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法《陈氏小架太极拳教程》

沐阳

<h3>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陈卜由山西举家迁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旱涝保收。陈卜定居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因村内有三条大沟,而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便易名陈家沟。</h3> <h3></h3><h3>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祖、父均为明朝官吏。弟兄四人,该居其二,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功精髓,于武功一道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 史古籍,学识渊博,以致“文事武备,皆卓越于时”。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声播齐鲁。惜生不逢时,无法抒发报国之志,明末仅为县乡兵守备。清初。社会动荡不安,他遂隐居乡间, 终日以《黄庭经》为伴。晚年立志创拳,以遗后世。于是,倾心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较其同异,加以继承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的拳术,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又以弧形、曲线为基础、共分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单八式长拳、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 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便是当今风靡世界之太极拳之源,陈王廷也因此而名播寰宇。</h3><h3>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庠。兄亡后,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更加精研。悟得真传,尤得骊珠。他不受其限,多有创新,艺精入神,自成一脉。 子侄之艺皆沐其教。延揽授业,生徒咸集。他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的陈长兴所编老架舒展宽大迴异,变大架为小架,发劲为蓄而待发,后人称为“小架”太极拳。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当时精于太极拳术者,多出其门,承其所教,均有所得。</h3> <h3>《陈氏太极拳图说》由陈鑫(1844--1929)著,原名为《太极拳图画讲义》,他去世四年后,经他的侄儿陈椿元修订后,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h3><h3>  该书分卷首和卷一、卷二、卷三共四卷,是一部全面介绍陈氏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专著。全书图说详明、技理交融、以诀示要、适用面广。</h3><h3>  《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不论从陈氏太极拳在整个太极拳发展史中的作用,还是从该书展示出的拳理、拳技和揭示出的陈氏不传之秘,这部书都堪称是一部值得泛读、精研、乃至收藏的拳经。</h3> <h3>陳省三(1880-1942),陳之禎之子,陳氏第十七世,自幼聰穎過人,愛武喜文,先從太極名家陳延熙學拳十五年,練成精湛武藝后,又從陳鑫練拳習文,因此對陳氏太極拳大、小架皆精,后任教于懷慶府(今泌陽市)、溫縣師範、修武、禹州等地,跟其學藝者甚眾,他終生拳理兼修,文武俱備,是陳氏第十七世中不可多得的人才。</h3><h3>陈秉密,陈氏18世,性格豪爽仗义,擅散手,旧时在上海做镖,一生接镖无数,十里洋场镖行届素有孤胆英雄美誉。</h3> <h3>推手者:左19世陈振文、右18世陈黑桃</h3><h3>坐者:右18世陈秉密【福来】、左19世陈伯先 </h3><h3> 央视1982年摄</h3> <h3></h3><h3></h3><h3>传承:陈有本--陈仲甡--陈鑫--陈省三---陈福来【秉密】---陈立法 </h3><h3>陈立法,1949年生,陈家沟陈氏第19世,清末民初太极拳名家陈省三之长孙,民国时期太极拳名手陈福来长子。一九六二年冬随父亲练拳,七三年跟族叔陈克信练拳,学习太极拳、刀、剑、枪、春秋大刀、梢杆对打、推手等多种套路,继承了祖父陈省三大、小架之风格。为使家传拳术发扬光大,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传拳育人,在河南沁阳、济源、焦作、洛阳和北京、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浙江、黑龙江、重庆等地传授家传陈氏小架太极拳。