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市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规划项目简介

醉爱山歌🍃

<h3>一、规划范围<br></h3><h3><br></h3><h3>  生态格局研究范围:与总规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一致,约1487平方公里;</h3><h3><br></h3><h3>  整体规划范围:包含上饶老城区、上饶县城、三江水南片区和高铁新区,约78平方公里。</h3><h3><br></h3><h3>  二、规划愿景</h3><h3><br></h3><h3>  风景画卷(修山水).时光美卷(修人文).城市长卷(修城市)</h3><h3><br></h3><h3>  三、规划主要内容</h3><h3><br></h3><h3>  1、结构把控,关注城绿融合</h3><h3><br></h3><h3>  上饶山水环境优美,生态本底优越,城外有灵山、云碧峰等绿色资源,城内有信江、饶北河、带湖、大小水库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信江两岸空间品质不佳,城市公园绿地缺失、公园进入性差等问题均说明城市空间与优越资源本底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h3><h3><br></h3><h3>  规划提出“显山、亲水、融城”三大工程,希望通过绿色资源的梳理,把控城市发展结构,理顺城景关系。</h3><h3><br></h3><h3>  显山工程包括打造六条主题风光走廊,建设通景旅游公路,链接上饶中心城区和周边的风景资源,承接未来上饶急速增长的旅游人口;通过“山体复绿、营造自然界面”、“山体修复、打造特色公园” 两种模式,修复城市周边被破坏山体;同时,建设六条登山步道,体验吉阳山、云碧峰等六个城市公园。</h3><h3><br></h3><h3>  亲水工程包括构建完整的自然生态水系统,通过连通、修复、扩宽、恢复、引水、调蓄等方式,构建完整的城区水网格局。在信江、丰溪河两岸,打造六段主题功能的滨江空间;并通过对槠溪河、清溪、解放河等六条城内水系的梳理,打造更具亲和力的六溪;同时结合城区内坑塘水库,设计了更具自然气质的城市五大湖区公园。</h3><h3><br></h3><h3>  融绿工程提出建设城市近郊的八个郊野公园,并通过70里环城绿道进行串连;其次,提出改造现有的城市公园,实现绿地与城市的融合与渗透;同时提出利用城市废弃地,改造为社区口袋公园,完善城市公园体系。</h3><h3><br></h3><h3>  2、人文挖掘,关注场所重塑</h3><h3><br></h3><h3>  上饶浙赣铁路始建于1899年,原线形空间现存于城中居住区,种菜、堆放杂物成为普遍现象。城北片区带湖公园,本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原创地,现状却被城中村、驾校、工厂包围。上饶理学旧第、杨时乔府邸等历史建筑也缺乏保护。上饶文化底蕴多元丰厚,但很多重要的文化空间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的消极空间。</h3><h3><br></h3><h3>  规划提出“织景、塑核”两项行动,意在通过历史文化空间的重塑,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h3><h3><br></h3><h3>  织景行动通过梳理信江游憩带、高铁时尚带、上饶大道服务带的特色资源空间,构建上饶城区的“都市旅游风貌结构“。同时,通过打造解放河人文景观轴、老铁路人文景观轴和老城历史记忆片区,构建上饶的历史人文风貌结构。</h3><h3><br></h3><h3>  塑核行动包含两点,一是将横南铁路及浙赣铁路老线位相结合,打造城市铁路文化公园;二是通过河街片区、水南片区的传统风貌恢复和滨江片区、三江核心区的改造建设,形成印象河街、书院记忆、时尚水岸、未来饶城四大主题片区,构建“一环四片”的城市魅力环,塑造上饶的城市风貌核心。</h3><h3><br></h3><h3>  3、品质提升,关注城市短板</h3><h3><br></h3><h3>  由于城市建设快速扩张,造成上饶市区建设用地的不连续和高层的无序;同时,市区街道空间杂乱的现象明显,停车侵占步行空间、绿化带过高造成街道不可见,都降低了街道的品质和舒适度。</h3><h3><br></h3><h3>  规划将城市空间短板问题进行分类梳理,提出了“优型、绣村、赏街”三大空间品质提升战役。</h3><h3><br></h3><h3>  “优形战役”包括控制滨江水岸的建筑退让,控制河湾视线通廊,实现在城中可看水岸。同时,设定城市高度控制区,突出城市核心,形成标志性建筑群和优美的天际线。</h3><h3><br></h3><h3>  “绣村战役”通过特色资源引入、功能提升两种方式带动村庄更新改造。其中特色资源引入主要通过借力环境资源,实现城市重点地区村庄的拆迁更新。功能提升主要通过增加绿色体验设施、空间风貌整治等措施,在不拆迁的情况下通过旅游促进村庄改造。</h3><h3><br></h3><h3>  “赏街战役”包含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构建灵山大道-上饶大道、三江大道、书院路-东岳路、稼轩大道-S201-上广公路四条通景达城的景观道,将风景引入城市。其次,打造庆丰路、凤凰大道等五条城市生活体验道,通过增加设施带、断面改造设计,保证步行的服务性、舒适性和车行效率。最后,打造解放新街,河街等七条活力突显的特色街道,强调舒适的步行环境和丰富的城市活动。</h3><h3><br></h3><h3>  4、项目引导,关注市场需求</h3><h3><br></h3><h3>  上饶市城区内新增建设用地不连续,造成了旧区、城中村、新区混杂的现象,其中城中村拆迁成本持续上升,旧区改造难度大成为上饶市发展的瓶颈。关注市场需求,增强地区的活力和价值,采用局部“填空”的规划方式,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此外,为加强城市双修工作的可操作性,提供切实的抓手,规划在“结构把控、人文挖掘”两个规划理念下,融合了项目策划的相关内容,明确了各类地区适应的功能业态、确定了适宜的开发模式,推动双修目标的落实。</h3><h3><br></h3><h3>  规划重点策划项目地区包括:六条主题风景廊道、六段主题功能滨江地区、五大湖区公园、八个郊野公园、70里环城绿道、老铁路人文景观地区、印象河街、书院记忆、时尚水岸、未来饶城四大主题片区和特色项目引入型的城中村改造地区。