些不良因素比如刺激性药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胃粘膜的损伤超过细胞自身修复速度时,就会形成胃炎,日久胃粘膜反复受损就变成了慢性胃炎,当这个损害比较重,达到深部的胃粘膜,就形成了萎缩性胃炎。此时上皮细胞正常分泌胃液、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物质的功能也受到影响。</h3><h3>粘液屏障受到破坏后,机体就本能地调动其他细胞来分泌粘液,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就挺身而出充当护卫的角色,可是这两种细胞到底是后娘养的,功能比正常上皮细胞差不说,长得还像极了隔壁家的肠粘膜上皮,这一长期慢性炎使得胃粘膜表层上皮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过程就叫做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明白了“肠化”并不是肠道的问题。</h3> <h3><font color="#b04fbb">肠化会不会癌变?</font></h3><h3>教科书上一般认为,肠上皮化生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肠上皮化生的下一步便是朝恶性方向发展的异型增生阶段。而且,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阶段,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胃粘膜可完全恢复正常或部分恢复正常,而在肠上皮化生阶段才根除幽门螺杆菌,肠上皮化生是无法或者很难逆转的。</h3><h3>一般地说,部分或完全型小肠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h3><h3>而部分或完全型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定关系。仅仅是有一定关系。</h3><h3>胃癌确实有一定可能由肠上皮化生发展而来,但肠上皮化生离胃癌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距离。不要因为检查出肠化生就背上思想包袱,焦急忧虑,增加不必要的负担。</h3> <h3>胃镜病理报告里出现肠化但不伴有异型增生(也就是上皮内瘤变)的,不必过于担心——通过定期随访和规范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等有效治疗,肠化是可以被控制的。其中,有效治疗如下:</h3><h3>①清除和根除幽门螺杆菌;</h3><h3>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避免空腹太久;</h3><h3>③戒烟、酒、浓茶及咖啡;</h3><h3>④避免长期服用损胃药物;</h3><h3>⑤增强体质,加强营养,服用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h3><h3>⑥针对胃病药物对症治疗。</h3><h3>然而一旦出现”异型增生“的字样,尤其是"中度到重度的异型增生",那么就需要更密切的随访,甚至胃镜下微创治疗或外科干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