</h3><h3>1984年,任新乡太极拳研究会顾问;1994年获省一级拳师称号;1995年,任温县太极拳研究会常务理事;1999年,参加首届全国中老年太极拳比赛,荣获一等奖;2007年6月,赴韩国首尔教拳;2008年被载入“中华武术名家”;2009年,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命名为“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同年开始赴法国等海外传拳。2010年春、秋,被中央电视台第四、十频道采访并报道、国家文化部采访并录制太极拳资料;2013年8月,被焦作市体育局、武协授予“优秀太极之家”称号,其长子国太、次子国杰分别在浙江、广东、厦门开设拳馆,长女俊霞、次女沛霞在浙江开馆传拳,长孙永昌、次孙永浩、外孙郑子衡都在馆内任教。2016至2018年春节,在陈家沟“祖孙三代”太极拳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被授予“太极之家”荣誉称号。</h3><h3>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授拳30余载,弟子遍布海内外,是陈式小架太极拳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个人事迹被载入《太极拳志》、《太极拳人物志》、《中华武术名家》等,2019年被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小架太极拳研究会授予“终生功勋人物奖”。</h3><h3>一九九零年至今任陈家沟陈氏家族理事会理事,一九九五年至今任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理事,焦作市陈氏小架研究会顾问。<br></h3> <h3></h3><h3>陈氏小架太极拳循序渐进练五层功夫: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形神俱妙归无极。</h3> <h3>陈鑫先生论太极拳“界限”</h3><h3>原文:何谓界限:凡分茅胙土,设官分职,以及动静语默,莫不各有界限。一逾分,一失言,即过界。过界,即与人有干涉矣。凡事如此,况拳乎?</h3><h3>译文:什么是界限?凡是分封侯位和土地,设立官阶和分封职位,以及人的言谈举止,没有不设有各自的规矩界限的。一过本分,一失言语,就是过了自己的界限。过了界限,就会与他人产生交涉。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何况拳术?</h3><h3>原文:如人之行步,尽足可开二尺五寸,此勉强为之,非天然也。天然者,随便行步,约不过尺一、二寸。上体之手,与下体之足趾齐,此即是界限。</h3><h3>译文:如人迈步,尽力到极端可开二尺五寸,但这是勉强做到的,不是自然的。自然的做法,随意迈步,约有一尺一、二寸阔。上面的伸出的手尖,与下面迈步的脚趾尖齐,这就是界限。</h3><h3>原文:大约胳膊只展四、五分,内精只用一半,足步只开尺余,如此则一身之上下左右,循环周转,无不如意。</h3><h3>译文:大约胳膊只展开四、五分,内在的精气也只用一半,脚步只开一尺多点,这样则全身上下左右,进退辗转循环,没有不如意的地方。</h3><h3>原文:盖动不越界,如将士在本界内,山川地理,人情风俗,一一了亮于心。故进攻退守,绰有余地。一入他人界里,处处更得小心防护,稍有不密,即萌失败之机,此君子所以思不出其位也。</h3><h3>译文:这是因为动作没有逾越自己的界限,好比将士屯兵自己的界限内,山川地理,风土人情,都清清楚楚地了然于胸(知已功夫)。所以不论进攻还是防守,都留有余地。若进入别人界限之内,处处就要小心提防,稍有不周密的地方,就会萌发失败的苗头,这就是君子所以制定行事有界限不越位的意思。</h3><h3>原文:打拳原为保身之计。故打拳之时,如对敌人,长进愈快。然又恐启人争斗之心,故前半套多言规矩,不言其用,至后半套方始痛快言之,以示其用之法。然第可知之,不可轻试。如不获已,为保命计,用之可也。</h3><h3>译文:练拳原是用做防身之用的。所以练拳的时候,好像面对敌手,进步就会更快。但是这样又恐怕引发自己争强好斗的心气,所以在前半部分的练拳中,多讲究理法规矩,不说用法;至后半部分才开始全盘托出,以说明动作的使用方法。要循序渐进才可以知道,但是不可轻易试手。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保身护命,才可以使用。</h3><h3>原文:大约此拳是个人自耍之势,徒手空运,非有敌人在其前后左右也。自己下功夫,遍数愈多愈好。根固而枝叶荣,况卫生保命之道,莫善于此。</h3><h3>译文:大概这套太极拳是日常自我练习的拳术,徒手空练,不是真有敌手在前后左右。自己练习功夫,遍数越多越好,就像大树根深坚固,枝叶自然繁荣。何况养生防身的方法,没有比练习太极拳更好的了!</h3><h3>原文:学者但先难可也。至于后获,则当置之度外。不可以毫发望效之念,中分吾专心致志之功。金针已渡,学者勉旃。</h3><h3>译文:学习的人只管下苦功练习。至于能达到哪种境界,则应该置之度外。不可存有丝毫期盼速效的念头,以至于从中分散了专心致志的功夫。我把秘法传授给你,学拳的人应当勤勉努力啊。</h3> <h3>附:陈氏太极拳十三势分节 (陈鑫)</h3><h3> </h3><h3>第一势 金刚捣碓。