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br> “父亲你在那边可好,我们都非常的怀念你”。恍然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12年,但他的音容笑貌还常常浮现在我们眼前,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也都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这影响是积极的,向上的。<br>他是一个严肃的人,我们兄弟姊妹都有点怕他;但有时候他又是一个会唱段“月光下我把她仔细观看”和诵首“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的人,他还会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艰难生活,他讲的很动听,我们像听故事般津津有味。他乒乓球打的很好,小时候有一次他参加县里的乒乓球比赛,因住的远,他从家走到参赛现场,比赛已经快结束了,评委让他直接和当时排名第一名的队员打球,父亲赢了。。。。。。<br> 他是一个勤奋上进、工作认真的人,他干过木匠、搞过建筑、在村委当过支书、在政府任职干部,他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得到同事、领导、群众的认可。 他在村委任职期间,我们村的小学学校是由是解放前的一座寺庙改成的,破烂不堪,课桌是用石板简易垒成的,凳子是学生自己在家搬的,每逢刮风下雨天,教室里四处透风,屋外下雨屋内漏,于由房子太陈旧,有时候还会出现房顶掉下泥瓦块的时候,孩子们都吓着惊慌失措。为此父亲专门召集社员开了动员会,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早日把教学校建起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带动大家的积极性,父亲首先带头捐了1千元。记忆里的那个时候,我们家过的也很清贫,我们姊妹们穿着裤子都是前后两面穿的,母亲说这样穿着省,那是多么难看的衣服啊。我小时候是个多动的孩子,穿鞋费,印象里我的鞋总是破的。在父亲的带动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把教学楼建起来了。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和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一不小心就会被砸到了。<br> 我们五、六生产队田地都在村南边,途中有一条河,之前是简易搭建的比河面高不了多少的小桥,逢着下雨涨水就把桥就淹没了,人们想过往须得从深过膝盖的河里淌过去,收庄稼的时候拉着架子车过河更不容易,得等有人经过时好搭把手才能勉强淌过。这条路还是我乡辖区南边好几个村通向我乡集镇和政府的唯一去路,桥南村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更是不会在下雨的时候出门。这给人们的生活带了极大的不便。为此父亲又动员我五六生产队的群众,要建起一座通往我村南北的石桥,这个工程是巨大的,当时的劳动场面我记忆犹新。由于每个人都深受河桥之苦,所以每家每户都积极响应并投入到建桥工作中,大家都干劲十足。钱是我们2个生产队群众自愿集资的,用来买所需材料,力是我们自己出的。但资金还是远远不够,就发动社员们多方筹资,一是我们村在外工作的人员,他们愿意为家乡的建设慷慨解囊出一份力,再就是召集我们生产队能说会道和有文化的群众组成的募捐队,到集会上把我们生产队里的好人好事和在建桥过程中人们劳动时热火朝天的场面以说快板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智月兰这个好党员,昨天晚上开了会,为大家捐献50元、”“张作仁他并不憨,来到工地去搬砖”等等,以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得到了广大人们的支持。建桥期间父亲的身影除了每天出现在工地上,深夜的时候还总会看到他窗前灯光下的身影。他晚上要写动员材料及筹划建桥的相关事宜,早上总是很早就会在喇叭里听到他洪亮的声音,听着他真诚实意又鼓舞人心的话语,群众们干劲更足了。当江南桥屹然矗立在河面上的时候,人们欢呼了。至今这座桥依然是通往村南北的交通要道。<br> 父亲的文化不高,但他是个爱学习的人,小时候我们家里的杂志、报纸从来都不缺。他爱串门,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我们老家秀才出身的六爷家、知识渊博的一个哥哥家、书香门第的伯伯家,他出门办事,如果在墙上或哪里看到有好的语言句子,就会随手记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并常常为他所用。我上初中时教我的一个老师是大学毕业的,他听过父亲的早晨广播,曾称赞着问我你父亲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很有文采。对于父亲我有太多的记忆,难以忘怀。<br> 父亲是睿智的,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顿时,经他的点拨我们便豁然开朗;他的一辈子是辛劳的,在他年纪还不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漂泊在外为生活拼搏了;他的生命是短暂的,辛苦了一辈子还没来得及享福,就撒手人寰了。每当想起我的父亲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愿父亲在天堂安康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