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画》诗的故事

关中牛

<h3>无名氏《画》诗的故事</h3><h3>小学一年级课本上有一首无名氏的诗《画》</h3><h3>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h3><h3>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h3><h3>诗收在一年级课本,很让人思考:在浩如烟海的诗国里以无名氏的身份而收纳教材中,足见诗歌技艺或思想内容很高;而且一年级读诗,内容实在是难选,有名,还要适合6岁的孩子耐读,读懂。</h3><h3>&nbsp;&nbsp; 其实这首诗并不这么简单,作者也不是无名氏,它是一首禅诗。</h3><h3>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h3><h3>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h3><h3>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h3><h3>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h3><h3> 诗添上后四句就不是描写画的诗了,而是阐述人性追求清净自在的禅味十足的主题。</h3><h3>佛家讲自性(自:是从的意思),意思是凡事都有因果,自已做的事情是因,都会导致一个结果。自性就是自己的性格、性情、禀性、只能自己自发去改变,而别人只是一个外部因素。所以这首诗再说根据自己禀性看见自然之山,虽然有颜色,有也是无,幻相而已;依禀性听水,水声潺潺,有声也是无声;禀性看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内心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依禀性之花却并未凋谢,依禀性不生不灭的缘故;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鸟的自然属性却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惊扰。鸟虽然不明白,禅师则清清楚楚。万事万物,本性都是清净自然,本来平等。</h3><h3> 说起来真的拗口,要这样让一年级孩子理解,连家长还不一头雾水?后来人们发现前四句亦可以成诗。通过人们的揣测还给它冠以《画》题目。而我们的孩子只觉得画上的山看得见颜色,画上的水听不到声音;春天过去了,画上的花依然盛开;人走近了,画上的鸟却丝毫也不会被惊扰 ——表面上看起来很合适啊!但我们的孩子、家长这样读了觉得不够味,有些简单了。</h3><h3> 我们读诗总不能停留在表面,让孩子易记,也启发他的想象能力。我们看这首诗前四句,写什么不直接说,让你想象猜测,像谜语最后得出谜底,山、水、花、鸟、画。这符合孩子的心理,就让他们猜测吧。</h3><h3> 但写诗人不会这么简单,他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这也似乎引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写山时看到的,用眼睛叫视觉。写水是听到的,用耳朵叫听觉。写花呢,作者又变了“花永久存在”似乎是静景,而人来了,鸟不飞,自然和人和谐相处,人动,鸟虽不动,也是动。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h3><h3> 只有四句,却有一种流动之美藏于诗的字里行间。首句远山有色青草树木或清秀俊朗或寒色苍苍让人产生一种美感,奇怪的是“远看”远字写出了魂,写出了神。远才有空间吗,远才有距离吗?“距离产生美”。二句其实是把有声和无声融到一起,诗人内心的虚幻,更是一种空灵美。三四句更奇妙,四季如春啊,当然让人们想象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也给人一种想象动力更让人有任何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h3><h3> 我们引到孩子读诗时要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瓢水。</h3><h3>&nbsp;</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