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

王斧丞

<h3><font color="#ed2308"><b>从水布垭大坝乘船逆清江而上,途径巴人故里三里城脚下至桃符口,向南拐进龙王河,复行2公里即到下卜龙。</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船一转拐,河谷立即变狭窄了,靠东边的东门山海拔1000多米独秀,白岩的绝壁如刀削一样光滑和陡峭;靠南边山稍缓,天好像就搁到两边山上在。船下的水380多米深,湛蓝湛蓝,阳光斜照在上面随即反射出去;山的倒影,被船行的波浪扯皱得没有形状。波光粼粼中,令人顿生一股冲动,想把手伸到河里去,当浆划一下或是鞠一捧水。</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以前这是条小溪,没发山水时,村民只需挽起裤脚可在河上自由来去。当年他们把木材轧成木排运出去,把木柴从河里拖出去,最后都换成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这些往事连同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永远沉入在湖底。偶尔有一些老人在湖边望水出神,想发表一点感慨。由于表达问题,最后就一句“啊,这山要多高有多高,这水要多深有多深。”草草收场。。</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两岸的枫叶,蓄积一年的能量此刻勃发。一枝枝、一树树、一片片,在秋日阳光下,红了两半边山。村里一位长者说,这树湿的都烧得燃,火焰就像叶子样红彤彤的,是上好的木柴,现在没人砍柴了,就成为风景。无论是看清江河畔还是龙王河边山,极目之内,丛林近染。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五兄弟山处,方圆几百亩的山林全被红叶蒙住,船到此处被吸引停靠,人们上岸与红叶为伍,或留个影或摘几枚叶,有雅兴的就抒情,水平不高没关系,只需直接续上句:啊,这叶要多红有多红!</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在下卜龙渡口斜对岸有一瀑布,当地人称之为龙潭寨。上世纪70年代,清江水运队利用这水在河边兴建了一个小发电站。清江蓄水后,电站被淹没。下船后沿溪沟行30米至瀑布下方的绿茵潭。潭约百余平方米,水与外面湖水一样蓝,深不可测。</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只见潭里侧老岩上一石缝里一股水突然飞流直下约300尺,倾入其里,溅起的水花能落在外面行人的身上;最神奇的是潭外缘有一接近四平方米大小的石头,表面较平整,水面微略低于乃至几乎与表面平齐,成天生的观景台。游客可上去零距离观看,或摆几个姿势,做到人与瀑布合一后,“卡擦”几张照片以作纪念。</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弃船上岸,横在眼前的是一道岩,一条羊肠小道从中将其一分为二。走到岩下就到山洞的地盘,小道左边的榨洞可容纳万余人,因这里曾是个土作坊而得名,石制的碾盘碾槽及炒制桐梓木梓的土灶俱在;进口处有一块大石头,其上有一脸盆大小的水坑,洞顶石壁上的水常年不断滴入其中,水满满的;多少年了,水坑也没见长。右边的硝洞由3个大小差不多的洞连在一起组成,村里人认为这是他们老辈子以前熬制硝的产所,相当于军事基地。里面有几处人工堆砌的石墙及人生活过的遗迹。如果发挥点主观想象,这两个洞应是先民们最先进山后,安营扎寨的的地方。</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他们祖先选择此地繁衍生息,还与山洞有关。南边的穿洞大而深,流出的山泉水滋养着一半人户;据说100多年前,他们的先辈就点着桐油灯、举着火把进去考究过,走了三天没见底,后无功而返;洞到底有多深、里面啥状况至今还是个未知数,有待人们去发现和开发。北边的沙牛洞不大,洞底的泉水滋养着另一半人户;其洞顶石壁上有一石缝,形如母牛的外生殖器,每到下大雨时,就有一股水从石缝射出,犹如母牛撒尿,洞的名字应该由此而来。</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从这山洞出来后,看太阳落山,就是一种好奇,一种姿态。用手掌挡在额头前,避免光线太刺眼,目不转睛盯着太阳一寸寸往后山边移动,等到太阳完全被山遮住时,才得闲低头揉两下眼睛,一睁就到傍晚时分;再抬头望,天就像一个锅盖盖在四周山岩上,严丝合缝,把这个村与外面的喧嚣的世界完全隔离开了。这一刻,其他的啥也不用想了,尽快找一个农家投宿,才是正事。</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