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南美——阿根廷大冰川、火地岛

淡定

<h3>  阿根廷南部的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1945年建园,1981年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公园内有47条发自巴塔哥尼亚冰原的冰川,有些冰川不断地在移动,在崩塌、在生长。位列世界三大冰川的阿根廷大冰川(南极冰川、格陵兰冰川)由于其低海拔、易到达而备受推崇。当近距离面对这盈蓝的冰川世界时,相信每个人都会被震撼到!</h3> <h3>  荒漠之中的埃尔·卡拉法特小镇是“大冰川门户”,去大冰川的游客一般都在小镇投宿,所以这里成为了旅游小镇。</h3> <h3>  小镇到大冰川30公里,一路戈壁滩,有点像新疆地貌。</h3> <h3>  从飞机上看著名的冰川湖阿根廷湖,宁静美丽,像绿宝石。</h3> <h3>  实际上那里时不时刮起大风,形成沙尘暴。</h3> <h3>  绿色的湖面撒上了金黄。</h3> <h3>  阿根廷湖的雅丹地貌。</h3> <h3>  冰川国家公园内有许多冰湖,其中阿根廷湖为南美第三大湖,周边有几十座冰川,最著名的就是莫雷诺冰川。莫雷诺冰川水面上高度平均七十多米,水底下高度约百米。</h3> <h3>  二十万年历史的莫雷诺冰川,由于年代久远,变得越来越坚硬致密,内部气泡减少,由开始的乳白色变成了迷人的蓝色。冰川每天在移动(大概30厘米),那些黑色痕迹便是移动过程中与周边岩石相碰擦留下的。</h3><h3><br></h3> <h3>  莫雷诺冰舌宽度约为五公里,长度三十公里,三面环山,一个出口。不是航拍看不出全貌,买了一张能表现全貌的明信片。</h3> <h3>  夏季每天都有冰川坍塌,春季少一些,但我们也听到了坍塌声,但抓不住那些瞬间。每几年会有一次巨大的坍塌。</h3> <h3>  放大照片可以看到冰川上有人徒步,这是当地旅行社组织的活动。</h3> <h3>  冰川越是深层蓝色越深,这是一种带着魅惑的蓝,看着看着似乎会被这种蓝吸进去。</h3> <h3>  由大冰川飞火地岛的机场很小,就窄窄的一条跑道,边上就是阿根廷湖。这里的天气瞬息万变,很考验飞行员的技术,据说阿根廷没有空军,其民航飞行员都经过战斗机训练,随时可以变身,技术过硬。有一次风实在太大,没法安全降落在跑道上,楞是把飞机降停在了机场门前马路上。</h3> <h3>  机上俯瞰安第斯山脉余脉,火地岛就坐落在余脉中。</h3> <h3>  奥利维亚山,海拔2000米左右,安第斯山脉余脉之一,亦是乌斯怀亚背倚的群山之一。</h3> <h3>  &nbsp; 火地岛,南美大陆最南端、最大的岛屿,首府乌斯怀亚是最南端城市,城市西南面有一系列小岛,城市与小岛间的水道就是比格尔海峡。城市位于海峡北岸,面向大海,背倚奥利维亚山(左)、马尔蒂亚尔山(右)等群山。</h3> <h3>  马尔蒂亚山边上的五兄弟山。</h3> <h3>  乌斯怀亚被称为南端世界的尽头,所以这里到处是“世界尽头......”字样。</h3> <h3>  五、六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几万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继续南行,直到世界最南端的火地岛。乌斯怀亚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奥那族、扬甘族、阿拉卡卢夫族。这是市政厅前表现印度安人生活的雕塑。</h3> <h3>  乌斯怀亚的墙画很有地域特点,这是一组表现印第安土著的墙画。我猜想这是否就是当年(1520年十月)麦哲伦发现火地岛的故事。麦哲伦在大海中看到岛上居民为取暖而点燃的篝火,故将岛屿起名为“火地岛”。</h3> <h3>  乌斯怀亚除了原住民,这里其实是关押流放犯人的地方,1884年建市,1896年开始把犯人转移到岛上,建起了第一座“世界尽头监狱”,岛上的一些建筑都出自囚犯手中,可以说这是一座由囚犯建起的城市,所以走在乌斯怀亚能见到许多与囚犯有关的元素。</h3> <h3>  1896年用锌板和木头建成了第一座世界尽头监狱,1902年开始建造第二座永久性的监狱(现为监狱博物馆),1920建成后第一批无期徒刑重犯被关押在这里,直到1947年贝隆政府将此关闭。墙上的雕塑再现了当时监狱的情景。</h3> <h3>  被誉为“世界尽头火车站”的火地岛国家公园内小火车,当年其实是为了建造第二座监狱,运送囚犯到森林伐木及运建筑材料而建的窄轨(60公分)小火车(1910年),1994年取其中七公里作为旅游观光列车运行。