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行走在中国大地上 (第60篇)</span></p>  <h3>  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大漠梦!</h3><h3>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语的意思是 “进得去出不来”。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3万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h3><h3>         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荒凉和美丽之中蕴含着无处不在的威胁。沙漠昼夜温差夏季最高达60度,冬季可达零下30度,沙漠里风多而大。</h3><h3>          </h3>  <h3>我们将要到达红圈所划的地方。</h3>  <h3>两辆小吉姆尼越野车,六个人。</h3>  <h3>  刚参加过汽车运动会的车,选择吉姆尼这种小型越野车穿越沙漠是因为它轻巧,沙漠中大型越野车自身重容易陷车。</h3>  <h3>  走沙漠陷车经常发生,准备了脱困板,,途中没地方加油自备了汽油桶(扁方型的),拖车绳。</h3>  <h3>水的补给也很重要</h3>  <h3>  我们将先走上217国道,从阿拉尔开始217国道的延续也是中国的第二条沙漠公路。</h3><h3>      中国的第一条沙漠公路:轮台县——民丰县,全长552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勘探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石油,但交通却是无法逾越的难关。投资2.2亿元修建了第一条沙漠公路1995年峻工。这条沙漠公路对加快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h3><h3>        第二条沙漠公路2007年通车,阿拉尔——和田全长425公里。公路沿沙漠腹地生态条件最好的和田河东岸绿色走廊修建,把阿克苏与和田的距离缩短了400多公里,因为沿岸沙丘较缓在这里修公路困难会少一些。</h3><h3>        第三条沙漠公路是由第一条沙漠公路中段的塔中——且末县,正在建设中。</h3><h3><br></h3><h3><br></h3>  <h3>  原计划按常规要到和田地区的于田县沿发源于昆仑山的克里雅河向北前行,同行的越野大咖们已去过几次经验丰富,车上的食物,水,宿营装备均为此行而备。据说穿越沙漠时40公里要走两天,车辆在沙丘上会一陷再陷,几辆车互相拖拽,还要在沙漠里露营。我们从物质上精神上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h3>  <h3>  车开出阿拉尔,他们接到朋友电话,介绍二十天前石油勘探部门刚刚从沙漠上推出一条路可直达克里雅河边,大家很兴奋,如果是这样应该当天就可到达目的地。原来要到了和田市再顺315国道向东到于田县后再向北走,这下我们可以从217国道向东直插过去,一下子省了几百公里路。</h3>  <h3>黄线:原计划</h3><h3>绿线:捷径现计划</h3>  <h3>  我们从217国道485公路处向东穿越沙漠。沙漠公路两旁的沙漠都有铁丝网围拦,找一个沙丘埋没铁丝网的地方通过,经过侦察决定从这里挺进。</h3>  <h3>  石油勘探单位是从辽河油田过来的,操着东北口音的他们抛家舍业的到这大沙漠来工作真的不容易,看着他们艰苦的生活条件还住着小帐篷我心里不是个滋味。已经不是六0年大庆石油大会战时期了,他们仍然艰苦奋斗为祖国找石油,从心里感谢他们!历史会记住他们!人民会记住他们!</h3>  <h3>  两辆小越野在沙海里颠簸向前,从空中看去连两只小船都算不上,就像两只小虫虫在爬行。</h3>  <h3>  视野所及都是一片金黄,没有边际的辽阔。沙丘的类型复杂多样宛如栖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h3>  <h3>  沙海冲浪,一段路一片沙丘,风沙疏影。最美的路,最美的景让我们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应。有人问我行走在沙漠里有何感受,激动兴奋之外我会心怀对沙漠的敬畏,真正走到沙漠深处身边连绵不绝的一座座沙丘没有穷尽,也会让人感到恐惧。</h3>  <h3>  沙漠里这条便捷之路是石油工人为向沙漠腹地运送物资方便在沙丘上推出来的,路上留下标记。车辆行走在路上,沙路并不紧实也会有车陷,那近乎45度的沙坡上要冲锋般的加大油门,转过来又是45度的下坡,忐忑的我感觉这车要前滚翻了!