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华的美篇 《紫云山》“紫云论坛”第(4)期总第(129)期紫云文友群编辑

王子华

<h3>目录</h3><h3>一、知识园地</h3><h3>《暑假学诗》之二 余元钱</h3><h3>二、文学讲坛</h3><h3>《读书就是回家》 吴富明</h3><h3>《新古文文论》 游生忠</h3><h3>《文贵真》 游生忠</h3><h3>三、创作谈</h3><h3>《论诗》 游生忠</h3><h3>《关于诗歌的创作的交流讨论》游生忠</h3><h3>四、诗词评论之窗</h3><h3>《诗以暗示的方式表达》 詹昌政</h3><h3>《写这样的诗有什么意义》 詹昌政</h3><h3>《老皇皇诗体之我见》 陈星</h3><h3>《老皇皇诗体之我见》 游生忠</h3><h3>简评罗正煜先生《喜迎国庆七十周年》游生忠</h3><h3>永生试点评陈星步韵杜甫《秋兴八首》廖永生</h3><h3>《秋兴八首》点评 廖永生</h3><h3>浅析何景明《雨夜》 廖永生</h3><h3>简评黄奇熀一副采风联作 余布泉</h3><h3>五、小说评论之窗</h3><h3>《小说短评》 游生忠</h3><h3>《蝶血无迹,警钟有音》姚宗希</h3><h3>六、读书感悟</h3><h3>《读出男人真性真》 张碧虹 </h3><h3>《和爱的人一起看北斗》 小寒</h3><h3><br></h3><h3>七、散文评论</h3><h3>《玉雕和石雕》许鹏程</h3><h3><br></h3><h3> 前言</h3><h3> 走过春的明媚,夏的繁盛,秋的丰硕,还没来得及多想,我们便与冬不期而遇。在这个冷静的让人思索未来的季节里,紫云山论坛又与大家见面了。这一期有知识园地、文学讲坛、诗词创作谈、诗词评论窗口、小说评论窗口、读书感悟、散文评论栏目。余老在暑假学诗中对《诗韵合璧》这本工具书的功用作了具体阐述,便于大家学习诗词捷径。文友吴富明《读书就是回家》围绕阅读话题,谈到自己“崇尚阅读,崇尚感恩”的感悟,带给大家启示颇深。游老师在《论诗》中谈到诗词写作的三味:意、韵、味,提出诗词写作的上乘水平须是意、蕴、味三者的水乳交融。游老师和陈星老师对老皇皇诗体提出了个人的见解,让我们从中悟得诗词创作需思想和时代相结合,需内容更贴近生活,切入生活深去处创作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年轻文友廖永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古诗词,为游老师和陈星老师的《秋兴八首》的点评中,用古诗作点评,语言洗练,匠心精巧,令人耳目一新。</h3><h3> 冬天是沉静,是思索,是开阔。这个冬天里,希望文友们拂去浮躁,凝眸深思,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孕育生机的季节里,继续为紫云论坛书写绚烂,谢谢大家!<br></h3><h3> </h3><h3> 王子华</h3><h3> 2019.11.24</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一、知识园地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暑假学诗(之二)</font></h3><h3> 文/ 余元钱</h3><h3> 《诗韵合璧》功用与运用</h3><h3> (二文汇编)</h3><h3> 《诗韵合璧》是一部什么样工具书?有哪些功用?</h3><h3> 《诗韵合璧》是清代极为流行的韵书,系作者汤文璐采择前代各韵书之长,编辑而成。收词极丰富,排列甚精当。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清代一般诗人必常查阅的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 30韵,入韵17韵。书中还辑入《诗腋》《词林典腋》二书,收大量诗词典和旧诗常用语词。据广益书局1922年版影印。诗赋有取分裁,兹将词林典腋统列中幅,使吟咏家得所采择。</h3><h3> 本书实际是一本词典。不同之处在于,现在发行的词典中的词组,均由主字在前组成一个词,,而《诗韵合璧》除作为主字外,“人”,有人民、人脉、人性,……。作为辅字亦组成:大人、好人、名人、能人等等。 书中的竖线相当于字典中的“~”符号,是代替某个字的符号。仍以人字为例:书中将人民、人物、人人、人海、人心,省略为~民、~物、~人、~海、~心。书中的圆圈符号代表主、辅字的转换。</h3><h3> 书中的竖线,就是指代离它最近的那个大体字。比如,图中的 “空” 字下面,依次列举了常用的“碧空、蔽空、远空、半空、天空”等等。双行夹注中的那个竖线,就是代替了上面大写的”空“字。这样就显得简洁清晰、重点突出。</h3><h3> 书中的圆圈,没有具体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分割、割开上下内容,类似于网上看到的分隔线。在那”空“字那一栏做例子。你仔细看看,圆圈两边有什么不同呢?原来,圆圈的上边,列举的词语,都是以空字作尾的,而圆圈下面的词,都是以空字开头的。为了区分,就画了一个圆圈。</h3><h3> 大体字外的方括号。这个方括号,是指该字有不同的用法,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和平仄。继续用图中的”空“字为例:在诗韵中,一东部的这个”空“,只能作“中间、中部”这样的意思讲,此时它是平声;但是如果作“空出”等动词讲,那它就不属于平声字了,而是属于上声中的一董部,是仄声字了。也就是说,字有多意,意思不同则音韵相乖。</h3><h3> 诗腋、词腋怎么用?这两部书,说白了,就是诗料,就是分类集合了前人常用的一些词语,让你从中学习,以丰富积累和储备,这样,自己写诗时,就有词了,而不是钳口难言。</h3><h3> 比方说,如果帝王类,常常用到的人可能有吴太伯、勾践、秦始皇等等。</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余元钱:全国知名诗词家,学者</font><br></h3> <h3>二、文学讲坛</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 读书就是回家</font></h3><h3> —为中学生作小小说阅读讲座感想</h3><h3> 文/吴富明</h3><h3> 受三明市梅列区第一实验学校邀请,为该校初中部学生进行了一场小小说阅读与创作的公益讲座。</h3><h3> 事实上,这种氛围非常好,也是我乐意去推广和传播小小说文体的重要机会。</h3><h3> 阅读是一项大工程,围绕阅读的话题不少。但于小小说来说,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你学会了习惯阅读,那么你内心一定会涌起绵绵不绝的情怀,在这功利和人心浮躁的当下,阅读正好将人心归笼,回归静处。</h3><h3> 我喜欢该校的一句话:阅读就是回家。而我的讲座也是一种回家,把我的快乐分享大众,把一种文体推广发扬,传播读写精神,让人受益。</h3><h3> 小小说教父杨晓敏先生提出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在此刻正好让我的讲座有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崇尚阅读,崇尚感恩,心怀阳光,肩负担当。小小说读写永远是文学路上最暖意的事情,只要你站在台上,你就会觉得偌如朗读者一样,心门已开,情飞洒。</h3><h3> 真是阅读就是回家。最好的家风就是阅读。收敛一颗心吧。因为,我们的人生需要通过反复地阅读,让每个人奔波的脚步可以适时找到宁静的港湾,停留下来。</h3><h3> 而我,已停留下来,将心归家并分享了这最美的读写情怀。</h3><h3><br></h3><h3></h3><h3><font color="#167efb">吴富明,全国小小说学会联盟副主席,三明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小小说学会会长。</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新古文.文论</font></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文/游生忠</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地太极也,分阴阳。阳者刚,阴者柔。造物难全其美,非天不予全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为何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盖物过之犹不及,过刚易折,过柔不立。&nbsp;</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通常而言,文者不武,武者不文,文武双全者亦必有其不足之处。</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以文为例,&nbsp;文有诗赋,有以诗胜,有以赋胜。诗胜者,情沛;赋胜者,思深。为文者,风格、智慧、才学、见识各异,长短、深浅不同,故各有千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同为作品,有重气,有重情,有重事,有重理。重气者神足,重情者意长,重事者思远,重理者心谨。文如人也,气息低弱,精神不振;情意浅淡,怎能生动引人?事无深意,言之何用?情滥失骨,理重伤文,浓淡厚薄,得当宜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文以形象为主,意以情志为托。才华横溢,情怀豪放,则能生动活泼,神采飞扬;过之则华而不实,风中飘萍。性格保守,学识厚实,则必严谨周密,朴实无华;过之则木纳呆板,晦月无光。