</h3><h3><br></h3><h3>  5、工程导向,关注实施协调</h3><h3><br></h3><h3>  上饶为丘陵城市,基地内地形特征较为复杂,与平原地区的设计方法、开发方式有所不同。规划采用针对丘陵地带的设计手法,在空间设计时重点考虑场地标高、竖向关系,规避土方量工程和不切合实际的排水系统、景观工程。</h3><h3><br></h3><h3>  另外结合城市现状发展需要和实际的开发实施难度,针对城市中的重点问题地区和最有价值地区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山体修复类项目、水系治理类项目、绿色空间修复类项目、人文旅游类项目、城中村提升类项目及街道改善类项目等六大项目库,为后续城市双修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项目抓手。</h3><h3><br></h3><h3>  5、近期十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h3><h3><br></h3><h3>  规划结合上饶实际,梳理出近期十大工程,分别为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槠溪河生态廊道环境提升工程、水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工程、老浙赣铁路沿线综合改造工程、城市中轴线形象提升工程、信江两岸城市风貌提升工程、丰溪河谷城市风貌提升工程、中心城区市政管网修补工程、城市功能修补工程(去杂乱、补短板),十大工程下含78个子项目,目前部分项目已开始规划建设。</h3> <p>上饶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7-2030年)》项目简介</p><p> 发展规划</p><p>  为指导上饶市建设成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及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编制《上饶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7-2030年)》。</p><p><br></p><p>  第一条 规划范围</p><p><br></p><p>  本次规划范围为《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0年)》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面积478平方公里,北至沪昆高速、老G320,南至南绕城高速公路、丰州大道,东至广丰区大横山、青山,西至迎宾大道,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75平方公里。</p><p><br></p><p>  第二条 规划期限</p><p><br></p><p>  规划年限2017-2030年。其中,近期建设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p><p><br></p><p>  第三条 建设目标与分项指标</p><p><br></p><p>  总目标:到2020年,上饶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p><p><br></p><p>  水生态指标:确定上饶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不低于75%,控制降雨径流深为24.6毫米;河道生态岸线恢复比例目标为50%,近期为30%;水面率不低于现状水面率数值,即不低于10%。</p><p><br></p><p>  水安全指标:确定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近期整体达50年一遇,远期整体达100年一遇;规划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为30年一遇;一般地区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2~3年,重要地区3~5年,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10~20年;至2030年,始终保持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p><p><br></p><p>  水环境指标:地表水体水质标准方面,至2020年,保持饮用水达标,信江、丰溪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标,至2030年,中心城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100%;黑臭水体整治方面,至2020年,消除解放河水体、水南排涝站调蓄池和三江排涝站调蓄池3处黑臭水体,至2030年,实现中心城区黑臭现象消除率达到100%,杜绝黑臭水体现象;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方面,至2020年,规划江北污水厂率先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至2030年,中心城区各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p><p><br></p><p>  水资源指标:规划至2030年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0%。</p><p><br></p><p>  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落实《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0年)》关于基本生态控制线与蓝线划定的要求,优化和维护生态控制线、蓝线,并做好生态保育和修复工作,出台海绵城市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建设,形成政府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海绵城市智慧平台,完善城市灾害应急储备和应急管理机制。</p><p><br></p><p>  显示度: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近期以高铁新区、三江片区、解放河片区连片建设为主要抓手,作为中心城区全面推广建设的样板建设区域。