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栋楼前的水塘

<h3>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南四栋楼前有个水塘,水塘不大,约有半亩地的面积。每当夏季到来,水塘周边野草萋萋,水面上波光粼粼。尤其是到了夜晚,南四栋单身宿舍楼的灯火,斜射到楼前不远水塘里,总给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幻境。据最早来到三线军工基地的老人讲,这里本来没有水塘,创业之初,基地领导带领全体职工建造干打垒宿舍时,在此取土托坯留下的大坑。后来,每逢雨季,大量的山洪冲刷着直泄进坑里。一座人工水塘就这样形成了。它象一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空旷的山野中。</h3> <h3>  我发现这座水塘的时候,是我们全家来到基地转年的春天。那时正值文革初期,单位里吵吵闹闹的已经进入了松散型管理。年轻的职工热衷于造反革命,而年纪稍大的职工,便闲賦在家中开始搞起了自留地。</h3><h3> 自留地的选择,大都围绕在南四栋楼前的水塘四周,因为那里的土质好浇水便利。至于是谁首先开始在这里圈地开荒已无从考究,但开荒的人群很快就形成了广泛的大生产运动。我们家起步较晚,当得知这一消息匆匆赶到这里时,靠近水塘周边的土地早已被人们所占据。于是,我们只好在远离水塘的地方开垦了一块荒地。</h3><h3> 离水塘较近的自留地,人们选择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原因是我们的基地远离都市,平时的日常供应几乎为零,只有在星期天的时候,乘车到几十里外的城里去采购一个星期的食品。所以,种植蔬菜也是解决自身的生活之需。因为我们家占据的土地离水塘有一段距离,出于无奈也只能种些玉米。</h3><h3> 埋在地里的种子很快就吐出了绿芽,它仿佛象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欣喜和希冀。那时,我们种地很用心,一有闲时,便拎着小桶来水塘边提水给小苗浇水。小苗慢慢地长大了,逐渐地开始伸出了粗壮地玉米穗。当果实渐渐成熟的时候,它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也带来了困顿。</h3><h3> 南四栋住着的大都是基地里的单身职工,经常有人在夜里跑到自留地偷掰成熟的玉米。于是,我们开始看地了。有的人甚至在地头搭起了简易窝棚。人们为了保卫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几乎昼夜守护在地头间。久而久之,这样的生活经历,也就成为了我们童年生活一部分。</h3> <h3> 水塘的周边土地遭到了空前的开发,往日宁静的水塘开始聚集着浓厚的人气。白天,父母们都去了单位,家属区里的孩子们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那时的孩子很懂事,各自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拔草浇水。干累了,便凑到一块说笑。其实进入伏天之后,天气酷热难耐,更多的孩子选择跳到水塘里去戏水。起初只有几个会水的孩子率先下水,后来,招惹更多的孩子跳到水塘里游泳。刹那间,水塘沸腾了,惊叫打闹撩水声响彻一片。在这群孩子当中,我的游泳技能稍差,只会一般的狗刨,扑扑腾腾的打着水花,常常惹得别的孩子哇哇大叫。</h3><h3> 水塘边整日里响起喧闹的嘈杂,很快引来南四栋楼里单身职工的好奇,三三两两的人们来到水塘边观望。最终他们没能抵住清凉水塘的诱惑,扑通扑通也跟着跳进水塘。大人们开始到水塘里游泳,无疑给我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孩子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在水中尽情的玩耍。我们学会了蛙泳,学会了自由式,还有很多的泳种,在大人们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h3><h3> 整整一个夏天,我们畅游在水塘中,徜徉在田埂上,穿梭在秧苗里,在我们的童年刻下了深深地烙迹。</h3> <h3>  一晃几年过去了。南四栋楼前的水塘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先是附近的农民发现了这个水塘,拉来几辆马车的麻杆放到水塘中渗泡,水塘的水变的又黑又臭。后来这块土地又被基地用来种植了果园。再后来果园也消失了,随之而来是一排排整齐划一地宿舍楼。南四栋楼前的水塘消失了,但水塘的故事仍然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着,因为那里有我们的童年的身影,那里有我们儿时的笑声。</h3>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至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