&nbsp;故,游子以为:文当求活,讲求气势、情意,注重形象生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文章当如地理学家熟知源远流长之理。千里来龙,三寸结穴。来龙要远,龙身要旺相,&nbsp;有峰峦,有高峰,有开帐,有屏障,有起伏、转折,方是活龙;结穴处需安稳如椅,左右相顾,再明堂开阔,山水有情,有案台、有笔印,则可曰佳城吉地。龙身忌短而乏气,忌杂而无主,忌有中断,忌僵硬,忌有充克,忌凶神恶煞。道理虽明,奥秘无穷,驾驭非易,运用需技艺也。概而言之,文章立意为先,主题明确,脉络清晰,形散神不散,穿针引线自如则生动活泼,遣词造句能够得当则文采飞扬;身临其境,聚精会神,纵横捭阖,张弛有度,虚实结合,粗细有致,如此斯可创作出佳作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至若作诗,理异于文章。文章可下笔千言,洋洋洒洒;诗词遵循格式,诗歌自由知度,需言简意赅,当惜墨如金。风格百样,情志不同,所好各异,难以概全。抒情言志为主,说理议论鲜见。合律为基,立意要高,意境要美,技艺恰当,虚实灵巧,语言精妙,贵有警句,气脉贯通,浑然一体,合此诸条,便为佳作。</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文体不一,各择所宜。山有高低,水有深浅,物有万类,情属千端。提纲挈领,不外立意之内;表情达意,全在技艺之中。欲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驾轻就熟,精练优美,在思也,练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地育人,道德养性,山水怡情,事理启智。&nbsp;人生贵贱由命,诗赋高低在人。智商天赐,性格身随。才不学不厚,见多识必广。土沃能丰物&nbsp;,火熊可烁钢。勤学好问&nbsp;,刻苦锻炼,纵使难成大器,必然小有作为之。既斯也,能不勉哉乎?</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 <h3><font color="#ed2308"> 文贵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文/游生忠</font></h3><h3> 文贵真,真情才能撼动或者牵动人心。这里的真,事或情感必须真。<br></h3><h3> 文学作品光有真情实感,还是不够,必须借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技艺把它写具体、细致 ,像雕琢玉器一样,选好材料,确定雕琢的样子,再下手。</h3><h3> 创作诗词和诗歌虽然看去比较简单,主题、结构清楚,大体把握了,主要在注意遣词造句功夫。但是,如果不够细心,有一个字词不当则不能成为好作品。如果是文章或者小说那么则更复杂得多,完全需要雕琢功夫。</h3><h3> 雕琢家雕琢一件作品是一件复杂细致的事情。初期,必须把多余的删除或者剔除,刻出一个模型来。再确定哪些为主体,哪些是附带的,陪衬的。对主体进行雕刻时,哪些地方可以粗刀而过,哪些地方需要精雕细刻,要做到心中有数。雕刻过程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刀具等,主要的就几种。主体中关键部位是最难的,最关键的细小之处最难——要能够雕刻出一件玉器的精华,高级的雕刻师眼力特别好,能够使作品雕刻的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越难之处,越考验人的意志和毅力,必须用心,有耐心、细心……</h3><h3> 创作文学作品同雕刻一样的道理。</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创作谈</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论诗 </font></h3><h3> 文/ 游生忠 </h3><h3> 盖诗有三味:意、韵、味也。</h3><h3> 古人云:“意,犹帅也。”意,诗之主题。意高则境阔,景象恢弘,内容或诗情画意,或有深刻意义,意境则美,方为好诗。意,稍有偏或散,不能成佳品。思想深浅,胸襟大小,眼界远近,三者一体以决定作品水平高下。</h3><h3> 诗韵。古有有韵为诗,无韵为文之说。诗必有韵,读之有味,好诗如好歌,能够饶有趣味,使人们体味文字作品之魅力,亦便于记忆与传播广远也。无韵之品,除非特别独特惊世骇俗,否则人们过目则忘。</h3><h3> 诗味。诗欲使之有味,在于明法度。其一,首当立新去俗,无新意之品,必然落入平庸俗套,孰喜欢?最佳,新题材,他人未曾写之事物,可以令人耳目一新;再者,他人未言而我言之,可以令人刮目相看;次者,翻旧立新,此法无点铁成金之术慎用,以免惹东施效颦之笑。故,智者不步人后尘,重蹈他人之辙,独辟蹊径;其二,诗须言之文雅,言之不雅,行不远也。雅,不在堆切辞藻华丽,准确、精当、顺畅三者为要,能达乎其旨意;忌讳平直无奇,生硬、浮泛、枯燥、晦涩也。文雅,则味美。其三,诗须有创新,虽然创新手法成百,然而百变不离其宗,最终落在有动静上。动静得当,张弛有度,意脉连贯,收合自如。无动,一潭死水;乱用,则不伦不类。古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境多美。不知法者,表现不当,作品欠生动形象,自然读之索然无味。</h3><h3> 新诗异于旧体诗,虽云自由,可以纵横挥阖,腾挪变化,方有活气;然须知以意帅之,掌握分寸,纵收有度。句式皆短,气促不能伸张;太多长句,有拖沓之嫌,另外也使诗气沉不扬;须长短交错,恰当为妙。此亦一法也。不可因为自由体诗歌文字上可以随意滥用,语言文字尤其需要锤炼,更应当重视方法,遣词造句宜惜墨如金,以一敌百。一字不妥,则全诗欠美。修辞运用,亦须恰切。</h3><h3> 诗之文字,犹如宝物珠玑,攸关质量。若有佳句,佳境自出。无论新旧诗作,整体和谐完美 ,再有神来之笔,惊人之句,则顿令人读之称妙不已。可见,作品要有味,当知写法。</h3><h3> 意、韵、味三者相互牵连,须为一体;能使之水乳交融,始可称为佳作。</h3><h3> 今人作诗,不谙作诗之道,难全诗之“三味”故无论新旧诗体,或有诗无韵,或有韵无诗,或无诗味。</h3><h3> 庸者,如盲人摸象,人云亦云,就事论事,看山自然谓之只是山;常者,略通诗理,看山知不止是山,但不能识得山之真面目,言未中的,意未深掘,过目浮云,印象不深刻;智者,看尽千万山山岭岭,胸藏万壑,下笔未必有山字而他人可知有山也。</h3><h3> 高者重意,意在笔先,下笔成文,满纸生辉;低者盲目,胸无成竹,举笔不定,勉强成篇。修养深浅,较之两明。智者,能画龙点睛;庸者,则画虎类犬。技艺高下,天壤之别。</h3><h3> 诗在多耶?</h3><h3> 学诗者,多读多练,必不可少。作品则在精,不在多。愚以为,当有感而写之,且须有物、有灵气,有特色,作品方才可读。人之禀赋各异,爱好、工作不同。专业与业余有别。纵使同为赋闲且好诗,才思与精力亦有别,量力而行则可。天天闭门造车,粗制滥造,不若有则写之,无则玩之。作诗有道,知其道,则明求精之理。宁缺毋滥,不作则已,作之当真,求精求善……</h3><h3> 学诗如学弈,入门容易学精难也。会者众,精者鲜也。流派众多,风格不一,所师不同,殊途同归。</h3><h3> 至于才之大小,造诣高低,非人力可强为。人之才华,山水所养,天赋所赐,时代使然,积学、历练、见识、思想、胆识不同,焉可一样乎?</h3><h3> 静思古今数千载,诗圣、文豪,多出于长江、黄河二线或大江大河,僻地罕见,有则不过凤毛麟角尔。同活水中,成鲸成虾,大海与小水沟格局定之。天意有数,岂能再降李杜?人生由命,不可人人尧舜。 </h3><h3> 好诗者,心无不痴。明知诗高如珠峰,深若东海。其不可达而乃往之,何也?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诗多多益善野,不在名利,为怡情养性最佳方式,因此古今继往开来者不绝。人皆知庄子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故,好学而不止,无不勤习之,思之,深究之。</h3><h3> 诗学博大精深,一言难尽也。隔靴搔痒,权当笑资。</h3><h3> 游子好诗而非专业,不常作之。今有所感,不揣浅陋,信手记之以馈友人,期方家正之也。</h3><h3> </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 关于诗歌创作的交流讨论</font></h3><h3> 文/游生忠 </h3><h3> 前天晚上,跟陈星交流拗救问题,我认为拗救不可轻用。他不仅觉得可用,还举了白居易的诗句为例。</h3><h3> 他认为我的诗传统。诗词从古至今就是那样写,根本没有传统不传统可言。当今人们虽然觉得比前人更灵活,但是没有办法逾越古代人们创作诗词的水平。</h3><h3> 文学作品的创作,表现形式固然要讲,也重要,但是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作品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是思想内容和形式、艺术表现手法有机融合起来体现出来作者整体素质和水平。</h3><h3> 我联想到现代诗歌方面也有很多人存在着创作手法传统与现代的说法,因此谈到三明诗群,这个闻名海内外的诗群,内部风格也多种多样。我比较直爽,觉得三明诗群大多数作品雅方面做得不错,水平也有影响力,但是还不能真正走近大众化,提出了诗歌应该走雅俗共赏的道路,目的是走出更多有创作实力的新诗人,要使之产生更大影响。愚昧的浅见,仅供朋友们参考。我提及到自己前不久创作的诗歌《男人》《女人》,并且说这是用传统手法创作的,希望更多朋友用更现代的手法来创作出更好的《男人》《女人》作品。</h3><h3> 坦率地说,我的文学创作观点是:创作只要作品能够写得好,不在手法上传统与现代问题。以酒瓶为例,酒好喝,能够保存得好,无论新瓶还是旧瓶,瓶子好看不好看都没有关系。酒不好,再好看的瓶子都没有用。这种酒瓶理论,很多人可以理解,也是对于一些空头理论最好的回答。</h3><h3> 昨天早上,文友天井发表了他尝试创作的同题作品《女人》,并且进行了交流,发表的见解客观。