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次走进兰州(西北采风1)

叶 子

<h3>空中俯瞰秦岭大地</h3><h3><br></h3><h3><br></h3> <h3>兰州黄河岸边 黄河母亲雕塑</h3><h3><br></h3><h3><br></h3> <h3>10月4日傍晚,我在黄河水车园</h3><h3><br></h3><h3><br></h3> <h3>夜幕下的兰州黄河上的中山桥</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再次走进兰州</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 叶子</h3><h3>.</h3><h3>甘肃,我曾经在2010年去过一次,尽管没有所有地方都去过,但是,主要城市和历史文化遗址还是去了。但是我总感觉有点遗憾,因为张掖的七彩丹霞地貌没有去,因为那次走的太急,时间不允许再停留。因此,有好几年的时间了,自己都在想,什么时间要补上这一课。</h3><h3>.</h3> <h3>今年秋季,当我再次打开额济纳胡杨林风光的时候,我的决心就下定了,今年一定要去,不然要去胡杨林就得等到明年。胡杨林最好看的季节只有金秋时节,如同去日本观赏樱花,只有在3月末一样,一等就是一年,我们这个年纪已经等不得了。于是,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途牛旅行社联系,散客拼团。</h3><h3>.</h3> <h3>2019年10月4日,沈阳桃仙机场8点启航,航班经停呼和浩特后,中午12点到达甘肃兰州。旅行社一切安排好,我有一下午时间,自由活动。于是来到黄河边,走一圈我想去的地方,兰州《读者》杂志出版社,甘肃美术馆,敦煌研究院,黄河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塑广场。</h3><h3>.</h3> <h3>2019年10月8日晚,从嘉峪关返回到兰州,9日是晚上航班,旅行社安排下午4点送机,这样又有大半天时间,可以自由活动,于是决定去参观甘肃博物馆,然后再与黄河告别。中山桥是兰州的一大“景观”,已经有100多年历史,是黄河上第一座铁桥,由德国人设计的。</h3><h3>.</h3><h3>兰州这个城市,黄河从中间穿过,由西向东奔流而下,城市分为南北两大区块。南滨河路和北滨河路,也是城市的主要干道。</h3><h3>.</h3><h3>这次来兰州,无意中走进了甘肃美术馆,我说要去敦煌研究院,出租车司机竟把我送到这里,我还真的很欢喜,于是走进它。</h3><h3>.</h3> <h3>我平时喜欢看中央台的书画频道,有一次和朋友说起,朋友竟然有点惊异,说我,你还看书画频道?你会绘画?会书法吗?我如实说,都不会。但是我确实喜欢看,也很羡慕会绘画和书法的人。然而喜欢这些文化,还痴心不改。无论别人怎么不屑一顾看我,或者有点耻笑我,我仍然乐此不疲。</h3><h3>.</h3><h3>我抓紧时间走进甘肃美术馆,走进《读者》杂志社,走进敦煌研究院,走进兰州黄河水车园,走上中山桥,走进黄河母亲雕塑广场,边走边咔嚓,不停的拍。既紧张又忙碌,但是非常开心,旅行就是这样,当自己的小意愿得到满足的时候,无论怎么消费怎么辛苦,都会感觉很值得。兰州的文化之门,向我敞开,我就会尽最大努力把握好机会,接受点文化氛围的熏陶。走近他们,不惜“浪费时间”,真的挺好。如果有机会下次来兰州,我还会来这里转悠,满足我的仰慕欲望。</h3><h3>.</h3>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一直认为,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去博物馆是最快的打开方式。在甘肃省博物馆这里,是感受汉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的好地方。甘肃博物舘内主要分五部分,分别是:“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红色甘肃——走向1949”。<br></h3><h3>.</h3><h3> 最著名的“马踏飞燕”铜奔马,是镇馆之宝。古生物化石厅,黄河古象和恐龙(马门溪龙)化石原型很珍贵。舘内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都是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件耐人寻味的故事。</h3><h3> 甘肃博物馆,内容丰富,历史厚重,收集文物广泛,这是一个在国内仅次于陕西省博物馆的一个大型综合博物馆,很值得参观,不虚此行。</h3><h3>.</h3><h3>行走在黄河岸边,又来到黄河母亲雕塑广场,脚踏实地走一次中山桥,横跨黄河。那种感觉还真的很是让人流连忘返。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羊皮筏子”。</h3><h3>.</h3><h3>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借助河水之力,运输人员、物资而发明的水上工具。</h3><h3> “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这个古老而传统的河上代步工具,已存在了三百多年。时光荏苒,羊皮筏子早已不是人们的出行必需品,但是,在黄河两岸,还会时不时的看见,主要是为现代人服务,感悟一下在黄河上,乘坐羊皮筏子漂流的感觉。</h3><h3>.</h3> <h3>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40年代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创业始,经过几代人艰辛的工作,在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和敦煌文献研究、敦煌文化弘扬等方面都有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遵循"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针开创了新局面,各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h3><h3>.</h3><h3>2017年1月,甘肃省文物局下属的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被整体移交敦煌研究院管理。敦煌研究院的管理范畴进一步扩大。</h3><h3>.</h3><h3>2017年5月,在庆祝“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仪式近日在北京举行,敦煌研究院成功晋级,成为国家文物局第三批新增的3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两名成员。</h3><h3>.</h3> <h3>《读者》出版社大楼建筑不是很现代,也称不上漂亮,整座大厦显得比较朴素,但是这里经常有人特意来拍照留念。</h3><h3>.</h3><h3>就是因为这份杂志至1981年发行以来,一直很受欢迎,尽管现在杂志出版也遇到瓶颈,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扎下根基了。现在电子版的《读者》也依然很受欢迎。另一方面,它建筑在黄河岸边,所以一般外地游客来到兰州后,都会去关顾一下这里。</h3> <h3>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br></h3><h3>.</h3><h3>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h3><h3>.</h3><h3>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h3><h3>.</h3><h3>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h3><h3>.</h3><h3>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h3><h3>.</h3><h3>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h3><h3>.</h3><h3>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h3><h3>.</h3> <h3>黄河水车园是再现水车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由所有仿建水车,由白银市水川镇特级木工高启荣制作,水车轮辐直径高达16.5米。幅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h3><h3>水车园建成于1994年,占地14500平方米。</h3><h3>园内有双轮水车、围堰、水磨房。兰州水车是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酷似古战车的车轮,轮辐大的在20米左右,最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15米—18米,轮辐中心是直径1米左右的轮轴和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等距的斜挂长方形水斗,旺水季利用水流推动,枯水期则利用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河小渠。当水车轮转动时,浸入水中的斜斗便舀满河水,等转入顶空后倒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田园,很是壮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