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年十二月廿七日是父亲(张先齐)去逝六周年的日子,十分怀念。</h1><h1> 父亲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出生于成都市宁夏街,祖父张烈在成都地方法院任书记官,聊以薄薪维持全家生计。父亲天资聪慧,五岁始读书习字,十二岁就读省立成都中学,成绩优异,历年荣获当局设置的晋康奖学金。一九四二年,因家境窘迫选择报考了全公费的国立政治大学。</h1> <h1> 一九二五年和父母姊姊的合影。</h1> <h3> </h3> <h1> 一九九四年校友联谊会</h1><h3> 一九四四年底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国统区物价飞涨,民生凋敞,经济恶化。许多在校的大学生,想就国家面临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但因人微言轻,往往投稿无门。父亲遂邀中大、金陵、齐魯、燕京、四川、华西、光华等高校在校同学四十余人,创办了《新世周报》,父亲任主编兼发行人。该报于一九四九年因时局紧张停刊。</h3><h3> 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当局忙于打内战,无暇顾及政治大学毕业生分配。父亲大学毕业后从南京回到成都,为养家糊口,到美国传教士满秀石开办的进益产科学校任英文、国文教员。成都解放后,一九五一年华西大学接收进益产科学校,父亲由组织分配到华西大学从事财务工作。从零开始,父亲自学大量的财务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从会计员到高级会计师,从一般的财务工作者,到财务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其间发表财务专著、论文二十六篇计四十余万字。</h3><h1> 社会活动</h1><h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的历史问题得到公正的结论。由他组建了民革华西医科大学支部,任主委(四届八年)。并任民革对外宣传组稿组的召集人。在海外“洛杉矶论坛”、“纽约时报”,国内“海峡之声”等发表文章,由此获得省、市台办的表彰。</h3> <h1> 二OOO年九月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四川海峡情中秋联谊会”上和省领导聂荣贵的合影。</h1> <h1> 二OO二年七月在成都市第五届艺术节上为四川省副省长李进(右一)现场挥毫。</h1> <h1> 二OO三年五月在四川东方老人乐园和四川电视台联合举办“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抗击“非典”签名活动上和省领导冯元蔚(右一)、著名乡川剧袭表演艺术家许倩云(左一)的合影。</h1> <h1> 二OO二年四月在四川省政协八届五次代表大会上和教育组的代表的合影。</h1><h3></h3> <h1> 一九八六年在纪念孙中山诞生120周年会上的留影(左二)。</h1> <h1> 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馆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合影。</h1> <h1> 二OO一年在成都喜来登大饭店和台湾政要蒋经国之子章孝严的合影。</h1><h1> 改革开放后,父亲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台湾及海外老师、同学、朋友的联系,大力宣传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h1><h1> 友好交往</h1> <h1> 一九九四年冬赠送老师陈立夫书法作品。</h1> <h1>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陈立夫收到作品的回信。</h1> <h1> 陈立夫先生赠送的书法作品。</h1> <h1> 一九九三年九月陈立夫先生参观香港翰墨轩画廊后嘱咐父亲写了“艺苑春风吹环宇,翰墨飞香漫神州”这副作品赠送香港翰墨轩画廊作纪念。</h1> <h1> 一九九五年春,收到老师顾毓秀(美籍华人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来信。</h1> <h1> 赠送给母校六十五周年校庆的书法作品。</h1> <h3> 台湾政治大学的回信。</h3> <h1> 二OOO年逢政大七十三周年校庆,再书顾毓秀校长浣溪沙词奉赠母校以作纪念。</h1> <h1> 二OOO年五月台湾政治大学收作品的回信。</h1> <h1> 一九九八年九月赠送台湾政要辜振甫先生的书法作品。</h1> <h1> 辜振甫先生的回信。</h1> <h3> </h3> <h1> 家父与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父亲,世界华人协会会长马鹤凌是就读国立政治大学的同窗好友,马英九上任台北市市长时,父亲为表示祝贺写了一幅条幅“立德立言立功,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h1> <h1> 赠送北美佛光山西来寺作品。