陈久麟先生也发表了自己对于现代诗歌的看法。</h3><h3> 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学交流活动,因此把它作为一期通讯,分享给文友们,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继续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h3><h3> 文学创作需要有交流、讨论,作者们才能从中获得启发,能够有促进和提高以推动发展的。如果一个群体一潭死水,那就缺乏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能前进和没有发展前途了,只要大家出于真心地热爱一个群体,本着真诚的态度进行友好交流,方向一致,说得对错没有关系,大家能够辨别、理解,主次差别,正反两面,重轻不同,我们都可以兼听明辨,察纳雅言。</h3><h3> 我国历史上就有学术争鸣的优良传统,远古有百家争鸣,汉朝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明朝的王阳明等均为著名人物。百科中解释说:“学术研究中的意见纷争,表现为辩论的一种形态。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繁荣的主要标志之一。正如郭沫若所说:“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凡是自由讨论的风气旺盛的时代,学术的发展是蓬蓬勃勃的,反之便看不到学术的进步,连社会的发展也因而停顿了。”(郭沫若:《三点建议》,载1954年12月9日《人民日报》)</h3><h3> 我们文友群是一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文学队伍,其中有不少具有文化素质比较高的文友,也有专门的理论期刊《紫云论坛》。去年,我提出了“明理说”,可以根据实际出发来进行学习进行创作交流。我们没有古今大学问家那么高的水平进行高深的学术争鸣,但是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观点等,从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逐步地提高理论的认识和水平。我希望,今后文友们平时积极地多参加一些群里创作交流讨论,有理论水平和理论写作能力的文友也积极地撰写一些理论文章,以促进我们创作水平的提高,提高我们文友群的整体素质。</h3><h3> </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四、诗词评论之窗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诗以暗示的方式表达</font></h3><h3> 文/詹昌政</h3><h3> 诗以暗示的方式表达</h3><h3> 以一当十 </h3><h3> 诗是浓缩的艺术。浓缩并非只是将字数减少,而是要在“意”上的集中。有时看似放纵,收口一勒,更显严谨。真正的浓缩其实是以一当十。比如甘周的《落英》:</h3><h3>我怀疑落英是花最美的妆容</h3><h3>开在枝头,是满园春</h3><h3>只有飘在风里落在地上</h3><h3>才是自己啊</h3><h3>那伏下身子捡花戴在头上的人</h3><h3>等了几生几世啊</h3><h3>终于从寂寞中解脱</h3><h3> 前一节议论花样:花的最美时刻是飘落;作为一朵花,飘落是自己的事,而开在枝头,被人称作满园春的,是迫不得已的。世事往往如此:开在枝头,人见人爱;飘落了,无人怜惜。但是,作为一朵花,要自爱,哪怕“飘在风里落在地上”,那也是自己啊,而且是历经繁华之后寂寞里的自己,更本真。这就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生的命题:活给人看,还是自我活着?</h3><h3> 写出了这一点,已是独创,独立成诗,未尝不可,但会显得轻飘。</h3><h3> 后一节出现一个人,那是“伏下身子捡花戴在头上的人”——认同上述“落花精神”的人。就在这一刻,落花因有人赏识而不再寂寞,寂寞中的女人因花落而悟自我也得到了解脱。诗用“几生几世”延展了此类觉悟的历史纵深感,让一个捡花动作,有了不寻常的表达。</h3><h3> “几生几世”是此诗的一个勒口,它让“女人与花”的惯常思维浓缩为“人与花”的独特诗想,从而产生人生终极意义的哲思。</h3><h3> 由近及远</h3><h3> 诗忌泥实。许多诗味同嚼蜡,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想像力。好诗总是由实而虚,比如,写手指被烟头灼伤了,即使写明是什么牌子的香烟、灼伤有多严重、疼痛让人如何受不了、教训反思有几多……等等,那也只是写了烟头灼伤手指,仅此而已,但是,百定安却将这个小意外上升为《战争》,由实而虚,赋诗如下:</h3><h3>他在叙述战争的时候</h3><h3>食指和中指被烟头灼伤了</h3><h3>一股硝烟从指缝筑起的战壕里冒出</h3><h3>在皮肤焦糊的气味中</h3><h3>战争进入了他的骨头</h3><h3> 前两行写场景,看似轻描淡写,却设置了一个有延展性的背景,让烟头灼伤发生在“叙述战争”的时候和“食指和中指”之间,这就为诗意的展开铺设了轨道。接着就由近而远:一股硝烟从战壕里冒出,有皮肤焦糊的气味。这个战争场景,是他叙述的,也显然是他亲历的。以“指缝筑起的”战壕,建立起由近而远的联系,令人信服,也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战争进入了他的骨头。</h3><h3>以五行小诗,夹叙夹议,虚实相间,竟然把烟头灼伤手指写得如此惊心动魄。佩服!</h3><h3> 揉化</h3><h3> 诗忌成语,尤忌名词、大词的狂轰。因为,成语固化了,名词不利于命名,大词无助于独特。所以,对一个成语的高超点化、分解或擦亮,往往成就了一首诗。而冰儿却在《重赴生死场》中,狂用成语、术语、大词……以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类语词,构建诗意景观。她用的是揉化术:</h3><h3>  我厌倦了纸上谈兵,你再不亮剑我已无兵可谈</h3><h3>  水袖舞不起白莲,源于体内有暗疾和硬伤</h3><h3>  那边已在叫板,这厢尚未开腔</h3><h3>  三十年光阴只换得一副马蹄冰凉</h3><h3>  今天就让我这个台下的女神,当一回台上的戏子</h3><h3>  前一出唱罢引蛇出洞,下一出又唱放虎归山</h3><h3>  唱词和戏文虽是旧的,裙裾下江山却是新的</h3><h3>  只等你这个搭档出场,封你个帝王将相或武林盟主</h3><h3>  至少是单刀赴会的英雄,而我晾在明处既不做贵妃也不当美人</h3><h3>  用我的梅花碧血剑对付你的天涯明月刀</h3><h3>  以我的轻功避让你的擒拿术,用我的痛吸收你的快</h3><h3>  我凌晨千里走单骑,正午只身过钢丝</h3><h3>  傍晚练习倒立飞翔,午夜与一块沉默的石头比试耐力</h3><h3>  所有弹琴舞剑讲述的那些翻云覆雨之事</h3><h3>  不过是为了让我这前世的虞姬,遭遇你这今生的楚王</h3><h3>  明知戏里戏外终成空,无奈活在一个拖腔里转不了身啊</h3><h3>  直唱到水涨船高双脚悬空</h3><h3>  直唱到锣鼓声销丝竹骤灭</h3><h3>  漆黑的舞台上,我命悬一线等人救场</h3><h3>诗人就像是个高明的魔术师,随手拈来一词,皆为恰当;又如主持人,现场调遣各类语词,一气呵成。如此东拉西扯,牵连成篇,竟不见破绽、毛刺,原因有二:一是以气驭词,即:以一腔哀怨之气,统率众词为之所用,</h3><h3> 方寸之间</h3><h3> 现代诗表达的主题更加宽泛了,貌似向下、崇低、媚俗,其实指向的仍是人的本身——当生命意识觉醒,就会关注内心的需要。琳子的《日记》对有权保护个人秘密的表达是坦然、断然的:</h3><h3>  我不能邀请你到我家来</h3><h3>  因为那里有很多灰尘</h3><h3> 那里的灰尘是我留给自己的</h3><h3>谢绝他人的探访,因为有灰尘——这是出自礼仪,一种文明的约束;更因为这灰尘是“我留给自己的”——这是个人的需要,出自生命的渴望。当然,“灰尘”代表内心生活的一种状态,属于私密,它意味着:隐私即使细若灰微如尘,也神圣不可侵犯。诗仅三行,一波三折,委婉多姿。</h3><h3> 审丑</h3><h3> 审丑与审美相对,早些年属大忌,但是,随着艺术的发展,必然触及对丑的审视,并且入诗。请看吴幼明的《他不是粪青》 </h3><h3>屎壳郎推着粪球在阳光下行走</h3><h3>他不是粪青</h3><h3>是个快乐的劳动者</h3><h3>吹着口哨</h3><h3>带着美味的晚餐回家</h3><h3>一个“他”字,不止于将屎壳郎拟人,简直就当它是个“阳光青年”了。人与虫固然有别,但虫之行为不失为谋生的劳动,那么,以虫的视角看,粪乃“美味”是当然的了;以人的视角看,可悟:命虽卑微,其乐无穷。此诗的价值在于警示:小生物,堪为师。</h3><h3> 含蓄</h3><h3> 有人认为,诗歌直白更有力量。不,那是强奸的作派。好诗总是诱人的,喜欢以暗示的方式表达,比如高漳的《天上人间》:</h3><h3>天上人间是江边一座娱乐城</h3><h3>像聊斋里的花都,人和兽被赶进高贵的生活</h3><h3>我是沿唐朝漂下来的书生</h3><h3>和忧郁的少妇坐在黑白分明的深渊</h3><h3>音乐从四周跃起,狮子的气味粘在脸上</h3><h3>穿花衣的小女孩神秘地向乐走呀</h3><h3>她的影子就留在房屋里飘</h3><h3>能进天上人间,当然是过上了高贵的生活,问题是“人和兽”一起进了。作为传统的书生,和忧郁的少妇坐在一起(谁坐谁的台?),之间有着“黑白分明的深渊”——堕落是容易的。音乐“跃起”,是兽,粘住那张脸的主人,比如忧郁的少妇,让她无处可逃。即使走了,那个“穿花衣的小女孩”也是神秘地走向另一处深渊,她在影子只有诗人看得见,因为他有悲悯之心,虽然与兽共舞。</h3><h3>诗写如此含蓄,是艺术,更是无奈。