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虎丘,七里山塘

安西学

<h1>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的枫桥镇,现在是4A景区。</h1> <h1>建于六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原名“妙利普明塔院”。</h1><h3><br></h3> <h1>唐代贞观年间,名僧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所以说,寒山寺不是建在寒山上的寺,而是由高僧寒山所建的寺,自此改名“寒山寺”。</h1> <h1>后由于种种原因,本寺经历五建五毀。</h1> <h1>最后一次建于清朝光绪年间。</h1> <h1>寒山寺的名声大震,是得益于一首诗。</h1> <h1>在唐代,正是深秋时节,诗人张继出游,乘客船从京杭大运河南下,夜宿在苏州城外的枫桥古镇,客船停泊在上塘河码头。</h1> <h1>镇的两旁有两条河,一条叫大运河,一条叫上塘河,河上分别有两座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诗人张继的客船就泊在桥边。</h1> <h1>夜幕降临,月亮从西边落下,周围漆黑一片,只有点点灯火从渔船上透了出来,張继辗转反侧,不能入眠,高考落榜,仕途难测,寂寞清冷,霜洒大地。只有乌鸦不时哀鸣,不远处的寒山寺传来阵阵钟声,划破了午夜的寂静。</h1> <h1>诗人张继即兴吟诵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滿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h1><h1>此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h1> <h1>后来张继经过苦读,终于考上了进士,后任朝廷盐官。</h1> <h1>这首诗,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千古绝唱,“文因景传,景因文名”,寒山寺也因为这钟声诗韵而名扬世代,遍及大江南 </h1><h1>北。</h1><h3><br></h3><h3><br></h3> <h1>景区的主要看点是,一条上塘河,一架古枫桥,一座妙利普明宝塔,一栋寒拾殿与一栋梵音阁,,一座古钟楼,一鼎古钟,一座大石碑。</h1> <h1>妙利普明宝塔,最初是北宋时建的木塔,元代末年被毁。在嗣后的六百多年中,寒山寺一直无塔,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新塔,新塔高42.2米,5层,正方形,为仿唐木结构阁楼式塔。</h1> <h1>梵音阁,三檐六角纯木结构,一层有迴廊。</h1> <h1>寒山寺大钟,重达108吨,高8.806米,最大直径5.242米,钟面刻有七万多字的《大乘妙法莲华经》。</h1> <h1>寒山寺大碑,总高16.9米,重约400吨,正面刻着张继所诗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背面刻着乾隆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经》。</h1> <h1>观音峰,7米高,35吨重,它玲珑剔透,琉璃娟秀,慈态善容,风情万种。</h1> <h1>虎丘,是一座小山,高度仅36米,占地13公顷,相当于400米见方的一块地方。它是石山,称做流纹岩,形成于很久很久以前的地质变动,原名海涌山,是海上长出来的山。</h1> <h1>它既是独立的山体,又是西部穹窿山,东部虞山的延伸部分。</h1><h1>四周有环形河,名环塘河,环塘河连着山塘河,山塘河又连着京杭大运河。</h1><h1>山塘河旁边有一条老街叫七里山塘街。依然是江南水乡的样子,依水而筑的民居和街道,和乌镇西塘差不多。</h1> <h1>《吴地记》载:“虎丘山绝壁纵壑,茂林深邃,为江左丘壑之表”。</h1><h1>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苏州建成阖闾大城。</h1> <h1>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王的战斗中负重伤身亡。继任吴王夫差葬父与于虎丘。</h1><h1>《史记》曰:“阖闾坟在吴县阊门外,以十万人治坟,取土临湖葬,经三日,白虎居其上,故名虎丘山”。</h1><h1>后来,吴王夫差战胜越王勾践,将勾践夫妇俘虏到虎丘,令其在父坟前守坟养马。</h1> <h1>虎丘是云岩古寺,也是园林,是寺观园林,小小的山丘,被寺院建筑,亭台楼阁,奇花异草,怪石嶙峋,山泉深涧所覆盖,称为寺包山。那么多的富有诗意与想象力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它的来历和干古流传的故事。</h1> <h1>虎丘塔、名云岩寺塔,初建于隨文帝仁寿九年(公元601年),木塔,后来毁于战乱。</h1><h3><br></h3> <h1>现在的虎丘塔,建于五代时期的后周显德六年至宋太祖建隆二年(959——961年),高47.5米砖砌体结构,八角七层,重约六千多吨。</h1><h1>由于地基的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部中心2.3米,斜度2度40分,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h1><h3><br></h3> <h1>1956年,苏州政府采取加固措施,阻止了塔的继续倾倒。</h1><h1>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云岩寺从建寺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和“吴中第一山”的美誉。苏东坡有:“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h1> <h1>剑池,“虎丘剑池”那四个红大字,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独子所书。</h1> <h1>剑池旁边的两个红色篆字“剑池”是王羲之所书。</h1> <h1>“风壑云泉”四个大字,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风壑云泉四个字的意思是,你站在这儿,侧耳能听到山林中吹来的嗖嗖风声,举目可观赏峭壁岩石,抬头可看到云蒸霞蔚,低头可看到泉水叮咚。</h1><h3><br></h3> <h1>现在吴王墓在那,仍是干年迷团,当年说有虎伏丘壑,可能也是为防盗墓而谋划,也有人说,剑池只是古人采石所遗留下的石坑而已。</h1> <h1>那剑池长四十多米,深6米,一头宽一头窄,因此像一柄剑,它上面不远有“第三泉”,泉水清冽甘甜,涓涓细流流入剑池,再流向其它地方,而剑池上方有一石板桥,石板桥上被人工的凿了两个园孔,是千百年来寺院的僧人们在这打水的地方,我似乎看到了剑池的真实用途所在——蓄水池的作用。</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