只此一势太极阴阳之理皆具。 </h3><h3>第二势 揽擦衣、单鞭、金刚捣碓, 共三势。太极生两仪也,两仪不离宗(金刚捣碓)。</h3><h3>第三势 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共二势。两仪生四象也,白鹅以起其势,搂膝拗步象征乾坤坎离四正之象。</h3><h3>第四势 初收、斜行拗步,共二势。四象生八卦,斜行象征兑震巽艮四隅之卦。 </h3><h3>第五势 再收、前堂拗步、演手捶、金刚捣碓,共四势。蓄精乃至出精,终於复归太极原象。 </h3><h3>第六势 披身捶、背折靠、肘底看拳、倒卷肱、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共六势。其中倒身法、背身法、屈身法、退行法,此皆势中变格无不具。 </h3><h3>第七势 闪通背、演手捶、揽擦衣、单鞭,共四势。是倒转身法,以归平垣身法。 </h3><h3>第八势 上云手、高探马、左右插脚、中单鞭、下演手、二起脚、兽头势、踢一脚、蹬一跟、演手捶、小擒拿、抱头推山、单鞭,共十三势。云手横行法;左右插脚踢蹬皆言足法;下演手伏身法;二起脚飞身法;抱头推山合身法;单鞭手足齐用法;踢蹬两大转身法;小擒拿偷步法;兽头势护头、护心、护膝法。以上十三小势是与群敌交手大战,一气承接不能割断、无间可停,故共合为一势。 </h3><h3>第九势 前招、后招、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揽擦衣、单鞭,共七势。前后招是前后相顾手法与眼法;马分鬃分披身法、速进步法;玉女穿梭右转身法、平纵身法;单鞭气归丹田,平心静气法。以上七势亦是交手法。 </h3><h3>第十势 中云手、摆脚、一堂蛇、金鸡独立、朝天蹬、倒卷廉、白鹅亮翅、搂膝拗步、闪通背、演手捶、揽擦衣、单鞭,共十二势。摆脚是横脚打法;跌岔是低身法;金鸡独立、朝天蹬是高身法、用膝法;以下七势皆重出不必再赘。共十二小势,亦是一气相连不可割断,故合为一势。 </h3><h3>第十一势 下云手、高探马、十字脚、指裆捶、青龙出水、单鞭,共六势。十字脚即十字靠也;指裆捶者制命法也;龙出水跳跃进身法,不必转身亦是纵法。 </h3><h3>第十二势 铺地鸡、上步七星、下步跨虎,共三势。铺地鸡展右腿坐地身法;上步七星前进上步法;步跨虎上下相顾身法。以上三小势为一势。 </h3><h3>第十三势 摆脚、当头炮共二势。摆脚是倒转身法,上掤下打法;当头炮是护脸、护心法。</h3><h3>以上合之共十三势,始以文象起,末以武象终。</h3> <h3>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司马懿最厉害的就是身体太好了!曹操死了,他没死;曹操的儿子死了,他也没死;曹操的孙子死了,他还是没死。打不过诸葛亮,但把诸葛亮熬死了。最后,三国归晋完成了一统中国的伟大梦想,得健康者得天下。</h3><h3>这样看来,健康对于我们实在是太重要了。无论你有什么远大志向,无论你有多少豪言壮语,路总是需要脚步去丈量,目标总是需要身心去实现。而维系身心健康的最靠谱运动,无疑非太极拳莫属。</h3><h3>太极拳是秉承古代“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健身思想,经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黄庭相伴、汇集诸长而创编。太极拳以阴阳学说为核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希冀通过太极拳的锻炼,达到负阴抱阳的上虚下实、冲气为和的五行和合的状态,实现健康体魄、延年益寿的目的。</h3><h3>因此,太极拳行功盘架,要外圆内方,曲致有情;逢动必绕,逢绕必旋;虚实互转,刚柔相济;外动内静,松缓空灵;形神合一,意气相依;暗合道妙,阶及神明。练习太极拳,要以清净心行淡然法,“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初学者,先求形似,再求意合,一招一式循规蹈矩,整套拳架松缓流畅。假以时日,一动无有不动,达到意、气、力相合,渐至从心所欲,形神兼备,暗合道妙,才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阶段。</h3><h3>太极拳的锻炼过程,不仅是调节生理、心理的过程,还是感悟生命、升华人格、体会人生、提升境界的过程。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陶冶性情,使人恬淡安然,不为外物所牵,不为情欲所困,活出生命的本色。每一天,迎着朝阳进发,披着晚霞习练,其趣淘淘,其乐融融。</h3><h3>今天,你送自己礼物了吗?别忘了,太极拳!</h3> <h3>陈家沟陈立法太极拳社</h3><h3>陈立法:15139133537</h3><h3>陈国太:18103918999</h3><h3><br></h3><h3>陈立法太极拳社浙江义乌分社</h3><h3>陈俊霞:15925981590</h3><h3>陈沛霞:18257071887</h3><h3><br></h3><h3>陈立法太极拳社广东梅州分社<br></h3><h3>陈国杰:18211280756</h3>

太极拳

陈氏

身法

单鞭

陈家沟

界限

小架

太极

拗步

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