</h3><h3> 象形</h3><h3> 诗不止于读,有时侧重于看。方兴未艾的象形诗正是以图案的趣味,引人去看,去感受汉语的造型魅力。冯文景的《瀑布》如下:</h3><h3>  没有对岸的河流</h3><h3>  哽咽着,呼喊着,嚎啕着</h3><h3>  奔跑着,踉跄着,跌倒着</h3><h3>  不</h3><h3>  惜</h3><h3>  跳</h3><h3>  下</h3><h3>  悬</h3><h3>  崖</h3><h3>  追寻自己的另一半!</h3><h3>诗由河流折断因而没了“对岸”起笔,将瀑布拟人化为“追寻自己的另一半”的苦命而坚强的行动者,还将“不惜跳下悬崖”这诗句一字一行排列,造成大水往下冲的图样,尤显瀑布行为的悲壮。如果去除这象形,就会失去视觉冲击力,诗味锐减。</h3><h3><font color="#167efb">詹昌政:福建省三明诗作家协会副主席,《三明日报》社副总编,著名诗人。</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写这样的诗有什么意义</font></h3><h3> 文/ 詹昌政</h3><h3> 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或者说,找出复杂事物的显著特征,这是诗人独特的方式。因为,诗人总是抓取一点,不计其余,只让这一点闪现人文的光芒,足矣。面对大海,海风吹,海浪涌,船、岛、鸥、云、丽日或暴雨……所见何其驳杂,吕刚仅仅从色泽上,就看见了《大海的真相》:</h3><h3>深不可测的黑</h3><h3>坦荡无边的蓝</h3><h3>看起来阔大而有力的</h3><h3>其实除过几朵飞扬的浪花白</h3><h3>它的每一滴水</h3><h3>都是卑微</h3><h3>而无助的</h3><h3>灰</h3><h3> 黑、蓝、白、灰,在诗人眼里,大海无非就是这几种颜色的组合,对应着苍茫的水天、永无止息的浪涛。发现了这一点,仅仅是诗的起点。诗人要借此发挥,抒写个人的情怀,否则,就失于写实了——而诗是写意的。就本诗而言,诗人先极写大海的强势:深不可测、坦荡无边、阔大而有力、飞扬,这“大海的样子”,寄寓了众生相;然后,点破实质:它的每一滴水/都是卑微/而无助的,这何尝不是对一切人生终极命运的认识?虽然是宿命的!</h3><h3>诗歌写的是“大海的真相”,却表达了他对人生滋味的发现,甘苦自知。意气风发者可以这样读:虽然每一滴水都是卑微而无助的,但是,至少能有几朵浪花飞扬,而且整个大海看起来阔大而有力,甚至坦荡无边,深不可测……</h3><h3>意趣横生</h3><h3> 诗人要有童心,保持天真,不然无法发现万物的意趣。以雨景为例,常人所见无非是大雨小雨急雨阵雨,只是雨,而诗人却能从雨景看见人世,借雨写人,让一场雨有了生命的意趣。比如,唐果的《下雨》:</h3><h3>雨竖着下</h3><h3> 斜着下横着下</h3><h3> 无计可施时</h3><h3>它还可以倒着下</h3><h3>雨站着下</h3><h3>坐着下</h3><h3>蹲着下</h3><h3>假如它累了</h3><h3>还可以睡着下</h3><h3> 前一节写雨的样子,竖着、斜着、横着,都是常人所见,不展开详写是因为太实,写多了就沉闷。“无计可施时/它还可以倒着下”,虽然也是实景,但加入了主见,有了“耍赖”的意味,诗句就有了弹性。这是让短诗多姿的策略。</h3><h3> 后一节写雨的意趣,站着、坐着、蹲着,仍是雨景,但是拟人化了,与前一节对应,让竖着、斜着、横着此类常见之景,生动有趣。“假如它累了/还可以睡着下”,也是对彰一节“耍赖”意味的另一种解读。从无计可施到无所不能,我们看见了事物的多样性和主观的能动性。</h3><h3> 问题是:写这样的诗有什么意义?哦,诗歌为什么一定要有什么意义?有意趣也就行啦!比如人生,独自发一会儿呆,不亦快哉!</h3><h3>图像表达</h3><h3> 诗有两种,案头看的和朗诵的。有的诗只能用于看,朗诵无法传达其妙,这是“图像诗”的特殊之处。有时,将诗排列成图像,是增添诗歌意趣的必要技法,比如台湾诗人詹澈的《牛》,诗句排成牛的样子,看时有趣,听时却无法感受。张漫青的《你》则是利用图像诗技法,对爱情作了别致的表达:</h3><h3> 我最喜欢的标点符号是《》</h3><h3>因为它像一个拥抱</h3><h3>就像</h3><h3>我想抱什么就抱什么</h3><h3>但我抱不到你</h3><h3>但我抱了你</h3><h3>就像这样</h3><h3>《你》</h3><h3> 诗人发现:《》像一个拥抱,由此联想到“我抱不到你”,直到利用《》“抱了你”。诗思新奇独特,表达却一波三折,堪称巧妙。短诗尤其忌讳直白,务必制造波折,使之委曲幽深,生出趣味来。有了好的诗思,什么语言都会成就好诗句,比如这首诗,如口语,却形象生动,诚挚感人。当然,最后一行“《你》”的意味(用《》抱住了你)是读不出来的。</h3><h3> 这样写诗,值得提倡吗?哦,偶一为之,有何不可?世间万事,犹 诗的支撑点</h3><h3> 首届“现代禅诗探索诗特别奖”揭晓,河北诗人安世乔的《圆满》上榜,仅四行:</h3><h3>在荷叶上,水珠是圆满的</h3><h3> 不管风从哪里吹来</h3><h3>它摇一摇</h3><h3>还是圆满的</h3><h3> 从一个常见的场景——水散了总又自聚,顿悟出一种“自在”。“圆满”,一语双关,既是现象,也见本质。诗的支撑点在于“荷叶上,水珠”,其境自然,其意鲜活。这粒水珠,形态是多样的,比如晶莹、滚动,反光、滑落乃至干涸,都是常见的,从中悟出的当然也会多样——本诗取“圆满”,写“自在”,只是多样之一。表达也追求自然,只抓刹那间的状态,不计其余,故能单纯而鲜明。短诗尤忌平实,务必有转折,本诗仅四行却起承转合,充满动感和意趣,真乃现代禅诗之精品。</h3><h3> 找到诗的支撑点,会有更多的发现</h3> <h3><font color="#ed2308"> 速评: 老皇皇诗体之我见</font></h3><h3> 文/游生忠</h3><h3> 它是“巴山杯 ”全国新农村诗词大赛获一等奖的作品词《玉楼春》。</h3><h3> 此作品以内容能够很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语言通俗、活泼而拔头筹。词中有老皇皇,因此被人们热议,称为“老皇皇”诗。</h3><h3> 引起网络的刷屏,最主要在于语言的活泼、俏皮,近似打油诗,人们可以根据生活的实际随口编造。</h3><h3> 好,还是不好?</h3><h3> 我们应当冷静正确地看待这种文化新潮的出现。</h3><h3> 一、它是人们热爱文化的一种新现象,出现得很好,能够激发更多人们关注诗词,创作诗词;</h3><h3> 二、说明了我们以往诗人所创作的诗词作品,思想没有跟上时代,没有接近生活、切入生活深处,创作出使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这对于今后诗人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能够描写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h3><h3> 三 ,作为任何的一种文学体裁和形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效性。我们应当冷静地看待,全面思考,从长远去考量问题。这种诗体能够热、红一时,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不热了,我们怎么办?</h3><h3>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文化,它博大精深,人们需要丰富的营养,《玉楼春》只是诗词海洋中一滴水,一种词牌。单单学会和会写“老皇皇”体,不能代表很有文化,更不能淹没其他文化。就词牌而言玉楼春是最简易的词牌。要表现中国文化的广博性和深厚,需要学习和创作各种的好作品……</h3><h3> </h3><h3> 附录: 玉楼春★一位老农的话</h3><h3> 王贺军(江苏徐州)</h3><h3> 打从土地承包后,好象劲头难使够。只因吃了定心丸,田长黄金人长肉。</h3><h3> 家家别墅排成溜,丰产不愁凭网售。小康已是老皇皇,还得加油撸起袖。</h3><h3> 注:老皇皇,苏北方言,老皇历、过时之意。</h3><h3>钟振振评:改革开放四十年,路线正确,政策便宜,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之精神状态亦焕然一新。此词写新农村而诸要素能得其全,所以为佳。他作于此或未之及。结尾尤有精气神。可议者,“老皇皇”用方言土语,究以不通行于全国为病。似可改用常语,庶免自注之烦。</h3><h3>周啸天评:赞美由衷,一气呵成,有快板腔。</h3><h3> </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皇皇诗体之我见</font></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文/&nbsp;&nbsp;陈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是11月2日上午7点40分要去合肥,凌晨3点醒来,看到“巴山杯"全国新农村诗词一等奖作品被网络热议,怕回头找不到此篇文章就赶紧转发至紫云山群里,这两天忙着旅游,也看了一些诗友对此事的评论,也有触动,看了游生忠老师的速评,我基本上同意他的看法,我补充看法如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先看看获一等奖词作品《玉楼春》,很多人会以为,这样的诗(是词,不是诗)很好写,十分钟就能写一首,其实不然,简单而又有含意的诗词很难写。</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词的内容以改革开放为主题(70年来最大的功劳莫过于此),作者以一个老农的话为题,老农(注意用词)的话,老农不可能说话文邹邹的,此词《玉楼春》表现的语言通俗这一点很符合老农的身份,再者,写词与写诗的方法大不一样,诗要文雅,词可用俗语(曲用俚语),我们再回头看看此词:</h3><h3>打从土地承包后,好象劲头难使够。