</h3>  <h3>又陷住了</h3>  <h3>  俯看沙漠类型复杂多样,呈现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变幻莫测煞是壮观,一望无际过目不忘。这大沙漠大雁不敢停留,小鸟不能掠过。</h3>  <h3>大漠中留下我们的足迹</h3>  <h3>  沙漠的图案。</h3><h3>        感叹大自然这风的造化,怎样雕刻出这么多样的花纹呢。</h3>  <h3>沙漠里遇到一辆车顿时感觉好亲切!</h3>  <h3>  沙漠里偶然可见的植物是红柳,干巴巴的不知死活,树下的大包是它的根系所固住的沙堆。</h3>  <h3>人休息休息,让无人机工作。</h3>  <h3>  傍晚,我们终于走出这段大沙漠来到克里雅河边。</h3><h3>       昆仑山的融水形成了若干条河流,它们共同的是都自南向北流去。其中较大的河流有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克里雅河。前三条河它们最终汇流到了塔里木河,而克里雅河流着流着就流到沙漠里无影无踪了。在它经过的地方留下一条绿洲,这绿洲的沙漠尽头有一座极不易到达的村子:“达里雅布依” 是我们的目的地。</h3>  <h3>  克里雅河畔的一户人家是今晚的宿营地,虽然条件很差,简易的房子还没有门,这可比住帐篷还是要好一些吧。</h3>  <h3>傍晚的克里雅河呈现出蔚蓝色</h3>  <h3>先在房东家烤烤火</h3>  <h3>  越野大咖们随车带来的物品齐全搬家似的。细数有菜板、菜刀、大锅小锅、煤气灶、筷子碗、小凳子(按人头配齐)。羊肉、青菜、胡萝卜、辣椒、土豆、皮芽子(洋葱)、葱姜蒜、调料、掛面、方便面、大米、食用油,大桶水……还有酒呢应有尽有。主厨小吴连着两晚为大家做了羊肉面和抓饭。路上条件这么差,他们对吃可是真不含乎呢!</h3>  <h3>房主小伙子为我们弹唱了一曲</h3>  <p>  夜晚打开睡袋,气垫,毯子,小吴还带了羊皮褥子,大家就寝。回想两辆小吉姆尼车6个人这么多东西怎么装下的?!</p>  <h3>  一早醒来吃了方便面,馕饼就沿克里雅河边出发到达里雅布依村去。</h3><h3>       达里雅布依村一直是网上所称 “最难到达的村庄”,有说四十年代外国人发现,有说七十年代石油勘探所发现,总之他们与世隔绝没有交通大多数人没有出来过。他们称自己是“克里雅人”,虽然国家把他们划在维吾尔族,可他们无论从长像到传统语言,服饰上都与维族都有着很大不同。由于没有文字记录他们到底来自何方仍是个迷。</h3>  <p>  国家为达里雅布依人在百里外能接上路的地方统一盖了房子,人们都搬迁出去了,这些原住户的房子都已废弃。</p>  <p>  同行的大咖们发现了河边一辆车,这是一辆河中浸了水的车废弃在岸边,一帮人扒上去研究了半天说发动机还不错,真是玩车的人。</p>  <h3>  同行的小吴一位钢钢的汉子,困难面前勇于担当,11月的天挽起裤腿下河探路,指挥两辆车顺利过河。</h3>  <p>    达里雅布依乡还剩下这个模样,大多数人都迁走了,现在所能见的人是因有旅行人来而返回来挣钱的。</p>  <h3>小商店货品不少</h3>  <h3>小饭馆忙忙碌碌</h3>  <p>  空中俯瞰这个大沙漠腹地的小村子</p>  <p>  村子的人都搬走了,政府给他们在百里之外能接上公路的地方建立了新村。</p>  <p>  原来村里人在这里没有农业,就是放羊,挖大云(肉苁蓉)为生。</p><p>        现在达里雅布依已经没了原始状态,早期来过的人有幸留下些纯朴的原生态照片。</p>  <h3>  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于新疆财经大学。</h3>  <h3>去达里雅布依路上网红打卡树</h3>  <h3>年轻的警官小戴也是个 “飞行员”</h3>  <h3>         穿越沙漠出来,大咖们觉得不尽兴,说什么好像猪八戒吃了个人参果,没尝出个啥滋味就吞进去了,比起过去的穿越这次也太轻松了。于是,要渡过和田河到丸子山去捡石头。几次三番的试探,无人机的侦察,由于主水道水过深车辆最终无法通过。</h3>  <h3>  过不了河就在河边宿营,以弥补他们认为不够艰苦不够刺激的穿越过程。</h3><h3>        夜宿和田河畔,勘察好地形用带来的铁锹铲出支帐篷的平台,各自分工,做饭的做饭,拆行李的拆行李,我的强项就是捡柴禾。夜晚,大家围着篝火聊天吃肉串看星星,仰望天空再次看到清晰的银河,静悄悄中我睡得好香好香。</h3>  <h3>肉串是插在炭火里烤的</h3>  <h3>两位开车的英雄</h3>  <h3>住一顶帐篷的小伙伴(女生啊)!</h3>  <h3>  梦想过很多年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来过了,我必须亲眼目睹,必须深入腹地感受它博大与苍凉,感受它的神密与莫测,感受它的奇幻无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