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巍巍太行山像一道屏障横亘在华北大地上,阻碍着华北大平原与陕晋高原之间的联通与交流。在这八百里太行山上,在隐蔽的河谷、山涧甚至悬崖绝壁之上,却有八条道路横贯晋冀豫,名曰太行八陉(xing)。从南向北数起,其中的第三陉叫“白陉”,另名曰孟门,为豫北、晋东南之间的交通隘道。它东起河南辉县市薄壁、上八里一带的白鹿山,故名“白陉”,西则辐射山西上党、长治、高平市,绵绵延延三百多华里。从商周开始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白陉古道一直是贯通晋豫及江南诸省的一条咽喉要道,是和平年代太行两侧文化经济交流的山间丝绸之路,更是战争年代运送粮草与兵马的要塞与关隘。随着历史的演变,白陉古道大多已被岁月所埋没、所覆盖,目前仅存的尚有辉县薄壁铁匠庄一带的云台古道、薄壁宝泉一带的宝泉古道、上八里鸭口紫霞关古道等,山西陵川县境内,位于马圪当乡双底村的一段古道,则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p><p class="ql-block"> 从家驱车一个多小时便可到达辉县薄壁,进山左转直达宝泉,现在早已开发成每天央视作广告 的网红景点,去了两次以后就不再去了。右转盘山而上直达宝泉上方,也即上宝泉。曾经多次逢周未便约同学好友三五人周未出发或远或近,夜宿山中,第二天再登山涉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宝泉水库上面的公路上,有一个观景台,可俯瞰着整个宝泉峡谷,直面南太行红岩绝壁,远眺群山翠谷、云雾缭绕。沿武家湾继续前行到双底村,就能找到堪称历史活标本的、悬挂在太行峭壁上的双底白陉古道。</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个颇有凯旋门风格的建筑,上书“晋门”二字,旁边还有一块巨大的人造石碑,碑刻上有这样的文字:我们无法倒转光阴、返回过去的时光去寻找折断的箭簇,卷刃的钢刀、擂裂的战鼓和弃扔的号角,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这条沉睡在太行深处的沧桑古道。</p><p class="ql-block"> 越过栈门,拾级而上,在这清幽的山林里,一条石板古道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太行七十二拐。走了两次都没能数清到底够不够七十二个拐弯。走在这古道上,凝望着留下的车辙、马蹄印迹,引人去探寻这隐身于太行腹地的雄关漫道,在千百年来曾经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这该是一条很繁华的晋豫大通道呢。这路上,有晋商外出做生意的,他们把晋东南大量的物品带出去经营,又把外面的物品带回去;也有河南的商人到山西谋生的;有赶考的书生,也有落魄的武林弟子;有去走亲戚的,也有外出躲债的;有牵着驴马,马背上驮着两个大筐的马帮,也有骑着毛驴悠闲自得的行者;有腹自书华有腹自书华的迁客骚人,也有游山玩水的行者……总之,更多的时候,这条路上是一派比肩继踵、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我们路过晋豫交界的平甸村时,清明时期的票号、客栈遗址都还赫然存在。</p><p class="ql-block"> 像现在,在豫北,新乡、焦作是比较富庶的地区,而在山西,长治、上党一带,也是物产丰饶的地方,尤其是在明清两代,作为当时的经济最发达地区,山西的煤炭、豫北的面粉,这中间,白陉古道肯定承载了桥梁作用的,多亏了这条隐身于太行腹地的白陉古道了。</p><p class="ql-block"> 这样想来,白陉古道不仅是古时候晋豫两地的交通枢纽,更是由它给本来是偏僻的两地,带来了彼此开放的空间,这对于太行山两侧的晋豫两省来说,不啻是现代的“一带一路”。不仅如此,交通的便利,还会影响到两省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沟通,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p><p class="ql-block"> 又有一日与同学进山,夜宿白鹿山庄,到达时天色已晚,老板外出,只剩一腿有残疾老伯张罗做饭,于是自己动手烙了几张油饼,就着稀饭土豆丝,却也有滋有味。听老伯说住处旁边就有古道遗址,第二天一早就下去探险,一路野草丛生,石阶小路时隐时现,峰回路转,忽见一处残垣断壁,来到跟前,旁有水池在侧,遥想当年此处人马喧闹之景,如今却如此荒凉,不寸禁感叹万千。</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时,这些古道已经弃用,新的柏油道路或劈山而过,或高架越壑,或山腰挂壁。</p><p class="ql-block">创作构思:用画笔描绘太行山,古往今来无数佳作,有画太行悬崖峭壁的,有画挂壁公路的,有画美丽山村的,有画云台瀑布的,总之可画题材太多了。当赵老师布置我们以太行山为题材创作大画后,一直确定不了方向。总怕与前人撞车,还怕落入俗套。前段正好又到白鹿山写生,午后再探古道,就想以古道幽思为题,运用深远、平远手段表现古道和今道对比。古道利用古树、残垣、石阶、荒草表现,今道运用路边石栏杆,大小车辆及骑行人表现。</p><p class="ql-block">但是两处古道位置不好处理:白鹿山处是在今道下方,而七十二拐处是在今道上方,选其一或二者结合拿不定主意。希望望老师和同学们提出贵意见。</p> <h3>劈山开道</h3> <h3>左上为古道,右下为新公路,中间有人工渠</h3> <h3>古栈道</h3> <h3>历史痕迹</h3> <h3>七十二拐</h3> <h3>古道远眺</h3> <h3>古道残垣</h3> <h3>秋染白鹿山</h3> <h3>白鹿山白陉古道写生</h3> <h3>三尺竖幅草图</h3> <p>四尺整张一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