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一年级孩子解决“数学应用题”——G1G的数学王国15

宋词清韵

<h3>好像现在的教材通常叫“解决问题”。学生初学解决问题,如果大人把题目说出来,孩子其实是能够解决的。但是需要用算式表达,对有些同学并不容易。</h3><h3><br></h3><h3>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任务。例如练习册这道题:</h3><h3><br></h3> <h3>不少孩子习惯列成15-8=5。还有练习单上的这两道题:</h3> <h3>对孩子来说,这种想法太自然了。而且,如果没有规定问题,上面的算式本来都是可以的。那么,如何能引导孩子列出指向规定问题的算式呢?我认为教师要把握核心去教学。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能从发现的信息中,分辨什么是“条件”,什么是“问题”,我们要用“条件”来列算式,问题的答案写在得数的位置。“条件”是题目给出了哪些“知道”的信息,“问题”是题目要“求”的是什么?孩子容易混淆是因为呈现的信息通常是条件和问题一眼都能看出,他们只是初步有等量关系的概念,还没有建立根据指定问题列出算式的意识。(孩子最初的概念其实更符合方程思想,当我们要求孩子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后,高年级又会重新回到方程。我认为两种思维训练都很有必要。)</h3><h3><br></h3><h3>教师心里明白了,但要让一年级的所有孩子明白,并不简单。有一部分孩子只要接触了同类型问题一两次,就能领悟出如何列式(这类是不需要教的孩子)。教学需要对每个孩子负责,有一部分孩子会给教学老师带来很大的挫败感——即教师无论怎么说,你看得到孩子只是待在自己的世界里,纹丝不动固守自己原来的认知。教师先得有真正的“耐心”坐阵,理解孩子——这不是笨,他只是没听进去,还没有建立语言和算式的联系。接着,使出浑身解数,用各种实例——真实情境去引导孩子,小棒不行用圆片,圆片不行用饼干——总之,让孩子眼睛亮起来的东西比较有效。看似教会以后,有些孩子还不是真的会,或者新的连接很弱,需要一定时间去强化才能巩固。教师需要随时接受“自己怎么都讲了那么多遍学生仍然不懂”的现实——也许孩子一遍都还没开始听呢,所以要有持久战意识。</h3><h3><br></h3><h3>对于加减法运算,我把握“总数”和“部分”的关系,学生通过不断地用实物刺激明白“已知部分求总数用加法”“已知总数求部分用减法”——这也是“数学建模”的过程。</h3><h3><br></h3><h3>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牢牢紧扣四个步骤:“1.说条件;2.说问题;3.列算式(最好能说出为何这么列);4.口答。”让孩子们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h3> <h3>(图片来自朋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