</h3> <h3>  火车站内的资料,反映了当年囚犯伐木、建铁路的情景。</h3> <h3>  乌斯怀亚市政厅。</h3> <h3>  圣马丁大街,乌斯怀亚主街,与此垂直的许多小路,以圣马丁大街为界,一头通向雪山,一头通向大海。</h3> <h3>  黄色的建筑是世界尽头银行。</h3> <h3>  红色建筑是世界尽头教堂,乌斯怀亚最高的建筑。</h3> <h3>  世界尽头邮局</h3> <h3>  世界尽头博物馆</h3> <h3>  站在圣马丁大街中央,转头一看雪山近在迟尺。</h3> <h3>  再转一下头,那就是与圣马丁大街平行的海滨大道。</h3> <h3>  看到一群年轻人开心地过马路,想偷拍来着,被发现了,他们干脆摆好姿势让我拍。</h3> <h3>  这里刚拍完,抬起头发现对面一人在拍我,笑着拍回去。拍完,两人隔着马路哈哈大笑,摆摆手道再见。这就是旅途中的快乐。</h3> <h3>  清晨的海滨大道非常静谧美好,就是太冷了。</h3> <h3>  乌斯怀亚是天然深水港,进入南极的门户,南极科考队都在这里装运补给,去南极的船也从这里启航(离南极800公里)。</h3> <h3>  二战时的旧舰船。</h3> <h3>  乌斯怀亚饮食中最吸人眼球的首选帝王蟹。</h3> <h3>  乌斯怀亚火地岛国家公园门口木牌显示,这里是泛美公路的终点,阿根廷三号公路,距布宜诺斯埃利斯3079公里,离阿拉斯加17848公里。 </h3> <h3>  火地岛国家公园建于1960年,跨阿根廷、智利两国。有丰富的地貌:雪山、森林、湖泊、湿地等等,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初春的公园显得有些萧条,游客不多,因此一只小狐狸探头探脑出现在路边树丛间,可惜没来得及对焦拍虚了。</h3> <h3>  在公园看奥利维亚山,显然不如在比格尔海峡看到的那么险峻。</h3> <h3>  公园里有许多树木或倒塌或半死不活,既有当年砍伐的痕迹又有河狸的“功劳”。当年为了河狸皮毛,公园管理员引进了25对河狸,河狸爱啃咬树木,又有筑坝的能力(人类筑坝是跟它学的),为了建巢,断河流,使大量树木枯死。结果由于环境,这里的河狸皮毛不值钱,还毁损大量树木,且无法控制其繁殖壮大。</h3> <h3>  </h3> <h3>  这种果实被称为“印第安面包”,曾是当地印第安人果腹的主要食品。</h3> <h3>  比格尔海峡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线,跨越阿根廷、智利两国,西边智利,东边是阿根廷、智利国界的一部分。当年名为比格尔号的帆船第一次探险就发现了这条水道,更由于达尔文到火地岛考察时(1832年---1836年)坐的就是这帆船,海峡以此命名。海峡最窄处只有一公里,最宽也只有10公里,沿着海峡一直走可以到达德雷克海峡,到达南极。</h3> <h3>  乌斯怀亚城市。</h3> <h3>  比格尔海峡最著名的世界尽头灯塔(南端),群鸟簇拥的灯塔下太平洋和大西洋在交融。(想起摩洛哥的斯帕特尔海角灯塔,灯塔下大西洋和地中海交融)。</h3> <h3>  小小的鸟岛</h3> <h3>  “企鹅鸟”(海鸬鹚),远看静止不动时真的非常像企鹅,一飞起来就露馅。</h3> <h3>  海狮岛</h3> <h3>  布里奇群岛</h3> <h3>  我们上了群岛中最大的一座岛。</h3> <h3>  岛上无人烟,唯有这废弃了的小木屋。</h3> <h3>  在这里的气候条件下,礁石岛上一般植物难以生存,只有各种苔藓蓬蓬勃勃地绽放着。</h3> <h3>  岛上显示的经纬度,这也基本是火地岛的经纬度。在乌斯怀亚,所有的路牌上都会标明经纬度。</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游船上、下午各一班,天气不好停开。两个半小时的船游,回程正是最美光线,一切美得非常梦幻,我拍不出那种摄人心魄的美,只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下午六点靠岸,八点多的航班,起飞时已是狂风大雨,飞机无法直接上升,只能剧烈颠簸着盘旋升空,那夜乌斯怀亚暴风雪,我们运气真好!</h3></h3> <h3>  虽然乌斯怀亚不是我们在南美逗留的最后一天,回到布宜诺斯埃利斯还有城市游,但船游比格尔海峡给了我们太多惊喜,我们将这作为此行的完美收官。在小岛上我们齐声高喊“太南了!”</h3> <h3>  南美行,一段心愿之旅,有不少遗憾,更有许多收获。好友相伴,向南!向南!向南!撒下一路欢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