</h3><h3>只因吃了定心丸,田长黄金人长肉。</h3><h3>家家别墅排成溜,丰产不愁凭网售。</h3><h3>小康已是老皇皇,还得加油撸起袖。</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词中的每一联都写得很通俗易懂,都与改革开放有关,看它像顺口溜或打油诗,都不是,它符合词牌的平仄押韵,虽通俗却有诗味,一下子会吸引读者的眼球。</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两位评委钟振振和周啸天都是比较有名的,他们看好的诗词一般不会走眼,一个看了很多诗的评委,最讨厌千篇一律(&nbsp;&nbsp;&nbsp;&nbsp;别人写过的内容你再写,写得再好也没用不吸引人,一个好词第一个人用是天才,第二个人跟着用就是庸才),故只要看到有出新意的(哪怕是一点)就很赞赏。</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玉楼春》一出,很多人学着写,能被跟,就说明它有高明之处,有值得跟的理由,说到此,让我想到“坡底韵”,“坡底韵”是用平水六麻韵五个固定的韵脚字所作的律诗,这五个字是“家、华、花、霞、茶”。2000年,南京的刘玉霖宫联璧夫妇在陕西蒲城坡底村铁路卫生所打工,写了一首七律《坡底打工致义友》,和者甚众,至2011年底,已得诗3000余首。刘玉霖首唱《坡底打工寄义友》:</h3><h3>坡底孤村且住家,&nbsp;不闻喧闹远浮华。</h3><h3>树围屋后藏啼鸟,&nbsp;菜种门前当养花。</h3><h3>偶过平林寻洛水,&nbsp;时登高岭赏烟霞。</h3><h3>随身薄技堪糊口,&nbsp;野味清蔬茉莉茶。</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玉楼春》是否能和“坡底韵"一样热?我觉得不一定,主要还是“坡底韵”“家华花霞茶”五字很容易步。《玉楼春》则不然,“后够肉售袖”较难步韵,热度一过,就有可能会慢慢冷下来的。</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说老皇皇体也不对,它还又未定型,未必是一种体裁。&nbsp;&nbsp;</h3> <h3><font color="#ed2308">永生试点评陈星“步韵杜甫《秋兴八首》</font></h3><h3> 文/廖永生</h3><h3>其一</h3><h3>金风入树赤枫林,闽海闽西正肃森。</h3><h3>老眼惯看棋世界,余生犹恋隙光阴。</h3><h3>孤帆载尽流年梦,对酒常悬故国心。</h3><h3>几度返乡寻足迹,再难古井听村砧。</h3><h3>永生说:春女思,秋士悲。秋心便愁,至此何如?眼老秋成,余生无求。但一砧乡音,古韵难觅;流年似水,旧迹焉存;一笺诗稿,千里梦寻。</h3><h3>&nbsp;</h3><h3> 【注】肃森:草木凋零衰败貌。隙:白马过隙。</h3><h3> 故国:指祖国、故乡。</h3><h3> 村砧:村中捣衣石,借指捣衣声。插队时,每日清早都看到有许多妇女蹲在古井边,在石块上用棒槌捶打衣服,现在用洗衣机了。</h3><h3>&nbsp;</h3><h3>其二</h3><h3>日落官山屋影斜,每望银汉叹年华。</h3><h3>别愁插队天涯路,归恨回城梦里槎。</h3><h3>稼穑辛勤冷孤榻,空闲弦乐隐哀笳。</h3><h3>淡烟疏雨秋无际,村外风凉地满花。</h3><h3>永生说:蹉跎岁月,荒芜年华;浮落无依,少小离家。莫言艰苦砥情性,多少霜冷摧娇花。好在上有古仁人之志,而范文正借以成千古奇文。江湖朝野,清苦以当逸乐;他乡故地,圣心皆作温柔。孤榻哀笳,凉风疏雨,回思都是烟霞。</h3><h3>&nbsp;&nbsp;&nbsp; </h3><h3> 【注】 官山:指以前插队的地方上杭茶地公社高屋大队,高屋别称高官山。</h3><h3> 槎:木筏,这里泛指交通工具。</h3><h3>稼穑:耕种收获。</h3><h3> 笳:胡笳,这里借指二胡之类乐器。</h3><h3>&nbsp;</h3><h3>其三</h3><h3>山村野树坐晴晖,月冷门庭燕影微。</h3><h3>晒谷插秧随分干,挑粮送粪等闲飞。</h3><h3>成家立业时何有,许国归农事已违。</h3><h3>枫叶安知客愁苦,落红满地一秋肥。&nbsp;&nbsp;&nbsp; </h3><h3>永生说:天高地迥,月冷山晴;农人纷忙,客子独悲。许国以身,诚多落红如泥志;消闲吟月,敢忘盈天散花时?</h3><h3> 【注】随分:按本分。许国;谓听从号召将一身奉献给国家。&nbsp;</h3><h3>其四 </h3><h3>漫道人生如奕棋,脱离农籍已无悲。</h3><h3>招工进厂艰方始,乐事出头能有时。</h3><h3>匪懈恪勤初志动,两乡千里寸心驰。</h3><h3>新罗楼舍露华冷,何日回城常虑思。</h3><h3>永生说:人生如棋,谁执黑白?世事有道,一持亏盈。毋言路远,心诚则至;莫道情疏,念深通灵。词工句稳,韵合诗成。</h3><h3> 【注】农籍:插队时厦门户口要迁移至农村,实为农籍。</h3><h3> 乐事:乐于从事所作的事,乐事劝功,劝功:努力获得成效。</h3><h3> 匪懈恪勤:忠于职守,谨慎而不松懈。</h3><h3> 两乡:指故乡厦门和他乡龙岩。</h3><h3> 新罗:龙岩简称。露华:清冷的月光。</h3> <h3><font color="#ed2308"> 《秋兴八首》点评</font></h3><h3> 文/廖永生</h3><h3> 秋兴八首——忆故园</h3><h3> 游生忠</h3><h3> 小序:杜甫的《秋兴八首》古来仿写者无数。前天,好友陈星提醒我“你也可以试写一下”我没有谱,不敢答应 ,昨天想写,有人来冲了。早上,自己静静的写了三个小时左右,完成了初稿。献丑了。</h3><h3> 杜甫的《秋兴八首》水平至高无上,我只是像小孩学走路,试一下。</h3><h3>1、怀旧</h3><h3> 古宅门前一片林,清溪修竹绿森森。</h3><h3> 知行礼仪依慈训,坐诵春秋始祖阴。</h3><h3> 怀旧难忘先父德,吟诗犹记老翁心。</h3><h3> 人间景异乡情在,倍念村烟与捣砧。 </h3><h3>永生说:古宅绿竹,诗书礼仪,慈训父德,乡情砧声。整首诗让人品到一种浓郁的义和文正之气。淡淡乡愁,悠悠情意,念而不伤,思而不溺,其贤达明哲之作乎? </h3><h3> </h3><h3>2、​比赛</h3><h3> 常记儿时日仄斜,村头众聚比才华。</h3><h3> 扒开水草争摸蚌,撑起竹排学乘槎。</h3><h3> 赛锯梧桐当木马,紛削斑竹做箫笳。</h3><h3> 文川河里欢游泳,击浪晴溪漾笑花。</h3><h3>永生说:童趣入诗,实在难写,因孩童之状多动少静,犹素描之易摹静态而难写动态。诗人善取场景,精炼动词,将几幅少儿玩耍场景描写得活泼生动,传神写意之功底,非等闲也,朴实辞藻,精彩墨趣,跃然清嘉。</h3><h3>3、傍晚</h3><h3> 一年最美是秋晖,气爽天高身觉微。</h3><h3> 才见牛群横水渡, 又观雁阵列空飞。</h3><h3> 偷瓜难与朋心共,戏水常将母命违。</h3><h3> 欢乐无忧人畅爽,家虽贫苦体丰肥。</h3><h3>永生说:开门见山,首句清亮;人于秋高气爽,更显微不足道,小小对比,突显节候,高明!</h3><h3>颔联写景,更自不俗,横水渡, 列空飞,用词干脆,写景清奇峭拔,寻常词语,新意频出,高手!</h3><h3>颔联似忆童年,趣味奇艺,心思清浅又深细,更奇!</h3><h3>尾联词语似俗而不俗,意思丰饶,余味无穷。</h3><h3>4、学棋</h3><h3> ​ 竹梅猜小学行棋,多局输赢未觉悲。 </h3><h3> 贪吃唯知图快意,求安不晓有危时。</h3><h3> 兵冲敌阵无拘束,马出营门敢乱驰。</h3><h3> 年少天真人可爱,浓阴树下欠多思。</h3><h3>永生说:一幅少年学棋图,初生牛犊,朝气蓬勃,少一分运筹帷幄,多几分杀伐决断。恰是青春姿态,自古英雄出少年。诗人善写动态场面,笔底有神功,心中多年少意气,大概少壮有为、书生英俊之流,佩服!</h3><h3>5、​采菇</h3><h3> 黎明随众上高山,背篓穿行云雾间。</h3><h3> 费劲攀崖登峻岭,惊心跨涧过难关。</h3><h3> 无边林海吾疑惑,一片红菇具绽颜。</h3><h3> 晌午腹空人已困,归途来者见多班。</h3><h3>永生说:写景叙事情理俱真,思路清晰,线索明了,立为一类诗词之圭皋可也。</h3><h3>6、古渡口</h3><h3> 老翁讲古坐村头,船过千年渡口秋。</h3><h3> 兵匪常来鸡犬闹,粮钱具缺岁时愁。</h3><h3> 鲤鱼岛上生荒草,文水空中绕瘦鸥。</h3><h3> 清末多家迁此地,官商兴旺扬数州。</h3><h3>永生说:叙事耐读,写景有味,表现手法交错使用,自然熨帖,天衣无缝,好诗!</h3><h3>7、老者语​ </h3><h3> 男儿立志要兴功,造化高低看命中。</h3><h3> 溪小能生三尺浪,树高易惹八方风。</h3><h3> 月圆不过一朝美,花好难逢百日红。</h3><h3> 最是寻常山里石,无人理睬似仙翁。</h3><h3>永生说:男儿须立志,奋斗有所为;有所为而无多求,功成不必在我,造化皆自然,留几分淡泊更洒脱。老人之言,如深潭千尺而清澈见底,理至易明;又兼寓道于物,自然活泼,新鲜雅致,耐读耐品,宜赏宜铭;艺术性与论说性并行不悖,如精工雕玉,品相清佳。</h3><h3>8、​ 变迁 </h3><h3> 烟波数里黛逶迤,竹木如林满路陂。</h3><h3> 正是秋深盈美果,还看春至长新枝。</h3><h3> 山川风景依然在, 姓氏人家容易移。</h3><h3> 日月更新天意事,离乡游子几时垂?</h3><h3> </h3><h3>永生说:风景如画,诗情悠闲。草木丰熟,人生怡安。时代向前,人为地仙;一日千里,行路不难。游子豁然,日月新天。秋思浅浅,道法自然。</h3> <h3><font color="#ed2308">简评罗正煜先生《喜迎国庆七十周年》</font></h3><h3> 文/游生忠</h3><h3> 步陈星老师《喜迎国庆七十周年》原韵&nbsp;&nbsp;&nbsp; </h3><h3> 罗正煜&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喜聚小楼屏幕旁,迎风寒菊送幽香。</h3><h3>国都演武军威壮,庆典讴歌鼎祚昌。