</h1><h1> 书艺交流</h1> <h1> 作品:康振黄书</h1> <h1> 作品:杨超书</h1> <h1> 作品:刁金祥书</h1> <h1> 作品:韩邦念书</h1> <h1> 作品:何郝炬书</h1> <h1> 作品:王荣轩书</h1> <h1> 作品:李文清书</h1> <h1> 作品:集众思广忠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此武候一生之勤谨也余中英书。</h1> <h1> 作品:直把瑚琏期子贡,才知志气世留侯陶亮生书。</h1> <h1> 作品:先人后己擅经纶,齐家格物精运筹洪志存书。</h1> <h1> 作品:周浩然书</h1> <h1> 作品:魏学锋书</h1> <h3> 作品:舒炯书</h3> <h1> 父亲的书法艺术,祖父张烈喜爱书法,小有名气,父亲受其熏陶。五岁始习书法,遍读经史子集,有深厚的文学、国学根底。青少年时期受业于蜀中名仕陶亮生、曾默躬、又刻苦自学,临摹苏、黄、颜、赵诸帖,研习张、孙草书,苦心钻研古人书法精妙之处。又与当代名家过从甚密,虚心求教,博采众长,溶入己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h1> <h1> 作品:成都水井坊收藏。</h1> <h1> 作品:成都益州书画院年会志禧。</h1> <h1> 作品:总府近来义气深,山居河敢动佳宾。不堪酒贱酬知已,唯有清茗对此心。张治中先生诗一首。</h1> <h1> 作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h1> <h1> 作品:光风霁月浩长存。吉鸿昌蒋军诞辰百周年纪念。</h1> <h1> 作品: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句</h1> <h1> 作品:秋之浩气昭日月,瑾者其怀壮炎黄。</h1> <h1> 作品:赠送台湾红十字会会长徐亨。</h1> <h1> 作品:赠送台湾星云法师。</h1> <h1> 作品:陈毅诗一首。</h1><h3></h3> <h1> 父亲年青时写字工整、规范、沉稳、进入中年,其书法潇洒飘逸,遒劲清朗。退休后,倾注更多的精力于他喜爱的书法艺术中,乐此不疲。在诸多字体中,尤擅行草。父亲的行草“出新意于法度中”。古人说:“作行草书,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笨。虚实并见,即虚实相生。书家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他深谙此道。父亲老年的书法作品,苍劲见功,气魄内藏,书写之前,蓄墨胸中,挥笔之时,枯润虚实,气韵贯注,流畅灵动,一气呵成。密处不拘,疏处不散,因势而为,随心而往。观父亲的书法作品,似白云舒卷,流波驻行,变化万千,自在随缘。</h1><h1> 父亲在晚年仍勤耕不辍、德艺双馨。省政府聘为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委宣传部授予他“终身从艺荣誉证”。</h1> <h1>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授予终身从艺荣誉证书。</h1> <h1> 作品:朱德诗一首。</h1> <h1> 作品:黄继光纪念馆收藏。</h1> <h1> 二OO一年民革四川省委员会收藏证。</h1> <h1> 二OO一年元月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收藏证。</h1> <h1> 二OO三年作品选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艺苑名家”专栏证书。</h1> <h1> 父亲一生经历了几个时代,遭遇坎坷曲折,他的座右铭是“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他信奉“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下之美以养其身”。每临大事父亲才能处惊不变,庄敬自安,达观泰然,与人为善,不与人争。真正达到了知足者常乐的境界。</h1><h1> 父亲对人,坦率天真,不会玩心机,腹中无一点春秋三国,他乐于助人,有求必应,好好先生,这看似有点“傻”有点“过”的性格却帮他渡过一次次劫难,熬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父亲率真对人,别人也率真对他,反倒减少了许多虚假的东西。父亲没有努力的学做人,反到使他更明白于人,更明白于事。</h1><h3> 父亲最大的乐趣是读书、习字。每天清晨五点,他进入书法这方清静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生活得充实而有兴味,他常说:凡俗的生活不可畏,有了艺术的髌骨,人生就有了品味。</h3><h3> 父亲的一生是普通人平凡的一生,虽然沒有军政显要、社会名流那样炫目耀人,但在“人生”的意义上同样丰富,同样充满跌宕坎坷。尽管过去并非都是阳光与坦途,有时甚至是不如意常八九,但当这些己成为历史之后,回忆就成为父亲的一种精神享受。通过回忆让昔日重现,日月轮回,从逝去的岁月中体味快乐,在总结与反思中升华一生。</h3><h3> </h3><h3> 张志贤撰稿</h3><h3> 二O一九年十二月一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