</p><p><br></p><p>  第四条 区域海绵格局规划</p><p><br></p><p>  构建“两廊四带,三层公园体系”的区域海绵格局,其中“两廊”即信江生态廊道与丰溪河生态廊道(一级生态廊道);“四带”即饶北河生态带、槠溪河生态带、马眼水生态带与上潭河生态带(二级生态廊道);“三层公园体系”即生态湿地公园、城市(社区)公园、郊野公园。</p><p><br></p><p>  第五条 海绵技术适宜性</p><p><br></p><p>  结合上饶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土壤渗透性良好、径流污染较严重等实际情况,在各类海绵设施技术中,优先推荐使用“渗”“滞”“排”“净”类海绵设施,有条件使用“蓄”、“用”类海绵设施。</p><p><br></p><p>  第六条 海绵城市建设系统规划</p><p><br></p><p>  水安全体系规划:防洪规划方面,中心城区整体执行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近期标准为50年一遇。以信江和丰溪河为界,将城区分为3个片区,分别为上饶西片、上饶东片与广丰片;内涝防治方面,规划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为30年一遇,针对中心城区内现状20个易涝点采取管渠清淤、新建或增大排水管渠尺寸、雨水口清掏或增设雨水口、新建或增大雨水泵站强排能力、建设或扩大雨水调蓄设施、建设截洪沟等措施进行整治,同时规划共建15座排涝泵站,其中保留现状7座排涝泵站,新建8座排涝泵站,总设计流量128.1m3/s,维持2个、扩建2个、新建2个共计建设6个大中型蓄涝设施,新建3个调蓄池,总体规模为139.3万m3,建设19条涝水行泄通道;主城区规划保留167km现状雨水管,改造10km现状雨水管,新建298km雨水管。广丰区规划保留38km现状雨水管,规划新建120km雨水管。</p><p><br></p><p>  水环境体系规划:点源污染整治方面,规划近期采用截留式合流制,远期具备条件可结合旧城区改造再逐步过渡为雨污分流制;规划中心城区共建设5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54万吨/日,共分为5大污水分区。规划保留201 km现状污水管,改造13km现状污水管,新建443km污水管,共建22座污水提升泵站,其中保留现状7座污水泵站,规划新建15座污水泵站;规划重点开展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强化工业企业预处理、开展直排口整治与雨污混接点整治等工作。面源污染整治方面,采用源头、中途、末端控制措施强化面源污染物削减;规划中心城区共建设3座CSO调蓄池进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规划采用截污纳管、系统治理等措施开展解放河水体、水南排涝站调蓄池和三江排涝站调蓄池3处黑臭水体整治。</p><p><br></p><p>  水生态体系规划:规划重塑 “一江两河十五支” 的水系格局,以一江两河为轴,汇聚15条主要河支,打造上饶特色的城市水系结构。“一江两河”,即信江、玉山水与丰溪河。“十五支”,即饶北河、槠溪河、十里水、郭门溪、东引导托渠、解放河、清溪、斜溪、大塘沿水、合口水、上潭河、三江公园水系、三江导托渠、芦林水、西溪河;通过“揭、扩、联、修、引”5种方式建设海绵水系;通过制定分类策略,针对不同现状与区位河段,结合河道及周边城市用地的类型,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型自然驳岸、生态型街区驳岸和生态型人工草坡驳岸。</p><p><br></p><p>  低影响开发体系:结合城建计划和近期重点工程,规划重点开展10个公园海绵化改造与建设,其中包括8个综合公园和2个生态绿地海绵化改造与建设;规划重点开展41条道路海绵化改造与建设,其中重点改造13条道路,新建28条海绵型道路;规划重点开展18个居住小区海绵化改造与建设,其中规划居住小区12个,改造居住小区6个;规划共开展16个公共建筑海绵建设与改造,其中重点改造8个公共建筑,新建8个公共建筑。</p><p><br></p><p>  水资源体系规划:将污水厂部分尾水进入再生水厂进行深度处理,处理达到再生水水质标准用于城市杂用,剩余尾水分别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分别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在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雨水收集,中心城区30个海绵管控分区,雨水总调蓄容积可达499万立方米/年。</p><p><br></p><p>  水文化体系构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海绵建设内容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根据文化遗产类型和分布,分类别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保护与研究,充分演绎“水城相依”的特色形象。河湖治理中,结合海绵城市中的水系整治,改善生态环境,维护水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过去单纯注重防洪、供水功能,向注重河流生态修复、滨水景观建设、文化内涵挖掘方向转变。</p><p><br></p><p>  第七条 海绵分区划定</p><p><br></p><p>  结合上饶市的建设情况,综合考虑已建用地和新建用地的比例,规划将中心城区划为30大海绵管控分区,其中信州区13个,上饶县4个,经开区6个,广丰区7个。</p><p><br></p><p>  第八条 近期建设</p><p><br></p><p>  根据上饶市城市建设要求、各专项近期重点工程、相关政策等实际情况,提出海绵城市分区建设时序,近期建设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近期建设区兼顾问题导向和连片示范,推动“高铁新区、解放河、三江片区”3项海绵连片建设重点项目,满足国家考核要求。针对低影响开发系统、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规划共开展59项近期重点工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