</h3><h3>七彩描虹掠银燕,十霜磨剑佩勋章。</h3><h3>周公①善解复兴②梦,</h3><h3>年赛东溟泰岱长。</h3><h3>注:①周公即西周的周公旦,《周公解梦大全》流传至今。⑧复兴:习近平主席提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不懈的努力。</h3><h3> 作者对于格律知识熟悉,文学功底和创作不错。<br></h3><h3> 诗,总体上写得可以。不足的是:遣词造句方面欠推敲。思维不够广,比如,我国的强大是举世有目共睹的,怎么只拿一个日本(东溟)来比?最后一句,思维狭窄,是全诗失败关键。正常,应该从全国或者全世界来考虑 。作者是没有想到这点。</h3><h3> 周公此句,按理能够写好,只是欠考虑。如果写成周帮(全国)共举复兴梦,自然,顺畅,也能够体现我国人民心愿的这件伟大梦想。何须用周公?</h3><h3> 至于最后一句,作者斟酌思考一下,应该可以解决的。</h3><h3> 颈联也没有对仗好。 七彩,还可以考虑七秩等。十霜,还可以考虑十洲、十方等。此联上应当考虑七十以来不平凡经历,下要考虑我国目前的成就和世界影响。</h3><h3> 罗先生是写诗的料子,主要思维没有训练好,不够周全和深入。希望今后,写作时多思考,有的问题要想广大一些,深入一些。</h3><h3> 本人浅见,仅供参考。</h3><h3> 掠银燕一词,把我们国家成长写得太轻松了。 </h3><h3> 我去年在群里说过,国家大政事情,没有比较高的政治水平或者文学水平,没有充分把握,不要轻易写。聪明人,一般都怕写大题材。当然,有足够把握 ,不妨写。</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 浅析何景明《雨夜》</font></h3><h3> 文/廖永生</h3><h3>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h3><h3>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h3><h3>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h3><h3>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h3><h3> 一首流传千百年的好诗中,必有些耀人眼目的词句,像寒夜之中的炉火,温暖俗世的凉薄。</h3><h3> 何景明这首雨夜正是这样,在冷漠的秋雨里,让人品味到心灵的归宁。“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一开头,院静雨疏,已自清萧;而一个“纳”字,更是奇崛不俗,将读者的心揪了起来。“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看来这首诗,要以动词取胜:秋声渺杳,蟋蟀声衰,一个“连”字,根砥立现,飘摇微弱的韵脚,串起叹息般的秋思。而下半句的“上”字,更是当仁不让,秋寒赋予梧桐的那种苍绿将黄、不可言传的气色,就这么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地被他传了神。妙哉!</h3><h3> 接下来,短榻孤灯里的寂寥,清笳万井中温馨,哪些是别人的,而又有什么属于一个江湖客子?不言而喻的凄凉,像秋湖中一个微澜,一圈一圈地泛滥开来。</h3><h3> “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这尾联实为蛇足了。若不是为了凑满这五律,高拔如彼,又何必多此一笔呢?</h3><h3> 诗的情调,的确趋于冷色了;然而,无论是不是游子,读者却也能从中品出几缕温馨。这,就是精神家园的气息。</h3> <h3><font color="#ed2308"> 简评黄奇熀一副采风联作</font></h3><h3> 文/余布泉</h3><h3>【原作】仙游石苍济川古村题联( 黄奇熀)</h3><h3> 经三十六弯,得见三峰竞秀,三浪流金,樟亲榕抱;</h3><h3> 历两千馀载,犹存两字读耕,两间灵杰,气正风清。</h3><h3> (2019.10.26)</h3><h3>【点评】此联从立意看 ,上半联展自然风光,下半联写村居文史,有分有合,构思得体,佳也。</h3><h3> 就联艺言,多个数目字(五字)相沿成对,尤其是其中“三”字三重,对句亦“两”字三重,如此构骈成俪,甚感奇巧!除外,善用自对法,“竞秀”对“流金”;“读耕”对“灵杰”。前为动补、后为并列自对,技法谙熟。“得见”、“犹存”为二言领字,各统领之下三层涵蕴,亦见功力。纵观之,洵乃一副佳联。</h3><h3> 稍感不足者,未按对联声律(句脚平仄)之最佳建构“马蹄韵”成就之(可参见拙编《对联知识入门与创作指南》一书第89页《对联声律(句脚平仄)简介》一文)。若能按此撰对,则两全其美矣!</h3><h3> 此联乃奇熀随厦门文安诗词班赴济川釆风团亲游亲见亲闻亲悟之后所作。陆游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此联可知,采风不啻为最佳学习之门径。</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五、小说评论之窗</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小说短评</font></h3><h3> 文/游生忠</h3><h3> 刚才,我专门花时间阅读读坤平(葛玉书,女,吉林省某县作家会员)的小说。写下了一段短评:</h3><h3> 作者虽然自说属于初学,可是对于小说的要领却把握得好。小说主题能够化腐为奇,健康、有意义,故事情节不错,曲折有致,段丫这个女子人物塑造刻画得丰满。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小说。</h3><h3> 她是去年初参加紫云山文友群的,我印象中,她的现代诗歌写得很好,思想深刻,语言精炼,在这个人才济济全国文学群中可以属于佼佼者之一。今天读了她的小说也写得如此棒,因此动心了,说几句心里话。</h3> <h3><font color="#ed2308"> 喋血无迹 警钟有音</font></h3><h3> 一一《喋血银子沟》作品赏析</h3><h3>  文/姚宗希</h3><h3>  日前,我市作家孙玉梅女士所著的长篇抗日题材小说《喋血银子沟》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了。连日来,该作品得到了松原乃至作者家乡白山市、临江市广大读者的赞誉,反响极其热烈。</h3><h3>  读罢著作通篇,掩卷沉思,心情久久难以平复,爱恨情仇,悲喜交集,挥之不去。 作品以抗日战争为创作背景,以大量珍贵史料为素材,揭露了侵华日军在长白山脚下的临江银子沟掠夺我国矿产资源,盗采黄金,虐待屠杀矿工,残害百姓,肆意横行所犯下的累累罪行。</h3><h3>  面对虎狼入侵,多少仁人志士,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争,与外敌展开了殊死搏斗。七十多年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的硝烟四起,烈火焰焰,形成了烽火燎原之势。</h3><h3>  临江边区的银子沟在地下党员李作东、刘秀兰、李丰田等人带领下,秘密发展抗日武装,并联合 ″ 大刀会 " (当地民间组织),他们同仇敌忾,舍生忘死,与敌人斗智斗勇,刀光剑影,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民族史诗……</h3><h3>  长白山脚下的临江市(原名临江县),地处中朝边界的鸭绿江畔,是作者孙玉梅女士的故乡,是曾经养育她的一片热土。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她不尽的乡愁。特别是当年日军侵华时期大量的历史遗迹,至今仍依稀可见,无时无刻地刺痛着作者的内心深处,废弃的矿井,阴森的军事设施,山涧里死难矿工的累累白骨,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反抗浪潮,震憾着作者的心灵。为此,创作一部长篇抗日题材的作品是作者最大的心愿和为之努力的目标。</h3><h3>  为完成这部鸿篇巨著,为真实地反映那段不堪回首的民族历史,遥望抗日烽火,作者曾数度返回家乡,历尽艰辛踏查历史遗址,千方百计寻找知情人及当事人的后代,查阅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书写了数万字的采访笔记……</h3><h3>  作者以家国情怀,夜以继日,追星赶月,勤奋创作,终于使《喋血银子沟》一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它是对革命先烈以及无数死难劳工的慰籍。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使众多鲜为人知的日军侵略暴行大白于天下。据了解,本书的大量创作素材均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宝贵的爱国主义教材。</h3><h3>  小说共分二十章节,全书约十九万余字。以 ″ 风云变幻 " 开篇,在腥风血雨中拉开了故事的序幕……</h3><h3>  一九四二年农历八月,长白山脚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群山怀抱的鸭绿江畔,在临江县的银子沟村,簸箕型的山坳里,参差不齐的座落着几百户人家。土木结构的房屋虽没有城市的奢华,却有着山村独特的风韵。然而,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却是乌云一片,天无宁日,人无宁日。</h3><h3>  长白山脚下的错草村,在一阵紧似一阵的狗叫声中,十几个日本兵野蛮地闯进了一户农家,枪支上白刃闪闪的刺刀让人不寒而栗。日本军官佐藤、″ 铁杆汉奸 " 于歪头等人瞪着发红的眼睛,不容分说的将村民李丰田打倒在地,并将他十几岁的儿子铁柱捆绑在房屋内的柱脚上,随后又放火烧了房子,抓走李丰田去矿上当劳工。看着熊熊的火焰,李丰田心如刀割一般。他手无寸铁,怎抵得过豺狼虎豹,撕心裂肺般地喊着儿子的名字,希望他能逃出火海……</h3><h3>  面对突发灾难,被抓到矿山当劳工的地下党员李丰田,积国恨家仇,沉着应对,卧薪尝胆,与鬼子、汉奸斗智斗勇。他以劳工身份为掩护,在矿井内秘密发展抗日骨干力量,多次千方百计窃取金矿图纸,冒着生命危险向外部传递秘密情报。</h3><h3>  小说通篇紧紧围绕银子沟金矿而层层递进,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惊心动魄,鲜血淋淋。从″ 乱世枪声 " 、“ 大院风波 " 等篇章中可见升华笔墨非同一般。</h3><h3>  据史料记载,日军在侵占东北时期,疯狂掠夺我国木材、粮食、煤碳、矿石等物资,在辽源、通化、双鸭山、鹤岗等地就建有几十座大型煤矿。在临江石人镇以开采碳所(煤矿)为名,其实重点是秘密盗采银子沟金矿(该地黄金储量丰富)。</h3><h3>  据作者按采访笔记著述,抓去的中国劳工一批又一批,却不见人员增多,更不见有谁能活着回家来。解放后,据死里逃生的亲历者讲述,由于日军是秘密开采黄金,为消毁侵略罪证,在开采完一个洞口后,他们就把凡在此矿洞内劳作过的矿工,用枪逼进洞里,然后用炸药炸塌矿井洞口,闷死矿工,杀人灭口,惨无人道。</h3><h3>  另外,日军还专门建有残害中国劳工的 ″ 病栋 " 和 ″ 矫正院 " 等附属机构,对凡体力不支及患病的劳工,或稍有反抗意识的劳工,一律送入吃人魔窟,不隔几日便一批又一批的神密失踪了。</h3><h3>  解放后,在附近不同的山涧里,先后发现了累累白骨,层层堆积,不计其数。经专家考证,这些都是遇难同胞的遗体。有的用铁丝连排穿着锁骨,有的用铁丝捆绑着手脚,有的被砍掉头颅,其惨状触目惊心,无法直视。毫无疑问,这是日军对中国劳工的集体大屠杀,喋血成河,罄竹难书!</h3><h3>  在银子沟金矿,侵略者所冶炼的一块块黄金,是用中国劳工的鲜血和一条条生命凝聚而成的。</h3><h3>  从书中揭示的内容看,日军对中国百姓、尤其是对妇女的残害更是令人发指。书中以实例为证 : 在一次日军进村抓捕中国劳工时,闯入一户农家,不容分说便把男子捆绑起来,之后几个日本兵又扑向了家中的妇女,对其实施轮奸。侮辱完后,又用刺刀把她的肚子豁开,鲜血淋淋……</h3><h3>  由此让我想起家父生前口述亲眼所见历史,在日军侵占哈尔滨的当天上午,有五个日本兵在道里区中央大街上,光天化日之下轮奸一名逃难的中国妇女,兽性发泄之后,又在她的胸口上扎上一刀。可怜我们的同胞带着屈辱,带着悲愤含冤而死。</h3><h3>  上述两起暴行如出一辙,是何等的相似,惨绝人寰 。诚然,类似暴行又何止上述两起 ?日本侵略者的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h3><h3>  为保护金矿不被外敌掠夺,人民奋起抗争。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形势下,地下党员李作东,刘秀兰等按上级指示,组建抗日游击队,联合 " 大刀会 " ,与隐蔽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李丰田里应外和,他们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一大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临危不惧,舍生忘死。</h3><h3>  “ 大刀会 " 头领赵荣,是铁骨铮铮的关东汉子,行侠仗义,有勇有谋,枪法百发百中。他带领几十个弟兄,以山洞为秘密据点儿,进可攻,退可守。与地下党和抗联组织形成对敌联盟,多次成功偷袭日军,曲折迁回,出奇制胜。</h3><h3>  他们在得知日军要往山外运送金条的秘密消息后,头领赵荣会同地下党,制定了周密的 “劫金 " 计划,虎口拨牙,孤注一掷 。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他们借助有利地形和茂密丛林,早早地就设下了埋伏。可想而知,日军押送人员众多,武器精良,要想半路打劫真比登天还难上加难啊。以少胜多,只能智取。</h3><h3>  书中描写道 : 杂草丛生的群山升腾着层层白雾,将树木、山峦时隐时现的遮掩着。怱然,山上传来抢声,惊得鸟儿展开翅膀四处逃散。霎时间,灌木丛中神兵天降,枪声大作,子弹如万箭齐发般射向日军……</h3><h3>  你争我夺,你死我活。书中描写的惨烈过程无法在此详尽评述,最终 “劫金 " 成功。之后在地下党引导下,“ 大刀会 " 将金条送给八路军前线,用于购买军火。雪中送碳。</h3><h3>  诚然,这是劳工中的地下党冒死传递出的情报。“ 劫金 " 战斗中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h3><h3>  关东大地是举世闻名的 ″粮仓 ",盛产玉米、水稻、大豆、高梁等。据史料记载,日本侵华时期,除满足日军自身需要外,他们将大部分掠夺来的粮食均通过旅顺、大连等港口运回日本。</h3><h3>  在 ″智运军需 " 及 ″ 乱世钟声 " 章节中,侵华日军头目佐藤利用汉奸于歪头、独眼龙等喽啰,每到秋收后,他们就到处搜刮农户手中的粮食。那是农民的命根子 ,为此,敌我双方展开了生死搏斗。</h3><h3>  在地下党领导下,村民们为支援八路军抗日军需,他们与日军及汉奸巧妙周旋,把粮食用大缸偷偷埋藏到地下,或柴草垛,或菜窑里。选准时机,冒着生命危险分批送给抗联或八路军,支援抗日前线。</h3><h3>  历史资料记载中,日军在侵华时期,收买培植了一些汉奸,充当其走狗。在本书中更有详尽记述。其中最为典型的是 ″ 铁杆汉奸 " 于歪头(真名于化龙),当地确有其人,阴险毒辣,作恶多端,与日军一样曾犯下滔天罪行。</h3><h3>  古人云 :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本书的第四、第五、第十五章节中,作者均用笔墨记述了汉奸的可悲下场。</h3><h3>  诸如 : 在于歪头带领一伙人追击地下党及抗联战士时,一心想着向主子立功请赏,哪还顾得脚下的山路,一头裁进猎人为抓捕野猪挖的陷阱里,浑身被井下的竹签子扎得跟筛子眼儿似的,皮开肉绽,鲜血淋淋。更为戏剧的是管家为他请的郎中恰恰就是一名地下党,几副中药下肚,差点没要了他的性命。</h3><h3>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另如在 “ 复仇 " 一章中,于歪头的家丁、十五六岁的佣人尤石头,放了一把大火差点儿让整个于家大院消失殆尽。书中描写道 : 马棚上窜着丈余高的火苗,噼啪作响的火舌舔着房檐向四周蔓延,熊熊的火焰扭着劲的向上窜,照亮了半个村庄,似乎要吞掉整个于家大院。</h3><h3>  尤石头放火后骑上快马,逃出魔窟,朝着八路军部队的方向飞奔而去……</h3><h3>  众所周知,在八一五光复后,日伪时期的汉奸一律受到了惩处,个别的漏网之魚在建国后也都被揪了出来并依法严惩!</h3><h3>  在小说的最后章节,也是本书最高潮部分,故事情节惊险离奇,矛盾冲突迭起。如一部大型舞台话剧,主要人物悉数登场,敌我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搏斗。</h3><h3>  日军头目佐藤及" 铁杆汉奸 " 于歪头被击毖,国民党下级军官张涛被俘虏。在双方的激战中,共产党员刘秀兰为掩护同志而光荣牺牲;地下党员李丰田与参加八路军的儿子铁柱意外相逢(当初铁柱被人出了火海);赵荣率领 “大刀会 " 的成员加入了革命队伍。</h3><h3>  迎着曙光,乘胜前进。李作东、赵荣率领抗日队伍又奔向了新的战场……</h3><h3>  综上所述,《喋血银子沟》这部作品,语言朴实无华,主题思想鲜明,结构层次清晰,每篇虽独立成章,但上下关联紧密,故事情节张弛有度,波澜起浮,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书写历史,警示后人,艺术表现手法可圈可点。</h3><h3>  据了解,作者仅初中文化,凭着对文学的挚爱,凭着家国情怀,几年内巳先后创作了三部长篇抗日题材小说。除本书外,另著有《血泪山》、《潜流》等两部长篇小说。洋洋几十万字,各有各的风彩,实乃是一位高产的作家。</h3><h3>  另据了解,长篇小说《血泪山》刚一脱稿,即被作者家乡临江市收入囊中。今年三月末,临江市委宣传部、史志办、文联、作家协会等相关部门联合召开历史影片《血泪山》拍摄前期调研座谈会。作者与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广泛的交流意见,拾遗补缺,去伪存真,反响积极热烈。</h3><h3>  当下,作者与某影视公司合作,正在全力改编刷本,期待早日搬上荧屏。</h3><h3>  《喋血银子沟》一书,作者本着尊重历史,还其本真,艺术再现的创作宗旨。小说中的人物有的就取其真名实姓,大量的故事情节均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因此,本书集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之大成。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值得阅读与珍藏</h3> <h3><font color="#010101">六、读书感悟</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读出男人真性情</font></h3><h3> —读刘翰闻《斗母》一书有感<br></h3><h3> 文/张碧虹 </h3><h3> 认识刘翰闻,印象他是写小说的作家。后来,知道他不仅是作家,还有许多拿手的绝活,比如扑克牌收藏家,还上过电视。这次,他说要送给我一本他的新书,我原以为应该是本小说,没想到,拿到手一翻,居然全都是诗歌,新体诗和旧体诗都有,我内心升腾出无比钦佩之情。<br></h3><h3> 在现在这个颇为喧嚣的社会,现代人,尤其是中青年人都为生计疲于奔命,内心往往是浮躁的,少了宁静和诗意。而刘翰闻先生身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身兼数职,且要兼顾工作与家庭,却能创作出如此多的诗歌,真心不容易。我想,这也许与他内心的真诚不无关系。他真诚地活着,真诚地爱着,爱着他的工作,他的爱好,他的家人:父母、妻子和女儿。因此,他的女儿也受他的影响,写诗作画,还为父亲的新书作序:爸爸是个诗人,表面不过普通上班族,却能写下一首又一首奇丽的诗……爸爸是个诗人,我在他的诗中长大,我游荡于彩色的大海,乘着帆船,流向天边的晚霞。”十一岁的女孩的诗句质朴、童真、瑰丽、美好,同样真诚地抒写着父亲的形象。作为小学教师的我,真切地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与其刻板说教,还不如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所以,刘翰闻先生在前言里也颇为骄傲地写到:女儿以诗写诗,竟与我之前以诗论诗的观点如此接近,而且她行了。她是我至今最好的作品,她是我与妻子最好的作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翰闻兄是真诚热爱生活,爱着自己的家人的,尤其是自己的女儿。</h3><h3> 再者,我细读了翰闻兄的《斗母》一书。全书共有三辑,前面两辑是诗歌,第三辑是读后感与观后感。我欣赏他的诗,尽管我只会写一点朦胧诗,但我能深切感受到这些诗歌充满生活的气息。他的诗质朴中透露着人性的善与爱,且具有男人的刚与柔。他的诗歌撷取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人物与场景,富有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奇丽的意境,诉说着内心的真诚与热爱,迷惘与痛苦,谱写出男人的勇敢与善良。</h3><h3> 在这本编撰了两辑共248首新旧体诗的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这首《小妈妈》:</h3><h3>让我回到你的怀中</h3><h3>当深夜静静地压过来时</h3><h3>让我在如蜜的田野上穿行</h3><h3>让美丽的歌如同新绿</h3><h3>在每个沉醉的夜里</h3><h3>我仍然跌跌撞撞地朝你走去</h3><h3>寻找你眼中软软的大海</h3><h3>我的小妈妈</h3><h3>你是我这样的浪子</h3><h3>不被拒绝上岸的港口</h3><h3>我的小妈妈</h3><h3>你知道我的缆绳被秋月覆盖时</h3><h3>我将在月色中披着银光回来</h3><h3>我的小妈妈</h3><h3>我不愿做风尖浪儿上的人儿</h3><h3>我只要静静地看着你(但愿)</h3><h3>看着你眼中深邃的大海</h3><h3>只是当我朝洋底深深坠入的一刻</h3><h3>你别别开头去</h3><h3>让我在沉没的最后一刻</h3><h3>能看着你的眼睛</h3><h3>直到浸入无边的黑暗</h3><h3>请你记住</h3><h3>一定要勇敢一点</h3><h3>一定别别过头去</h3><h3>记得勇敢地看着我坠落</h3><h3> 我从这首诗中读出的是一个男人在痛苦地倾诉,然而我又读出了这个男人的真诚与勇敢。这是至情至性地抒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本性。这也是因为刘翰闻先生本身具有这样的真性情,有这样的诗人禀赋,才能创作出这样真挚的诗歌。</h3><h3> 最后,我盗用封底资深出版人王依民先生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翰闻兄的新诗旧诗俱佳,我对他的格律诗尤为佩服。”的确如此,若说我赞赏翰闻兄的新体诗,那我对他的格律诗唯有用“佩服”二字来概括了。</h3><h3> </h3> <h3><br></h3><h3><font color="#ed2308"> 和爱的人一起看北</font></h3><h3> ——读刘翰闻新书《斗母》有感</h3><h3> 文/小寒</h3><h3> 前几天,拿到翰闻兄的新书《斗母》,孤陋寡闻的我,在心里默念:斗母是什么呀?书的封面翰闻兄的诗给出了答案,“烽火连天望北斗,我怜阿母在苍穹,紫微白昼犹能息,阿母时时顾七童。”阿母,北斗,原来斗母是星星呀!</h3><h3> “斗母,是北斗星的母亲。”翰闻兄在书的前言写道,他曾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参拜斗母殿,仰头观望北斗,斗母给予作者内心宁静祥和,赋予一种神奇的力量。</h3><h3> 翰闻兄的《斗母》分为三辑,第一辑草莽斋,主要收录现代诗集,第二辑灼华堂,收录律诗、辞赋等旧体诗,第三辑梵海楼收录一些随笔感悟。翰闻兄的书室名为“灼华堂”,公众号取名“灼华堂”,取自诗经“灼灼其华”。</h3><h3> 翰闻兄的诗,或长或短,长的洋洋洒洒,叙事抒情,短的三言两语,富含哲理。《2-4-2》一共有112行诗,一句接一句,扣人心弦,看得人惊心动魄,是为了表达“你战胜了所有的动摇,熟练的剑术,能穿越一切精神,永存”。《我是个诗人》结尾处,“我却听到自己的声音,如白马在风中狂奔,不去,我是个诗人”,诗人的洒脱与坚定一一凸现。</h3><h3> 《我的选择》中“我们有太多选择,那是因为我们活着”,活着,我们面临着诸多选择,我们痛苦或快乐,都是因为选择的结果。活着,是一种态度。让人想起余华的《活着》,曾经的大起大落都成过眼烟云,生命于福贵,活着就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铿锵有力的坚持,一种对往事的怀想……清醒的活着,坦然的活着,毫无怨言的活着,把活着的每一天过得充实,是我们当下的一种状态。</h3><h3> 《爱》只有短短四行,“当你决定爱的时候,世界上的女人只有一个,当你没有决定爱的时候,世界上的女人有好多。”你爱一个人,愿意对他好,因为你觉得很快乐,爱是真心喜欢,爱一个人并不是要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利益。爱的真谛,莫过如此。</h3><h3> 生活处处皆诗。翰闻兄兴趣广泛,热爱台球,喜欢扑克收藏,写了不少关于台球和扑克的诗歌,他为青蛙作诗,为芦苇作诗,为肋骨作诗,为纸飞机作诗。北宋文学家、画家张舜民曾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积木》中“只要你肯来,再过一年,那美丽的藤蔓,将爬满花拱门”,翰闻兄用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花开满庭的图画,只要用心用爱去生活,生活一定还你以满园芬芳。</h3><h3> 恋爱是美好的,翰闻兄在诗中回顾那段难忘的时光,真诚表白,毫不掩饰。《薰衣草》中“一闻到薰衣草的香味,我总想起我十年前分别的恋人。”翰闻兄不端不装,爱就是爱,想就是想,思念就是思念,诗情真实流露。《一生》中的叠词充满童趣,“长长的一生遥遥,我要缠住你好好地爱爱。”语言朴素无华,返璞归真,表现出翰闻兄任性、孩子气的一面。</h3><h3> 记得2013年翰闻兄的诗集《十字坡》出版后接受厦门小鱼网采访时说:“只要你的心灵还没有麻木,你就可以写诗。或者你不写,但诗一直在你的心底。在忙碌的现实中,诗不仅能记录事件、梳理思路,还能调节身心、舒缓情绪,更能练习字句、锤炼文法。”《尚书·虞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翰闻兄以诗言志,热爱生活,感情丰富,才会写出如此温暖而有思想的文字。</h3><h3> 诗,是语言的精华,艺术概括力很强。我对诗一直心生敬畏。翰闻兄的诗,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有些我读不懂,但我知道那是诗人内心诗性的流淌,感悟纷繁生活后的沉淀,那是经过痛苦和开怀之后的沉思,那是丰沛情感的再次升华……</h3><h3> 不得不说,《斗母》书中的插画,充满童趣,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那是翰闻兄10岁的女儿刘瑷周所画。女儿用诗给爸爸的书作序,“那里的夜晚,有没有落满天空的繁星?北斗七星接住了最明亮的那颗星,斗母是否笑着?是否爱这个世界?”翰闻兄10岁开始写诗,12岁正式发表作品,如今女儿多才多艺,离不开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话题回到女儿的名字,“刘瑷周”,我直觉翰闻兄的夫人姓周吧!名字里包含了他们爱情的全部,阐释着婚姻的美好幸福。</h3><h3> 合上《斗母》,思绪翻飞。今夜,月朗星稀,约着心上人,咱们一起看看北斗吧!</h3> <h3><font color="#010101">七、散文评论</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玉雕和石碑</font></h3><h3> 文/许鹏程</h3><h3> 梁实秋先生《雅舍小品》之"雅舍",尽显大家细笔。</h3><h3> 其居破败不堪但"有个性就可爱",其地蚊鼠横行但“我仍安之",其上下出入陡险但“亦不觉有大不便处",总之"闲情偶寄,正合我意"。</h3><h3> “雅舍”之“雅”,所处之形胜,所状之雅趣,引人入胜,几欲 胁生双趐,立赴川渝,作“陪都访古",“雅舍探幽"。</h3><h3> 稍安毋躁,倘先生将客寓“雅舍”之起因阐明一二,则更令人神往。虽不刻意于“抗战文章”,然烽火连天之背景,又与其时迁都重庆息息相关。大者国府撤退致南京遭日寇屠城,小者先生入蜀屈尊“雅舍"皆拜日寇之赐,拙见:其时先生笔触稍及,为全国抗战热火添一束薪,为前线浴血将士呐一声喊,则“雅舍”增辉无疑。</h3><h3> 考先生其时正热血贲张,志满意得之时。匹夫之勇何在?</h3><h3> 然亦寄同情于先生,此前曾与鲁迅短兵相接,心怯之余,不作“抗战文章",不涉“政治领地",故而若干年后仍为鲁迅所映照,在光辉折射后笔耕不輟,世人钟爱,余亦崇拜。</h3><h3> 叹曰:梁先生之文洵丽多彩乃一粒粒把玩之玉雕,周树人章句直率无华乃一尊尊传世石碑也。</h3>